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观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和教育等多个领域,而他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动力,也是美的根源。
他主张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直接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力。
艺术美育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而艺术美育正是能够满足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艺术美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让人们从感知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从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共鸣。
通过学习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青少年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变化,并且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艺术美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青少年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艺术美育可以开拓青少年的审美视野,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欣赏并领会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美育还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青少年常常会面临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而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并释放青少年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学会通过艺术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梁启超的“情感说”为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通过艺术美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培养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都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艺术美育的重要性,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艺术学习机会和艺术表达平台。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梁启超(1873-1929),字芸简,号榕雪居士,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梁启超对于美育的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美育不仅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更是培养人的美德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美育观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梁启超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封建社会风气浓厚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良好条件,梁启超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
梁启超对传统文化并非盲从,而是积极吸收西方思想,力图寻找中国的发展出路。
他曾经在日本留学,接触了西方文明,深刻领悟到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等理念对于中国的启示。
梁启超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和理解中,提出了他独特的美育观念。
在梁启超看来,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人类内在美感的培养与教育。
他认为,美是人类灵魂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
梁启超主张将美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倡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美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感受美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美德。
梁启超对于美育的意义还体现在他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认识中。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气可以通过其美育状况来体现。
只有在一个人具备了美的情感和审美眼光,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塑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梁启超主张加强美育教育,让美育成为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深受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国家发展的追求所影响。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培养人的美德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为当代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王旭晓【论文分类】美学【论文网络来源】/B7【期刊期数】2008年12期【论文期刊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第97~100,105页【英文标题】Taste Education ,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 The Implications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Taste Education" on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作者简介】王旭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
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目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
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Liang Qichao is the first expe rimenter who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taste education”in China. What is “taste education” actually is a kind of emotional or aesthetic education. Liang Qichao emphas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ke-taste-asa- purpose and hold- taste- as- a- method. He advanced the idea that the essentials of “taste education” or aesthetic education could be grasped only by taking taste as the purpose. His idea gives the caution directly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the inclination to expan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extensively.【关键词】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泛美育taste education/emotion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I2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97-04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与他的美育思想是相联系的。
梁启超的“美术人”说与当代育人实践
梁启超的“美术人”说与当代育人实践【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美术人”这一概念。
他认为美术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追求美的精神。
在教育方面,梁启超主张“以美术人为师,以美术人为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当代育人实践中,我们可以从梁启超的思想中找到启示,要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观培养。
美术人精神在当代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健康的身心和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如何运用美术人精神引导当代育人,需要重视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榜样作用。
梁启超的“美术人”思想对当代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美术人精神,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 美术人, 教育, 当代育人实践, 启示, 精神传承, 弘扬, 指导意义.1. 引言1.1 梁启超的“美术人”说与当代育人实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美术人”说对当代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认为,美术人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学多才、有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他强调,美术人应该具有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能够在社会中不断创新和进步。
在梁启超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术人,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才能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梁启超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
当代育人实践中可以从梁启超的“美术人”说中汲取启示,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人精神在当代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正文2.1 梁启超对美术人的定义梁启超认为美术人应当具有才华和学识。
他强调美术人不仅仅是手工艺人,更应该是有才华和学识的人才。
他认为美术人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1. 引言1.1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正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困扰,艺术美育成为培养他们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梁启超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情感的抒发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艺术的内涵和美感。
在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情感丰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梁启超的“情感说”提醒我们要关注青少年内心世界的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感知和欣赏美好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珍品。
结合梁启超的理论,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引导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创作中实现自我。
梁启超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良好成长。
2. 正文2.1 梁启超的“情感说”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教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梁启超提出的“情感说”被认为是他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梁启超认为,人的情感是其活动的源泉,情感是指导人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动力,也是人类思想、行为和审美的基础。
在教育中,梁启超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为只有通过情感的教育,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梁启超的“情感说”强调了教育中情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领域。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情感来表达和传达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会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在艺术教育中,梁启超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感,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梁启超家庭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梁启超家庭教育对当代的启示咱中国人都知道,梁启超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呀!他不仅自己厉害,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有一手呢!这对咱当代人来说,可有着好多好多的启示哟!你想想看,梁启超对子女那真是满满的爱呀!他会耐心地和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梦想。
