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综述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综述目前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可以简单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综合治疗三种,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从认知行为治疗,父母、教师及相关人员培训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三个方面对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现状进行论述。
标签:多动症;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综合治疗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国内一般报道为5%-9%[1]。
男女比例为4-9:1[2]。
宋玉环[3]等通过多向治疗发现,精神兴奋剂只能使患儿多动症状减少,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但对其反社会行为、攻击性、破坏性不起作用,而心理治疗却能起到明显效果,特别对轻型和中间型效果更佳。
而郑磊[4]临床治疗心理行为矫正儿童多动症患儿10例,有效率达60%。
可见,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心理治疗起着至关至关重要的作用,效果显著。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主要方法即为认知行为治疗。
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阳性强化法、模仿法、自我控制法、消退法等[3]1.1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希望儿童改变什么行为;确定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设计新的结果取代原来的结果;对儿童出现适宜的行为,立即给予强化物,不能拖延。
1.2模仿法模仿法即让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使多动症得到改善。
1.3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就是通过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来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具体步骤可如下:让患儿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每周做一次比较,当行为得到改善时给予奖励。
1.4消退法消退法是在治疗前了解是哪种因素对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找到强化因素后,再对其进行消退,从而达到改善不良行为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河北师大心理系杨向永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
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由于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和原理尚未完全弄清楚。
关于病名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几经更易,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 、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nal Brain Damage 简称MBD )2 、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简称ADD)3、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简称ADDH )4 、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目前,国外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倾向于第四种命名,即ADHD 。
它较好地体现了“多动症”的主要特点,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深度。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成是一种病态。
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症。
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治疗多动症的一次大的进步②。
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
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SM-Ⅲ-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注意力缺损过度多动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ADHD的14种标准,目前,DSM-Ⅵ正在编制中,对鉴定标准又作了修改。
【9A文】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
多动症儿童研究文献综述14学前本(1)班申瑶芳4141014104【提要】:现行中国式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孩子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抗压能力”都要很强才能适应,而多动症儿童越来越多的出现,他们几乎不能适应这些考验和挑战。
[1]多动症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大量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
国内外有关调查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率的报道虽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3~10%之间。
如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儿童的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人数将以千万计。
近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一、多动症儿童及其相关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多动症为关键词,搜索到的近10年的期刊文献有1000多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动症的症状和行为特征描述多动症的诊断方法、多动症的病因分析以及治疗和干预方法等方面。
(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界定儿童多动症的病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而变更,至今没有完全同意,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
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第四种。
[3] 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作一种病态,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多作为病态予以描述,并提出了用“多动综合症”来命名这类综合症。
1902年,Still发现患此症的儿童缺乏内化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故称其为“道德控制力缺乏”。
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征。
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多动症治疗的一次大进步,并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
儿童多动症的病理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病理研究一、多动症儿童的大脑形态变化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形状、大小相同的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左、右两半球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右半球支配感性活动,即直观思维活动、音乐活动、随意注意等,左半球支配思维概念活动,即语言能力、逻辑推理等。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善,医疗技术也在迅速提高,从而能更精确地测量人脑的形状、大小等,如磁共振成象技术(MRI),对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做了检查,发现多动症儿童右前脑的宽度比对照组儿童右前脑的宽度小;对一组有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检查,发现其前额与多动症儿童的相似。
研究还发现,多动症儿童的胼胝体的膝部、压部以及胼胝体前部至压部区域在形态上也比对照组小。
这些资料表明,形态上的一些改变,反映了右大脑半球可能在结构上存在区域性变异。
由于多动症儿童的表现不一致,它的变异范围不仅局限于额叶,还可能波及其他神经区域,但尽管波及范围广泛,病理上也有些变化,而损害程度是比较轻的,故曾被命名为轻微脑损伤。
随着科学进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二、多动症儿童的脑血流变化人脑每天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氧的供给,因此,脑的血流十分丰富,以保证脑的正常工作,倘若脑血流供应不足,就会引起脑部神经精神症状。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能准确测量脑各部分的血流状况。
有关专家用同位素133XE(氙)标记,采用一系列单光子发射层面摄影扫描(PET)技术,检查多动症儿童的脑血流变化,发现多动症儿童额叶中央区和尾状核的血流灌注减少。
另一研究发现,无论是注意障碍伴有多动或伴有其它神经精神症状的儿童组,在纹状体和脑室周围后部的血流减少;相反,在主要感觉区和感觉运动区(包括枕叶和主要听区)的血流灌注相对增加,这就可能使儿童有意(主动)注意的能力不足,而无意(被动)注意的能力相对过强。
研究还发现,应用注意促进剂利他林之后,灌注到基底节和中央区的血流增加,而灌注到皮层区的血流减少,因此,可以推断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的血流分布改变有密切关系。
多动症儿童教研总结报告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多动症儿童的教研活动。
现将本次教研活动总结如下。
二、教研背景1. 多动症儿童的现状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据统计,我国多动症儿童发病率约为5%-10%。
