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行贿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历史栏目组稿:****************新史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在《阿Q 正传》俄文译本的自叙传略中,鲁迅曾如此回忆。
这场变故,让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经历了牢狱之灾,也让鲁迅走上了和之前家族设定不同的人生道路。
鲁迅祖父的行贿事件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二十四日,在金溪县任七品正堂知县的周福清突然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为了整饬两江吏治,沈葆桢一次性向皇帝参劾了12名大小官员,他给皇帝处理的意见或是“即行革职”,或是“勒令休致”,唯独对周福清评价为“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认为可以将周福清调整为负责教育的职位。
吏部经过讨论认为,周福清任知县已经超过了半年,不适合知县任职半年内不称职可进行调整的规矩,但可以按先例让周福清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退休。
这样的结果对于进士出身、刚刚40岁的周福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他上下活动,经过一番运作,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皇帝签批同意周福清改为“教职”的文书。
不过从手握地方权力的七品知县到清苦的教育岗位,周福清自然不满意,索性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并在当年九月就进入了内阁上班。
从濒临丢官的境地转圜到政府中枢工作,可见周福清不仅家庭条件优渥,他的人脉也非常硬,更为难得的是周福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14年,可谓是如鱼得水。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周福清回到绍兴老家为母亲守制,这一年他的孙子周树人13岁。
作为官宦人家,在本应是乐享天伦的时候,周家却因为一场祸事而家道中落,也自此改变了周树人的人生轨迹。
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松骏的一封奏折再次将周福清这个人名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就在25天前,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的座船行至苏州时,接到了一封“嘱托关节情事”的书信,以及一万元洋银的“支票”,这封书信以及银票的主人,就是当时从绍兴前往北京探亲的周福清。
周福清之所以会向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疏通关系,一来是因为他的儿子周用吉(鲁迅父亲)要参加当年的浙江乡试,二来周福清和殷如璋都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有同年之谊,所以周福清才派人前往殷如璋的座船送上书信,借以说情、行贿。
鲁迅家族野史
鲁迅家族野史祖父:周介孚(福清)颇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自我评价:“予性介,运复蹇,不能积财以封殖……”29岁中了举人,33岁中进士,读书时期一帆风顺。
一般来说,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周介孚概莫能外,他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耿介刚正,不同流俗,直率坦荡;说难听一点是不识时务,不明事理,不通人情。
直白地讲,是智商高,情商低,与身边人处不好关系。
俗话说:“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所心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红翰林,可以上天入地,成为天子的近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的机会相当多。
地方做主考或者学政等实职,弟子门生如云,不仅能增加仕途上的广泛人脉,而且还有各方面孝敬的银两收入。
“黑翰林”,那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京城苦熬,地方当一个小官。
翰林的出路,一看考试,二看关系,官场仕途,历来如此。
为官清正廉洁,不会阿谀奉迎,对上不懂政治,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
有一次他到知府晋谒,不知为何,话不投机,让抚州知府下不了台,于是便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
”周介孚竟然脱口而出:“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做皇上?”出言不逊,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
对下责人过严,不给手下机会,挡人财路。
“大不孝”的传闻:骂了蒋氏一句“王八蛋!”老太太误以为骂自己。
“大不敬”加上“大不孝”,被弹劾落马。
周介孚多次买官,多次担任各地知县,官运不顺,不被重用。
性格耿介,清廉自律,自然极少灰色收入;加上官运不佳,大部分时间在京城待业候补。
在外当官二十多年,他只回过一次回家探亲,平时也没往家里寄过钱,从经济收入角度看,可以说周介孚对家族没有任何贡献。
科场行贿案被判处“斩监候”周介孚嘴给身子惹祸,关键时刻连亲戚都落井下石,为自己当年的口舌之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科场行贿一案,让周介孚的尊严受到质疑,威望直线下降。
鲁迅和祖父关系不和,却最像祖父。
烧到我祖父的日记时,这两大叠日记本,足足烧了两天。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精选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一)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后,首先接受着家族里的人们的熏陶和影响。