这不就像咱现在的家长和孩子相处一样吗?咱可不能总是端着架子,要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了解他们心里在想啥。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可不是嘛,一个人要是品德不好,就算再有才华又能咋样呢?就像一棵树,长得再高再大,如果根基不牢,那一阵风过来不就倒了嘛!咱得让孩子知道啥是对,啥是错,让他们做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梁启超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更新得那叫一个快呀!要是孩子不学习,那不就落后啦?就好比人家都开汽车了,你还在骑自行车,能追得上吗?所以呀,咱得让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他还让孩子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哎呀呀,这多重要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因为害怕困难就不敢去追,那多可惜呀!就像那只想飞却不敢飞的小鸟,永远也看不到天空的广阔。
咱得鼓励孩子,别怕失败,勇敢地去闯,去尝试。
再看看咱现在有些家长,老是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这能行吗?这就好比给孩子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他能走得舒服吗?梁启超就不会这样,他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发展。
还有啊,梁启超自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
他勤奋努力,爱国爱民,这些品质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孩子们。
咱当家长的也得给孩子做好榜样呀,要是咱自己都整天懒懒散散,不务正业,还怎么要求孩子呢?想想看,如果咱都能像梁启超那样教育孩子,咱的孩子能不优秀吗?咱的家庭能不幸福吗?咱的社会能不进步吗?所以呀,咱可得好好学学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咱的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呀,这是关乎咱国家未来的大事呢!咱可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用心去做。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梁启超曾提出了“情感说”的概念,强调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梁启超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的心灵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
他认为,在情感上的培育比智力上的培养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梁启超主张通过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使其具有高尚、坚定、温柔的品质。
而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正是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美感来触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愈发受到重视。
艺术美育是指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使其具有积极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
艺术美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梁启超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提出的“情感说”强调了情感对于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这与艺术美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往往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使人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梁启超主张通过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感品质,而艺术美育正是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美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修养,使他们在接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出高尚、坚定、温柔的品质。
通过欣赏、体验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形成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怀。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1. 引言1.1 梁启超对情感说的重要性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情感说”的重要性,认为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审美活动的核心。
他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更应该注重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传达。
梁启超指出,情感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通过情感的共鸣,作品才能真正触动人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中,梁启超的“情感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丰富的发展阶段,情感体验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审美情感的提升。
因此,梁启超对情感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艺术创作的层面,更在于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梁启超的“情感说”,可以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把握艺术创作的本质,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从而推动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的发展与进步。
1.2 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正处于脆弱和快速变化的状态。
然而,目前的青少年艺术教育主要集中在技能的传授和作品的表现,忽视了对情感的培养和关注。
青少年在面对艺术创作时,往往只注重外表形式,而忽略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此外,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如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消费主义的影响等,导致青少年的审美眼光日益狭窄,审美情感也逐渐变得浅薄和表面化。
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因此,青少年艺术教育亟需转变观念,不仅要注重技巧和表现,更要重视情感的培养和引导。
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体会到艺术中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追求,才能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和艺术教育的目标。
2. 正文2.1 梁启超“情感说”在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的意义梁启超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者和思想家之一,他以其思想成果和政治实践享誉海内外。
在梁启超的丰富思想作品中,不仅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思考,而且更注重情感、人性和教育问题,这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紧密联系。
梁启超在其“情感说”中强调情感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情感与个性密不可分,情感培养是人的完备发展的一部分。
这种发展应该包括艺术教育和美育,因为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传达情感和美感,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在其文学评论和其他作品中,也赞赏了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如曹雪芹、吴昌硕、鲁迅等人,这些人都以其崇高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为世人所知。
在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中,也注重了情感与美育的紧密关系。
对于青少年而言,情感的培养对于其身心健康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教育也可以让青少年通过美感的体验和表达来发展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因此,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注重的不仅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更多地关注于青少年情感和审美的培养,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感受,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质。
此外,在当代社会中,青少年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影响,需要通过艺术美育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创新能力,在选择和判断中更加自主和有鉴别力。
通过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艺术项目和活动,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进而选择自己的未来方向和发展目标。
总之,梁启超的“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情感的培养和艺术的美育相辅相成,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这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一起关注和探究。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
他曾经对艺术、美学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情感说”的美育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培养,认为培养青少年的情感是美育的核心和关键。
当代青少年面临着各种身心压力和思想挑战,他们需要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艺术美育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情感渠道,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具体而言,艺术美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体验。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通过欣赏、创作艺术作品,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哀愁,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二是提高青少年的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丰富深刻的,学习艺术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创作艺术作品也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帮助青少年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三是提高青少年的情感管理能力。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需要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艺术美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感。
总之,梁启超的“情感说”为艺术美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理论依据。
在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中,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梁启超趣味
(二)梁启超“趣味”论探源
贰
“趣味”论与中国 儒释道传统文化
从梁启超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来看,儒家的影响应该更大些。梁启超自 幼习举业,对儒家原典及程朱理学非常熟悉。15岁时就学于广州学海堂,学海 堂是清代古文经学 在广东的大本营。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康有为是清代今 文经学传人,同时又深受陆王心学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生观中包含着一种 鲜明的将学问及道德人格修养审美化、非功利化倾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 而》), 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 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颐、程颢:《二程集》)
010203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对自然采取一种审美态度。
他界之冥构与摹进
通过想象创造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¹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J].文艺争鸣,2008(03):128-132.
