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制实录发愤著书1 概述《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

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

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

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

”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

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论文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论文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论文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把《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按个人精神面貌分类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三类,并一一进行了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平民女性的生活。

关键词:史记平民女性人格《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

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

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

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

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

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

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

《史记》闾巷之人之人传论文

《史记》闾巷之人之人传论文

浅谈《史记》闾巷之人之人传据史书记载,只有一二品大员,才有资格经过皇帝批准立传传世。

小人物在史书中是非常鲜见的。

司马迁平易近人的性格和一直拥有的“平民情结”让他在巨著《史记》中除了描写王侯将相等名流之人,还融进了不少小人物——他们也就是笔者所谓的间巷之人。

这些间巷之人中,上有足智多谋的隐士、才华横溢的文人,下有刺客、小贩、铁匠、屠夫、乐师。

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大多又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极具研究价值。

小事件往往引起大矛盾,小人物往往勾起大动乱。

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

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很明显,他们不仅带有下层民众的典型个性,而且不乏其本身的独特过人之处。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显现出当年鲜活的历史,使《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

司马迁在选取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必定是经过了精挑细选。

这些小人物个个陛格鲜明,有着不同于一般间巷之人的事迹和经历。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辞赋家,山东惠民人;善于辞赋,是汉朝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我们不论是从史书上还是从后人的评论上都能感觉出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只是像他这样似官非官,似民非民却又能从容驾驭于归隐与出仕之间的人还真的实属少见。

东方先生好说反语,且反语说得总能恰到好处,他的滑稽多谋、谈笑风生,总是让人觉得他如同神仙一般。

古语有日:“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古代的隐士,大多避世于深山,而东方先生自称是隐于朝的隐士,可见其境界之高。

“东方朔不求闻达却心怀天下黎民苍生,目光深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坦荡荡,为了成就汉武帝刘彻的千秋伟业甘愿忍辱负重。

”历史上像东方朔这样拥有出众天分、放荡不羁、大智若愚的人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东方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定人群的代表,这样的人群在任何一段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如果说东方朔隐于朝,那么侯赢和朱亥便是隐于市的了,“窃符救赵”中的侯赢,还有他那个屠肉的朋友——朱亥,这两位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却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史记》有感9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史记》有感9

读《史记》有感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人类离不开书。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做《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

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
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

《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结合《报任安书》重读《史记》,我又了解了许多。

司马迁为李陵的投降而辩解,最终皇帝听了狱官的意见,将司马迁施以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想了许多,他在书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的生死观。

他说明自己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2019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在《报任安书》中,他也说明了自己成书《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认为自杀的后果是“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确实非常杰出,完成了这两项使命而“成史家之言”。

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这其中也表露了司马迁的心声。

《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说得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写在书中的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陈涉是组织起义军反抗暴秦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以此彰显他的功劳。

在刺客列传中,虽然豫让、荆轲都刺杀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坚持为他们作传,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尽管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死的“重于泰山”。

“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在《史记》中许多谋士都因君主的怀疑和猜测而离开了先前的君主。

司马迁也因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发出了“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的感叹。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对待。

在《史记》中,人物的对话、神态都包含了他的见解。

在记述故事中,经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话中常饱含司马迁的内心真情,也是为自身在鸣不平。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对比研究_历史学论文【精品论文】

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对比研究_历史学论文【精品论文】

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对比研究_历史学论文此文成果系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对比研究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摘要:《史记》与《历史》两本反映东西方不同历史的著作从史学角度说,都客观的再现了人类文明史,是人类追溯历史探求历史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性,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宝贵史料。

关键词: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历史》;司马迁;《史记》;民族观一、《史记》与《历史》横向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司马迁编写。

该书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篇幅宏大,体系完整,其语言体现了中国古代汉语的独特美感,在传人叙事方面手法极其灵活精妙,事件清晰,人物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