祖父周福清,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耿直的人,以喜欢“骂人”而出名。
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因乡试多次未中而赋闲在家。
母亲鲁瑞,是名门闺秀,大概是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外祖父没有教她读书,但她自已却靠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水平。
鲁迅有三位祖母,一位是其亲生祖母,在鲁迅父亲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位祖母与鲁迅有着密切关系,曾给幼年的鲁迅讲过“猫是老虎的老师”、“水漫金山”等有趣的故事。
第三位祖母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她不幸的命运和她给家庭带来的不和,引起了鲁迅的同情,也使鲁迅对封建家族及封建礼教产生切肤之痛。
总之,鲁迅家族中的每个人,各带着自已不同的命运来到世间,他们所走过的一段路程和伟大的鲁迅的幼年青年时代交叉迭合,他们以自已特有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给鲁迅以一定的影响。
不幸是最好的老师。
鲁迅13岁那年,祖父周福清行贿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事发被关进了清政府的牢狱。
为怕株连孩子们,鲁迅和他的弟弟安插到外祖父家避难,鲁迅从此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船慢偏逢顶头风,不久其父又患水肿病倒了。
身为长男的鲁迅必须来肩挑生活的重担。
几年时间中,鲁迅几乎每天出入于药店和当铺之间,从而尽品了世间的冷暖炎凉。
惜时是人生的座右铭。
在鲁迅先生北京故居有名的"老虎尾巴"的斗室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许寿裳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是的,“全楼都寂静下去了,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一下开始写文章了。
”“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txt鲁迅祖父的往事鲁迅是文豪,其实也是一个尖刻文人,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我等只知其正面,不知其阴暗面,而对于其祖父周福清的天大舞弊案也知之甚少,现试将将整个案子述之如下,以飨读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
这一年,慈禧老佛爷六十大寿,普天同庆,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官员忙着备贺礼,办灯会,准备在庆祝贺喜上显示各自的才能。
老佛爷在新建的颐和园里下令,为了喜上加喜,把本该下一年举行的科举乡试,提前到“万寿年”举行,美其名曰“恩科”。
正在大家大做喜庆文章的时候,隔海窥望的小日本不给老佛爷面子,挑起中日甲午海战,一举把号称东亚第一强的北洋海军,击沉海底,并强行登陆山东半岛,朝野震动,东南海防全线吃紧。
然而,“恩科”乡试照常进行。
十月十日,浙江巡抚崧骏,在杭州,接到刑部一封公函。
拆开一看,公文上赫然写着:查,浙江绍兴籍在职官员周福清,其母去世,丁忧在家,周不哀哀节食,恪尽孝道,反而阴谋诡计,藐视国法,纠集绍兴籍马,顾,陆,孙,章五家生员,公然贿赂乡试官员,以求一逞。
着浙江抚台司,速将案犯周福清缉拿审问,审得详情,递交刑部具结。
崧骏看完公函,倒吸了一口冷气!浙江“恩科”乡试,正在密锣紧鼓有序进行,自己每天亲临现场,没发现作弊的蛛丝马迹,怎么远在京城的人倒知道了作弊案犯?这是绍兴秀才作案,这是一笔难缠的账!浙江秀才,是出名的调皮捣蛋,出名的难缠。
即使那些上进无望的老秀才,散布在全国各地,作各级官员的幕僚,号称“绍兴师爷”,他们个个都是官场老手,翻手是云,覆手是雨,搅得花样百出,经常凭空生出啼笑皆非的事端来。
明代有个王思任,自诩:“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浙江秀才有这句话垫底,更是头颈骨挺得比钢筋还硬,那些来浙江督学的考官学正,轻则被嘲弄讪笑,重则被围攻而抱头鼠窜。
俗话说:“乞丐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考中秀才的人,算是学生了,学府提供每人每天一升米的奖学金。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
鲁迅的生活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崭的危险。
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
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
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
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
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鲁迅的爷爷闯了什么祸
鲁迅原本有一个小康之家,家中有几十亩田,他的祖父周福清,还做过县令,但1893年,周福清摊上事儿了。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说:“到了秋天他(指周福清)出外去,却闯下了滔天大祸。
”这件事改变了鲁迅的命运,其家境从此由富裕变成困顿。
周福清闯了什么祸呢?清廷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决定在1894年增加一次恩科会试。
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增加了一次考试的机会。
周福清的亲友家中有应试的,而且周福清的儿子也打算应试,浙江省的主考官是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年进士,所以,周福清便想向殷如璋行贿,以买通关节。
《光绪朝东华录》中保存着御史褚成博于1893年10月11日所上的奏折:“窃臣闻浙江考官驰驿赴浙,行经江苏苏州府境时,忽有人至正考官殷如璋坐船,投递书函,中有考生五人姓名,并银票一万两,嘱与关节取中。
