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
古代名士爱花的故事
自古以来,花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它们被视为美丽、优雅和繁荣的象征,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
古代的名士们,更是以花为题材,赋予了它们深厚的情感和寓意。
一、屈原与兰屈原,这位古代的伟大诗人,对兰花有着特别的钟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兰花的身影,他将兰花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
在《离骚》中,他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这里的“兰”便是兰花,代表了高尚的德行和纯洁的品质。
二、陶渊明与菊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独爱菊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菊花的身影,他视菊花为隐逸、清高的象征。
他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描绘了他隐居生活的恬静与悠然,菊花的清雅更凸显了他的高洁。
三、李白与莲李白,唐代的大诗人,对莲花情有独钟。
在他的诗歌中,莲花常常作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出现。
他在《静夜思》中写道:“低头思故乡,露湿莲江寒。
”这里的莲江,即是指莲花盛开的江水,象征了他的故乡和童年记忆。
四、郑板桥与竹郑板桥,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尤爱竹子。
他将竹子视为坚韧、顽强和有节制的象征。
他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里的竹子象征了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些古代名士对花卉的热爱,赋予了花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们的诗歌和故事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每一种花都代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
这些名士与花的美丽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兰国画及解释
兰国画及解释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流派,以描绘兰花和其他花卉为主题。
它追求潇洒自然、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通过精细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来表现兰花的美。
下面是对兰国画的解释:兰国画的起源:兰国画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的绘画活动。
文人雅士们对兰花的痴迷和追求,促使兰国画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兰国画的特点:1.主题以兰花为中心: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高洁、纯净和坚贞。
兰国画将兰花作为主要的画面元素,通过其细致、淡雅的描绘,表现出悠远静谧的气质,体现出画家对兰花的敬爱和追求。
2.线条的精细和笔触的流畅:兰国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触的潇洒自然。
画家运用细腻而熟练的线条表达兰花的形态和质感,笔触的流畅和灵动则展现出兰花的生动和活力。
3.色彩的淡雅和层次感:兰国画采用柔和的色彩调配,以细腻的色彩表现兰花的雅致和柔美。
画家巧妙运用淡墨、淡绿和淡紫等色彩,创造出兰花的层次感和空灵感。
兰国画的意义:1.表达高洁之美:兰国画通过对兰花的描绘,传递出高洁之美的精神内涵。
它寄托了人们对于高尚品质和道德美的追求。
2.传承文化传统:兰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流派,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绘制兰花,它延续了历史悠久的文人雅士绘画的精神风貌。
3.艺术审美享受:兰国画以其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观赏兰国画作品,可以让人们享受艺术的美好和品味生活的美妙。
总体而言,兰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支。
它以兰花为创作对象,展现出高洁之美和悠远静谧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追求和理解。
兰花的看法和文化含义
兰花的看法和文化含义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文化含义,被公认为高雅、清雅、吉祥和文人墨客的象征。
以下是兰花的一些常见看法和文化含义:
1. 高雅与清雅:兰花的形态婀娜多姿,花朵清新脱俗,散发出淡雅的香气,所以被认为是高雅之花。
它被人们视为品格高尚、气质出众的象征。
2. 吉祥与美好:兰花因为其花朵结构的特殊之处,很多人认为它象征着独特的吉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被人们用来寓意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3. 文人墨客的象征:兰花在文人墨客中被广泛喜爱和崇拜。
它被视为文化修养的象征,常常赋予了文人墨客独立自由、高雅脱俗的品质,被用来抒发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情操。
4. 忍耐与坚韧:兰花生长繁衍的环境苛刻,对水土要求极高,因此兰花被视为忍耐与坚韧的象征。
人们常常用兰花的精神代表坚韧不拔、积极向上、迎难而上的精神。
总的来说,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人们心目中高雅、吉祥、美好和坚韧品质的象征。
追溯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
追溯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古代文人墨客对花卉的钟爱可谓是深入人心。
他们常常以花卉为题材,借花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笔下,花卉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首先,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中,兰花是其中一种备受推崇的花卉。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贵、纯洁和高雅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兰花来比喻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比如,唐代文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牵牛织女星”就是指兰花,他以兰花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纯真的心灵。
其次,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中,梅花是另一种备受喜爱的花卉。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坚强、坚韧和坚贞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梅花来表达自己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比如,宋代文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阳春一支笔,寒梅数点花。
”这里的“寒梅”就是指梅花,他以梅花来比喻自己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此外,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中,菊花也是备受推崇的花卉。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坚强、高洁和不屈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菊花来表达自己对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追求。
比如,明代文人文徵明在《菊花》一诗中写道:“洛阳花落无人烟,江上秋风动画船。
千里万里菊花黄,白露凋残满地霜。
”这里的“菊花”就是指菊花,他以菊花来比喻自己对坚持真实和不随波逐流的追求。
古代文人墨客所爱的花卉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他们通过花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借花卉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对花卉的钟爱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古代文人墨客对花卉的热爱中汲取灵感,用自己的方式去欣赏和表达花卉的美丽。
哪个名人喜爱兰花(最好是诗人)
哪个名人喜爱兰花(最好是诗人)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
1、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
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
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2、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3、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
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4、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5、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
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6、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
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
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
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香,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结论,的确难能可贵。
兰花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有着怎样的表现形式
兰花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有着怎样的表现形式?