(五)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
前期
后期
他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 治立场出发,强调文艺的社 会教育功能,提倡“诗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这时的美 育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 基本上还是以儒家功利主义 美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美育
3、自由生活:趣味的价值设定
趣味快感的实质与其说是快乐,不如说是自由感,是生命价值体验感。趣 味的基点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并由此延伸为对 “世内 ”一切在场之物、在场之事 的好奇和热切关注。人们就会把“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就会不再顾前瞻后,凭 着自己的兴趣“喜欢做便做”,这就“使人的做事的自由大大的解放”了,从而把“人 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只是“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¹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他提出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情感说”是指艺术作品应该通过表达情感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的美感。
他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思考和感受。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欣赏,青少年可以不仅仅体验到自己的情感,还能加深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他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元素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知复杂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
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方式。
青少年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情绪困扰,在这些困扰中,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艺术的表达和欣赏可以帮助他们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调节来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情感安全感。
艺术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元素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和判断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青少年可以学会用心去感知和理解世界,体验美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梁启超“情感说”为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欣赏,青少年可以培养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提高情绪管理和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自我内在的世界。
在这个日益快节奏和焦虑的社会中,艺术的价值和作用愈加显得不可或缺,更加需要将其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其中的一些“情感说”更是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自我表达中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他主张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和启发情感,使之成为心智的修养和提升。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梁启超的“情感说”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美育是培养青少年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梁启超的“情感说”正是对艺术美育的重要启示。
梁启超认为,美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是一种高度的心灵活动,它不仅包括对于美的感知和表达,更是对于美的理解和鉴赏。
艺术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美感,使他们在艺术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并由此产生心灵的共鸣。
梁启超的“情感说”试图通过文学艺术来启发和激发青少年的情感,从而培养其优秀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梁启超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情感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角。
在审美活动中,青少年往往侧重于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而忽视了自身情感的发掘和塑造。
梁启超的“情感说”更加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文学艺术来唤起和培养青少年内心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审美情感。
梁启超的“情感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往往受到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束缚,使得他们的审美活动常常变得缺乏多样性和活力。
梁启超“情感教育”思想及对学校美育的启示
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梁启超“情感教育”思想及对学校美育的启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林卫摘要: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思想主要开创者之一,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
在梁启超的美学抑或美育思想体系中,他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情感相关的问题,积极倡导“情感教育”,认为情感就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
本文将围绕梁启超的“情感教育”展开探讨,对其理论内涵、实现载体、最高追求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揭示其对于当代学校美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情感教育学校美育1918年的欧游经历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梁启超思想的重大转折点,亦是其美学与美育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
这一时期梁启超开始脱离政坛,逐渐由前期的政治功利主义转向对于“审美本体主义”或者说是“情感本体主义”的思考。
“情感教育”作为梁启超美育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在这段时期所提出。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是贯穿梁启超整个美学美育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情感教育”作为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被梁启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这也是源于其个人对于情感所具有的独特感受。
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①同时,情感又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②。
梁启超把这种“原动力”比喻为一种“催眠术”。
这种力量驱使人满怀兴趣去实践、去探索,这种驱动力实际源于内发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基于对于人的影响,梁启超将理解与情感作了比较分析,理解只能使人的思想停留在概念形式上,而难以形成实际的促发力,仅仅是让人明白这件事是什么,该如何去完成,却不涉及要不要去做,思想与行动难以统一。
而情感则正好相反,情感是比理性更为直接、更为本源的生命力,它可以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与内在的趣味本质,使人主动去做、乐意去做,这便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所以,人在为学问、劳动的时候应该怀揣着情感,以情感为驱动力,如此做事才会越来越投入、越来越有兴致。
如果以功利性去衡量所作的学问与付出的劳动,那么只会南辕北辙,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趣味,失去了对美的追求与陶养情感的能力。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篇名为《情感说》的文章,是他对情感教育和美育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对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情感说》中,梁启超提出了“情感即自觉的动静”的观点。
他认为,情感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还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
