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贾随群1阿布都合力力·艾斯提拉2目的 对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进行鉴定的要点探讨。
方法 选用曾经接受治疗的25例外伤性脑梗死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梗死部位、临床表现等。
结果 对于患者来说,脑梗死容易发生在大脑的基底节—内囊区或者是额、顶叶皮层区等部位,而且在被鉴定人中大多数是儿童和老年人。
结论: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外伤性脑梗死的一次检出率比较低,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结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大脑的基底节—内囊区、大脑动脉供血支配区和大脑的各皮层部位,都容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
需要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并发症,当患者的头部或者是颈部受到外伤后造成的脑血管堵塞或者是闭塞,进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患者获得外伤性脑梗死后,常常会使自己病情变得严重,与此同时,死亡率和致残率也会升高,Tian等人报道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合并PTCI的死亡率高达40.54%。
随着影响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CT和MRI的广泛应用。
PTCI 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新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PTCI被单独列了出来。
单纯只患PTCI的患者在鉴定标准中属于轻伤一级,若是患者患有PTCI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可以达到重伤二级。
因此PTCI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人,更需要对标准的条文内容进行严格的掌握和理解。
[2]在旧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及《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PTCI并未被提及,笔者试图通过对本院的司法鉴定中心及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例PTCI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旨在通过对PTCI 进行诊断和鉴别,来更好地对其诊断、条款进行更好地分析,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8例,年龄都分布在4~65岁,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一共有18例,占到72%。
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1],但其致死致残率高,且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也呈逐渐增加趋势[2],TCI 主要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合的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易与病理性脑梗塞相混淆,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引起争议,为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该研究就199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受理检验的23例TCI 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法医学鉴定要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TCI 中男18例,女5例,年龄6~75岁,平均40岁。
年龄阶段为:6~14岁10例(43.5%),15~35岁2例(8.7%),36~60岁5例(21.7%),60岁以上6例(26.1%)。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4例,打击伤1例。
1.2影像学检查入院时CT:脑挫裂伤9例,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1例。
入院首次CT 检查均未见有脑梗塞的影像学特征。
入院后动态CT 检查发现伤后24~29h 有脑梗塞灶者4例,30~72h 有脑梗塞灶者15例,4d 以上有脑梗塞灶者3例。
脑梗塞部位:顶叶6例,大脑半球8例,脑干3例,额颞叶4例,枕叶1例,小脑1例。
病灶形态呈扇型或楔形低密度区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病灶>4cm 者20例。
23例TCI 伤者在CT 检查发现脑梗塞后均行MRI 复查确诊。
1.3主要临床法医学检查所见偏瘫12例,失语4例,植物状态3例,智力缺损2例,视觉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李伟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河南郑州450053[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性别、年龄、影像资料、临床症状体征、损伤程度、伤残程度以及因果关系鉴定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分析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诊半年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系统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有28例(48.3%)患者恢复生活自理,中度残疾患者15例(25.9%)、重度残疾患者10例(17.2%),植物生存患者2例(3.4%),死亡3例(5.2%)。
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高,主要的确诊手段是及时进行CT检查,选择恰当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head injury caus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Methods:Selected the hospital in March 2007 to August 2009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and it wa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Results: Followed up six months after the use of Glasgow Outcome (GOS) rating system and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28 cases (48.3%) patients to return to daily living, 15 patients with moderate disability (25.9%), 10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y (17.2%), plan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2 patients (3.4%), 3 patients died (5.2%). Conclusion: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mortality is high, the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is timely CT, choose the appropriate,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o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ad injury; Traumatic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TCI)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病死率高,目前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的重视,现将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12~75岁,平均(43.0±4.8)岁;外伤原因:交通原因所致外伤28例,坠落伤12例,因暴力外伤15例,其他原因3例;脑梗死在外伤6 h以内出现者8例,在6~24 h出现者15例,在24~72 h内出现者25例,在72 h后出现者10例。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外伤性脑梗死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行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观察与分析患者的CT诊断结果。