兰花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常常成为艺术家和文人墨客们表达情感和寄托思想的重要主题。
以下是兰花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
1. 寂静高洁:兰花常被描绘为清雅高洁、寂静高远的象征,表达了追求高尚品质、超越世俗的情怀。
2. 自然之美:兰花常被用来描绘自然之美,将其与山水、溪流等自然景观结合,展示出兰花在自然中的亲密关系。
3. 文人墨客的情怀: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兰花往往被用来寄托情怀,表达对自由、独立、追求精神境界的思考和咏叹。
4. 四君子之一:兰花常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象征着高洁、坚强、淡泊和纯正的品质,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常以四君子并列出现。
5. 花鸟画中的元素:兰花常作为花鸟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与其他花卉、鸟类等组合出现,形成美丽的画面。
总之,兰花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以其高雅、纯洁、追求境界的特点,成为艺术家和文人墨客们文学修辞和画面表现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美感和意境。
关于兰花的象征的意义和古诗
关于兰花的象征的意义和古诗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高雅、纯洁、坚韧、谦逊和优雅的象征。
以下是一些与兰花相关的古诗和象征意义:1.《题画兰》——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首诗描绘了兰花在山顶上生长,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尽管脚下的浮云翻滚,但兰花并不在意它们的喧闹,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生长。
这首诗寓意着兰花的坚韧和谦逊。
2.《春庄》——王勃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兰花和城外的桃李园,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宁静。
诗人通过“岂知人事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同时,“不觉鸟声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城市的喧嚣的反感。
3.《高山幽兰》——郑板桥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这首诗赞扬了兰花的幽静和贞洁,它不求名利,只愿在烟霞中生长。
诗中表达了兰花的高尚品质,采樵者也因为它的美丽而不想打扰它,宁愿选择其他道路通行。
4.《饮酒十七》——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这首诗描绘了幽兰在庭院中生长,等待着清风的到来。
清风轻快地吹拂着,将兰花与其他杂草区分开。
随着风的吹拂,兰花逐渐清醒并意识到自己走失了方向。
最终,兰花选择回归本源之路。
除了以上这些古诗,还有许多其他的古诗描绘了兰花的美丽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兰花一直被视为高雅、纯洁、坚韧、谦逊和优雅的象征。
历代兰草画家与兰花文化
历代兰草画家与兰花文化历代兰草画家与兰花文化作者:唐小静大约自唐宋时开始,书画家以兰花为创作题材,历代有数百上千位书画名家,留下了很多画兰的传世珍品。
历来画兰花不称画,而说写。
这是因为画兰花是以中国书法为功底,每一笔都是写。
作品的落款均署上“某某写”,人们欣赏这些以兰花为主题的国画时,往往着重其书法的功力,并通过写的水平欣赏他写出了兰花的多少精髓。
据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善写兰,可惜没有写兰墨迹留传下来。
而今可见的最早的画兰名作是宋赵孟坚的《墨兰卷》。
画幅上的兰都以墨色写成,笔笔中锋,线条流畅,柔中寓刚,写出了中国兰清丽、高洁、飘逸的风韵。
宋末元初的郑所南,他的传世名作《墨兰图》,浓墨写叶廖廖数笔,雄健沉稳,淡墨点花,点滴如泪。
写出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兰花坚贞不屈、高昂的风骨。
元初书法家赵子昂的画兰精品《兰蕙图卷》《竹石幽兰图》等。
他以书法精理写兰,写出了中国兰的花、叶妙趣和风情万种,笔笔见功力。
明代画家文征明,留下了许多画兰名作如《兰竹卷》等。
他笔下的兰,洒脱而不失法度,清标高洁而又端正紧谨,写出了兰花端正的风彩。
明中期文坛奇才徐渭,创作了许多咏兰诗歌,又留下了多幅画兰名作,如《水仙兰竹》和《兰竹图》等。
徐渭写兰笔意纵横,墨色淋漓,气势奔放,看似乱涂横抹,然笔笔有法。
写出了中国兰的气韵,气度。
清初石涛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殿军”,追千古,启后世,成就极高。
他画兰的传世珍品有《墨笔兰草册页》、《兰石图》、《露兰风竹图》等。
石涛多次游历庐山、黄山等兰花资源区,对兰花的生长习性十分了解。
他写兰花写兰之性,以高超而神奇的笔墨技法写出了兰花的本性。
清初画坛怪杰朱耷,号八大山人,画上落款时常将“八大山人”四字写成好似“哭之笑之”,寓意哭笑不得。
绘画以花鸟为主,秃笔中锋,笔墨功力深厚沉稳而无火气,画意深冷带讽刺味。
无画兰作品传世,然在他的作品中常可见写兰3~5笔,均仅有叶而无花,但是只要是养兰之人,见他的廖廖几笔一定会说是兰,八大山人写兰写出了兰花的神韵。
古人画兰花的寓意
古人画兰花的寓意古人画兰花,是因为兰花具有丰富的寓意。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高雅、清雅、高尚的象征意义,被喻为“君子之花”。
古人画兰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其美,更是希望通过画兰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追求。
古人画兰花寓意高雅。
兰花是一种雅致、高贵的花卉,其花姿秀美、芳香扑鼻。
兰花的形象优美,给人以高雅清新的感觉。