只有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体验,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生活,才能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这一观点对于青少年的艺术美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对于艺术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会欣赏”、“会模仿”的层面,缺乏对艺术深度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这与当代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灌输,忽视对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梁启超的“情感即自觉的动静”和“情感即理智”的观点,为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梁启超在《情感说》中还指出,情感的表达和体验应当是真挚和自然的。
他认为,只有真诚和自然的情感才能触动人心,影响人心,才能引发共鸣。
艺术美育应当让青少年在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归属,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他们的情感常常受到压抑和扭曲。
艺术美育应当提供一个情感的释放和体验的平台,让青少年在艺术的世界里寻求情感的出口,找到心灵的寄托。
唯有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青少年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真正走向艺术的世界。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艺术美育则能够帮助他们在情感、审美和创造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梁启超的“情感说”理论,探讨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的情感健康发展。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的内在本质和精神活动,它是人生活的基本动力。
在他的《新青年》一书中,他提出了“情感说”,强调情感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情感是人类生活的源泉,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产生联系的纽带,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梁启超强调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和情感修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艺术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情感发展。
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体验,青少年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充实。
梁启超认为,艺术美育可以让青少年在审美教育中得到情感的启迪和陶冶,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悟和追求,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愉悦,同时也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情感问题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往往比较丰富和复杂,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家庭关系、情感困扰等方面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艺术美育能够成为青少年情感世界的滋养者和净化者,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他们表达情感、释放压力,让他们在美的陶冶中得到情感的疏解和舒缓。
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中,艺术美育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培养高雅的情感品味。
青少年时期是审美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接受的审美教育将深刻影响其以后的生活和价值取向。
通过艺术美育,青少年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学习到艺术的美感、和谐、形式美和内在美,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品味,追求高尚的感情风格和品德情操。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
]现象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曾繁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是颇有影响的清华研究院文科四导师之一。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奠基者,特别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建树颇多,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但对他在美学与美育领域的成就之高低,前期与后期之关系,具体的美学与美育理论贡献等在学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研讨。
本文试图对于以上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上,深入探讨其活动的历史动因并看他与其前人及同时代人相比做出了那些新的贡献,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
梁启超生活于晚请与民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其时社会动荡急变,四万万同胞面临外侮内乱,中华民族经受着生存与危亡的考验,“保国保种”成为国家民族与一切有识之士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着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在文化上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
在这种动荡急变与巨大转型的社会时代,梁启超是早期的弄潮儿,其后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
他作为叱咤风云的”康梁”之一,是早期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其后虽持改良的立场而与革命对立,但在反对袁世凯与张勋复辟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他最后的绝笔是为《辛稼轩先生年谱》所写“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说明其反封与爱国的情怀始终不变。
而在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转型的过程中,梁启超则与其政治上的逐渐落后相反始终是活跃在第一线的重要人物,在鼓吹“启蒙”,介绍西学以及建设新的“中学”之中成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梁启超个人,在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由政治家到教育家与学者的转型。
这种转型大体以1918年欧游为界,其后梁氏逐步走上从教与为学之路。
这正是他在政治之路屡屡碰壁之后所选择的救国之路。
他在叙述自己的转变时说道“现在中国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没有那样说起来不令人头痛,但回到我们教育的本行便有一条光明的大路,摆在我们面前”。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化与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关于“情感说”的思想对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情感说”出发,探讨其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的启示和影响。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心灵活动,它是思维的基础,在人类心灵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情感是对外部事物的感受,是以情为突破口,以情为出发点,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梁启超认为,情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更是决定审美活动成败的关键。
他主张的“情感说”即是指导人们在价值判断、审美感受等方面应以情感为参照标准,强调人们在从事思维活动时,应当思绪回归情感根源,用情感去驱动思维和判断,从而实现审美活动的最大化。
而在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中,“情感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青少年们面临着来自网络、社交媒体等各种信息渠道的冲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梁启超的“情感说”理论为现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了情感对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也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和表达。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梁启超的“情感说”理论,引导青少年进行艺术美育。