多动症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 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研内容1.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1)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学习困难。
(2)教育策略: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教育策略: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多动症儿童专注于学习。
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效果。
2. 课堂教学实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多动症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合作学习法:组织多动症儿童与同伴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3. 家校合作(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多动症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
(2)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引言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研究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探讨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多动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改善多动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如失眠、食欲不振和情绪波动等。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多动症症状。
这种疗法通常包括行为管理、注意力训练和家庭教育等。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儿童掌握自我控制技巧,提高专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被认为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非常有效。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儿童释放过剩的能量,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户外活动、游泳和瑜伽等。
饮食调整一些研究表明,改变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能对多动症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糖分和人工添加剂的摄入,可能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症状。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教育支持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需要教育支持的配合。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包括适应性研究计划、个体化教育方案和家庭支持计划等。
结论综合以上研究,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饮食调整以及教育支持等方法可以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然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以提高对儿童多动症治疗的理解和效果。
儿童多动症的脑结构及功能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脑结构及功能研究近年来,儿童多动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种神经发育障碍常表现为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等特征。
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对儿童多动症的脑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从脑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探讨儿童多动症。
一、儿童多动症的脑结构研究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多动症与脑结构存在一定关系。
首先,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存在明显差异。
前额叶皮质是决策、控制冲动和行为调节的重要区域,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往往较为薄弱,这可能解释了他们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表现。
其次,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皮层连接也存在异常。
连接前额叶皮质和其他脑区的神经通路异常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调控困难。
另外,儿童多动症与杏仁核、纹状体等深部脑结构的异常活动也有一定关系,这些脑结构的异常可能进一步影响了多动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表现。
二、儿童多动症的脑功能研究除了脑结构,儿童多动症的脑功能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儿童多动症发病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的注意力和认知控制网络活动存在异常。
即使是在没有任务的休息状态下,他们的大脑也表现出异常的活动模式。
这些发现提示多动症患者在与认知任务相关的大脑活动中存在困难,这可能解释了他们在学习和专注方面的问题。
此外,儿童多动症的脑功能问题还涉及奖赏和抑制控制的调节失调。
神经递质多巴胺在调节奖赏和抑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动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存在异常。
与典型儿童相比,多动症患者对奖赏反应过度、抑制控制能力降低。
这些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难以抑制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
三、儿童多动症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儿童多动症的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能够更为准确地观察多动症患者大脑活动的细节。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儿童多动症与遗传、环境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摘要:多动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多出现在幼年时期,并可延续至成年。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对 ADHD的概念,发病率,病因,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尽早的预防与发现ADHD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ADHD;研究现状;综述引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它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慢性公共健康问题,该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呈现出社会功能低下情况,例如学习及社交困难、成绩不佳、行为紊乱等。
虽然多动症在儿童期发病较多,但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
多动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同时,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其病因至今没有明确。
1、多动症基本概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
临床症状主要以注意力缺损、冲动和多动为主。
学龄期儿童更易患ADHD,但约7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其中30%-5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
多动症患者往往伴有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当前,精神病学界广泛地将 ADHD视为一种长期的、对个人一生都有影响的疾病。
Hoffmann早在1854年就把个体的活动过度视为一种疾病(Hoffmann, 1857)。
在1937年,Bradley将这种疾病定义为一种儿童异常行为(Barkley R A,1998)。
由于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越来越多,美国精神病协会在DMS-3中提出了该疾病,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后来,在1987年对DSM-3-R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把该病命名为 ADHD。
DSM-4仍然沿用这一术语,但其诊断架构有所改变,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
若只符合前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注意缺陷症状,若符合后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的多动冲动症状,如果两种类型都符合,那将被诊断为混合类型。
儿童多动症的生物心理因素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生物心理因素研究儿童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和冲动行为的持续存在。
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情绪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儿童多动症的生物心理因素对于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并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遗传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多动症的遗传性质已经被多项研究所证实。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的发病率在家族成员中显著增加,并且在孪生研究中发现,同卵双生子中一个患有多动症时,另一个孪生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这表明多动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据研究发现,多动症的遗传因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如多巴胺调节和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异。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大脑细胞内多巴胺水平异常,从而影响注意力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认知功能。
