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及其科学化法治化

合集下载

立法法作业

立法法作业

题目:(论述题)1、论述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的完善。

我国目前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主体的划分基本上遵循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

但在形成这种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法律工具主义的思想,需要什么就规定什么,完全无视宪法的规定。

比如1979年的地方组织法规定省级人大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突破了1978年宪法的规定,1986年对地方组织法的修改和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将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主体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扩展到三类较大的市的人大,都突破了现行宪法的规定。

有人以“良性违宪”为这种做法开脱,但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社会的基本价值通过实定法的形式来体现,违反宪法无“良性”与“恶性”之分,都侵犯了宪法的规范价值,损害了宪法权威而不能获得正当性、合理性的评价。

在宪法规范未被修改之前,都必须以之为合理并遵守之。

另外,对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合理性也有质疑,原因是对哪些成为、哪些不成为较大的市,没有一个法定的、公开的标准可以遵循;而对经济特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其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赋予其法规制定权,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效率,保证其对特殊政策的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尤其是加入WTO需要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仍保留其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允许其以合法形式取得“优惠”,造成了市场主体法律地位的不平等,也违背了法制统一的原则。

建议:(一)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各自利益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首先应看到,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要受到监督和制约。

权力制约从空间结构上进行静态的纵向划分,就是指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

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归根到底是由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央能较好地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不可否认,中央与地方同样存在利益关系的矛盾。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本录
章 主 要 内 容
第十一章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是党和政府在地方公共事务层 面的国家治理行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 要组成部分。
●地方治理的实现过程,是地方人民政府职 能重心逐步从统治与管理向治理与服务的 “位移”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人民政府通过提供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当地社会的社会秩 序,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 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社会基础,特别是随着 教育程度的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意 识和参与能力都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探索 和创新,不断丰富着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 式,有效增强了公民参与效能。特别是在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降低 了公民参与的成本,论坛、微博、微信等 网络平台正成为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新平台。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一、地方治理的演变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 计划经济时代
1978年
●20世纪50年代,伴随工业化的大规模启动,受 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计划 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国家权力全面介入各个领域。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 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其作用受到体制的制约。地 方治理主要是贯彻执行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和计 划,根据中央精神全面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各个领域。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三、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地方治理能力的内涵
●地方治理能力是指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地方人民政府通 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统筹地方治理体系各方面相互协调、共 同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增进地方民众福 祉的本领与能力。地方人民政府能力是地方治理能力的核 心要素之一。

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您所在的网络环境存在频繁操作滑动滑块进行验证
2016 ・ 8 (下)
◆政法论坛
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

摘 要影Biblioteka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多年行政
决策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新举措, 如要求确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重大决策终 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而 2015 年 12 月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 》 在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本文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 《决定》 和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2015-2020 年) 》 精神, 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对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 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推进路径。 关键词 法治政府 行政决策 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 DOI: 10.19387/ki.1009-0592.2016.08.360 革、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自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 政府自身建设、 民生发展、 公共安全等等。政府行政决策的内容 无不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 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是行政决策自身 特点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对我国多年来行政决策实践的总结和 概括。 (二)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行政决策必 然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同时其又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 我们党和政府从行政决策多年的实践探索中, 从最初的要 求 “科学化、 民主化” 到如今的 “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 , 这种内 容的丰富和变化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行政决策认识的逐步深 化, 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对 “法治” 的追求和高 度重视。 因此,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 行政决策 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 同时也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是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政府行政决策 当中必然要求行政决策民主化, 此外 “科学化、 法治化” 与 “民主 化” 对于行政决策来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密不可分, 因此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 行政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是我国民主政治文 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 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行政决策的最终 目标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行政权力也来自于广大人 民群众的授权,是广大人民群众出于信任对政府的一种政治委 托, 因此人民群众理应是行政决策的主体, 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 当中必须创造条件、 拓宽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只有这样 作者简介: 刘影, 中共阜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 副教授, 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浅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浅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要 集权 与地方适度分权 、 中央与地 方关 系的科 学化 、 法制化和 民主化 , 其基本途径 是转 变观念 、 学划分 职责权 限 、 科 完善监 督 机制 、 实现 法制化 、 进行 政治体制 改革。 关键词 : 中央与地方 关系; 法治化 ; 治体 制改革 政
中图分类号 : 6 0 1 1 3. 3
化。
( ) 一 实现 中央 与地方 关系法治化 的含义与 内容
中央与地方关 系的法治 化 , 是指在 中央 与地方之 间建立 与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相 适应 的 、 符合 民主政 治发 展和建 设社 会主 义法治 国家要求 的中央与地 方适度分 权 的国家权 力纵 向配置模式 , 以实现 中央与 地方关 系的科学 化 、 民主化 、 制化 。 法 中央 与地方关 系法 治化 的基本原 则是 中央 与地方 适度 分权 , 具体 包 括 中央必 要集 权 和地 方适 度 分权 。 中央必 要集 权是 市场经济条 件下维持 民族 国家统一 、 维护 中央政府权 威 和市 场秩 序 、 国 民经济 进行 宏观 调 控等 的必然 要 求 , 对 而地 方适 度分 权既是 当代 世界各 国发展 的潮流 ,1 L 也是促 进地方 经济 社会 发展 和 提高 管理 质量 与效 率 的基 本途 径 。 中央集 权 的上 限是不 能导致 某一 国家 机关或 国家领导人个 人 的过 分集权 和独断专行 , 下限是不得 侵 犯和 剥夺 地方 的 自治权 、 人与 公 民的合法 其 法 权益 ; 地方分权 的上 限是在政治 上不得危 及 国家统 一和主权 与领土 完整 、 得损 害 国家统 一 的政治 法 律制 度和 中央 的合法权 不 威, 在经济上不 得妨碍 社会主义 统一市 场体系 的建 立 与发 展 , 下 限是不 得侵 犯 和损 害公 民与 法 人 的合 法权 益 。因此 , 其 中央

