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
一、填空
1.所谓独立样本,是指双样本是在两个总体中相互(独立 )地抽取的。
2.如果从N (μ1,σ12
)和N (μ2,σ22
)两个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为n 1和n 2的独立随机样本,那么两个样本的均值
差(1X ―2X )的抽样分布就是N ((μ1―μ2,121n σ+2
2
2n σ) )。
3.两个成数的差可以被看作两个(均值 )差的特例来处理。
4.配对样本,是两个样本的单位两两匹配成对,它实际上只能算作(一个 )样本,也称关联样本。 5.配对样本均值差的区间估计实质上是( μd )的单样本区间估计
6.当n 1和n 2逐渐变大时,(1X ―2X )的抽样分布将接近(正态 )分布。
7.使用配对样本相当于减小了(一半 )的样本容量。
8. 在配对过程中,最好用(掷硬币 )的方式决定“对”中的哪一个归入实验组,哪一个归入控制组。 9. 单一实验组实验的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测后测之间的变化全部归因于(实验刺激 )。 10. 方差比检验,无论是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F 的临界值都只在( 右 )侧。
二、单项选择
1.抽自两个独立正态总体样本均值差(1X ―2X )的抽样分布是(B )。
A N (μ1―μ2,121n σ―222n σ)
B N (μ1―μ2,121n σ+222n σ)
C N (μ1+μ2,121n σ―2
22n σ) D N (μ1+μ2,121n σ+222n σ)
2.两个大样本成数之差的分布是(B )。
A N (∧
1p -∧
2p ,111n q p ―222n q p ) B N (∧1p -∧2p ,111n q p +2
22n q
p )
C N (∧
1p +∧
2p ,111n q p ―222n q p ) D N (∧1p +∧2p ,111n q p +2
22n q
p )
7.关于配对样本,正确的说法有[ ]
A . 它只有一个样本;
B 对样本中每个个体要观测两次;
C 样本来自于两个总体;
D 样本来自于同一个总体
3.为了检验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所使用的变量抽样分布是(A )。
A F 分布
B Z 分布
C t 分布
D 2
χ分布 4.配对小样本的均值d 的抽样分布是( C )。
A Z 分布
B 自由度为n 的t 分布
C 自由度为(n —1)的t 分布
D 自由度为(n —1)的2
χ分布
5.若零假设中两总体成数的关系为p 1=p 2,这时两总体可看作成数p 相同的总体,它们的点估计值是(D )。
A p 1 + p 2
B p 1p 2
C p 1 -p 2 D
2
12
211n n p n p n ++∧
∧
6.在σ12和σ22
未知,但可假定它们相等的情况下,σ的无偏估计量∧
S 是(A )。
A 22122211-++n n nS S n
B 2
212
2
211-++n n nS S n •
2121n n n n + C 2121n n n n +σ D 2
2
2
121n n σσ+
三、多项选择
1.两个成数之差的假设检验所使用的测量尺度包括(ABCD )。
A 定类尺度
B 定序尺度
C 定距尺度
D 定比尺度
2.在单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的实验设计之中,对前测后测之间的变化,消除额外变量影响的基本做法包括(ABDE )。
A 前测
B 试验刺激
C 中测
D 计算试验效应
E 后侧 3.下列关于配对样本假设检验的陈述正确的是(ACDE )。
A 两个样本在其他方面相同,经检验后测不同于前测的变化,是由于实验刺激所造成。
B 对于 “前—后”对比型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是用均值差检验的。
C 单一实验组实验的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测后测之间的变化全部归因于实验刺激
D 配对样本的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之假设检验,要设法把实验变量的作用和额外变量的作用区分开来
E 否定零假设,即说明该实验刺激有效 4.下列关于配对的陈述正确的是(ACBDE )。
A 配对的目的在于减小无关变量引起的差异
B 使用配对样本相当于减小了一半样本容量
C 与损失的样本容量比较,S d 减小得更多
D 在配对过程中,最好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对”中的哪一个归入实验组,哪一个归入控制组
E 对许多未知的变量,依赖于匹配过程“对”的内随机化,期望未被控制的变量的作用被中和。 5. 对于大样本,σ12
和σ22
未知,对均数和的估计区间是(CD )。
A 上限 (1X +2X )―Z α/2
2
2
2
1
2
1n n σσ+
B 下限(1X +2X ) + Z α/2
2
22
1
2
1n n σσ+
C 上限 (1X +2X )―t α/2(n 1+ n 2 ―2))
(21X X -σ D 下限(1X +2X ) + t α/2(n 1+ n 2 ―2))
(21X X
-σ
E [(1X ―2X )―t α/2(n 1+ n 2 ―2))
(21X X
-σ,(1X ―2X ) + t α/2(n 1+ n 2 ―2))
(21X X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