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

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单以体量和群体为例。西方宗教性石头建筑,如欧洲的教堂,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以巨大的物质重压,极力渲染人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和迷狂。相比而言,由于中国人那种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宫殿等,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关于这一点,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前面有长段铺垫,面后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矮小的民居则是陪衬。全体一气呵成,强烈地显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而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重视环境的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

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天坛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主要建筑为圜丘和祈年殿,圜丘各部分构造取数为阳、为九与九之倍数,由于采用同一种数差“语汇”,使建筑形象节奏明晰、浑然一体。圜丘、祈年殿铺排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四周围以两道矮墙,拓展了空间,又在祈年殿前置一狭长庭院,与后面之大庭院形成尺度悬殊的空间对比,使祈年殿的尺度更显高大。天坛以“天”为主题,平面取圆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无论其数理构图的比例,还是群体组合的手法和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圜丘作为“空间的建筑”,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念的哲学建筑。

如果说儒学规范对宫殿、都城、陵寝、坛庙等礼制性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灌注着坚固的理性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那么老庄风神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则更强调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构成: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一、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二、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三、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如果说,西方建筑是雕塑式的,那么中国建筑就是绘画式的。梁思成先生对中西建筑的区别作了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看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梁思成先生还说,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