殷如璋拆阅后,当即将其人扣住,连书函一并就近发交苏州府看管。
”官方的这份文件记载得很简略,详细的经过是,周福清给殷如璋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中装了一张一万两的银票,派一个叫阿顺的家丁送到殷如璋的船上,殷如璋当时收了信。
阿顺上岸后,担心殷如璋看不到信里封着的银票,就大喊了一声:“信里还有一张银票呢!”致使事情败露。
殷如璋立即将阿顺抓了起来。
显然,如果阿顺不喊这一嗓子,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虽然案件发生在苏州,但因为周福清人在浙江,所以便转到浙江省审理了。
1893年10月1日,浙江巡抚崧骏上了一份奏折:“相应请旨,将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即行革职,归案审讯,是否有当。
”要求将周福清革职并抓捕归案。
朝廷为此发了两道上谕,第一道上谕(10月11日发)要求严厉查办此案:“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若如所奏各情,殊堪诧异。
著崧骏严切根究,务得确情,按律定拟具奏。
”第二道上谕(10月13日发)同意将周福清革职并归案:“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著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没等官府上门抓捕,周福清就主动投案自首了,此案便由杭州府知府进行了审理。
伤逝
由于他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建立小家庭,缺乏更 高远的人生目标,于是他们同居以后的“幸福生活”, 在外来的经济压力来临时,很快就被击得粉碎。他们不 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 不得不回到已经与之决裂的家庭,不久便在“无爱的人 间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会馆,背负 着巨大的悔恨和悲哀,虽然也在努力寻求新的生路,但 是囿于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独地挣扎着。
伤
逝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收 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 集《彷徨》(1926年) 中,是鲁迅先生唯一 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 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1、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 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清进士,当 过知县,后捐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 多年。鲁迅父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 学位。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 本原因是社会环境,但与他 们自身的弱点也分不开。这 一悲剧既是对黑暗社会的批 判,更是对单纯追求个性解 放的青年的忠告。
艺术成就
首先,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 式,直抒胸臆,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诗体小说” 的先河,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自始至终散发着往事不 再的悔恨和悲哀,让涓生重新回到他 和子 君恋爱 时的会馆的破屋子里去追思往事,亲手记录下他们 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倒叙追忆的悔恨 和悲哀贯穿故事情节的全过程,使全篇笼罩着浓厚 的悲剧抒情气氛,缠绵凄切,哀婉动人。
【思考与练习】
如何理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 丽”,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给人以怎样的 启示?
其次,注重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揭示。小说并不重在 事件过程的叙述,集中笔墨关照的是对悲剧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的揭示,着力挖掘、展示男女主人公内 心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向往的激情、热 恋的深情、新婚的喜悦、爱情危机时的痛苦、离异 后的绝望、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条情感的长流。对 涓生,采取的是心灵自剖的方式细微地表现他的内 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心理描写,多 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场“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
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此案的记载,并借此了解这场晚清科考案对少年鲁迅的影响。
周福清画像•密信有“关节”周福清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四年后,他先是在会试中被取为第199名贡士,接着又通过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
之后在翰林院庶常馆经过三年学习,他被派往浙江杭州府金溪县当知县。
光绪四年(1878),因事被巡抚参劾革职,降为教官。
但是,次年周福清又花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回到京城,日常工作就是抄抄写写。
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母亲去世,按清朝定制,要离开官位回乡居丧三年。