要注重情感的启蒙和培养。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所以在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中,应该注重对情感的启蒙和培养。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种类的艺术作品,例如音乐、绘画、舞蹈等,从而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引导其进行艺术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当青少年在情感上得到启蒙和培养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
要鼓励青少年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创作。
除了进行情感的启蒙和培养之外,还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创作。
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摘要】20世纪初,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梁启超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育思想。
其美育思想是以“新民”为出发点,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内容,以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为最终目标,这一思想对当代美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美育思想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44-02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宣传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非常重视整个国民素质的培养,认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①在他看来,“凡已过所以能在世界之林中立稳脚跟,其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方面必有一种独立精神。
”②在此基础上,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新民”为其出发点,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其内容,以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为其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为其最终目标的美育思想体系。
一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塑造新民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逃往日本,期间对维新改良及其失败进行了反思,得出了仅依靠上层皇帝与少数贵族必然失败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重要经验教训。
而依靠人民又必须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性”。
这就是他于1902年在《新民说》一书中提出的“新民说”。
他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兴亡,人民的文明程度是最重要的,只有新的人民,才能有新制度与新国家。
由此,梁氏提出了国民性改造,其核心是变传统的依附型人格为近代的独立自主型人格,变盲从的子民为有个性和思想的国民。
二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内容: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1.趣味教育1922年,梁启超在欧游之后,提出“趣味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于什么是趣味,他并没有给予直接的定义,而是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贡献。
他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种种压力和困扰,而艺术美育正是一种情感的呈现和沟通,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情感说”入手,探讨其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的启示与启迪。
我们要了解梁启超的“情感说”是什么。
梁启超认为,在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他认为,情感是人的本质,是推动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明白善恶之辨、真伪之分,情感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梁启超提出了“以情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这种“以情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更是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他们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很多人对情感的认识和控制都较为薄弱。
艺术美育在培养青少年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美育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培养其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能力。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促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梁启超的“情感说”和艺术美育在当代青少年成长中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梁启超的“情感说”和艺术美育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培养其同理心和关爱之心。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和创作,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意识,促进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分享,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梁启超的“情感说”和艺术美育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沟通,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其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王旭晓【论文分类】美学【论文网络来源】/B7【期刊期数】2008年12期【论文期刊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第97~100,105页【英文标题】Taste Education ,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 The Implications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Taste Education" on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作者简介】王旭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
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目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
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Liang Qichao is the first expe rimenter who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taste education”in China. What is “taste education” actually is a kind of emotional or aesthetic education. Liang Qichao emphas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ke-taste-asa- purpose and hold- taste- as- a- method. He advanced the idea that the essentials of “taste education” or aesthetic education could be grasped only by taking taste as the purpose. His idea gives the caution directly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the inclination to expan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extensively.【关键词】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泛美育taste education/emotion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I2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97-04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与他的美育思想是相联系的。
他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所谓“趣味教育”,实质上是情感教育或美育。
