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和浅海生态系统共29页文档
海洋生态学课件-9.4 海洋生态系统(1)-文档资料
(二)初级生产过程的基本化学反应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化学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
不同色素的作用
叶绿素:将吸收的光能直接。 海洋藻类的辅助色素(accessory pigment):吸收的波长 与叶绿素不同,可以吸收其它波长的可见光。
四、海洋新生产力
(一)新生产力的概念 (二)新生产力与营养盐供应特征的关系 (三)新生产力研究的意义
(一)新生产力的概念 1、概念建立的基础: 新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N源划分基础上。
Dugdale 和Goering 1967年提出: 进入植物细胞的营养元素来源: 透光层之外输入+透光层内再循环。
9.4.4微型食物网 微型食物网---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 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之间形成的网络状营 养关系。
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
(1)海洋食物链通常比陆地食物链长 (2)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复杂 (3)食物链只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不表示数量。 (4)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越低。 (5)食物网的结构可变
(3)补偿深度的测定:
ID=I0e-KD ; ln ID=lnI0-KD D=(lnI0 - ln ID)/K Dc=(lnI0 - ln Ic)/K 其中: ID:某一深度处的光强; I0 :水表面 光强; K:光线海水体积衰减系数; D :水深; Ic:补偿深度处的光强;Dc :补偿深度
2.生命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9.4.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
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 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 系称为食物链。
海洋生态学 第9章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
相对于近岸浅海区而言,大洋区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
表层溶解氧高,在500~800 m之间出现最小值,大洋 更深的水体含氧量增高。到了深海底部,氧含量又有下 降,因为那里生物栖息密度相对地高一些。 盐度基本上是恒定的,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深海底部的广大面积都覆盖以微细的沉积物
(二)生物群落组成
图10-2 浅海鱼群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
1.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 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
很重要的类群。 (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① 季节性浮游动物:底栖 生物和很多游泳生物的幼体。
硅藻
② 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 此外有孔虫、放射虫、纤毛虫及水母类也常见。
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它的支持方式。
二、深海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现在调查已表明,深海有较高的多样性。
据报道深海底是发现新种的重要地方。 在超过6,000 m的超深渊也有很多种类,即使在10,000 m的深 处,也发现有海葵、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底栖动物。 解释:
1、环境长期稳定导致小生境的分化,每个种有狭窄生态位; 2、是捕食性动物不加区别地捕捉被食动物,避免了产生竞争排斥。 3、有的学者认为深海物种多样性水平高是与水温低而导致生物代 谢和生长率低,达到性成熟所经历的时间也长,减少了竞争优势 种的出现机会。
3.动物的垂直迁移导致有机物质的加快向下转移
(二)深海底栖生物的生产力
由于低温、高压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
生物生长缓慢
第九节 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一、海洋中的独特生态类型
1 9 7 7 年 , 加 拉 帕 戈 斯 ( Galapagos) 群 岛 附 近 2,500 m深处中央海脊的火山口周围首次发现热液 口 ( hydrothermal vents), 出 口 处 温 度 250℃~400℃。周围水体温度也明显高于正常海底。 浅水热液口(shallow vents) 冷渗口(cold seeps) 硫化物含量高、缺氧,有丰富的硫化细菌,还有一 些巨大的蠕虫及双壳类。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王思雨12生物科学B班12550802002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
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1.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
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
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
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
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
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