高考政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二模]2024年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通过了大会议程,包括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议案等。

从大会议程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①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行使立法权与监督权③有审议权和决定权④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通过了大会议程,包括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议案等。

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使立法权与监督权,①②符合题意。

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权,人大代表拥有审议权,③与题意不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2.[2024·江西卷]某乡镇人大以江西数字人大平台上线为切入口,拓展延伸线上“为民服务”渠道,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线上生成代表个人二维码,24小时收集选民问题,线下快速办理问题,实现“‘码’上找代表,问题马上办”。

这种做法()①完善了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确保代表履行义务②便利了乡镇人大推动解决问题,保障人民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④体现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职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人大代表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线上生成代表个人二维码,24小时收集选民问题,线下快速办理问题,实现“‘码’上找代表,问题马上办”,这种做法便利了乡镇人大推动解决问题,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有利于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②③符合题意。

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

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

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

法治政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以及法治政府的意义、特点和发展路径。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对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做的重大政策思考和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法律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利益。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种管理和决策方式的创新,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使国家的权威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还在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法律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全面依法治国将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

二、法治政府的特点法治政府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形成的重要概念。

它强调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和约束,强调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合法合规,注重政府的自我约束和监督。

法治政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治为根本原则。

法治政府将法治建设作为自身的核心原则,通过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确保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强调政府依法履行职责。

2. 政府自我约束。

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注重合法性和公正性,遵循程序正义和实质公正原则。

3. 公众参与和监督。

法治政府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工作,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4. 多元权力制衡。

法治政府通过建立权力分立和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保障各级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法治政府的发展路径为了构建法治政府,中国积极推进政府法治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政府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1. 健全法治政府制度。

论政治法治化

论政治法治化

论政治法治化" Ⅰ 在21世纪的中国,任何一个人,如果企图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那么他必须尽可能地去关注法律。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有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的政治应当是法治化的政治。

政治与法律的关系乃是政治家们所不容回避的问题。

Ⅱ 法律具有政治功能。

法律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和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促进和解决,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治化。

政治法治化的第一要素是政治关系法治化。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注: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49页。

)政治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利益,法律通过分配政治利益协调政治关系。

法律为政治统治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使其具有社会正当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区分过“合法性”和“合法化”两个概念。

他指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但是,如果没有合法化过程,合法性很难得到保证。

在不求助于合法化的情况下,没有一种政治系统能成功地保证大众的持久性忠诚,即保证其成员意志服从。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的体现,把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或者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虽然这种共同利益可能同普遍利益相交叉、相重合,但是也有可能不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

法律一旦宣布某些利益为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些利益就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的具有国家形式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不危害这种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法律规定出处理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及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纵向利益矛盾的准则,从而把人们本质上为了自己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