就在他回到浙江后不久,其子周用吉(鲁迅之父)报名参加了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
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与周福清一起考中进士的殷如璋。
周福清得知自己的同年来当主考,动了心思。
七月二十五日,周福清从上海赶到苏州,停船静候殷如璋,并准备好关节条子。
所谓“关节”,是指与考官串通作弊,在入场前订下考生在试卷诗文某处作何记号,用何字眼。
周福清暗订的关节字眼是“宸忠”、“茂育”四字,专门写在一张纸上。
另外还有一张纸写着“洋银一万元”,是他许诺事成之后酬谢主考的价钱。
周福清把这两张纸和自己的名片装入信封,等待送给殷如璋。
周伯宜(鲁迅之父)与妻子鲁瑞•送信露天机七月二十七日,殷如璋的官船到达苏州码头。
周福清为避人耳目,自己留在船上,派家仆陶阿顺代送。
他嘱咐陶阿顺,先投帖拜会,争取让主考大人接见,当面递信,如不接见,再投信函。
陶阿顺原是个当佣工的粗人,刚到周家没多久。
来到戒备森严的官船下,陶阿顺早把主人的吩咐忘在脑后,为图省事,他把周福清的名帖和密封的信函一同呈递上去。
介孚公囹国之灾对鲁迅一生的影响_读竹内好_鲁迅_随札之一
。
当这 些 事实被联 系在 一 起 考 虑时 事就显 然 不 容小视 了
。
也 就 是依其 完整 的本 来 面 目来考虑 时
,
这 一 桩怪
每一 个人 都能 强 烈感 觉 到其 中的 荒诞
。
简 直好 像 一 个 大 胆 的 小说
,
家 没 有 能 够写 周 全 的故事 一 样
自己 的 爷 爷 在 自己
岁 时人 狱
一
科 场贿 赂 真 的 是 作奸 犯 科 吗
,
或者 更 直 白地 说
“
,
这 个行 为
。
正 是 这 后 一 个 问题 的 解 决 需 要 一 个 坚 强 的 正 义性 标 准
寻
找 这 个标 准 本 身 就 是 与权 力者 意 识 形 态 的 决 裂
或者 是 竹 内好 所 说 的
挣扎
” ,
因 为权
介 孚 公 图 圈 之 灾 对 普迅 一 生 的 影 响
点
岁
,
竹内先生 为我们指 出一 条
,
走进 鲁迅 之 路 但他限 于 当时研 究 的条件并不 知 道这 条 路 的起 点 却从未意识 到它是一 条路 的起 点
。
而 我 们清楚 这 个 起
这 里 的关 键就 是 我们没 有把 以 下 这 些 事实联 系起 来 思 考
,
介 孚公 人 狱 时鲁 迅 已
鲁迅 从小 聪 颖广 学
介 孚公 图 圈之 灾 对 鲁迅 一 生 的 影 响
介孚 公 图 圈之 灾对 鲁迅 一 生 的影 响
—
鲁 随札之 一 读竹 内好 《 迅 》
靳丛 林
李 明晖
内 【 容 提 要 】 竹 内好敏锐地 发 现 了 鲁 迅 传 记 中的 一 个 疑 问 即 鲁迅 祖 父 的 事迹
现代文学史 鲁迅
1912-1926:北京
1912年,三十二岁,任教育部科员。五
月,随教育部迁居北京,寓居宣武门外南 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是鲁迅思想极其 苦闷的时期。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 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 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 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 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 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 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 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 的落 在头颈上。”——《<呐喊>自序》 1918年,三十八岁,创作《狂人日记》。 1920年,四十岁,兼任北大及北京高等师 范学校讲师。
鲁迅在1925年10月21日,
写成同名小说《伤逝》。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 中称:“《伤逝》……乃 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 悼兄弟恩情的断绝……但 是对于鲁迅写作这些小说 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 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 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 人的力量。
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1923年:兄弟失和
1902-1909:日本留学
1902年,二十二岁,考取公费,赴
日本留学。 在仙台医学院就读期间的“幻灯片 事件”,导致鲁迅做出了“弃医从 文”的决定。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 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 较的多了, 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 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 回, 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 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 许多站在左右,一 样是强壮的体 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 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 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 的人们。”——《<呐喊>自序》
鲁迅《父亲的病》里几位“名医”有高下
鲁迅《父亲的病》里几位“名医”有高下《父亲的病》是1926年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顾父亲周伯宜(1861—1896)生病、治病、去世经过的文章,讽刺、批判了庸医误人的现象。
文章先后提到几位“名医”,只是有人是真名医、有人是假名医罢了。
周伯宜生病与鲁迅祖父周介孚犯案有关。