结果: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28例,CT常规扫描检出20例(2例误诊),增强扫描检出28例(1例误诊)。
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扫描,且灵敏度、准确度与常规扫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0.5~120h可见梗死灶;63.33%为单发性外伤性脑梗死,36.67%为多发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病灶大小不同,2例占一侧大脑半球,大病灶多呈扇形低密度影,小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楔形低密度影;梗死灶50%分布在基底节–内囊区,36.67%分布在脑叶区,10.00%分布在内囊区与脑叶区,3.33%分布在脑半球及脑干区。
66.67%颅内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以及复合性颅脑损伤。
确诊后经积极治疗,临床治疗优良率达到90.00%。
结论:CT检查,尤其是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检出血肿增长情况,在外伤性脑梗死诊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临床可根据CT检查结果鉴别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死;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1前言从本质上看,法医司法鉴定与司法鉴定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者都是诉讼活动中的判断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法医司法鉴定更具有医学层面的专业性,在刑事诉讼法学以及司法鉴定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法医司法鉴定在我国刑事、民事以及证据法学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对于法医司法鉴定的作用,其指向性都是一致的。
法医司法鉴定不仅具有司法鉴定的一般特征,还包含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而与其他形式证据不同的是,法医司法鉴定需要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判断。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由外力引起的脑中动脉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本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诊疗经验。
该研究共纳入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
20-70岁。
所有患者均饱受外伤,多数是头部受伤,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
入院时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在临床诊断方面,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进行了脑CT或MRI、血液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
脑CT或MRI显示脑梗塞区域的缺血性改变,血液生化检查显示患者脑缺血时造成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
在治疗方面,患者均采用综合干预治疗。
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切断感染源,防止继发感染。
然后,应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
患者还需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包括抗凝血、降压、脱水等,以减少脑梗塞范围和缓解症状。
针对65例患者的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水肿等。
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早期的综合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有较大影响。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包括早期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积极预防外伤的发生,对于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正文】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及细胞死亡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病因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直接型和间接型。
直接型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暴力撞击、挤压等直接破坏血管壁,造成血管断裂,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脑梗塞。
间接型则是外伤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血液凝固机制异常等因素导致脑血管阻塞,继而引发脑梗塞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严重病例还可能出现瞳孔异常、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比如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
三、诊断方法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临床医生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疾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外伤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病因、判断发病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梗塞的范围、位置等信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瞳孔、肢体运动、语言、感觉等方面,以评估脑梗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情况。
四、治疗方法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年龄、合并症等。
1.药物治疗:通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梗塞病例,如血肿或出血灶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3.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运用康复理论和技术,包括物理疗法、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外伤后脑梗塞死亡法医学鉴定浅析
[ 1 1李 ] 靖华 , 赵 勤. 胃肠 镜在 消化 内科 的应 用 分析 [ M】 . 3代 - 医学 . "
2 0 1 0 , 1 2 ( 6 ) : 9 6 — 9 7 .
检查 治疗 , 而使一些 病变及癌症 不能早期确诊 , 错过治疗 的最佳 [ 2 】 李益农, 陆星华硝 化 内科疾病学【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 0 0 4 . 时期 , 倍受病痛 的折磨 。 近年来 , 麻醉药品和医疗监 护技术 的不断 【 3 】 屠 惠明. 5 6 0 0 例 胃肠 镜诊疗护 理的体会 Ⅱ 1 _ 护理的 实践 与研 究, 进步, 使 得无痛 胃肠镜逐渐应 用于消化 内科疾病 的治疗 , 且倍受 2 0 0 8 , 5 ( 8 ) : 6 5 ~6 6 . 患者青 睐。 该技术实 质上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一种起 [ 4 】 黄 丽华 . 消化 内科 无痛 胃肠 镜 的应 用 疗效 分析 D 1 . " 3代 - 医 学,
学术探 讨
对照组中7 5 例 患者 , 有4 3 例 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 5 5 例伴有恶心呕 吐的现象 , 3 2 例出现咳嗽情况, 且有 l O 例放弃治疗 , 出院时间较长。 试验组 中7 5 例 患者 , 没有 出现一例感觉到疼痛 的患者 , 3 例患 者 出现恶 心呕 吐的现象 , 5 例出现 咳嗽情况 , 无一例放弃治疗 。 由此可 以观察 到两组数 据对 比明显 , 试验组 的效果 明显优于
对照组 。 3 讨论
2 0 1 5年 4期
.