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治权力关系,包括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权司法权之间的关系等等。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作者:董德刚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0年第12期[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这既有党的重要文献有关论述为佐证,也有历史与逻辑依据。

科学化强调真理性和合理性,民主化强调价值性和人民性,法治化则强调规范性和稳定性。

其中,科學化是基础,民主化是核心,法治化是保障,三者总体上相辅相成,但也有一定矛盾。

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是国家治理自身的本质特征,即是否实现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这“三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和根本标志,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关键点、基本要求。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一般规律[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12-0011-09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并且把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一个基本方面。

相对于过去人们所熟知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下简称国家治理)现代化被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五个现代化”,并且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丰富的内容和要求。

党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旨在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这个特殊性比较明显。

但是,任何特殊都包含着一般,这个一般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导向的意义,研究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需要注意一般规律。

换言之,任何国家要实现治理现代化,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十分值得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及其辩证关系

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及其辩证关系

果 之_ ,项 目编号 为湘 宣字 [02 3 - 20 2 ]
维普资讯
行 政 决 策 价 值 取 向 民 主 化 就 是 指 以反 映 和 实 现 人 民群 众 的利 益 作 为行 政 决 策 的根 本 宗 旨。 它
要 求 在 行 政 决 策 过程 中 深 人 人 民群 众 ,广 泛 听 取 人 民群 众 的意 见 ,了解 人 民 群 众 就 政 府 机 关 所要
进 、可 行 和 决 策 方 案 最 优 。
实现行政决策科学 化 ,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科 学 化 水 平 ,是 国 际 、国 内形 势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 。
从 国际 看 ,社 会 经 济 和科 学 技术 高 速 发 展 , 国际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 世 ” 在 给 我 国带 来 机 遇 的 同 人 时 也 带 来 了更 大 挑 战 ,行 政 决 策 难 度 不 断 加 大 ,
1 、行 政 决 策价 值 取 向 民主 化
衡 量 行 政 决 策 优化 的 三 大基 本 要 素 。 中 央 和 地 方 各 级 政 府 ,在 行政 决 策 中 高度 重 视 这 三个 要 素 的
作用并妥善处理其辩证关 系 ,对 于引导我国社 会 的全面转 型 ,保障市场机制 的发育成熟 ,促进 民
【 摘
要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 首要环 节 ,中央和地 方各级政府要 实现科 学、 高效 的
行 政 管 理 ,行 政 决 策 的 优 化 是 关 键 。 衡 量 行 政 决 策 优 化 的 三 个 要 素 是 民主 化 、科 学 化 和 法 治 化 。行 政 决 策 民主 化 是 行 政 决 策 科 学 化 和 法 治 化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行 政 决 策 科 学 化 是 行 政 决 策 民 主 化 的 必 然要 求 和 最 终 目的 ,行 政 决 策 法 治化 则 为 行 政 决 策 民主 化 和 科 学化 提 供 可 靠 的保 障 。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国际比较与借鉴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国际比较与借鉴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是重要的宪法问题。

从宪政体制下比较中央与地方关系,并探讨我国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及立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基本模式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是许多西方国家宪法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但在联邦制国家与单一制国家情形不尽相同,一般可分为立法和行政分权两个方面。

(一)联邦制国家的分权在联邦制国家,分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联邦与各联邦主体的分权;二是各联邦主体与地方的分权。

联邦与各联邦主体的权力,一般由联邦宪法划分。

如《美国宪法》逐项列举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并于1804年的宪法第十条修正案中规定:“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

《美国宪法》并规定联邦应保证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在此前提下,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州宪法,有权选择和组织任何形式的政府。

各联邦主体与地方的分权则由各联邦主体以宪法、法律规定或由议会批准。

由于地方政府是各联邦主体授权或特许成立的,其职权也是各联邦主体授予或特许的,地方政府本身并没有固有的权力。

根据狄龙规则,地方政府只能行使由州法律明确授予的那些权力、由这些明示权力所隐含的权力以及为已经宣告的地方政府的宗旨和目标所绝对必要的权力。

当对地方政府的任何一项具体权力发生合理置疑时,法院都要使疑难的解决有利于州。

但狄龙规则并不反对纯属地方性事务由地方自治体管理。

如《加利福尼亚州宪法》规定:“市宪章有权规定该市可以制定并执行的有关地方性事务的一切条例和规章,但应符合该宪章所限定的范围;有关其他事务的立法应符合一般性法律”。