周介孚(1838—1904),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科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定为“斩监候”,周介孚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周介孚自首后周伯宜获释。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介孚被释,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
自然难比家中,条件很差,导致周伯宜营养不继,从归家后“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先是咳嗽后是咳血再是水肿,从症状判断其患的应当是肺结核,周家找了两位“名医”为其治病。
姚芝轩、陈莲河与何廉臣第一位“圆而胖”,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的名字,此人真名姚芝轩,医术如何呢?他以“经霜三年的甘蔗”作药引子,治疗两年后“(鲁迅)父亲的水肿是利(厉)害,将要不能起床……”,病没有治好反而加重了。
这时,他对鲁迅说,“病是不要紧的”,但“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
”便又推荐了陈莲河先生,借口是“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鲁迅此时明白,“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离了干系”,属金蝉脱壳之计。
姚芝轩的医德如何呢?他出诊诊金是一元四角,特别出诊为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去请他,非一百元不去,去了只是草草地一看,开一张方,拿了诊金就走。
很明显这是一位以挣钱为目的的庸医。
姚芝轩还拉大旗作虎皮,将自己与叶天士相提并论。
鲁迅在文中写道,“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叶天士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医,其以梧桐叶作药引救治“邻妇难产”属实。
姚芝轩推荐的“陈莲河”在鲁迅眼中“长而胖”,其真名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与周伯宜同岁,何家世代行医,其本人亦系绍兴名医。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他的两个妻子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
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所说的这场“很大的变故”,是因发生于1894年的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而引起的。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是丁卯年(即1867年)中的举人。
周福清中举时年龄尚不满30岁,可在次年,周福清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只考取了方略馆的誊录。
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发愤苦读,终于在同治十年(1871年)的辛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周氏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又点了翰林的人。
进士出身又被钦点过翰林的周福清,此时刚刚40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又岂肯在仕途上就此善罢甘休?然而,在那时,退职后的官员除去极个别有被皇上重新起用的可能以外,要想重登仕途,就只有捐官这一条路了。
于是周福清先花钱捐了一个“同知”,后又捐升内阁中书,在这个位置上,周福清候补了9年,一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
鲁迅祖上当年开当铺是用过的放财物的木箱壬辰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
他收到电报即奔丧回家。
清代官员父母去世要去职三年归里守孝。
而此时的周福清已是虚岁56的人,再过四年,就60岁了,哪里还能再有补缺的?对此,周福清自己心里想必也很清楚——自己的仕途就这样基本到头了。
可巧的是,这一年恰好是慈禧太后60岁大寿。
按惯例,甲午(1894)年要开恩科,故乡试得以提前一年。
而恰恰就是这次恩科乡试成了周家“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转折点。
孝子鲁迅_名人故事
孝子鲁迅在家里,鲁迅从小到大都不忘孝敬父母。
自1893年鲁迅的祖父科举贿赂案爆发后,家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不幸接连降临,1894年父亲突然大病,一病不起。
这时,家庭的一切经济负担,培育子女的责任,都落在了鲁迅母亲头上。
母亲只能靠出租几亩水田维持口粮,平时一切开销,只能靠典当旧物和首饰。
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从比自己高一倍的当铺柜台把旧物典当出去,再到同样高的药店柜台为父亲买药。
有好几年,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没在当铺和药店里。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庶,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因为用了“原对的蟋蟀”等稀奇古怪的药引,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鲁迅从此便对中医失去了信任。
他后来到日本学西医,还梦想救治父亲似的病人的疾苦,给母亲以经济上的帮助。
鲁迅从日本回国不久,便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任教育部部员,后又随教育部从南京迁往北京。
按鲁迅故乡绍兴祝寿习俗,以阴历虚岁生日做寿,1916年阴历12月19日,是鲁迅母亲六十大寿,鲁迅先寄回六十元钱,给母亲做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鲁迅的母亲从小爱看社戏、爱听平湖调,因此为了庆祝母亲生日,让母亲愉快,特约请平湖调演员来家里演唱。