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
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
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
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9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综述
第一节 海岸带概述
一、海岸带与海岸湿地及其保护意义
(一)海岸带和海岸湿地的概念
古海 岸线 现代海岸带 海岸线 海滨线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潮上带 潮间带 海岸 海滩 A 海滨 前滨 后滨 潮下带 水下岸坡 近滨 外滨 波基面 浅海
图 9.1 海岸带及其组成部分
流速下降 河流 潮汐
砂砾 砂砾层
沙 沙 地
淤泥
淤泥 泥 滩
沙 沙 地
砂砾/贝壳 砂砾/贝壳层
图 9.4 河口沉积物的分布(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
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 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 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
(一)环境特征(cont.) 3、含氧量
沙滩沉积物的通气性较泥滩的好,某些动物构建洞穴与 促进氧交换。 栖管可
4、沙滩的有机质含量比泥滩低得多 (二)生物组成
生物个体很小,大型种类多为穴居,肉眼不易观察。
1、初级生产者及生产力
底栖硅藻、甲藻和蓝绿藻,初级生产力很低,消费者主要依赖从 周围水体输送来的初级产量以及外来的有机碎屑以维持能量需求。
图 9.3
不同河口类型盐度剖面图(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十章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二、大型海藻场
① ②
③
(一)海藻场的生境特征和分布 冷温带的潮下带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 与潮间带岩岸群落相连接。 底质:这些大型海藻要求硬质底部以提供藻体的固 着基。 光线:底部要有光线透入,以便藻类的幼苗期能进 行光合作用。在清澈的海区,藻场可延伸至 20~30m深处;如果海底坡度小,藻场可延伸至离岸 几公里。 温度:由于形成藻场的主导植物适应的温度较低, 所以仅分布在冷水区。在南、北美太平洋沿岸有 冷水涌升的海域也有分布,暖温带和热带海区则不 出现大型藻场。 28
26
岩岸潮间带群落的食草动物主要是海胆、
帽贝、石鳖和滨螺,它们主要摄食底栖藻类。 贻贝、藤壶、蛤、海鞘、海绵等则依赖于 滤食浮游生物。 等足类和蟹类则是主要食腐动物。 捕食性腹足类软体动物捕食蛤、贻贝和藤 壶。 海葵的食物包括小虾、小鱼和蠕虫。 岩岸潮间带主要的肉食性动物是海星,它摄 食帽贝、腹足类软体动物、藤壶、贻贝和 牡蛎等,是控制群落的关键种。 岸鸟对潮间带生物也有相当的捕食影响。
37
尽管这些大型海藻类有很高的生产力,但
是只有少数无脊椎动物(如海胆和草食性腹 足类)能直接啃食这些海藻。据估计只有10% 的初级产量是通过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其 余90%是通过碎屑或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 的。 海藻多为一年生。另外藻场在平时也会受 到波浪的作用而被部分破坏。
38
(五) 生产力和营养关系
45
沙滩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依赖从周围水体
输送来的初级产量以及外来的有机碎屑以 维持能量需求。
46
(二) 小型动物
沙间小型动物有多种摄食类型,例如,介形类与
猛水蚤类摄食底栖硅藻和鞭毛虫,腹毛类和线 虫是食碎屑的种类,水螅和涡虫则属捕食性动 物。少数一些种类(如苔藓虫和海鞘)是食悬浮 物的种类。 这些小型沙间动物是大型沉积食性的小虾和 幼鱼的食物。
海洋及海岸带资源课件
推广生态养殖和可持续捕捞
提高பைடு நூலகம்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对海洋生 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实施可持续捕捞措施 ,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海洋生 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共同 参与。
05
海洋及海岸带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0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
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传 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海洋 及海岸带资源面临的挑战。
THANKS
海岸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相交的区 域,包括沿海的沙滩、沼泽、岛 屿、礁石等。
特点
海岸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区 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和景观,也是人类活 动的重要区域。
海洋及海岸带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海岸带水产资源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此外,水 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岸带旅游资源
总结词
海岸带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历史遗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VS
详细描述
海岸带土地资源包括海滩、沙洲、河口三 角洲、红树林和珊瑚礁等,这些地区通常 拥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发 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等产业。此外,沿海 地区也是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可 以提供丰富的土地资源用于建设港口、工 业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b)