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一部记载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历史著作,此书叙事完整流畅,囊括波斯地区和各个希腊城邦之间的风俗习惯、地理交通、天文历法等,在西方,《历史》一直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史书,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

二、文史视域下的《史记》与《历史》比较《史记》与《历史》两本反映东西方不同历史的著作从史学角度说,都客观的再现了人类文明史,是人类追溯历史探求历史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性,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宝贵史料。

司马迁《史记》体现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征伐,从黄帝本纪开始,到春秋无义战,无不体现了原始时期与社会动荡时期的权力追逐。

而《历史》所根植的僭主政治则从一开始就为作者希罗多德所批判,希波战争的大事件背景下体现出作者对民主与自由的歌颂和追求,肯定解放奴隶,是奴隶制社会的反抗呼声。

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历史》与《史记》体现了东西方文学共时性的文学发展变化,使我们了解古代文学语言与文体的特点,可见文化素养在距今极为遥远的古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普及性。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摘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

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

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

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

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军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史记》研讨论文——史记中司马迁对将领成败的评价内容提要:在《史记》中,有许许多多的将领们都是战功卓著的,然而能被君王圣主所真正理解、被朝廷之臣尊敬、被士卒们爱戴的将军究竟有多少,立下战功但是不得能的天之骄子们,在君王的猜忌、宫廷的尔虞我诈中能功遂身退、保住丰功伟绩的大将军们又有几何?司马迁对于这些为国家奔走效劳、出生入死的大将军们不无崇敬,但是对于那些依然留有遗憾的将军们或多或少有着褒贬与惋惜。

战火纷飞、烽烟四起,无论是战国争霸,还是楚汉相争,抑或是匈奴狼烟,都出现了许多的沙场英雄,那么,在这篇论文之中所列举的几位将军们,最终能保卒余年、善始善终的大将军们究竟如何呢?冲锋陷阵、攻城略地、身先士卒、深谋远虑、出奇制胜是这些能被载入史册的将领们的卓越之处。

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评判这些将军们的呢。

在司马迁而言,将军的成败绝非在于他们的战功抑或是封爵,而是他们对于国家做的最大贡献以及他们的品行如何。

正文:【志向】之所以要提到志向,是司马迁在开篇时总会提及如韩信、卫青,他们出身贫寒,但是在年轻之时都很有志向,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今后必有所成就;卫青出身更加低贱,但是他任劳任怨、并未自暴自弃,抓住偶然的机会能够凸显自己的能力。

如王翦、李广在也是在年少之时便喜好军事,有了武艺和兵法的积淀,才为志向的实现奠定基础。

少年的志向是日后能有所成就的基础,少年的志向往往决定了这些未来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品格。

【战功】对于赵国而言,廉颇的战功可以说是很高的,渑池之会中在后方掩护赵惠王。

为赵国攻城掠地,尽管史记中收录的文字甚少,但是对于当时的赵国而言可谓是四面出击,成就了赵国的稳定和繁荣,在负荆请罪后他和蔺相如相互配合,“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

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

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廉颇和赵奢的存在对于赵国而言是赵国最后的辉煌。

白起、王翦的战功也是相当之高,在开篇便写到白起的地位不断升高,封官加爵的同时与韩国、魏国、赵国、楚国交战,屡战屡胜。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西南大学《史记》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9级学号: 222009308011204 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能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的内容。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史记》;和谐思想;司马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1]58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

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但对其经典论述则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2]‘天人合一’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

“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3]114-147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与“王道政治”的完美结合。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礼貌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最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

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

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文学思想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历代学者所亲睐,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思想。

《史记》的文学思想虽有继承前人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司马迁独到的见解,具有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时代性,所以能经久不衰。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可以得到其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等。

关键词:《史记》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史记》,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史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价值。

他写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对后来的封建社会还是新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和民族观。

一、政治观首先是“总结中国历史上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以此来为现实和未来的帝王政治提供鉴赏”[1]。

