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电影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电影———诗样费穆(第一页只要这个标题)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1951年病逝于中国香港。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导演,代表作有1932指导的《城市之夜》,1936指导的《狼山喋血记》,1948年指导了《小城之春》。费穆。通英、德、意、俄等外语,博览群书,喜爱中国诗词、古典文学作品并造诣颇深。费穆是儒雅的、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导演。人们说,“费穆有三多:看书多、看事多、看影戏多”。费穆是中国电影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所摄《小城之春》被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他还是中国戏剧界第一位提倡为话剧作音乐伴奏的人。抗战期间,他先后加入或组建过“天风”、“上艺”、“国风”等剧团,导演了话剧《清宫怨》、《红尘》、《日出》、《杨贵妃》、《秋海棠》、《孤岛男女》、《浮生六记》《蔡松坡》、《王昭君》、《梅花梦》、《小凤仙》、《钟楼怪人》等。

上海“孤岛”时期,他相继创办上海艺术剧团,新艺剧团及国风剧团,编导话剧《杨贵妃》、《秋海棠》等。1949年5月,他到香港,创办了龙马影业公司。

是中国现代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电影导演。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对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两者的完美结合。他的导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征,特别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从各种艺术因素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费穆执导的影片“另成一派,与众不同”。镜头凝炼,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雅,显出了纯熟的技术。他擅长细腻的内心描写,在情绪的把握上,也恰如其分。镜头的角度和画面的构图也非常完美,正如费穆自己所说的,“素描地为人生画一个轮廓”。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在艺术处理上,镜头凝炼、构图优美,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他拍摄过《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等10部故事片,其代表作为《小城之春》。这部描写一个家庭情感波澜的影片,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种具有普遍的人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淡雅、优美、精致的电影形式之中,使人性真实与艺术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这部影片在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他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

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利后

重返影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了宣扬同仇敌忾、团结救亡的《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为民华影业公司

费穆作品

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在当时内容平庸、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充斥银幕的情况下,《孔夫子》不失为一部颂扬浩然正气,鄙夷奴颜媚骨,

制作严肃的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他凛然拒绝与敌伪合作,转向戏剧舞

台,参与建立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创办新艺剧团和国风剧团,导演了《杨贵妃》、《秋海棠》、

《浮生六记》、《清宫怨》等话剧。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他与梅兰芳配合默契,对写意与写实的统一、传统艺术程式化的表演与电影艺术的表现

方法的有机结合,以至布景的处理、道具的使用,均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创新,达到了

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他导演的《小称之春》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电影本体的精深理解和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他善于刻画人物、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

底蕴,更是描绘得细致入微,开启了在中国电影史上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话电影的先河,

成为一部经得起风雨洗刷、时间检验的艺术珍品。《小城之春》和他导演的其他影片,构图优美,镜头凝练,节奏舒缓,韵味深长,各种艺术元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9年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自学成材

费穆出身书香门第,虽然他没有晋身过最高学府,却勤于自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有修养,而他中学时期就读于法文高等学堂,令他对西方文化亦早开眼界。在伦理与自我,传统与现代之间,费穆似乎自乎其上,其电影世界便充分反映了他源于小康又超乎小康的伦理观念,其电影风格更体现了他那立足于传统而又与现代接上头的美学追求。

费穆独树一帜

中国内地电影史上其实没有哪位导演被名正言顺地冠上过大师的名号,至少在他们为电影奉献青春的当时,他们都只是在无限接近大师的位置。即使是费穆,也是因为《小城之春》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重新发掘之后,才被评论界惊为大师。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费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显示出他是最具大师气质的,可惜的是,在他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就病逝香港,没能在生前就得到承认。

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迎来的中国电影最早的黄金时期,曾经出现过不止一个大师的可能。《神女》吴永刚、《万家灯火》沈浮、《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太太万岁》桑弧、《假凤虚凰》黄佐临、《乌鸦与麻雀》郑君里、《我这一辈子》石挥……这长长的片单与片名,每部作品都与当时的现实紧密相连,都成为到现在仍然难以跨越的经典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