根据加州宪法,市警察的设置和管理、市的全部或部分下属行政机构、市政选举的组织、市公务员的人事管理等事务,可在自治宪章中规定。

[1](二)单一制国家的分权单一制国家的分权,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西方单一制国家大多实行地方自治原则,其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宪法具体列举中央与地方的职权。

政府学论述题1

政府学论述题1

1.试述我国中央政府和一般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分析产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的“怪圈循环”的原因。

答:我国中央政府和一般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现实情况来看,产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的“怪圈循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赋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不科学。

(2)制度结构不健全。

(3)监督机制不健全。

2.试述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答: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正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2)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 (3)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

(4)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5)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是: (1)在职能内容方面,定位将日趋明确。

(2)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将从管治型走向服务型。

(3)在职能木目标方面,将从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益,进而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

1.试论述当前影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因素。

答: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环境是指世界各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和共同背景。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不断膨胀。

(2)经济全球化。

(3)民主化与信息化的提升。

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各国地方政府面临的特殊环境,包括: (1)政治环境。

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价值导向。

(2)经济环境。

包括本地市场化程度,财政状况。

(3)区域环境。

包括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的政治区位。

2.试论述地方选举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地方选举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选举是地方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重要保证; (2)地方选举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 (3)地方选举强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4)地方选举在公民政府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公民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责任感。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36.答:①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②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③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④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行政职能主要弊端37. 答:①造成政府机构膨胀;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③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④容易产生腐败。

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38. 答:①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②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③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④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⑤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我国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39. 答: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

其中目标是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也是其合法性基础;行政组织的职能由组织目标来决定。

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40. 答:①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③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④坚持渐进式改革;⑤立足于中国国情四、论述题重构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基本思路41. 答: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发达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建立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①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两者分权范围;②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③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④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三、严格执法的意义:
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对法律) 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 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对政府)
四、推进严格执法的措施: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坚持规范执法 3.坚持公正执法 4.坚持文明执法
四、推进严格执法的措施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首先,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10.科学立法应做到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权力与责任完全分设。
×。科学立法应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合理配置权力与责任严格执法的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二、严格执法的机关:
①司法执法: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②行政执法(最重要的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制定地方政府法规
注: 立法机关不等于 有立法权的机关。 我国的立法机关 是全国人大和全 国人大常委会。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内容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全国 人大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制定主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层级
法律
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于修 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1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 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2021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全文公 布并于当日起施行,这是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 监察法规。
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 条例》,2023年1月1日施行
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中国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的性质.ppt

中国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的性质.ppt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省政府自治区政府直辖市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政府自治州政府自治县政府县政府县级市政府市辖区政府县政府市辖区政府镇政府乡政府民族乡政府街道办事处44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设置的基本原则?职能优先完整统一权责一致?精简与效能依法设置?各部门须有三定规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改革趋势?职责法定化部门组织法55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国务院行政机构层级图部委办行署局室司局厅室处室部级或副部级司局级处级国务院1省级人民政府层级图省级人民政府层级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厅局委办处室厅局级处级省级2地市级人民政府层级图地市级人民政府层级图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局委办科室处级科级地市级3市县级人民政府层级图市县级人民政府层级图市县人民政府局委办科室科级股级县处级4乡镇级人民政府层级图乡镇级人民政府层级图乡镇人民政府各类办公室股级乡科级66政府运行机制?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首长负责制领导分管体制?民主集中制科学民主决策?会议制度?常务会议全体会议办公会议?文件制度?法治型政府依法行政1政府机构改革成效?适应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初步成效?依法行政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政府和公务员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公务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2政府自身建设面临的任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的到位问题?政府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资料精品课件欢迎使用自读教材填要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
组成部门 管理的国 家行政机 构(12)
由国务院组 成部门管理 ,主管特定 业务 , 行使行 政管理职能 ;设立由国 务院决定
直属机构 (18) 主管国务院 的某项专门 业务,具有 独立的行政 管理职能; 设立由国务 院决定