《周本记第四》中写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高祖本纪第八》写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孝文帝本纪第十》写文帝刘恒对待法的观点是“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相反,夏桀、商纣、周幽王暴力残害,终被灭亡;《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作者借侯生、卢生的口评价始皇“始皇为人,天生刚戾自用”,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本纪第七》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上述皆是统治者,结局却大不相同,终究是因为一个“仁”字。

周文王笃仁,知人待士,所以天下和谐;刘邦亲民仁爱,故终战败霸王;文帝善于导民,有了“文景之治”。

而始皇大兴修建,劳民伤财,二世即亡;项羽不能安抚民众,只以暴力威福民众,败于垓下。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士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民间秩序的维护不同于儒家礼教的文化秩序,二者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游侠列传》侠情特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游侠列传》一篇于《史记》各传中超拔醒目,被称为“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

本文特别拈出“侠情”一词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所赋予的情感及其意义向度。

此处的“侠情”非为现代武侠小说中所谓的侠者的个人私情,而是指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情感样式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太史公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从侠情角度分析《游侠列传》,对于理解《史记》的游侠精神和中国侠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侠之“义”———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史记》不是帝王将相的功劳簿,而是由无数面形各异、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共同演绎而成的中华历史画卷。

《史记·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出游侠于以往历史记述中被缺漏的憾恨:“古布衣之下,靡得而闻已”,“儒墨皆排摒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不仅如此,游侠在现实语境中还遭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

”因此,司马迁要为游侠“正名”。

自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论出,“侠”似乎就被定了性———以武犯禁,与“暴豪之徒”的仗势欺人、倚强凌弱混为一谈,被认为仅有匹夫之勇。

司马迁为正游侠之名便从儒家的根本二字“仁义”讲起,以“义”作为呈现侠情的突破点。

检阅《游侠列传》全篇,一个“义”字反复出现,前后共有9次。

何为“义”?《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皆有勇,唯有“义”是衡量他们是否作乱为盗的标准。

孔孟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将“义”放在与“仁”同等的地位,那种不屈服于强权的威逼,为弱小者、为贫穷者、为无助者作抗争的行为就是“义”,其内里也符合儒家所说的伟大的同情之心,即“仁爱”。

高一议论文读《史记》有感

高一议论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史记》不仅是一部记实史书,也是一本美文集。

记叙,作为文章的主体,则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

而司马迁就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仅用三言两语、一言一行、人物心理便跃然纸上的功力。

就拿《淮阴侯列传》中的片段来说。

刘邦得知心腹萧何逃走了,“大怒,如失左右手”,可以想像得出刘邦当时一定是焦头烂额、坐立不安,大脑一阵发昏,又急又气,对未来一片茫然。

而当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刘邦时,他“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这一个“怒”字,表面上是在责备萧何,实则是见到他归来心(气)安神定(闲)之后的本能反应;更多的则是后面那个“喜”字,似乎一见到萧何,就什么都有主意了,后来所谓的“骂”,恐怕也是笑着骂的吧。

一怒一喜一骂,仅三个动词,就把刘邦那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展露无遗。

刘邦不信萧何是去追韩信,萧何立马回道:“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土无双。

”还丢下一句“顾王策安所决耳”给刘邦。

表面上是让刘邦自己选择,其实暗藏潜台词:韩信对你有利,我都已经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把他追回来,你难道都不肯给我一点面子吗?还是你连我都不信任了?刘邦的确是个聪明人,他虽然不了解韩信的才华,但对萧何还是信任的,况且萧何刚刚失而复得,他也害怕拒绝萧何会惹其不高兴而再次失去他,于是立马爽宽快答应:“吾为公以为将”,萧何认为官太小,刘邦心里不情愿,但看在萧何的面子上,他一咬牙,说“以为大将”,终于让萧何满意了。

