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考点梳理
一、晚清时期的政治
1、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
①《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增开天津等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思想意识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君臣对西方的情况却一无所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开始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并迫于当时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3、官僚集团的分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封建纲常伦理,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张之洞《劝学篇》是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
“中体西用”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
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在认识和处理中西关系问题上,同顽固派展开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过,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这一根本问题上,两派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
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4、政治改革的尝试
①戊戌变法的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列强扩大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中
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上书还强调变法维新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主张改革内政外交,府县民选产生的“议郎”,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②变法的政治法令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新政的许多措施内容切中时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可能性,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运动留下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5、预备立宪的失败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打
出“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大权掌握在皇亲贵戚手中,史称“皇族内阁”,引起各界不满。
6、君主专制的结束
①同盟会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三民主义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③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革命党人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