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总复习.ppt
环境地质学1绪论.ppt
3. 综合分析法
• 环境地质学广泛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包括综合法、比较法、典型法等。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复杂的矛盾统 一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的大系统。
• 它由许多因素(或称子系统)构成,这些因素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分 析、处理这种复杂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而不 是单一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 法。
• 对于研究课题的全局,要协调各个局部(或子系 统),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 综合分析法
• 区域对比及区域模式的研究
• 环境演变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重 现;不同区域的自然演变以及受人类活 动的影响,具有各自的演变模式和阶段。
• 其中以工程地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地质图是 基础。
• 在综合分析环境地质图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划分。
• 在规划管理环境时,常需要编制一些相应的地 理图件,如土壤植被分布图、城市交通规划图 及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图等。
(3) 历史环境地质图: • 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环境,是经历了地质历史
• 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是优化人 类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 水污染以及地方病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 和工业废物的污染有关。
• 在选择废物处置场时,需要综合运用构 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石学、地貌 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
5.医学地质学
• 研究人类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称为医 学地质学(Geomedicine or Medical Geology )
• 我国也陆续制定了许多环境法规。 • 环境法规包括矿山开采法、水资源法、
环境地质学第七章ppt
(五)水库浸没
水库浸没: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周围一定范围内 地下水位抬升,当壅高后的地下水位接近或超出地面 时,有可能导致农田沼泽化、土地盐碱化、建筑物地 基饱水恶化和矿坑充水等不良后果,称此为水库浸没。
常发生水库浸没的地段: ①平原性水库的大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外侧;
②地下水位埋藏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补给 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段;
12
13
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
地形地貌的改变、
水利工程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水库岸坡失稳、 水库淤积、 水库渗漏与浸没、
水库诱发地震、
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
14
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一) 地形地貌的改变
从常年回水区末端至水库终点花红堡,叫做变动回水区,长度约为140千米。形象点
说,变动回水区汛后是水库,汛期是河道。
15
大坝下游地区:
原来被洪水淹没的滩地、沙洲,暴露在河面上,被开垦 为土地。
下游河道由淤积环境变为冲刷环境;河口附近由淤积环
境变为侵蚀环境,海岸线不断后退。
库区一定范围内地形改变:开挖坝基、取料场取料,还 是堆放废土,
3
青藏铁路东起西宁市,南至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 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开 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铁路沿途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最高 点为海拔5072米,穿越多年冻土里程550多公里。
4
7.1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2)非构造型(岩溶塌陷型或重力型)。此型主要是巨厚的碳酸盐类岩 层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期间形成了多层大小不等的溶洞,由于水库蓄力, 故改变了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导致地表和深度不等的局部岩体或岩 块失稳,发生相对位移破坏而伴生的地震现象。 这种塌陷型水库地震并不需要很高的初始应力,在活动区的稳定地段 或弱震区均可以发生。具有震级小、频度低、延续时间短、震源极浅 等持点。在序列上,多属震群型。乌江渡水库地震即典型实例,黄石 水库、邓家桥水库地震也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1、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
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
5、地质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②提供地质资源;③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
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①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②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环境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岩石圈
自然环境演化与社会环境 发展的物质支撑
-
1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及其 在人地系统中的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
-
2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 及其在人地系统中的作用
岩石圈是人地复合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固体地球 的外壳,又是地表环境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还 是外力与内力持续交互作用的场所。
-
18
2.沉积岩与矿床
据19届国际地质学会统计资 料
①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85%是沉积和沉积变质成 因的。
②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等可燃性有机矿产以 及盐类矿产几乎均为沉积成因。
③铁矿的90%、铅锌矿的40~50%、铜矿的25~ 30%、锰矿和铝矿的绝大部分以及其它许多金属和非 金属矿产均为沉积或沉积变质成因的。
岩石圈一般是指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地 球圈层之一,厚度约70~100km。
一、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是各种类型的岩石组成,是一个力学性质基本一致 的刚性整体。
垂直结构上,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橄榄岩层。
水平结构上,地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幔层也 在横向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结构。
-
15
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组成:
❖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 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分类:酸性岩、中性 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 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 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
