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三部曲]论射雕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雕三部曲]论射雕三部曲
[射雕三部曲]论射雕三部曲篇一 : 论射雕三部曲
“射雕”是金庸小说在结构这一要素上臻于成熟的里程碑之作,也就是说,在“射雕”之前的金庸的长篇作品在结构上都存在着问题,而到了这部“射雕”,则完全解决了以往存在的结构问题。
正如陈墨所形容的那样,“射雕”中自郭靖出场后,就好像有一个摄像镜头,始终紧追着他来移动。表面上看,此书使用的是第三人称这一“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但实际上郭靖的视角就是读者的视角,读者只能见郭靖所见,闻郭靖所闻。没有直接与郭靖发生关系的人物、场景,统统以补叙的形式来处理,而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这就提供了一个什么人物、情节需要详写,什么人物、情节只需略写的清晰原则,从而使小说的“情节”详略得当,“人物”主次有别,“结构”也就清晰稳定了。
陈墨谈及“射雕”的结构时,甚至使用了所谓的“三维结构”来进行分析,即以郭靖为主角的主线是从人生故事、江湖传奇、历史视野这三个维度展开的。我倒觉得他这个分析过于复杂,反而模糊了小说本身的结构框架。其实此书的主线就是郭靖的人生故事,江湖传奇和历史视野只是这个人生故事中的两个侧面或两项内容。从逻辑上说,它们的地位是不能与“人生故事”并列的。正是这一主线所包含的内容的多样性,使这部小说的结构虽然只有单一主线,但不至于像“隋唐英雄传”那样显得有点单薄。
要提到“射雕”的主题,很多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确实,这是“射雕”此书最明显而直接的主题,读者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主题的清晰明确。这么看来,“射雕”这一主题与“隋唐
英雄传”的主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为什么前者的表达如此成功,后者的表达却是失败的呢,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主角这一“人物”的塑造之上。
“射雕”中的郭靖也是一个“高大全”人物,这似乎与“隋唐英雄传”中的秦琼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二者其实有着天渊之别,从而决定了二人形象塑造的成败。最重要的一点是,郭靖的“高大全”的形象是通过大量情节的铺垫、描写而变化、发展,最后树立起来的,而不是作者从一开始就将一个凛凛然的大侠形象推到读者面前,硬要读者接受。也就是说,主线的“人生故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连串情节铺衍联接,而是有意识地一步步描写郭靖的成长。因此,准确地说,这部小说的主线是郭靖的“成长故事”。
我们来详细地看一下具体是怎么做的。郭靖刚出道江湖的时候,他并没有马上就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事实上,书中反而是写他年纪尚轻,又长居蒙古,对于南宋的家国之痛感受不深。这种描写是合理的,那时的郭靖不过是个愣头愣脑的傻小子,又在蒙古长大,对于南宋受金国欺辱自然是缺乏切身感受的。如果这时就写他已经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这傻小子就不是傻小子,而是“先知先觉”了。因此,这时的郭靖不但是武功低微,未窥武学之门径,更谈不上登堂入室,而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也是处于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他只是天性纯良、正直而已,却没有什么“为国为民”的自觉的侠义意识。他一路追杀完颜洪烈,只是出于个人恩怨,要报杀父之仇。
然而,就在他追杀完颜洪烈的过程中,他增加了一项保护“武穆遗书”的任务。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知道了岳飞的事迹,受到了他“精忠报国”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武学上,他屡遇明师,功力日深;在思想上,他于不知不觉间已经拜岳飞为师,不仅成为他的兵书的传人,更是他的精神的传人。于是,个人恩怨的杀父之仇渐渐地升华为大义之道的国家之恨。
但这时的郭靖仍然只是在思想境界上“积聚功力”,他的人生道路还没有经受过真正的考验,没有转折点,就没有突破口。直到他多年后回到蒙古,突然之间面临与杨康相类似的两难困境。一时之间,他也犹豫了,但其母李萍的自杀殉难、舍生取义,最终诱发了他在思想上的飞跃。
当然,即使是在李萍死后,郭靖的选择也并不就是自觉的行为,而是成吉思汗已成杀母仇人,自然而然不能听从于他。郭靖在最终达到思想成熟、坚定之境之前,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迷茫和困惑,而这时洪七公的以身作则,就成了另一次促成他思想飞跃的契机。李萍之死促使他自觉地思考有关的问题,但未能使他马上明白,洪七公的警恶惩奸才真正使他从迷惑中求得正果。
由此可见,郭靖在思想上的成熟是经过了漫长的摸索:从最开始的懵然无知,到中间的若有所悟,再到后来的迷惘动摇,最后才是
清晰、坚定。因此,他虽然是一个“高大全”人物,但这一形象如同从小苗成长为大树那样,在读者的眼皮底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树立起来的。大量的情节铺垫、细致的过程描写,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因此能使读者心服口服。人之常情,是所谓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再离奇的东西,只要是亲眼所见,就会相信。正因为郭靖的“高大全”形象是在读者的关注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大家不觉得假,不觉得虚。
“天龙八部”的最后附有著名旅美文学批评家陈世骧写给金庸的两封信函,其中有这么一句:“艺术天才,在不断克服文类与材料之困难,金庸小说之大成,此予所以折服也。”这里论及的郭靖形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克服文类困难”的例子。前面已经谈到过,“高大全”人物可以写好,但难以深刻,这一弱点制约了一部以“高大全”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在“主题”要素上的深度。然而,“射雕”之主题非常深刻,并不仅仅是大多数读者条件反射下所认识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简单。当然,天才并不止金庸一人,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一部作品要结构
清晰稳定,就必须有主角,有主线。然而,天才的施耐庵却可以在没有明确主角、多条线索地位并驾齐驱的条件下写出前半部结构完美、全书主题深刻的“水浒传”。因此,上述陈世骧的话,大可略作修改而转赠于施耐庵:“艺术天才,在不断克服文类与材料的困难,‘水浒传’于结构与主题上之大成,此予所以折服也。”
准确来说,“射雕”的主题并不仅仅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只是它的一个小主题。即此书有一个更大的主题,“为国为民,侠
之大者”只是服从于这一大主题之下的一个分支。那么,“射雕”的大主题是什么呢,那是“儒道合一,以儒为主,以道为辅”的中国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的演绎。这从郭靖的性格和武功特征上就可以看出来。从小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郭靖的性格可以用“大智若愚,无欲则刚”来形容。这“大智若愚”并不是现在这个词汇发生了转义之后,所含有的那种“扮猪食老虎”的富于机心的意思,而是其最初的本意。正如一些金学家所分析的那样,书中的郭靖和黄蓉,前者是大智慧,后者是小聪明。所谓大智慧,不是指头脑灵活、机变百出,而是指在大关大节的重大问题上有原则、有分寸,明辨是非,黑白分明。所以,小事上黄蓉作主,一遇到大是大非,无不是郭靖说了算,黄蓉自觉地追随于后。这并不是一般言情小说中那种女子没有主见,只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庸俗设计,而是为了与主题若合符节、处处呼应,所必须进行的对“人物”、“情节”作出的相应安排。
而与“大智若愚”一词相类似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独有偶也在周伯通向郭靖讲解“空明拳”时提到了。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的刻意所为。因为对应于郭靖的“大智若愚”的性格特征,安排他学习的武功也就必须有一部分来自于道家。那就更不必说“九阴真经”的哲学源头,明明白白就在道家那里了。
至于“无欲则刚”,当然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讲究堂堂正正做人,光光明明行事,这正是“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所在。与郭靖这一性格特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