二、神经递质的影响神经递质在多动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多动症患者常常出现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异常,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参与调节注意力、认知能力和情绪稳定等方面。
多动症患者神经递质的紊乱可能导致大脑活动异常,进而影响儿童的行为以及情绪调节能力。
除了多巴胺,其他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也参与了多动症的发展过程。
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在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上存在异常,这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注意力问题以及冲动行为相关。
三、脑区结构与功能异常多项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差异。
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多动症患者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和小脑等脑区的结构异常。
这些脑区在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和运动规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多动症的这些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儿童在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困难。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在执行控制任务时的大脑活动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这表明多动症患者在认知控制和冲动抑制方面存在功能异常。
多动症个案研究报告
多动症个案研究报告多动症个案研究报告引言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控制困难。
多动症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但也可持续至成年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个多动症个案的深入研究,探索多动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个案描述个案为一名10岁的男孩,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的行为。
他的父母称自孩子很小就表现出多动症的症状,经常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上课时会频繁离座、走动、分散注意力。
他还常常打断别人说话,不耐烦等待,缺乏管制冲动的能力。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该个案进行了评估。
首先,我们通过与孩子和父母的访谈,了解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校表现。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包括注意力测试、行为观察和认知能力评估。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
结果和讨论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该个案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孩子在注意力测试中表现出分散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问题。
行为观察也显示了过动和冲动的行为。
认知能力评估显示孩子在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任务上也有困难。
脑部影像学检查发现孩子的前额叶灰质和白质存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异常。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多动症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这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进一步影响了学习和社交能力。
治疗方案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该个案接受综合治疗,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冲动、提高注意力集中和执行功能。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减轻症状。
同时,与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合作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以提供支持和辅导。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多动症个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对多动症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多动症与大脑前额叶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关联,并提出了综合治疗方案。
小儿多动症疾病研究报告
小儿多动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儿科病症体征:品行障碍,注意力缺乏多动症,易激动,学习困难疾病介绍:儿童多动症是怎么回事?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因外资料报告患病率约为5~10%,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症状体征:一、详尽采集多动症的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或其他神经精神病史,患儿的母孕期情况及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疾病史。
二、临床特点:(1)活动过度:大多始于幼儿早期,进小学后表现显著。
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撕书,把书本涂得不成样子,凡能碰的东西部要碰,喜挑逗,常与同学斗殴。
(2)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不专心,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会无故叫喊,无耐心,做事急匆匆。
(4)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动带来学习上的困难,部分儿童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
病程,通常为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三、鉴别诊断:需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相鉴别。
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1、症状标准:与同龄的大多数儿童相比下列症状更常见,需具备下列行为中的八条。
(1)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动。
(年长儿或少年仅限於主观感到坐位不安)。
儿童多动症的中药治疗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中药治疗研究前言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儿童多动症已逐渐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问题之一。
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药治疗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结合实际病例和文献资料,介绍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现状和效果。
一、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和原因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
其症状包括注意力难以维持、多余活动、冲动、不守规矩等,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环境因素等。
医学研究认为,一些基因突变或变异,会引起一些特定脑区的功能损伤,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生。
此外,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支持、药物使用等也可能会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产生影响。
二、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优势和研究现状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药的药性温和,通过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可以协调机体的内外平衡,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目前,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日渐成熟。
通过基于多方面证据评估,探讨中药在儿童多动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如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中药治疗组改善多动症状的患儿比化学药物治疗组更多,且副作用更轻。
这表明中药在治疗儿童多动症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三、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应用案例以下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应用。
小明(化名)6岁,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不能专心做任何事情,具有典型的多动症状。
通过中医诊断发现其脾湿热较重,上火。
