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马基考点

马基考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在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

一是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又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马基资料全

马基资料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7、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8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以来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去的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0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时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法主要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丰富了前者)12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注:书上无明确答案,乃我个人总结而成,仅供参考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和自然)32页1)是什么:世界物质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既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的问题。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改变,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殊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主要知识点绪论: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结果: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在矛盾逐渐显露;C、被雇佣劳动者开始独立行动,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是研究自然、社会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世界观:个人对整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的总观念或根本看法。

方法论:关于思维路径的倾向性意识;是对于已知的深度领悟和付诸应用。

马克思的几重属性: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对于当代社会运动的指导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对人文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能否反映客观实在,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能否对存在产生反作用。

世界是什么是本质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状态问题,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人类问题。

世界与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第一、改造与被改造(建设城市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得出);第二、适应与被适应(人利用基因改造使自己适应环境得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1.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基知识点总结

马基知识点总结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基总结

马基总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马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结自然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社会科学)。

二者也是马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二者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①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①⎩⎨⎧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②⎩⎨⎧或不能完全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识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3.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4.关于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发展还是静止的问题:⎩⎨⎧作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盾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5.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关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7.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马基复习知识点

马基复习知识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答: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答:①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最重要的理论本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的界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对其不同回答形成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基重点总结

马基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概括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基复习

马基复习

马基复习一、基本概念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垄断意识形态:某些社会集团制约、操控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常以选择题出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基重点(整理)

马基重点(整理)

十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发展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十五、感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于联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十六、认识中两次飞跃即条件
1, 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认识到实践
2,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 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十九、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意识的定义,即两者的辩证关系
3,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马基复习知识点

马基复习知识点

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⒋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⒌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⒍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⒎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⒏物质的客观实在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⒒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⒓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⒖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⒗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⒘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马基总结

马基总结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所坚持的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主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1、马恩继承了以往思想家的优秀成果(1)社会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政治经济学思想来源: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来源(2)自然科学基础2、马恩的伟大创造(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2)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总趋势,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原则抨击资本主义弊端的不足;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主体,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劳苦大众看作是同情的对象的局限;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恩格斯:“任何人,不过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第一次在这里得到科学的论述。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基课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马基课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1、马克思恩格斯的简要生平和主要革命活动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 前人的主要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和李嘉图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成果(两大重要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 1、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 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思维方法: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3、认识和理解规律客观性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含义 2、两者的联系: 3、两者的区别: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 概念及其两方面的含义 2、矛盾的斗争性 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的三个表现 矛盾的斗争性作用的两个表现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看 从它的阶级属性上看 从它在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 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40*1(40分)多选:5*2(10分)辨析题:3选2 2*5(10分)原理分析:3选2 2*10(20分)材料分析:1*20(20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必然理论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知道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2、什么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共性。

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4、意识的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6、意识的能动作用含义及其表现。

(大题)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大题)1)必须最终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行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8、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此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9、发展的实质。

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的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内涵: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里卖弄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2)二者又相互依赖、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达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要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女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1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次数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单选)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才去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多选)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本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4、理性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中去?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5.真理的内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7.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论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论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最为检验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的发生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3)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阻碍作用。

(4)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

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的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2)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单多选}6.阶级斗争是遵循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在阶级社会中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