在 当今 时代 , 各领域竞争愈加激烈 , 人们 的生活压力增大 , 生 活节奏普遍加 快 , 暴饮暴食 、 饮食不规律 的现象越来越广泛 , 由于 这些不健康 的饮食 习惯 导致肠 胃病 的高发 生率 , 胃肠镜检查是 目 前诊 断消化 内科 疾病 的最佳 选择 ,但作 为一 种侵入性 的检查 方
外伤性脑梗塞鉴定标准
外伤性脑梗塞鉴定标准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后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管阻塞,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外伤史。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外伤史,包括外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情况。
外伤史是判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依据,通过外伤史可以初步确定外伤与脑梗塞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鉴定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血管的情况,发现血栓形成、脑梗塞灶等病变,从而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依据。
四、病理生理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脑组织活检、脑血管造影等方法获取患者的脑组织和血管情况,进一步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变特征和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还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等辅助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特征,为鉴定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六、鉴定结论。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最终得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需要准确、科学,并符合法律规定和医学伦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包括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内容,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最终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d e n t i i f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a s s e s s m e n t or f b o d y i m p a i r m e n t o f t h e i n j u r e d i n r o a d t r a f i f c a c c i d e n t , 3 o f t h e m i d e n t i i f e d t h e i f r s t l e v e l o f
d i s bi a l i t y , 2 o f t h e m i d e n t i i f e d t h e s e c o n d l e v e l o f d i s a b i l i t y , I o f he t m i d e n t i i f e d t h e s e v e n t h l e v e l o f d i s a b i l i t y .1 8 c a s e s we r e i .
论
著
C h i n a & F o r e i g n M e d —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口固 — — 誓 ■ 譬 誓 _
2 3 例 外伤性 脑梗 塞 的临床法医学 鉴定分析
李 伟
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 .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3
【 摘要】目的 探讨外 伤性脑 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 医学鉴定要 点。 方法 对 2 3例外伤性脑 梗塞伤者的性别 、 年龄 、 影像资料、 临 床症 状体征 、 损伤程度 、 伤残程度 以及 因果关 系鉴定 情况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果 2 3 例 中评为重伤 1 例: 4 例进行工 伤评残 . 其 中一级伤残 1 例, 二 级伤残 2例 , 七级伤残 1 例; 1 8 例进 行道路交通事故 评残 , 评为 一级 3例 , 二级 8例 , 三级伤残 5例 , 四级伤残 2例 ; 1 例进行伤病关 系评定 , 评为直接 因果关 系。 结论 外伤性脑梗 的形 成机制复杂 , 可能是多 因素作用 的结 果。 伤后 C T和 MR I 影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 塞的诊 断及法医学鉴定有重要价值 。 【 关键 词】 颅脑损 伤 ; 外伤性脑梗塞 ; 法 医学鉴定 【 中图分类号】R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一 O 7 4 2 ( 2 0 1 3 ) 0 7 ( b ) 一 0 0 0 3 - 0 3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在外伤性头部损伤后发生的脑梗塞,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颅脑损伤并发症。
本文通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总结了其中的特点和治疗策略。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发病时间:外伤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时间通常在24小时内,因此早期的CT或MRI检查非常重要;2)损伤机制:头部的加速、减速、摇晃或旋转等机制都可能导致外伤性脑梗塞,应注意与其他颅脑损伤后的合并症相鉴别;3)病因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血管损伤、血液凝固功能异常、颈动脉夹层等,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因分析。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1)减轻颅脑损伤:外伤后应迅速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减少颅压增高和继发脑损伤,如降低颅内压、维持血氧供应等;2)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积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预防再次发生脑梗塞;3)溶栓治疗: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以尽早恢复脑灌注;4)病因治疗:根据病因分析,有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夹层修复术、血管瘤栓塞术等。
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损伤程度、时间窗口等。
根据本文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差,且存在一定的相关因素。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应该尽早进行,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干预。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后引起的脑梗塞,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脑血管病变。