医生采用药膳调理结合中药口服液治疗,3个月后多动症状大大减轻,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小张(化名)7岁,性格内向、自卑,有孤独感,缺乏自信和勇气。
医生通过中医调理发现其体内气血不足,心脾肾三脏不通。
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医生采用优胜通血汤、益智茶等多种中药进行治疗,1年后,小张的自信心和勇气得到提高,多动症状明显减轻。
多动症研究报告
多动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多动症研究引言:多动症(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成人精神障碍,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多动症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多动症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概述多动症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多动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和环境因素相关。
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多动症的风险,而早期的神经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2. 脑影像学研究:通过使用脑影像学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与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前额叶和脑干区域。
3. 神经递质:多动症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
主要研究涉及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异常,这些系统在注意力和认知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目前,多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提供的诊断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多动症的诊断需要满足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出现,并且对个体的社交和学习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治疗方法: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的综合应用。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刺激剂和非刺激剂。
刺激剂可以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非刺激剂主要用于对刺激剂不耐受或存在其他禁忌症的患者。
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父母培训。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技巧、改善学习和社交技能,并帮助家长管理和支持患者。
结论: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研究多动症的病因、脑功能和神经递质异常,我们对该疾病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是多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多动症的病因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也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该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性行为,严重干扰了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机制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认知发展理论要理解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需要先了解认知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
许多研究者认为,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解释儿童多动症发展的基础。
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处理和适应新信息来构建认知结构。
然而,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发展可能存在一些异常,这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的困难。
二、简化认知模型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简化的认知模型,以帮助解释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额叶功能不足”(EF)模型。
该模型认为,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受损,导致他们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困难。
这个模型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动症的方法中。
三、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除了前额叶功能不足模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
例如,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多动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多动症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生长环境中的食物、娱乐和教育等因素与多动症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四、认知训练的效果针对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认知训练方法,以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
认知训练旨在提高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尽管目前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显示认知训练能够带来一定的益处,有助于改善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
五、综合治疗方法除了认知训练,综合治疗方法也被广泛用于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发展。
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和家庭干预等。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镇静剂和刺激剂等药物,以提高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引言儿童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据统计,全球约有5%~7%的儿童受到多动症的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儿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
治疗方法概述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教育干预、家庭支持和营养补充等。
以下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儿童多动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安非他酮)。
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以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通过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行为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
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旨在帮助多动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交技能。
包括特殊教育、个体化教学计划、课堂管理策略等。
教育干预应针对儿童的具体症状和需求进行调整。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多动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长应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儿童的康复过程,为儿童创造一个稳定、关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营养补充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素(如Omega-3脂肪酸、铁、锌等)对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使用营养补充剂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总结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症状、需求和家庭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行为疗法和教育干预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研究能力;家庭支持和营养补充则有助于儿童的整体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医生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请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报告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儿童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心理行为问题。
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约为5%-10%,对患者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对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的关注,以及目前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理机制,探讨更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研究假设: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物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相关,且通过综合干预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限制在年龄范围为4-16岁,地域范围为我国部分地区。