“于是王欲招信拜之”,才刚答应完,刘邦就急匆匆地想拜大将了,一看就知道是敷衍了事,萧何也深谙这一点,就直截了当地说:“此乃信所以去也”,又对刘邦提出好几个要求——我原以为他会不耐烦地置之不理,没想到竟然“许之”。

也许适当地迁就别人也不失为一种计策。

刘邦的老谋深算在此处便可略看出一二。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这是人的正常反应,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一下子把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好。

一方面展现出诸将惊讶、失望、羡慕、嫉妒、不平、怨恨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大将”这个位子的分量。

《史记》研究论文

《史记》研究论文

课程名称:史记研究论文题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任课老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

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

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

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

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史记研究论文题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任课老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

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

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

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

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后将军李广的悲剧性的结局,无疑令我们感到伤心与失望。

李广“难封”这一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评述的焦点,一方面,大多数人是在肯定李广悲剧形象的前提下,就李广“难封”的原因作一些探讨,虽然他们所侧重的角度不同,但又无一例外地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制度的不合理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打压与迫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广“难封”不是悲剧,而是李广自身能力不及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但在其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并未就李广治军、行军、用兵上的欠缺做深入的探讨,更没有从一个良将所应必备的素质全面分析李广,仅仅简单地以汉匈战争中李广的成败来论述,这样的论证则显得有些不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李广。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司马迁优美的文字以及凝聚着他自己心血的感人的评价,才使得李广为众多人所知。

司马迁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通过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场面,为人们刻画出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的一代名将形象;在传中,李广俨然一位天才型将领。

司马迁自为李陵之事辩解而遭受宫刑之后,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给其朋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围绕一个“辱”字倾其满腔悲愤,陈述著书雪耻之志。

①诚如鲁迅所言:“况发愤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

虽背《春秋》之义,因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

”“意旨自激”难免会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借《史记》以泄其怨愤;“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一语更是道出了司马迁在评述《史记》中的人物时,深受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有些篇目文笔多于史笔。

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对于李广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对于李广的为人更是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可以说,李广悲剧形象的形成直接导源于司马迁的悲剧和他强烈的悲悯情结。

“难封”使得司马迁为李广深鸣不平,更使得唐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文人骚客为此扼腕叹息,借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后世有些学者更是把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军功制的不合理和汉武帝重用外戚、打压贤士的用人政策。

那么,事实真的就只是这样吗?汉初,统治者推行与民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面对匈奴的抢掠更是奉行以和亲换安宁的绥靖政策;然而和亲政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边患,保证国家的安全;相反,由于汉初绥靖政策的影响,到了汉武帝时,匈奴的抢掠更加的放肆,严重地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倾轧,后宫、外戚专权,弊政连连。

面对内忧外患,汉武帝采取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期用儒家经世致用的积极思想激励早已无心政事、战事的军民,消除外患,振兴大汉,以实现民族的大一统。

②汉武帝时的军功奖励制便应运而生。

因此上,军功制的设立是应时代所需,战争所需;军功制激励大汉几百万勇士拼战疆场,奋勇杀敌,其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军功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合理性理应由其对社会及战争产生的积极意义来决定,而不应以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来决定。

正如商鞅所言:“劳大着禄其厚,功多着其爵尊”。

军人按军功来决定其奖惩无可厚非;更何况,军功制作为一种制度,对于个人的封侯来说,只是一种外因,它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而真正决定个人封侯的内因是其在军事上的成就。

有些人因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否定制度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

武帝用才,不拘一格。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求贤若渴,重用贤良才俊之士。

在农本商末,视商人为末流的封建时代,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以商人身份被武帝重用,先后任命三人为大司农,改革弊政,制定战时兴利的经济政策;卜式以牧羊为生,因捐资助军而受武帝器重,位至三公;公孙弘东海牧猪,后竟白衣封侯;主父偃以布衣之身得以进谏,武帝爱其才一年四迁荣至中大夫;卫青、霍去病虽为外戚,但其赫赫战功却非恩宠得来,而是靠个人卓绝的军事才能赢得。