虽然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下面将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一、临床特点分析1. 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占多数,占比60%,说明外伤性脑梗塞更容易发生在男性患者身上。
而年龄方面,中位数为45岁,年轻患者居多,说明外伤性脑梗塞在年轻人中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2. 本组患者中大部分为外伤后立即出现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还有部分患者在外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症状,所以在对外伤患者进行观察时,应该及时排除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
3. 本组患者中大多数并发有颅脑外伤,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较常见,对于这类患者需注意早期预防及治疗。
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还容易出现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对于并发症的处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二、诊断与分期1. 诊断:对于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
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特别是外伤史,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2. 分期:外伤性脑梗塞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不同的分期。
轻度患者表现为头痛、轻度神志障碍等;中度患者表现为明显神志障碍、中度偏瘫等;重度患者表现为昏迷、重度偏瘫等。
根据患者的分期情况,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三、治疗方法1. 一般治疗: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在首次确诊后立即进行脑保护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维持脑血流灌注等。
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支持治疗,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2. 药物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患者需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以防止血栓的形成或扩大。
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促进患者康复。
3.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重症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颅内血肿清除术、脑血管成形术、脑室穿刺引流术等,以减轻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灌注。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引起的脑部血管损伤,导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液循环受阻而引发的梗塞性脑血管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临床医生需要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并分析了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患者基本资料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65例确诊为外伤性脑梗塞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1.4:1。
年龄分布范围为18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3岁。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头部外伤,其中以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为主要原因,占65%以上。
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工业意外、打架斗殴等引起的头部外伤所致。
二、临床症状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
根据我们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出现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恶心呕吐,约占60%;意识障碍和肢体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45%和35%。
部分患者还出现了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关,不同病例表现不尽相同,临床医生需要做好综合分析和判断。
三、辅助检查结果在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时,我们主要采用了头部CT、MRI、脑血管彩超、脑电图等检查手段。
头部CT和MRI是外伤性脑梗塞诊断的重要手段,能够直观地显示脑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头部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脑部可见局灶性低密度影的比例分别为80%和90%。
脑血管彩超检查主要用于发现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情况,结果显示约有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损伤。
脑电图检查则可以帮助判断脑部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本研究中有30%的患者出现脑电图异常。
四、治疗方案与效果在治疗方面,外伤性脑梗塞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患者采取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外伤性脑梗死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作者简介:孟祥磊(1976-),男,主检法医师,从事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松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大队。
付强(1976-),男,主检法医师,从事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松原市公安局宁江二分局。
摘要:目的:着重探讨法医就外伤性导致的脑梗死临床学鉴定的相关要素。
方法对19例因外伤导致脑梗死案例回顾性的综合整理、分析,其中包含案例的临床表现、受梗部位以及相关一些情况。
结果:19例案例,多发于老年人及儿童;脑梗死多发于额、颞等部位。
结论:通过对19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案例分析,发生脑梗死的部位直接影响到损害后果。
关键词:法医学;案例;脑梗死;外伤;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1-01外伤性脑梗死(pti)是人的头部在受到外力使颅脑受到损伤后,导致脑部血管闭塞或狭窄后,加之受伤害人机体凝血机能异常等因素,形成脑实质缺血性坏死。
还有可能导致在外伤之后,进一步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甚至加重脑损伤程度[1]。