本报告将从儿童多动症的背景、重要性、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假设、研究范围与限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多动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认为,儿童多动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生物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且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
在诊断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等诊断标准,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多手段。
药物治疗以兴奋剂为主,如哌甲酯、阿托莫西汀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
文献中存在的争议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诊断标准的普适性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二是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三是多动症共病现象普遍,如学习障碍、焦虑障碍等,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综上所述,尽管前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多动症综述
多动症综述有些孩子经常表现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潦草;还有的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行为幼稚、怪僻,肢体抽动,或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教育也无济于事。
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
这就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俗称。
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时期常见病。
因为人们认识不足,有时会误诊、漏诊,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造成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影响。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注意障碍为本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患儿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
注多动症的诊断标准量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
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
做作业拖拉,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等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
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
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
注意障碍是本症必须具备的症状。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为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
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
话多,喧闹,插嘴,惹事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
喜观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
多动有两种类型:一是持续性多动。
患儿的多动性行为见于学校、家中等任何场合,常较严重。
二是境遇性多动。
多动行为仅在某种场合(多数在学校),而在另外场合(家中)不出现,各种功能受损较轻。
(3).冲动性: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
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测试孩子是否多动症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儿科多动症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它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动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参考。
二、多动症的病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若有其他成员患有类似症状,患儿患病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2. 神经生物学因素:多动症患儿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导致注意力、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下降。
3. 环境因素:早期母婴关系不良、家庭环境紧张、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4. 其他因素:早产、难产、窒息、颅内出血等脑部损伤,以及铅中毒等环境毒素暴露,也可能诱发多动症。
三、多动症的临床表现1. 注意力不集中:患儿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易分心,做事马虎,丢三落四。
2. 过度活跃:患儿活动量过大,坐不住,常伴有小动作,如搓手、踮脚等。
3. 冲动行为:患儿易冲动,缺乏耐心,难以等待,常在不适当的时候做出反应。
4. 学习困难:患儿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稳定,容易出错。
5. 情绪不稳定:患儿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抑郁等。
四、多动症的诊断1.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相关标准,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2. 诊断流程:首先排除其他疾病,如自闭症、抑郁症等,然后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综合判断是否为多动症。
五、多动症的治疗1. 行为疗法: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法,帮助患儿改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2. 药物治疗:针对多动症患儿的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使用中枢兴奋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
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儿童多动症一般发生于6-12岁的学龄儿童,通常起病于学龄前期,10岁是高发期,至13-15岁少年期有自行缓解和好转的倾向。
ADHD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症状,另一类是继发性症状④。
(一)原发症状1 、注意困难。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因为有的患儿并无明显的多动不安的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注意上的困难,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的注意显著涣散,很难集中,无论多么令他感兴趣的事物,都无法长久吸引他的注意,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上学后这一症状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课的时间非常短暂,常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2、活动过多。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许多儿童来就医的原因,表现为活动明显的增多,这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表现为不安宁,手脚不停的乱动,好哭闹,母亲只能抱着他在地上走来走去。
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而且常常以跑代步。
上学后更是坐立不安,摇晃桌椅,骚乱别人,小动作不断,课间在教室中乱跑,喜欢玩危险的游戏。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调皮好动不同,因为其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
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还要闹腾一番,入睡后也不能安静下来,经常是乱踢乱滚,爱磨牙,说梦话,甚至尿床,夜游。
这种孩子身上好象装上个发动机一样,总是忙碌不停。
3、行为冲动,情绪不稳。
这些孩子比较冲动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无故得喊叫或随便插话,做游戏时不守游戏规则不能耐心地等待,过多频繁的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难以引导,控制调节其活动。
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有的孩子表现出感情脆弱,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儿,这实际上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另外,这些儿童做事之前不假思索,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行为多先于思维,行动具有突然性,所以往往惹事生非。
4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知觉活动和综合分析障碍。
如在临摹图画时往往分不清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约有一半患儿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在接受单脚跳或系纽扣、鞋带时动作比较笨拙,有时间定位等感知障碍,如分不清左右,把6看成9,把b看成d,文字倒读,写反字,有些患儿听觉的辨别能力差,易混淆相似的声音,并有可能伴有口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④。
(二)继发症状1 、学习困难。