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六十年来最高兴最欣慰的一天。
1918年鲁迅又通过蔡元培的关系,把二弟周作人从绍兴调到北京大学任教,第二年,鲁迅在西城八道湾十一号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鲁迅的母亲在北京定居时,家里大小事务全由鲁迅一人操持。
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收入,每月达六百多元,已是中上等生活水平。
经济上再不用母亲奔波操劳,母亲开始过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
每当母亲生病时,都由鲁迅亲自陪同到医院诊疗,或是由鲁迅请医生来家里医治。
鲁迅祖父周福清:犯科场舞弊案被判死缓,死后被鲁迅烧掉所有日记
鲁迅祖父周福清:犯科场舞弊案被判死缓,死后被鲁迅烧掉所有日记绍兴人,在北京生活过十多年。
个性强毅好斗,擅长骂人,能骂到令人“镂心刻骨”的水平。
喜欢文艺,文笔优长。
数十年坚持记日记,一直记到临死前一天。
读了以上这些描述,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此公只能是鲁迅。
其实这些文字,也可以一字不差地用来描述他的祖父周福清。
遗传的强大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以至于隔辈人之间的相似可以达到复印式的精确。
周福清,字震生,号介孚,家人一般称为“介孚公”。
幼年家贫好学,无资延师,经常趁塾师讲解经义或教授时艺,辄往旁听。
一塾一塾的挨着听过去,其时各房族经济充裕者多,各延师设塾以课子弟,讲学时间特予参差先后,原意就是为使各塾就学子弟可相互听讲,以宏造就。
周福清趁机进修,由于天资高,易于领会,所以收获最大。
族中人誉之为“收晒晾”(即乘便得利的意思)。
功夫不负苦心人,周福清靠着勤学苦读,考中同治辛未科翰林。
翰林又称庶吉士,是皇帝从新中的士子中亲自挑选出来的佼佼者。
和周福清一同考中的有个扬州人,名叫殷如璋,两人是“同年”。
清朝官场很看重同年关系,因此二人交游甚密。
翰林们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之后,还有一场考试,称作“三年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下,授职编修、检讨;不能留馆的,任用为各部司员、知县。
殷如璋成绩优异,留馆当了编修,周福清没有留馆,外放四川荣昌知县,并不坏,但他嫌远不去,后来又选了江西金溪县。
翰林改放知县,俗称“老虎班”,正式说法叫作“即选知县”,就是说只要有职位出来,得由他们优先“竞聘”。
周福清担任金溪县知县期间,“既不贪赃,尤不枉法。
处理民刑案件务求真情实事,从不颟顸草率。
抑且案无留牍,随到随审,随审随结,不任当事人长期拖累。
对胥吏衙役,防范周密,驾驭綦严,不容有少些隙漏为其所乘。
”但他不会奉承拍马,不会趋炎附势,不会诌媚权贵,终于得罪了上司,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上奏朝廷,革了职。
周福清力图东山再起,回乡卖掉田地,遵例捐升内阁中书,“委署侍读,截取同知,历充方略馆誊录官、校对官,会典馆校对官、协修官”等职。
鲁迅祖父为何敢在科场舞弊
一八九四年鲁迅十三岁的时候,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在「高考」中为自己的儿子和亲友舞弊,被光绪皇帝判处「斩监侯」。
在省城监狱度过七个春秋,到一九○○年刑部大赦,才得以出狱。
祖父的下狱,再加上父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落。
这一系列的变故,也给少年和青年的鲁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甚至影响到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样」选择。
一八七一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
这也是周氏家族弃耕经商、踏入仕途的最大辉煌。
一八九三年农历除夕,鲁迅的曾祖母戴老太太以七十九岁的高龄溘然长逝。
周福清接到电报后从京城急返,回家服丧。
第二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
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然以前屡试不第,但这次仍然准备再考。
另外还有周家的五户亲友,也均有人应试。
他们打探到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以求中举。
周福清虽知此事不妥,也曾踌躇不决,但最后还是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
于是,他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
当时考官出京,为防舞弊,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拜客,不准收发信件。
到地方后,更要处处受到考试监督官的监督。
周福清想,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八月三十一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
九月七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
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
也合该出事,素来办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両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一直惊动了朝廷。
虽然浙江一些官员以周福清「一时胡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责,但光绪坚持对周福清施以重刑,很快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1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齐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