本文就2009年3月~2012年2月间,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外伤性脑梗死19例,进行回顾性的综合整理、分析,根本宗旨在于探讨其法医临床学鉴定要素。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09年3月~2012年2月间,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外伤性脑梗死19例,15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5~53岁。
致伤因素:摔路伤1例,钝性外力致伤2例,交通致伤16例。
19例中,儿童和老年人则占12例。
1.2 临床表现:据对本组19例当事人的首次就诊资料分析看:意识模糊4例,浅度昏迷1例,通过gcs评测8~11分。
另外的14例当事人,意识比较清楚。
14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7例脑挫裂伤,3例硬脑膜下少量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微量出血。
其中有4例在24~48h内,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轻微加重现象。
损害遗留:3例肢体偏瘫,1例出现运动性失主症状。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在临床医学领域,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且严重的病症。
它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医疗工作者带来诸多挑战。
外伤性脑梗塞,顾名思义,是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血管阻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功能障碍。
外伤可以是直接的头部撞击、颅骨骨折,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颈部扭伤、低血压休克等。
这些外伤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脑血管,引发梗塞。
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
首先,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脑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破裂、血栓形成。
例如,颅骨骨折时尖锐的骨折片可能刺伤脑血管,造成血管壁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
其次,外伤后的炎症反应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进而形成血栓。
再者,脑外伤后的脑组织水肿会压迫脑血管,导致血流减缓甚至停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外伤后的低血压和低灌注状态也可能导致脑血流不足,容易引发脑梗塞。
在临床表现方面,外伤性脑梗塞的症状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可能在受伤后的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内逐渐出现。
由于外伤本身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如头痛、意识不清等,外伤性脑梗塞的症状有时容易被掩盖,从而给诊断带来困难。
诊断外伤性脑梗塞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快速发现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但在发病早期,尤其是 24 小时内,CT 可能表现不明显。
此时,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此外,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对于明确梗塞的原因和部位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
治疗外伤性脑梗塞的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减轻脑组织损伤。
在急性期,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时间窗。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02
0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饮食护理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 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和吸入 性肺炎。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 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摄 入。
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 复、认知训练等。
坚持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不断调整和优 化康复计划。
心理康复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05
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与影响因 素
预后情况
恢复良好
部分患者在接受及时治疗后,脑梗塞症状逐渐缓解,预后良好, 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遗留后遗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需要长期康复 治疗和护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可更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和程度。
DSA检查
03
对于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DSA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和
程度。
诊断标准
存在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 现脑部缺血或梗死等异常 表现。
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 头痛、意识障碍、偏瘫、 语言障碍等。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脑梗塞 的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等。
分类
根据发病时间,外伤性脑梗塞可分为 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通常在伤后 24小时内发病,晚发型则在伤后24小 时后发病。
发病机制
脑血管痉挛
颅脑外伤后,颅内血管受到压迫或刺激,导致血 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
血栓形成
颅脑外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导致脑血管阻塞。
大面积外伤性脑梗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
大面积外伤性脑梗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1案情介绍2015年7月3日14时许,孙某(男,43岁)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行至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305国道金牛山大街南富玺钢材城路口附近路段时与一辆翻斗车相撞后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5年7月5日16:40左右死亡。
2临床资料现病史:患者于1h前车祸中伤及头面部及胸部,伤后意识不清,头面部创口流血,无恶心及呕吐,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急诊行CT检查后收入病房。
病来无尿痛及血尿,无腹泻及便秘,未进食水。
体格检查:T36.5℃,P81次/min,BP108/60mmHg,R18次/min。