虽然说大多数儿童多动症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还比较高,但由于以上原因,他们上课听讲的质量很差,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老师和家长抓得紧一点,强迫这些患儿学习的话,他们的学习成绩会维持较好的水平,而稍微松懈下来,他们的成绩也会马上降下来。
2、言行和行动放肆,具有侵犯性。
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同学出言不逊。
惹是生非,欺负同学,所以这种儿童一般与同学关系不好。
3 、自信心低下。
由于成绩落后,不守纪律,因此不断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还有同学们的排斥,虽然他们也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总是改不了。
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这个时期处理不好,这些孩子就会丧失对学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4、品行障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他们常让人感到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孩子,而他们也对于老师、家长及学生对自己的厌恶态度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因而产生了不满愤怒,继而对立、反抗等情绪,从而自暴自弃,比一般儿童更易染上不良行为,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上述表现并非每个患儿都具备,同一种问题在不同的患儿身上表现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患儿的症状一般会随场合、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减轻或加重,比如在重复性的或需要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中,其注意力维持较困难,患儿的表现能明显区别于正常儿童,而在没有特别严格的纪律与规范要求的场合,患者与正常儿童区别不大⑤。
这说明正常儿童平时也比较爱动,但他在特定场合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患儿则不能,大多数患儿到了青春期,原有的症状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在成年后有性格上的缺陷。
三多动症的病因探讨。
多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它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目前的研究大致考虑到以下几种原因:(一)神经生理基础异常。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某些酶的活性降低,使神经突触间隙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足,以至于信息下达受到影响,导致自制能力不足而产生了相应的一系列的症状。
通过对患儿的检查,可发现血、尿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β-羟化酶降低,可以证明生理代谢障碍引起了多动症的一系列症状,而且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也提示了患儿有特殊的生化障碍。
(二)觉醒不足。
其主要论点为,多动症儿童行为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儿童长期处于慢性低度觉醒状态,这使儿童对特定的刺激不够敏感,他们的多动和分心反映了寻求刺激的渴望,临床上使用利他林,苯丙胺等中枢振奋剂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说明,觉醒不足很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要素。
(三)额叶功能失调。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强调大脑额叶抑制干扰方面起着的作用,并用实验证明,额叶损伤的动物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对无关刺激缺乏抑制能力,这些动物实验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儿童多动症的部分表现。
所以这些学者认为患儿的大脑额叶可能有功能上的障碍和损伤。
也有学者对脑电波研究表明,ADHD患儿的脑电频率分布非常类似于幼小儿童的波形,因此,Mann等人便认为这是ADHD患儿神经系统成熟滞后的结果⑥。
(四)食物过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对水杨酸盐,人造色素,香味及其它食物添加剂高度敏感,儿童过多食用含这些成分的食物,能大大缓解症状,因此主张用好的,营养丰富的自然食物代替药物治疗。
另外,有人认为由于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形成铅的慢性中毒或其他重金属摄入过量,虽然没有重金属中毒的临床表现,但是可能成为儿童多动症的诱因。
(五)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父母的精神疾病,病态性格,父亲酗酒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儿童父母,这显示患儿的轻微脑功能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Goodman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多动症的同病率高达51--64%(另有报道说高达85.7%)⑦,这进一步说明多动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六)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微脑损伤。
这是发生“多动症”的重要因素。
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脑外伤,某些传染病等都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中枢神经发育迟滞。
近来有人认为多动症与颈椎受损有关。
据某大医院报道,80%的剖腹产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
(七)家庭因素。
许多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家庭环境不良可促进多动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已有症状。
父母关系不和,互相攻击、讽刺、漫骂或者父母粗鲁打骂孩子,干涉孩子的活动,极大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儿童在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下,神经精神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惟恐触怒父母,或千方百计地逃避父母的打骂、干涉,长期下去儿童就会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说谎、欺骗。
一旦条件适宜,将毫无自控地发泄自己的心理能量,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种种冲动行为等行为问题。
另外,在父母离异亡故或特别冷漠的家庭中,儿童得不到足够的母爱,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怀,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或关怀,久而久之,这种好动的行为便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在什么场合下不知不觉地就表现了出来,这也许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原因。
四儿童多动症的诊断由于多动症的原因复杂,因为在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根据外在表现而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这一负面标签。
另外,儿童精神病、癫痫、器质性脑综合症、儿童焦虑也有类似的症状。
还有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多动症存在着潜在的共同生理、认知及气质基础,一些有创造天赋的儿童同样具有ADHD的各种特征,而这些人常常被误诊为多动症,加以不正当的治疗,使其无法成为高创造性者,因而在诊断时,除了了解儿童的症状外还要了解其病史,并且进行行为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动作指标及脑电图检查等。
这一系列的检查都必须由专门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实施(生理指标:如儿童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心理指标:注意运动速度及协调性感知-运动障碍及空间知觉测定;动作指标:协调动作是否灵活)。
1989年“中国精神病诊断标准”正式提出诊断参考指标,使对本病的判断有了客观标准。
符合指标越多,诊断的正确性越高:1.发病于学龄前期(6-7岁以前),病程至少持续半年以上。
2.必须符合以下4项以上的症状表现:(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改变。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要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好讲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于智力障碍引起。
(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3.并非由于低能、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德障碍等原因所致(通常由于专业医师咨询检查加以诊断)。
另外,正常的顽皮儿童在观看有兴趣的电影或电视节目时可以自控多动行为,而多动症儿童则不能。
临床上习惯用“15分钟内”能保持安静自控行为的指标来观察两者的区别。
人们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容易产生以下几个误区:(1)儿童多动症患儿无法可治,后果十分严重。
许多人夸大儿童多动症的危害,认为儿童多动症患儿就象得了重病似的。
其实,多数儿童多动症患儿到了青春期症状会自行缓解或消失,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只要给予适当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的。
(2)多动等于儿童多动症。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健康儿童的表现,决不能一看到儿童好动就误以为是患了儿童多动症。
(3)大多数人知道儿童多动症患儿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一见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认为得了儿童多动症,其实不然,儿童对于课堂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当然不会集中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