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安排课程设计

摘要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是课程领域里经常使用的术语之一,但也是一个界定不清晰的术语,特别是在与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的区分上,不同的课程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设计是一个特别会涉及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型式或组织的术语,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整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宏观层次,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根本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无论是针对一门具体的课程,还是针对一个学科的课程抑或是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课程,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一般表现为关于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或选择内容的主要指导原则等。第二是中观层次,在这一层次的设计工作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也往往采取更为明确的概念,如科目设计(subjects design)、学科设计(disciplines design)等。第三是微观层次,这种设计与前面两种在设计主体和时间上都是分离的。无论中观的设计是详细罗列知识体系的说明规定,还是侧重于学生学习时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必然地还要由教师根据各种相关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再设计。在这种设计中一般不涉及

课程的总目标、学科目标,也就是说,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的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已有的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能够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课程设计的模式,从外在的形式上讲,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计的一种技术性流程图式,它在外形上展示着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而在内在的实质性内容上,主要是关于课程设计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关联及其运作的关系处理。

课程设计的模式既蕴含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课程设计具体设计技术及方法的运用,因而它是课程设计方法论的外显标志及具体化,也能够说是课程设计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关联及其运作的关系处理、设计技术及方法的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外在形态。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只是为课程设计确立了方向、明确了标准及课程设计运作的原则性依据,而课程设计的模式则为课程设计提供着一个可操作的理性化图式,是依据特点的课程问题及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所确立的设计策略、方式、方法、规则、程序等的理论框架。因而,课程设计的模式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于课程设计的“套装”,而是课程设计者对课程设计主动性的主体性建构和选择。因此,课程设计的模式构建依然是一种理论的形态,对其进行讨论和分析仍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但在课程设计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中,除了依据课程指导思想所确立的课程设计的原则理念制订课程设计标准、目标,确定课程设计主体,制定前设性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定性研究、比较研究、预测性研究外,还包括对课程设计各组成部分的衔接、组合,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课

程难度指数的确定等方面的程序设计及策略选择等技术性的实证研究。能够说,课程设计的模式构建是一种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研究活动。

在实际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并不相同,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主要包含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课程目的和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设计的评价。本文将以高校机械课程设计--二级减速器的设计为例进行论述。

课程设计的理念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来的信息,而是在个人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师生、生生互动,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建构属于她们自己的新经验和新知识;因此,教师安排的课程设计十分重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课程设计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因此,课程设计理念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使相关课程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突出有两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二是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即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讲清基

本理论就行;“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首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学校课程的时代特征及形态。学校课程从来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在实施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中,学校课程从学科门类、课程内容、教材版本到课程计划,甚至课程的进度都是全国划一、步调一致的。其次,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功能作用和形态特征的历史变迁过程来看,无不与社会发展变迁的现实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课程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学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不但离不开社会的基础,同样也离不开哲学的基础。从表面上看,课程对哲学的基础性依托关系并不像对社会的基础性依托关系那样的明显,但事实上,每一种学校课程的存在及其基本的形态都隐含着某些哲学思想和观念。哲学思想和观念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校课程思想的影响;二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形式一一知识的认识论倾向。

从课程与学校教育目的、学生的关系处理来看,课程是达成学校教育目的的过程、途径和基本手段,因此,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能不思考课程之于达成学校教育目的的功能价值。在这一关系处理方面,主要是思考所设计的课程如何平衡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