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大家又累又饿,不明白是谁出了个主意:此刻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chái)火,我们能够偷一点来煮着吃。
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
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
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
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
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立刻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
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齐剥豆。
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qiǎng)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2一天,鲁迅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
看他穿的很随便,看起来很脏,理发师就像乞丐一样随便给他剪了头发。
剪完头发,鲁迅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给了理发师,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数了数,发现他多付了很多钱,这让他很高兴。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所以对他十分客气,很细心地给他理发,还一向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明白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3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忙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几乎所有介绍鲁迅生平的资料,都说鲁迅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少年时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而使家道败落。
鲁迅先生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自叙传略中也说:“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先生所说的“很大的变故”指的是他祖父所犯的科场案。
科场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案件?为什么会使一个殷实之家迅速败落呢?笔者最近翻阅《光绪朝东华录》,查看了有关此案的一些档案资料,于是,对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生于1838年,丁卯年(1867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
可以说,周福清使周氏这个农耕家族跃入仕途,创造了最大的辉煌。
壬辰年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接到电报后,周福清从京急返。
安葬母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还要在家守孝三年。
而第二年即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表示庆祝,本应在次年进行的乡试便提前到这一年进行。
得知来浙江做主考官的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这个消息,马、顾、陈、孙、章五家亲戚因有儿子应试就凑足万两银子找上门来,让周福清送给殷如璋,以便他们之子乡试中举,并承诺事后还会给一定的报酬。
此时,鲁迅的父亲周用吉(字伯宜)已经考取秀才多年,这次也要去参加乡试。
周福清虽然知道当时科举贿考舞弊之风甚炽,朝廷惩处也极为严厉,但是,面对一举数得的诱惑,他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答应下来,决定铤而走险。
当打听到殷如璋这次是从水路来浙江、将要在苏州稍作停留后,周福清就决定在苏州与殷主考取得联系。
于是,他带着仆人陶阿顺先到苏州等候。
果然,两天后殷如璋所乘的官船来到了苏州。
周福清便让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带有关节字样(即在试卷某处用某几个字眼作为暗号)的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如殷不见,再投信函。
鲁迅的阴毒
鲁迅的阴毒鲁迅谩骂中国人,是因为自己祖父为家族子弟能在科举中进升,一次行贿一万两银子给主考官(当时一品大员年俸才一二百两银子),被判斩监候,周家由富贵变败落,鲁迅从小受人歧视,饱受人间冷暖,他的谩骂大部分源于此,也由此形成反社会人格,“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中国人”就可以说明一切,但是在一些人眼力,这却成了“爱之深恨之切”。
如此阴毒的语言,都能算爱,那么强奸犯强奸妇女,凭什么不能算作是出于爱?鲁迅当然可以以自己的利益取向来表达意见,改用一句话说:我讨厌鲁迅这样的阴毒和谩骂,我坚决捍卫鲁迅用语言泄私愤的权利。
但是,泄愤就是泄愤,把它上升到对民族对国家的爱,那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了。
一个心灵美好健康的人,总是会从周围的每个人身上发现可爱美好的令人敬畏之处。
与鲁迅同时代的梁实秋这样评价《阿Q正传》: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
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对父亲的尊敬和爱,是人类的天性与美德,我对周海婴极力美化自己的父亲表示理解和赞赏。