( c)
( d)
( e)
图2-8
( f)
( g)
图 2 .9 底 栖 植 物 的 代 表 ( 引 自 B arn es & H u gh es 1 9 8 2 ) ( a ) 底 栖 硅 藻 ;( b ) 丛 状 藻 类 ;( c ) 珊 瑚 藻 ;( d ) 墨 角 藻 ;( e ) 浒 苔 ;( f) 大 型 海 藻 P o s t e l s i a ;( g ) 海 草
8
6 5
4 7
1cm
图 2 .1 1 底 栖 动 物 的 代 表 ( 二 )( 引 自 P a r s o n s e t a l. 1 9 8 4 )
糠 虾 [H etero m ysis (1 )]; 半 索 动 物 [S a cco g lo ssu s (2 )]; 端 足 类 [ B a th yp o reia (3 )]; 软 体 动 物 [ M ya (4 ), T ellin a (5 ), M ercen a ria (6 ), E n sis (7 )]; 多 毛 类 [D o d eca ceria (8 )]
翻车鱼(Mola Mola, also sunfish) 是地球上最大的浮游动物
四、漂浮生物
水漂生物(pl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ton)
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
(a)
(b)
(c)
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
(d)
(e)
(f)
图 2.6 漂浮动物的代表(引自 Barnes & Hughes 1982)
在温度适宜、营养盐等充足的情况下,硅藻和其他浮 游植物每天进行细胞分裂的次数能达到几十次, 因而形 成规模很大的“水华”,有时候从太空也能清晰分辨出来。
《海洋与海岸带》 讲义
《海洋与海岸带》讲义一、海洋的概述海洋,这颗蓝色星球上最广阔的领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
它不仅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之地,也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深度上看,海洋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浅海区域阳光能够穿透,支持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而深海区域则是一片神秘的黑暗世界,高压、低温和低氧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形态和生态系统。
海洋的温度分布也不均匀。
赤道附近的海域水温较高,两极地区的海水则寒冷刺骨。
这种温度差异驱动着全球的海洋环流,将热量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地区之间运输,影响着气候和生态。
海洋中的海水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流动模式。
洋流就像是海洋中的“河流”,有暖流和寒流之分。
暖流带来温暖和湿润,寒流则带来寒冷和干燥。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西北部的气候相对温和湿润。
二、海洋中的生物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每一种生物都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数量庞大,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鱼类、贝类、虾类等则是常见的海洋动物,它们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
海洋中的植物主要是海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海洋生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
珊瑚礁是海洋中独特的生态系统,由珊瑚虫和共生的藻类共同构成,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生物面临着诸多威胁。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减少,海洋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使得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三、海岸带的定义与特点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界和相互作用的地带,一般包括海岸线向陆一侧的滨海平原和向海一侧的浅海区域。
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和经济特征。
海岸带的地形多样,有沙滩、礁石、河口、海湾等。
这些不同的地形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
例如,沙滩是许多蟹类和贝类的家园,礁石区域则是藻类和鱼类的理想生存环境。
海岸带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巨
大
的
主要经济生物包括:
生 • 鱼类(鳗鲡、刀鲚、银鱼)
产 • 贝类(缢蛏、黄泥螺、河蚬、杂色蛤、文蛤、
功 四角蛤) 能 • 甲壳类(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对虾)
• 大型藻类(海带、紫菜)
Nursery habitats: a case for mangroves as nursery habitat
介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1)沿海岸线分布的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浅水区;2)受海洋影响的陆域土壤水过饱和低地。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 沿海滩涂面积354万公顷 以黄河三角洲、苏北平
原、长江河口面积最大
图例
河口沙洲湿地 潮间带滩涂湿地 泥沙质滩涂湿地 基岸海岸湿地 生物礁湿地
Mumby et al., 2004. NATURE 427 (6974): 533-536
海岸带湿地具 有强大的生态
服务功能
土
地
后Hale Waihona Puke 备我国目前潮间带滩涂面积约为207万公顷,