5 中国的党政关系

5 中国的党政关系

2010-7-15
14
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
军队必须服从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军队必须服从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路线,方针, 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 不能允许宣传渗透奉行其他任何政治思 想和主张
2010-7-15
15
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
军队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军队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武装官兵的头脑 在军事上自觉地听党指挥
2010-7-15
21
(二)党委和政府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 上重叠,容易引发权力冲突. (三)党委处理人大,政府,政协关系缺 乏严格的规范和程序,对人大和政协地 位尊重不够.
2010-7-15
22
改进党政关系的思考
1. 党的领导必须从直接领导向间接领 导转变. 加强党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政 治,思想,组织的领导. 即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管人管钱管 物向政治的,思想的,组织的领导转变.
17
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层层建立党组织
使党组织成为军队中更为集中, 使党组织成为军队中更为集中,更有凝 聚力的组织核心 连队有党支部 排有党小组 班有党员
2010-7-15
18
(三)军队的组织模式及人员对 中国政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全国学解放军.突出政治.设立 政治工作机构,特别是铁路,交通,邮电,民 航等部门 在相当长的一段解放军军官是政府及企事业 干部的基本来源.在特定的时期军队还接管了 政府的有关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对中国直接影响减少.主要 是保卫祖国.而不是保驾护航.
2010-7-15
39
议决权力的扩大, 主要是有权讨论决定本 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 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 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县人大主任一般由县委书兼任

论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论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论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现代行政决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的、民主的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

”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现代现代行政决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它对于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政决策内容上的广泛性,要求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行政决策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机构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数量大,它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内的一切公共事务。

只有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才能使决策正确反映各个领域、各项管理事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促进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决策者在大的方面运筹帷幄、指挥正确,把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结合起来,促进行政职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使决策在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以最佳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产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政决策的权威性,要求必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行政决策是处理国家事务时作出的决策,只有具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职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所以行政决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形成正确决策。

我国在管理上和经济生活中曾经出现的几次大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危害,就更加突出地说明了行政决策的重要性和影响性。

要实现行政决策所代表的利益,决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任何行政决策都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都要反映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代表整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也是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所决定的。

行政决策要正确反映和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024年考研政治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真题解答

2024年考研政治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真题解答

2024年考研政治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真题解答202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涉及到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从国家决策与政府治理、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政府间关系与对外政策三个方面来解答这些题目。

一、国家决策与政府治理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国家决策和政府治理是重要的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国家决策的特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科学决策也是当代政府治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使得国家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公正,体现了政府的高效治理能力。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政治参与是指民众对政治决策、政府管理和公共事务参与的程度和方式。

一方面,中国政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治事务,通过加强居民议事会建设、听证、舆情力量等多种方式,促进了政治参与的广泛开展。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培育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政治生态。

政治文化的培育不仅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和公民道德建设,使政治参与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政府间关系与对外政策政府间关系和对外政策是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建立开放、包容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是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针。

总结起来,202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关于中国政治生活与政策实施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决策与政府治理、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政府间关系与对外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问题都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理解与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政治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宋世明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8年第5期编者按: 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2018 年2 月28 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8 年3 月1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2018 年3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期聚焦“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专题,特约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宋世明作为栏目主持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摘要]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进一步将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权体系化为价值定位,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目标定位,通过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推进党的领导力、政府治理能力、人民军队战斗力、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共生共鸣共振,形成国家治理能力的总体合力。

以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结合“一个决定两个方案”,具体分析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的改革逻辑。

[关键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1]本文结合“一个决定两个方案”①?具体分析本次改革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是基础,治理能力是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及其科学化法治化; 内容提要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宪法学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中央对地方监控和中央与地方合作等几个方面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加以分析,并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科学化、法治化作了宪法思考。

;; 关键词职权划分政府组织结构监督控制服务与合作科学化法治化;;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或者简单地说,地方制度即为处理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

①;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中央对地方监控和中央与地方合作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应逐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科学化、法治化。

; 一、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结构上采取在单一制国家中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形式。

它不同于联邦制国家,没有联邦制国家中的邦、州、共和国等组成部分,也不同于一般单一制国家(在这些国家多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在中国,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既有一般地方行政区域,又有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域。

中国这一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使中国的地方分权也有自己的特点。

②; 中国的地方分权既包括中央与一般地方行政区域的分权,又包括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分权。

;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一般地方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有权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省级和较大的市还可立法);一般地方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有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这是一种比一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更高程度的权力划分。

; 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作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

这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其自治的程度更高。

; 我国中央与地方职权的划分,从范围上看,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领域:; (一)立法领域的分权;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同时,适当划分立法权给地方。