专科检查:昏睡状态,问话不答,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头面部创口敷料包扎,无血性液渗出,无面瘫,耳鼻无溢液,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0次/min,腹平软,无反跳痛,左侧肢体瘫,肌力Ⅲ级,双膝腱反射正常,双巴氏征阴性。
2015年7月4日CT诊断: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可能性大,左侧额顶部软组织肿胀。
请结合临床。
2015年7月4日11:20~13:40手术记录:…。
手术名称:左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
术中诊断:左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脑疝…。
确定诊断:左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脑疝,头面部皮裂伤,颈部皮裂伤,脑震荡。
3法医学检验3.1尸表检验成人男性尸体一具,尸身长170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
尸斑呈淡红色,分布于尸体背侧未受压部分,指压不褪色;尸僵已形成,存在尸体各大关节,程度较强。
头部戴网状止血纱帽,头顶部敷料包扎在位伴有血染。
颜面苍白,双眼睑闭合,睑球结膜苍白,角膜轻度混浊,双侧瞳孔不等大、正圆固定,其中左侧直径0.5cm,右侧直径0.6cm,舌位于齿列内,口、鼻腔及双侧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
3.2损伤检验3.2.1前额面部正中近发际处经左额部、顶部至左颞部有一“U”型长28.0cm 开颅术后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3.2.2左顶部有一0.8cm×0.3cm闭式引流术后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摘要】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本文通过对65例病例的临床诊疗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诊疗策略。
从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可得知,外伤性脑梗塞通常表现为急性脑缺血症状,如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等。
接着,通过影像学分析可以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方面展示了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并发症的处理也需及时干预。
结论部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指出研究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借鉴。
整体来说,本文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病例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案、效果评价、并发症、诊疗策略、研究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临床上重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旨在通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进行临床诊疗分析,探讨该疾病的诊治策略,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各异,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影像学分析也是确诊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方面的评估,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方面,我们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多种方法的应用和疗效评价。
并发症及处理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策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治疗的新思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临床上较为罕见。
本研究共收集了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病例数据,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这65例患者中,男性占56.9%,女性占43.1%,年龄范围为25岁到73岁。
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李伟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3(032)02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性别、年龄、影像资料、临床症状体征、损伤程度、伤残程度以及因果关系鉴定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评为重伤1例;4例进行工伤评残,其中一级伤残1例,二级伤残2例,七级伤残1例;18例进行道路交通事故评残,评为一级3例,二级8例,三级伤残5例,四级伤残2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评为直接因果关系.结论外伤性脑梗的形成机制复杂,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伤后CT 和MRI影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3-5)
【作者】李伟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河南郑州45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交通事故所致头部外伤180例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J], 马宏玉
2.69例休克案件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及文献回顾 [J], 吴宏宇;陈丰伟;何畅
3.眼眶骨折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J], 刘艳
4.4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J], 曹清;姚民富
5.60例脾损伤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J], 陈国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受损程度、因果关系。
结果: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
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法医学;鉴定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
随着近些年来检查方式的不断进步,外伤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的迟发型神经功能障碍,非常与病理性脑梗塞混淆,经常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引起争议。
为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鉴定要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先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其中男性伤者21例,女性伤者8例。
年龄6~65岁,平均年龄(39.6±8.6)岁。
致伤原因:重物打击2例、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7例。
1.2 研究方法所有伤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4例伤者脑内血肿、8例伤者硬膜外血肿、7例伤者硬膜外血肿、10例伤者脑挫裂伤。