资 每年还新成陆3.3万公顷,为重要的后备土地
源 资源。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91
❖ 62%的上海土地面积由长江 泥沙堆积而成;
❖ 建国以来圈围滩涂1007.5km2 使上海的土地面积扩大了15%
距今1500年
距今6000年
距今800年 现在
海岸带湿地具 有强大的生态
服务功能
重
要
的
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防止海岸侵蚀和风暴潮)
生
态
• 宽度在50米以上的盐沼,保护价值达
屏
1万美元/公顷以上 (King & Lester, 1995)
第七章++海岸带
第七章
海岸带
2、影响中立线的因素
③ 海岸坡度:砂粒粒径和波浪能量保持不变,坡度增大, 重力作用增强,导致当颗粒向岸移动时,由于海岸坡度 增大,颗粒移动距离缩短(同样粒径颗粒达不到原来位 置),而当颗粒离岸移动时,由于海岸坡度大,颗粒移 向更深处,这就要求波浪的不对称性增强,即波浪向岸 运动距离短、速度大,而向海运动距离长、速度小,相 应中立线位置向浅处移动。
基岩海岸侵蚀海蚀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27
第七章
海岸带
3、海岸分类——吕炳全(2008) ① 侵蚀海岸
岬角波浪 作用强, 遭受侵 蚀,海湾 波浪作用 较弱,局 部堆积;
28
岬角
海湾
第七章
海岸带
3、海岸分类——吕炳全(2008)
① 侵蚀海岸
地貌:海岸潮 坪发育,海滩 多为砂砾滩, 岸区有海蚀崖、 海蚀柱、海蚀 洞、海蚀穴 等;
38
第七章
海岸带
第七章
海岸带
7.1 影响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7.2 海岸分类 7.3 垂直岸线的泥沙运动 7.4 平行岸线的泥沙运动 7.5 滨岸沉积相 7.6 海岸带资源开发
39
第七章
海岸带
1、中立线
① 中立点(Cornaglia,1881): 海岸上泥沙在浅水波作用 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 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 置的这一点; ② 中立线:海岸上中立点的 连线;
第七章
海岸带
2、海岸分类——沈锡昌(1992)
23
第七章
海岸带
3、海岸分类——吕炳全(2008)
24
第七章
海岸带
3、海岸分类——吕炳全(2008)
① 侵蚀海岸
基岩侵蚀海岸主要受波浪、潮汐水动力改造,构造作用、 风化作用和基岩类型也影响海岸演化; 实例:我国浙江、福建沿海,挪威和英国的西北岸区,等。
中国海岸带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
台风影响:夏季多台风,对 海岸带造成严重影响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海 平面上升,对海岸带产生威胁
海岸带的水文特征
潮汐:潮汐是海岸带最重要的水文特征之一,对海岸带的地形、地貌、生物群落等都有重要影 响。
海浪:海浪是海岸带水文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海岸带的侵蚀、沉积、生物群落等都有重 要影响。
第四章
中国海岸带的生态保 护现状与问题
生态保护政策与法规
国家海洋局:负责制定和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海洋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 施
海洋环境保护法:专门针 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
海岸带保护条例:对海岸 带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法规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 海洋生态红线,保护重要 海洋生态系统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加强国际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和海洋污 染等问题
挑战:不同国家之 间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 合作困难
机遇:通过国际合作,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中国海 岸带生态保护的水平
挑战:国际合作可能 带来知识产权、技术 转移等问题,需要加 强法律保护和监管
加强国际合作,借 鉴国外先进经验和 技术,提高我国海 岸带生态保护水平
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建立生态补偿基 金,用于支持生 态保护项目
制定生态补偿政 策,明确补偿标 准和范围
加强生态监测和 评估,为补偿提 供科学依据
鼓励企业和社会参 与生态补偿,形成 多方参与的生态保 护格局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活方式
中国海岸带地理环境 与生态保护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目 录
文
第四章 海洋生态学
三 沙 滩
(一)、环境特征
沙具有退潮后对抗温度、盐度剧烈变化, 保持水分,避免阳光直射等特点。
1、粒径大小
小颗粒保水性较好,较易挖掘。细沙比粗沙 更适宜栖息。 颗粒越粗生物越大,细颗粒时以穴居种为主, 粗颗粒以游走性 动物为主。
三 沙 滩
2、波浪
冲刷影响地形,对颗粒大小也有筛选作用。 沙粒在波浪作用下可以移动,不稳定性,不利于固着 和底上种类生活,而在底层较多。 受遮蔽的沙滩生物也较丰富。 沙滩沉积物的通气性较泥滩的好,某些动物构建洞穴 与 栖管可促进氧交换。
五 红树林沼泽
图10-16
红树泛指一群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泥质湿地的乔木或灌木。 “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 描述(红树林沼泽mangals)。代表一个生境类型。 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有16 科20属31种。
A、河口区环境概述
(一)什么是河口区(estuary)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 (四)河口区与人类的关系
B、盐沼
C、海草场(sea grass bed)
(一)海草组成和分布 (二)海草场生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
(三)海草场的生态作用及受破坏后的生态效应
四 河口、盐沼和海草场
A、河口区环境概述
四 河口、盐沼和海草场
