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摘要:对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与分析显示,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这四个方面。本文着重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梳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探讨的一些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这些都给人们的心理增加压力。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从2000年以来,已有大量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起来说,这些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纵观30篇文献,大多数研究者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根据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早就提出的定义,即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心态。总结他们认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2、情绪标准。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确评价自我。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适应不良问题。适应不良问题主要在低年级大学生和独生子女身上表现较突出。大学生一入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由于刚进校门,一切变得陌生而困难重重,原有的荣耀、自信心一扫而光,同时由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生活能力、自立能力弱的情况,使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面前不能很好处理自己的事务,变得不知所措,惴惴不安,精神压力渐渐加重,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烦躁、焦虑、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
2、学业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如过度的紧张、不安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烦躁,思维钝化,以至头痛、失眠、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继而更加焦虑惶惑,心理不适更加严重,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有一些学生不知为何而学,还有些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缺乏学习兴趣而放任自己。
3、人际关系问题。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经验和技巧,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有的学生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不敢与人交往,甚至在交往中造成很大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使大学生陷入逃避、孤独、自我心理设防的困境。
4、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较差,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会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加之大学生阅历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癖。
5、恋爱与性问题。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基本完善,性意识增强。他们大多渴望与异性交往,并获得爱情,但由于大学生与社会实践接触较少,生活经验欠缺,以及性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的性心理相对于性生理晚熟,出现不相协调的现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罪恶感。有的学生出现情绪迷茫,有的不能确立正确的恋爱观。性与爱的困惑,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
6、择业求职问题。有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或缺乏信心,勇气不足,或自我评价过高,自负挑剔,从而造成失误。有的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面临毕业时,一方面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却又患得患失,甚至害怕参与就业。在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不安之情。
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受到过多的呵护,其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而考虑自己的较多。部分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则不高。因此,普遍存在着成就需要较弱,心理较脆弱等问题。特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成才,自卑或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中,从而缺乏自信心、独立性、未来感。还有的特困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愿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认为太辛苦,面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从而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8、耐挫折能力问题。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学生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遇到挫折后常会出现焦虑、紧张、愤怒、攻击,甚至悲观、逃避或厌世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遗传、生物化学物质及脑损伤、年龄、性别、神经活动类型等生理因素的影响。
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3、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长久而深远。
4、学校因素。大学生的主要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学校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