8
二、岩石与矿物
(一)矿物
最新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环境地质概述PPT(共 39张)
人为地质作用的形式:
人为塑造地形
农业的平整土地、梯田; 水利建设使水系改变;尾 矿废石堆积成山;城市等等。
人为地质作用的形式:
人为地质作用的形式: 人为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自然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土地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3)生命机体不需要,但易被人体吸收的有害元素:镉、汞、铅、 铀等。
二、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
地方病又称水土病,其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与一定的地质环境 有关。
甲状腺肿(粗脖子)病:人体缺碘或过量摄取碘所造成。 氟病:过量吸收氟元素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中毒症。
心血管病:其发病受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因素制约,此外还与气候、 经纬度、社会经济因素、血型以及工业污染等诸多因素有关。
第十三章 环境地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地质作用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第四节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
第一节 概 述
环境、人口及资源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
人类的生存环境本质上是地质环境,其包括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一 整体。又称为自然环境。
环境地质学 绪论PPT幻灯片
对一个区域的环境开展地质调查、填图、制图,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 价,针对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预测。 这种“调查-评价-预测”方法,是开展环境地质研究的基本手段。
外 内核 核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地 地壳 幔
岩生面水大以石物圈气下圈圈:圈十::包:余括位地环公地于球绕里球地上地乃表表存球至面,在最地湖主生外下泊要命层几、由物的百江富质气米河含的体。、硅空圈海、间层洋,铝。等上的水至硅域海酸,平盐是面类个上岩连十石续多构而公成不里。规,则下的至圈海层平。
二、性质 环境地质学是介于环境科学与地学基础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形 成的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群。以人类-地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 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三、研究对象
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地球的各个圈层为开放体系,各圈层结构、活动规律与效应有各自特征, 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组成统一整体。
港口、湖湾和其他沿岸水域。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湖泊等水体中 污染物质通量的研究,即某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 体的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迁移转化规律,包括污染物被水体中物质 的吸附和被生物吸收后的迁移,以及由于化学、光化学、生物化学作用 造成的形态变化等;海洋、湖泊污染的生态效应,即低浓度污染物对水 生生物的长期慢性毒性;在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控制 污染物通量的可行措施,制定和选择沿岸工农业布局的最佳方案。
《环境地质概论》PPT课件-精品文档
• 境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 使同学们学会 认识与分析 地形、地貌、地壳环境特征的形成 • 机理,以及地质灾害的不利因素,增强忧患意识,更好地欣赏 • 自然美,并了解矿物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它在工业、 • 艺术、建筑装潢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激发科学热情,为深入研 • 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基础理 • 论与技术方法。
• 的认识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 的高度,那就是
• 既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
• 地质环境的作用,也就是 特别强调了人与地质
• 环境的关系,新的学科 一一 环境地质学由• 此诞生了。 Nhomakorabea•
•
环境地质学主要是在地质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
• 于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 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写在前面-
沉思往事立残阳,不知何事萦怀抱。 新翻乐府凄凉词,曲罢一声长叹。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和高速发展,人类与 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激 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 陷、海水入浸、滑坡、沙漠化以及多发性地方病等,说 明地质环境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类对地质环境
• • 一、什么是环境地质学
• 1.什么是环境
•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
• 岩石、矿山、森林、山脉、动物、植物等的总称。
•
•
环境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扩大,向下可至地壳下
• 部,向外可达恒远的宇宙空间。
1、区域地质环境研究,为区域规划、经济发 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环境地质学总论环境与地质环境 ppt课件
ppt课件
30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
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需回答:
矿山适宜开发的程度如何? 开发后造成的危害程度多大? 怎样合理地开发? 怎样进行地质环境保护?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方案,并认真执行
ppt课件
31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ppt课件
12
三、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统 一功能的整体。(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发展性)
由多个要素组成;
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具有一定的功能;
系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
ppt课件
23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地质环境系统的功能
定义:地质环境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 和能力。可以理解为系统结构整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的秩序、功效和能力的描述。(无好坏之分)
系统的功能无好坏之分,只有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 能够体现。
如:地质环境系统的自净功能;
不稳定斜坡 泥石流 土地和地貌景观破坏
ppt课件
33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ppt课件
22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怎样理解地质环境的时空结构?