本文试就其“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揭示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一“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趣味、情感与美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1]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
由此可见,对梁启超思想的了解与把握,“趣味”是关键。
尽管梁启超说他所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却没有对“趣味”一词下直接的定义,而是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使得他的“趣味”一词有了丰富的内涵。
趣味首先是快乐、高兴、有兴趣,这是梁启超首先肯定的含义。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1]“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2]“厌倦是人生第一件罪恶,也是人生第一件苦痛。
”“一个人对于自己劳作的环境,能够‘好之乐之’,自然会把厌倦根子永断了。
从劳作中得着快乐,这种快乐,别人要帮也帮不来,要抢也抢不去,我起他一个名叫做‘自家田地’。
”[3]而这种快乐、高兴与兴趣,还不仅是欲望与情绪的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精神的快活。
他说:“我们真相信‘行乐主义’的人,就要求精神的快活。
”[3]又说:“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
”“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1]梁启超认为这样的趣味是生命活动、生活的动力与源泉。
他多次谈到:“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1]“活动要有原动力——像机器里头的蒸汽。
人类活动的蒸汽在哪里呢?全在各人自己心理作用——对于自己所活动的对境感觉趣味。
用积极的话来表他,便是‘乐’;用消极的话语来表他,便是‘不厌不倦’。
”[3]可以看出,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是指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能鼓舞与指引人们去积极地生活与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4] 在梁启超那里,作为生活原动力的“趣味”,有时又被解释为“情感”。
他在《人生观与科学》一文中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
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5]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因为“情感的本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
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
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进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进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6] 可以看出,梁启超把人类的整体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智的与情感的,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也就是趣味。
他在谈“趣味”时也强调:“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4]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趣味等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趣味确实属于情感的范围。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积极、主动地选择、发现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反映,使该事物成为人的对象。
因此,兴趣是主体的心理选择机制。
主体的倾向性和对对象的态度的具体心理表现就是人的情感,兴趣就是一种肯定性情感。
情感是主体的心理评价机制,它直接规定和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持续、深入、变化或终结。
在人进化的过程中,情感会越来越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越来越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它是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情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它是人蕴藏于内心的一种有意识的强烈的对心灵的自由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愉快的追求,是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对美的追求。
梁启超认为“美”就是情感中带有神秘性的一种。
他说:“情感表现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就是‘爱’和‘美’。
”[5]因此,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情感”、“美”有着相同的含义,在他的文章中,许多时候会把这三个词混同使用。
在《美术与生活》中,他说:“‘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
’……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
”[7]在这里,趣味即美,美即趣味。
梁启超还提出,趣味是有等级的,有高级的,也有低级的。
“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
”[1]同样,情感也是不同的,有很恶很丑的,也有很善很美的。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他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有很丑的方面。
”[6]因此,也需要进行情感教育。
可以看出,梁启超所信仰的“趣味”,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兴趣与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高尚的人生理想。
这种“趣味”需要培养,需要教育,需要从低级趣味超越而来。
因此,梁启超积极地倡导“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也就是美育。
二“拿趣味当目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与美育与当时已经通行欧美的趣味教育不同,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强调的是“拿趣味当目的”。
他说:“‘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我所创造。
近代欧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
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手段。
我想进一步,拿趣味当目的。
”[1]“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2]趣味教育必须是以趣味为目的而不是以趣味当手段。
这是趣味教育能达到他所主张的“趣味主义”的条件,也是趣味教育本质所在。
那么,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可以找到梁启超的回答:“情育要教到人不忧”。
他提出,“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事为究竟”。
[8]人为什么会忧?梁启超认为,“大凡忧之所以来,不外两端。
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8]而人怎样能不忧?要去掉名利心、功利心,对事物抱有像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观念,建立像孔子所说的“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8]所以,情感教与趣味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培养与建立“趣味”的教育。
情感教育从目的上看,也就是美育。
梁启超所说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的陶养,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去掉情感中恶的丑的一面,发挥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
他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
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6]明确了趣味教育的目的,梁启超又探讨了趣味获得的途径。
他认为,由于“感觉器官敏则趣味增,感觉器官钝则趣味减。
诱发机缘多则趣味强,诱发机缘少则趣味弱”[7],因此,趣味的加强需要刺激。
“专从事诱发以刺戟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7]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6]梁启超认为艺术是高尚的,是富含他所说的“趣味”的。
“文学是要常常变化更新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
”[9]艺术的特点,在于既可以以感性形象包藏“趣味”与“情感”,又可以使所含的“趣味”或“情感”直入人心。
梁启超在谈小说时进一步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为“熏”“浸”“刺”“提”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