周海婴在《鲁迅究竟是谁》文章里,鼓吹他父亲鲁迅“讲个体尊严”,讲个体尊严,那么,更应该知道日本民族主义、军国主义、集体主义、种族主义的危害,防止日本人的侵略并对中国人民制造大屠杀,为什么还要在9·18之后说,那是因为“日本人认真,而中国人不认真”?更应该知道西方价值观的内涵,为什么还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更应该知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为什么还要屡屡用暴力语言谩骂、诬陷观点不同的学者?陈其昌,一个共党托派的抗日志士,就因为印了几本自己刊物,鲁迅是著名文人,陈其昌托人私下转交鲁迅几本,请他提提意见,鲁迅竟然为此诬陷陈其昌是拿日本人经费印刷的,而且,陈其昌私下请人转交给他的信,鲁迅的回复是连同陈其昌的来信公开投给媒体,这样,全国都谴责起“汉奸”陈其昌来了,不是因为后来抗战陈其昌在上海地下抗日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刺死,尸体扔进长江吴淞口,即使陈其昌活到解放,顶着鲁迅赠与的“汉奸”帽子,也是死路一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祖父行贿,看官场“潜规则”
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人脉,包括因血缘(亲友)、地缘(同乡)、业缘(同学、同事、战友)等建立起来的“关系”。
在“关系”面前,法律是虚的,公平是因人而异的。
《资治通鉴》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这一年的纪事中留下一句话:“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通关节、走后门作为中国的传统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通关节不是好事情,属于“负面报道”,但这种“负面报道”有时也会牵连正面人物。
比如鲁迅先生,他的人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和通关节相连的:如果不是鲁迅祖父周福清通关节败露,致使周家“从小康陷入困顿”,那个叫“周树人”的绍兴男孩会不会成为“鲁迅”这个中国20世纪的文化巨人就难说了。
周福清通关节案发生在光绪十九年(1893)。
该年正月初一,皇帝发布了一道圣旨:为了迎接次年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将开“恩科”,即在通常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之外加恩开考一次。
这对全国读书人是个喜讯,因为多了一次考中的机会。
会试之前的恩科乡试,在本年八月举行。
当时周福清正在北京当官,他的母亲于圣旨发布的前一天去世。
回乡办完丧事后的五月份,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名单发布,周福清发现浙江主考官竟是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殷如璋。
那时候的“同年”,类似现在的大学或研究生同学,是一个很有用的人脉。
恰好该年鲁迅的父亲周用吉也要参加浙江乡试,考举人。
不仅鲁迅父亲,周家的亲友中也有好几家要参试。
于是,亲友们想到让周福清出面找殷如璋通关节,帮助录取。
商定的办法是五家各出两千银元,共一万银元。
周福清考虑到可以自己不出钱而顺带把儿子捎上,就同意了。
考虑到殷如璋进入浙江后做事不密,所以,他决定在其从北京南下途中,以同年的名义去“投帖拜会”,把事办了。
于是,他向陈姓亲戚借用了一个仆人陶阿顺,于七月二十五日赶到苏州守候。
两天后,殷如璋的官船抵达苏州。
周福清便叫陶阿顺带了信件求见,信中告知了通关节所用的暗号,并在另一张纸条上写明“洋银一万元”,暗示事成之后的好处费。
当时殷如璋正在与人谈话,陶阿顺久等没有回音,于是就嚷了起来:“信里有钱呢,怎么不给收条?”这一嚷就坏事了,因为殷不能不考虑在座的那个人会向皇帝告发,于是事情败露,成为清代众多的科举贿赂案件之一。
清代对在科举中通关节的人处罚极重,行贿受贿双方通常都要处以死刑。
比如咸丰八年(1858)顺天(现北京)乡试通关节案,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连同涉案的几个人全部处斩。
周福清案案发后,尽管各级办案人员找出种种理由争取轻判,但光绪皇帝却认为“科场舞弊,例禁綦严”,周福清应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在国家方面,一再强调严肃打击通关节等舞弊行为,但在官场内部,却有另一种态度。
周福清受审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多严重,却在公堂上“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
可见在周福清的观念里,这种事他见得多了,大家都这样干,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人家都没被处理,凭什么我被处理?周福清的这番话很快就传播开去,远在北京的很多人都知道了,十一月初七日御史林绍年在奏折中说:“窃维近来考事,风气卑坏,弊窦丛生,外间
所传,令人骇怪。
风闻浙江一案,周福清所供,交通关节者已不止一科,京闱乡会试舞弊幸中者,更指不胜屈,毫无顾忌,一至于此,良可慨矣。
”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官场中通关节是习以为常的,大家都不当回事,国家法令虽严,实际上并不怎么起作用。
国家法令严禁“通关节”等破坏公平的行为,体现了公平的社会价值,但是公平很难真正实现。
“通关节”的关键,是考官的“衡文”权力。
科举考试考的是写文章的水平,品评、衡量文章的高下,这叫“衡文”。
朝廷赋予主考官权力,就是赋予其“衡文”的权力。
由于“衡文”是主观的,如果主考官想把水平不高的文章定为优良,那完全是在他权力之内的,所以“衡文”权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通关节”,实质就是对“衡文”权的赎买。
赎买的方式,则是“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故者托以情”,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来决定。
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人脉,包括因血缘(亲友)、地缘(同乡)、业缘(同学、同事、战友)等建立起来的“关系”。
在“关系”面前,法律是虚的,公平是因人而异的。
中国人习惯于利用各种“关系”去争取“公平”和“超公平”。
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心领神会,中国人特别注意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