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故事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人物简介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

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聘任仪式

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

2011年12月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

2012年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2013年4月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在被问到如果有第四个兄弟姊妹,是否取名为“族”时,他爽快说:“不,叫丁肇国,因为没有这个国,所以就到台湾去了!”取名“中华民国”是要纪念为中华民国起义而殉国的外祖父。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基本获奖情况

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

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

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最新成果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AMS)首批研究成果。他当天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尽管这一成果具有突破性,但仍应保持冷静。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它们是为了解决宇

宙学观测与理论上的矛盾而提出来的。AMS项目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其起源。

丁肇中3日晚间在位于瑞、法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办公室告诉记者,AMS收集到40万个正电子,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此前包括美国费米望远镜等项目都曾观察到过量正电子现象,但数据误差很大,而AMS的误差只有1%,“相当于肉眼和精密显微镜的区别。”

刊登在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成果显示,在5亿至100亿电子伏特区间内,正电子占正电子和电子总和的比例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在100亿到2500亿电子伏特的区间内,比例递增;到2500亿电子伏特之后,比例曲线基本变平。正电子比例能谱没有随时间改变,同时高能正电子不是来自空间某个特定的方向。

丁肇中解释说,这些成果表明了:正电子比例随着能量增加继续上升;比例上升是很平衡的,没有出现峰值;正电子来源没有特定方向,“这三点都支持正电子来源于暗物质,可是没有完全的证据。”

他指出,要确认正电子是由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产生的,还需观测到正电子比例上升到峰值后是否有骤降。如果观察到骤降,说明来自暗物质对撞;如缓慢下降,则可能来自脉冲星。丁

肇中说,作为AMS这样一个大型物理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必须保持冷静,因此对正电子的来源持开放态度,“最重要的是把数据准确地拿出来,不要有误差,”他说,“千万不能有偏见。

丁肇中说,可能还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最终确定这些正电子“到底是怎么来的”。他说,收集到的数据是AMS预期收集数据的10%左右,这个项目还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科学家们去探测。

主要贡献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1)反氘核的发现;

(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