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影响
提要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但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负效应却不能在市场上反映出来。长此以往,就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因此,我们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达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环境资源开发及利用的认识
自然界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源;另一类是环境资源,包括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等。长期以来,生产资源被认为是稀缺的,而环境资源则一直是被作为公共资源,认为可以无限量地获得、免费使用。因而只知道消费,认识不到被消耗的环境资源的自然再生需要有一定的时期,以致于其供应是凭借自然再生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没有超过资源再生速度,还不能引起人们对资源社会再生产的重视,环境资源不具有价值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问题时,环境资源也普遍被认为具有稀缺性。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外部不经济性、经济增长衡量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福利成为环境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自然再生相对于人类社会需求的有限性,需要不断地增加社会投入,使环境资源再生和社会再生产结合起来,保护、促进环境资源的新陈代谢、再生产循环。
环境破坏往往是人们的行为造成的,我们应将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资源的价值属性具有真实的含义,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平衡生产规模和资源的关系。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但在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便出现环境恶化。
二、市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市场具有配置资源、刺激创新、优胜劣汰、经济评估等功能,它作为一种经济发展体制被各个国家所采用,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有效发挥要满足一定条件。显然,在环境问题上,在环境资源配置上,有许多条件是不符合的。
1、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环境资源由于不可分割性导致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很高,它往往属于公共物品,或者至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共同而又互不排
斥地使用环境资源这种公共物品有时是可能的,如果不考虑选择的公正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被哈丁称之为“公地的悲剧”的结果。它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致使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
2、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环境保护既包括环境治理,也包括环境服务。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劳务,它往往被集体加以消费。这种物品和劳务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带来的利益之外。因此,它是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这样就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使环境保护这种公共产品的生产严重不足,有时甚至会出现供给为零的局面。
3、环境信息的稀缺性与不对称性。信息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信息是稀缺的,这是因为:第一,生态经济系统就像一只“黑箱”,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微乎其微。与人类对信息的需求相比,信息的供给是十分可怜的。第二,由于信息一旦公之于众,那么一部分人的信息消费就不能排除其他人的信息消费,也就是说,信息一旦公开就成了公共物品。因此,人们总是进行“信息封锁”,以保证自身的信息优势。
信息的不对称又是一个方面。信息的公共性和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污染者往往对其生产过程、生产技术、排污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方面的了解比受污染者要多得多,但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他往往会隐瞒这些信息,实施污染行为。相反,受污染者由于所拥有的相关信息少,想“讨回公道”需要付出很大的信息成本。这也许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内人们宁愿“忍声(噪声)吞气(废气)受污染”的原因。
4、经济发展中技术非对称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认为,技术进步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持续。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的替代产品,从而使有限资源的有效使用得以延长。技术进步可以就如何降低开采或收获成本、如何增加资源利用率以获得更多收益、如何使以前不能开发的资源能够经济可行地利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往往忽略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持续。比如,如何使脆弱的环境更稳定、如何防止污染,等等。这些均源于市场机制,是市场自身所不能解决的,而这对环境持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思考与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地提出了环境保护目标,为了实现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1、为了保证环境资源的再生和永续供给,必须对消耗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和增值,对已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资源恢复和增值以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活动所进行的投资,即环保投资。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一定水平的环保投资。对企业来说,应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法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使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的差距减少甚至相等。要不断增加治理投资,更新治理设施,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做到达标排放。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财政手段,搞好环保工作。采用财政补贴措施,刺激研制防治污染技术或购买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弥补研制防治污染技术的资金不足问题,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保证国家治理污染计划的顺利实施;采取税收定价措施,对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课以重税,以此通过改变这些产品的相对价格来限制其生产与消费。
2、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一件大事。不可否认,教育在这里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然而更带有根本性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长,必然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舒适和清洁的期望值越来越大。这一点已被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进程所证实,我国不可能是例外。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考察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不能忽略这一点。
3、严格环境执法。当前,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各级执法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于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在环境执法方面主要应发挥地方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公众、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