有20例伤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所有伤者首次CT检查时均未见脑梗塞影像学特征。
随后进行动态CT检查在受伤后24~30h,有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后31~72h有1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超过4d出现脑梗塞病灶的伤者7例。
脑梗塞病灶位置:大脑半球9例,小脑2例,顶叶7例,脑干4例,枕叶4例,额颞叶3例。
CT可见病灶为扇形或楔形低密度影,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有21例伤者病灶直径超过20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5T13:08:48.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代瑶、吕晓芳
[导读] 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代瑶、吕晓芳
四川福森特司法鉴定所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受损程度、因果关系。
结果: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
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
随着近些年来检查方式的不断进步,外伤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的迟发型神经功能障碍,非常与病理性脑梗塞混淆,经常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引起争议。
为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鉴定要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先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其中男性伤者21例,女性伤者8例。
年龄6~65岁,平均年龄(39.6±8.6)岁。
致伤原因:重物打击2例、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7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伤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4例伤者脑内血肿、8例伤者硬膜外血肿、7例伤者硬膜外血肿、10例伤者脑挫裂伤。
有20例伤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所有伤者首次CT检查时均未见脑梗塞影像学特征。
随后进行动态CT检查在受伤后24~30h,有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后31~72h有1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超过4d出现脑梗塞病灶的伤者7例。
脑梗塞病灶位置:大脑半球9例,小脑2例,顶叶7例,脑干4例,枕叶4例,额颞叶3例。
CT可见病灶为扇形或楔形低密度影,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有21例伤者病灶直径超过20cm。
1.3 法医学检查表现
智力缺损5例、失语3例、偏瘫10例、植物状态4例、视觉障碍2例、运动障碍3例。
2 结果
所有伤者参照《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
见表1。
3 讨论
3.1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也尚无明确的说法,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总结[1],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机制:①创伤性血栓:伤者在受伤,头部或颈部受到较大的外界作用力,容易造成颅内血管或颈部血管扭曲、牵拉,造成血管内膜断裂,粗糙的断裂面会产生附壁血栓,进而诱发脑梗塞。
②局灶占位作用:由于脑外伤后,颅内高压会压迫脑组织,造成脑灌注量下降,严重时形成脑疝,脑组织受压后造成脑动脉扭曲、牵拉等,产生脑血管狭窄,出现动脉供血区血栓。
③脑血管痉挛: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5%~7%的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会发生脑血管痉挛,尤其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更为严重,可能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造成附壁血栓,诱发脑梗塞。
有学者认为[2],颅脑受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会激活磷脂酶C,随后激活蛋白激酶C,而蛋白激酶C的异常激活会让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程度,严重时会诱发脑梗塞。
国外学者曾经进行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会诱发脑梗塞,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发生脑功能障碍。
④脑部微循环障碍:发生颅脑损伤后,临床会使用脱水、利尿剂等药物,同时限制液体的出入量,血液粘滞度增加,此时颅内压增加,脑灌注量明线下降,血液流速缓慢,造成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加速,逐渐形成血栓。
血管活性物质失调会造成血管过度收缩和痉挛,脑血管微循环中的灌注量不断减少,严重时可能出现无再关注的现象,此时脑组织缺血程度加重,会形成脑梗塞及。
⑤一氧化氮耗竭:颅脑受损后脑组织缺氧,会产生大
量的氧自由基,造成一氧化氮耗竭,诱发脑梗塞。
3.2 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临床法医学鉴定外伤性脑梗塞要点主要有伤病关系、损伤程度移机伤残程度鉴定[3]。
从影像学角度看,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特点与发生机制同病理性脑梗塞有很大的区别。
临床法医在鉴定过程中可参考疾病的发生机制和CT检查进行区分。
结合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外伤性脑梗塞具有以下特点:①伤者年龄相对较小,以儿童较为多见;②伤者多存在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或颈部外伤病史,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挥鞭样损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③受伤后24h内检查多无明线病灶,24h后使用CT检查可见脑梗塞病灶。
④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脑动脉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是引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此时脑部组织的局部血流减少或停止,容易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这部分患者发病年龄高,大部分伤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或者是其它器官动脉硬化;可能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病史;意识多清醒,但是偏瘫、失语等局造性神经功能缺失比较明显;脑脊液清晰,压力稳定。
综上所述,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陈宗溢,谭力, 等.外伤性脑梗死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4,23(5):529-531.
[2]陈虎,周健,石河.颈部损伤致脑梗塞的法医学分析2例[J].广东公安科技,2016,11(4):65-66.
[3]刘旭丹.外伤性癫痫的法医临床鉴定[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