2000年立法法具体列举了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并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 依照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省级(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批准后施行。

; 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通过的法案经行政长官签署、公布即生效,这些法律虽然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不影响法律的生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如认为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条款时,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

; (二)行政领域的分权;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并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 国家具体划分中央与省级国家行政机关职权时,考虑的因素大致有:(1)领导或管理事务涉及的地域范围。

凡事务的领导或管理、实施涉及全国或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者,应由中央负责,如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全国性经济区划、大型铁路或公路干线、大电网等的兴建或管理、长江或黄河或其他大江大河的规划和综合整治等。

(2)行政机关领导或管理事务的能力。

凡事务的举办或管理需要大量人、财、物者,应归属中央负责,如“三峡”建设工程等。

(3)行政机关的职能。

根据职能和权限相一致的原则,地方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职能范围内,应有相应的职权。

(4)不同地方的特点。

一是同一类事务在中央与一般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权限划分不同。

如在对财政事务的管理上,地方各级政府行使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事务的职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而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或由特别行政区自行支配,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二是同一类事务在中央与一般地方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职权划分不同。

如国务院批准深圳、厦门、大连、宁波、青岛等市实行计划单列。

(5)事务本身的重要性。

凡事务在国家生活中有重大影响者,归属中央管理,其余划归地方管理。

如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而省、直辖市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③;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 (一)中央政府有关行政机构; 我国中央政府中没有设立类似英国副首相府④,法国内政、国内安全和地方自由部⑤,日本总务省⑥等地方政府事务的主管部门。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主管部门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业务上指导或领导省级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并有权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 但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构中,设立了若干有关地方机构的部门,如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等。

; 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既是党中央的机构,又是国务院的机构。

其主要职责中,与地方政府有关的有:“研究拟定全国机构编制政策,对全国行政编制提出总量控制意见;管理省级党政机关副厅(局)级以上的机构设置”等。

⑦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并设三司(地方司),具体负责有关事宜。

⑧;; 根据1998年民政部“三定”规定,民政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主要职责中涉及地方政府的有:“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拟定行政区划总体规划;负责县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等。

民政部并设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区划地名司,具体管理有关事宜。

⑨国务院并设国家民委、国务院港澳办、中央驻特别行政区联络办等,各自分别处理与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有关的事务。

; 国务院的行政机构根据它们管理的业务与省级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在省级地方政府中也有对口的工作部门的国务院行政机构。

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是业务指导关系或领导关系。

前者如教育部、科技部等,这类国务院行政机构对省级地方政府中的相应工作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同时省级地方政府工作部门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后者如监察部等,这类国务院行政机构对省级地方政府中的相应工作部门实行与省级政府双重领导。

在双重领导关系中一般要明确以一方领导为主。

; 另一类是业务上与省级地方政府直接关系较少的国务院行政机构,省级地方政府不设对口的工作部门或机构,由它们垂直领导这类行政机构设在地方的分支机构或者派出机构以及所属企事业单位。

地方政府对国务院这类行政机构设在地方的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没有管理关系,但这些所属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在遵守和执行法律和政策方面,接受所在地政府的监督,并在工作上得到所在地政府的协助,如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

; 还有一类国务院行政机构,它们在地方设有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中也有相应的工作部门,这类国务院行政机构对其在地方设立的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是直接领导关系,对地方政府中的有关工作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类似的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如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财政部派驻各省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计署跨地区派驻的审计特派员办事处等。

;; 三、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根据宪法,我国各级政府之间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而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之间没有上下级领导关系,但有法律上的监督关系。

此外,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地方组织实现对地方各级国家机构的领导。

; (一)立法监控; 一是通过立法加以控制。

我国宪法规定了全国的行政区划,并规定全国人大行使“修改宪法”、“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监督宪法的实施”、“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和(法律⑩)”(包括分权的决定和法律)等职权,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包括有关中央和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职权具体划分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等职权。

此外,还分别制定了地方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各类地方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为包括对分权立法、决定或中央和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职权的具体划分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在内的控制提供了宪法和法律依据。

; 二是对地方立法进行监督。

主要内容:(1)全国人大有权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⑾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省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有权撤销省级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⑾;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后,并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2)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根据有关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的要求或建议,对被认为违宪或违法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审查。

⑾(3)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后,并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