① 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关键就是结构分析。
是认识地质环境系统的手段,探索系统演化规律的线索,解 决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
② 结构变化是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 功能改变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荒漠化
6. 地面沉降
12. 湿地退化
2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3
总论 ——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 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定义、狭义定义
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系统;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局 域地质环境系统的时空尺度
地质历史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地质力学模拟实验
崩塌的防治
防护措施、地质体改造措施
10
3 滑坡
滑坡相关的基本概念、滑坡分类
滑坡的定义;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滑坡的野外识别;滑坡的分类(6种 分类方法)
我国滑坡灾害的发育情况
全国滑坡灾害易发分布区
滑坡的成因机理
应力分布特征;力学成因;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岩土体类型、 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外部因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滑 坡发育的阶段;滑坡发育过程中的变形迹象
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我国强震带的空间分布
地震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砂土液化);次生灾害效应
8
1 地震
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断层学说;地震的力学成因;地震发震的原因(自然地质作用形 成的地震;人为活动诱发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17
7 海水入侵
地震活动的特点(重复性、迁移性、填空性、累进突发性);地 震的预报(时间、空间);地震的监测
9
2 崩塌
崩塌的概念及分类
崩塌的定义;按崩塌发生地点、崩塌物岩性特征、分离面特性等进行 分类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斜坡体系统结构、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作用;崩塌的形成机理;崩塌 的模式;
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地质环境系统的层次性;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特 性;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时空结构、功能
4
2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演化与变化;宏观与微观;信息与信号;稳定与平衡;输入-响应-输出; 涨落
地面塌陷的概念
地面塌陷的定义;地面塌陷的分类
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的危害种类
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岩溶塌陷区的分布特点(南方岩溶、北方岩溶);矿山采空区地面塌 陷的分布特点
14
5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内部条件:空洞、洞穴围岩状况;岩土体的 外部条件:降水、河湖倒灌、地震、人为活动);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矿山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岩溶地面塌陷机理: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效应……)
课程大纲
• 绪论 • 总论 ——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 环境与地质环境 2.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1
课程大纲
• 分论 —— 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1. 地震
7. 海水入侵
2. 崩塌
8. 地下水污染
3. 滑坡
9. 水土流失
4. 泥石流
10. 土壤盐渍化
5. 地面塌陷
5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地质灾害的概念
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分类方案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三种联系方式
6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土 洞的稳定性评价、浅埋岩溶洞隙的稳定性评价)
地面塌陷的防治
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岩溶地面塌陷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及其机理;矿山 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防及治理
15
6 地面沉降
基本概念
地面沉降的定义;地面沉降所造成危害的种类
中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备的三个条件;
泥石流的野外识别
现代泥石流的识别;古泥石流的识别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不同泥石流区域的具体防治工程措施
13
5 地面塌陷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输入与响应的关系;信号变换的滞后、延迟与叠加效应;地质环境系统 演化的外部条件(影响因素的种类、个数、强度、速率、排列次序……)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
地质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及自组织;地质环境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稳定-失稳-稳定态重建;地质环境系统失稳的形式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区域及城市,及其发育特征
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规律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即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抽水条件下、注 水条件下、地面加载条件下);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砂泥质土、粘性 土)
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抽水对地地面沉降的影响规 律;地层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严重性、成因分析
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
调查、评价的基本原则;调查方法;现在地质环境问题的识别及 详细调查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
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
16
6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特点
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
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调查评价的内容、方式
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
监测方法(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水准监测网);预测 方法(统计模型、理论模型、数值方法)
地面沉降防治
如何有效的预防地面沉降,或其发展强度
11
3 滑坡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学力学计算法、长期监测法、非线 性数学法
滑坡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
滑坡的防治
滑坡防治的原则;6大类防治方案及其具体工程措施、防治原理
12
4 泥石流
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沟谷的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