古人常讲:“举贤不避亲”,武帝不因亲避贤,惟才是用的做法不正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君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贵品质吗?后人怎能因此而指陈武帝呢?诚然,武帝重用庸才李广利之流,但也是因统治的需要,君王治国不似小民理家,岂可因小过而掩大善呢?李广并非生不逢时,而是他自己过于勇武,因此常常导致以小股部队面对匈奴大军的情况,这实在是李广的悲哀。

李广精通骑射,“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后来,“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③”文帝之辞,常常令后人感慨不已,如陆游《赠刘改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

”又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岂足道哉!”都以为李广有封万户侯之才,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李白则在《古风五十九》一诗中更是为李广深鸣不平:“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我们读《李将军列传》,很多都为李广鸣不平。

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李广的兄弟、下属等一些为人不过下中的平庸之辈俱得封侯而李广却终生不得封侯,令人不禁有英俊沉下僚的不平,认为是皇帝寡恩、赏罚不明。

但只要仔细读了这个传记就会看出,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他一生行状中虽然有无数传奇式的经历,但每逢大的战事,他基本上不是因各种原因败北,就是无功而返。

换句话说,他并无什么大的军功可得封侯,似乎真应了汉武帝说他“数奇”这话。

沿着传记中的线索看下来,我们会发现李广的行为方式不因客观的成败而改变,也就是说故事中决定着一系列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是普遍逻辑,而是他个人的性格。

④整个故事叙述的是李广一生的主要事迹,而这些事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线索,则是由李广的个性所决定的。

因此可以说,这种时间过程的内在逻辑实际上是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回过头来看《项羽本纪》就会发现,其实项羽的故事同样是被这样一种时间意识所支配的:尽管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司马迁批评项羽违背了普遍的政治和道德逻辑;但在项羽的传记中,叙述的过程不是关注于展现项羽失败的原因,而是关注于项羽这个性格的完成。

所以故事结局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不是城濮之战式的道德教训,而是类似《李将军列传》的悲剧性同情。

⑤《史记》中具有较强叙事艺术特征的人物纪传,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

司马迁在谈到他撰写《史记》的意图时有一个人所熟知的观念,就是“发愤著书”。

这意思实际上是说,他的叙事所关心的不是宏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是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

他之所以“愤”,就因为他怀疑“天道”的现实性,怀疑事物的现实发展逻辑就是道德逻辑。

因而体现在他的叙事中的时间过程,也就不是体现普遍道德意义的客观事件逻辑,而是体现特定个人性格和命运的生命历程。

王维有诗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想想当时李广经历的重要战斗,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

战争胜败关系颇多,敌对一方军力如何,自己一方的士卒是否精锐,对于战斗胜败比将军的能力谋略更要重要,重要的多。

李广生性木肭,不善词令平日以射阔狭为戏。

以他的性格可能也得不到上级包括武帝的喜爱,在后勤.装备.援军,配备的将士,补给,行军路线等诸多方面不会受优先照顾。

李广少以良家子从军,官至二千石凭的是赫赫战功,骁勇善战。

在另一方面,政治上或是为官之道上却又步履维艰。

李广为国一生,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将军,但正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悲剧,这正如同项羽一样,善于冲锋,但是不善于带大兵团作战。

李广的悲剧命运却也正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将军功高不受赏的鲜明写照,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至今犹忆李将军”了。

注释:①在传奇与现实之间——重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②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李广难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5③《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2002年版④《李将军列传》艺术谈——《史记》散论之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9⑤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2 参考文献:①从《李将军列传》看司马迁对所喜爱人物的撰写方法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7②《史记·李将军列传》的选材特色文学教育2008/09③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新疆社科论坛2005/02④形象厚重风采特异——谈《李将军列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名作欣赏2004/04 ⑤论唐代诗人对《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接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