5.混浊度:
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
6.营养物质的富集
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 物的水文和生物机制。
“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河流 海洋
图 10-12 局部混合的河口湾水循环模式图。河口湾内部形成能使营养物 滞留与再循环的“营养物收集器”(引自 Odum 1971 )
第十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二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低温 低溶氧 高营养盐 高盐度、高密度 以上是确定上升流的存在与范围变化的重要依据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上升流区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 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植物的粒径相对 较大
❖ 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 ❖ 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 ❖ 食物链环节较少 ❖ 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选择的类型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季节性浮游动物(浮游幼虫)
(a)
(b)
(d) (c)
(g)
(h)
(i)
(l)
(e)
(f)
(k)
(j)
(m)
图 10.8 组成海洋暂时性浮游生物(季节浮游生物)的幼虫
(a) 环节动物 Platynereis 的刚毛幼虫; (b) 鼠蝉蟹的蚤状幼虫; (c) 一种苔藓虫的双壳幼虫; (d)一种固着 生活被囊类的蝌蚪状幼体; (e) 一种纽虫的帽状幼虫; (f) 一种海胆的高级长腕幼虫; (g) 一种多鳞虫的担 轮幼虫; (h) 一种腹足类的面盘幼虫; (i) 一种海蛇尾的长腕幼虫; (j) 一种藤壶的无节幼虫; (k) 一种藤壶 的腺介幼虫; (1) 一种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 (m) 一种固着生活水螅虫的水母阶段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三)海草场的生态作用
❖ 附着生物重要的附着底物 ❖ 浅海区重要的生产者,为浅海许多生物提供食物资源 ❖ 海草的根及地下茎可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抵御风暴对底质的破坏。 ❖ 对很多底栖生物,尤其是许多经济种类有掩护作用。 ❖ 加速沉积使海床面上升,最后可能使其漂浮的叶子到达表面,缓冲
14C示踪,50%初级产物在24小时内以类脂、蛋白质形式进入珊瑚虫。
海洋保护从海岸线到深海
海洋保护从海岸线到深海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扮演着维持地球生命平衡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需要从海岸线开始,并继续延伸到深海。
第一节:保护海岸线上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交界区域,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之一。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海岸线资源,许多滨海地区面临着沙滩侵蚀、海岸退缩和湿地消失等问题。
因此,保护海岸线上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海岸线的自然环境。
限制沿海发展、控制水域污染和禁止非法捕捞活动等举措应该得到严格执行。
其次,保护并恢复沿海湿地是一项重要任务。
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我们可以保护许多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减少风暴潮和海岸侵蚀的风险。
第二节:推动海洋污染治理海洋污染是当前海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废弃物、石油泄漏和塑料垃圾等垃圾物质的排放正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造成严重损害。
要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监测和污染治理能力,确保污染源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同时,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海洋污染的发生。
第三节: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深海是海洋中最神秘、未知的领域之一。
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蕴藏于深海底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深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使得深海资源的开发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风险。
因此,在挖掘深海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保护深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严格的深海资源开发规范,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并制定保护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举措,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结论:海洋保护从海岸线到深海,涵盖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
保护海岸线上的生态系统,推动海洋污染治理以及深入开发深海资源,都是为了维护海洋健康和地球生命平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