所以,古人画兰花往往希望通过兰花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画兰花寓意高洁。
兰花在自然界中生长在高山、峭壁上,不染尘埃,给人一种高洁的感觉。
古人认为兰花的高洁品质可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因此,古人画兰花往往寄托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古人画兰花寓意高尚。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高尚的象征意义。
兰花是一种不张扬的花卉,但却给人以高尚、品位的感觉。
古人认为兰花的高尚品质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具有高尚的品位和道德修养。
因此,古人画兰花往往希望通过兰花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崇敬。
古人画兰花的寓意还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兰花在自然界中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象征,它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开放。
古人通过画兰花,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崇敬。
同时,兰花的开放时间很短暂,往往只有几天,这也使得古人对兰花的赞美和珍视更加深刻。
古人通过画兰花,希望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抓住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古人画兰花的寓意还与修身养性、崇尚自然有关。
兰花在自然界中生长自由、自然,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宽容、包容的感觉。
古人通过画兰花,希望借鉴兰花的品质,追求自然、自由的心境,培养宽容、包容的品格。
古人认为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可以使人远离浮躁、疲惫,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古人画兰花的寓意是多方面的,涵盖了高雅、高洁、高尚、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思考、修身养性等方面。
古人通过画兰花,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以及对自然、自由的崇尚。
屈原“兰草情结”的文化层意蕴
屈原“兰草情结”的文化层意蕴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
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
楚国大夫屈原,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官正直却屡遭小人陷害。
耐人寻味的是,流放途中的屈原却对草木一往情深,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香草花木的描写,特别是兰花的描写,《离骚》一篇竟“言兰者十”,《九歌》十一篇中就有七篇言兰花的。
那么屈原“兰花情结”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呢?本文试着从屈原的作品来分析其“兰花情结”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蕴层。
一、屈原的作品所提到的植物中“兰”出现频率最高。
古今学者都注意到屈赋中多咏兰的现象。
并视其为一大特色在楚辞研究方面颇有成果的张崇琛先生,在其《楚辞之“兰”辨析》一文中对“兰”作过专门的具体的统计:“《楚辞》中‘兰’字凡42见。
其中《离骚}10见。
”从《楚辞》这一现象我们可知,兰文化已渗透到屈原生活的各个侧面,甚至于他的心灵世界之中了。
在屈原作品中“兰”有指示地理位置的作用。
如《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中,“兰皋”指长有兰花的水边。
《招魂》云:“齐叶兮,白芷生;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也是指长有兰花的水边。
《少司命》云:“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幽兰”就是把幽兰的佩作为结好之物赠给自己理想中的人,这里的幽兰就是一种圣洁、理想人格的象征。
“谓幽兰其不可佩”中的“兰”则成为屈原观察周围人物。
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
其次,屈原将“兰”用来表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离骚》结尾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说明屈原执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为美政”。
作为屈原的政治理想,“美政”包括两方面:“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者之中,又以举贤授能为前提。
所以,一篇《离骚》所表现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求君之赏,求君明鉴,求君信任,求君任用。
为了表现自己的追求,《离骚》用男女爱情暗喻君臣契合,用求女来表现求君。
文人为什么喜欢兰花: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文人为什么喜欢兰花: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兰花,历来文人对它评价甚高,常把美好的诗文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喻为“兰交”,把良朋益友则呼为“兰客”,赞扬品格高尚的人说“君子如兰”。
百花之中形态并不出色的兰花,为何深得众多文人墨客的偏爱呢?这是因为兰花习性与文人气质,有着许多天然的相似之处,易引发共鸣。
兰花古称为兰蕙,花瓣小而不艳,朴素淡雅难被人重视。
兰叶细长,植株常掩没于草丛,又因其生于人迹罕至的山涧幽谷,独自芬芳,富于隐逸之态,因之被誉为“空谷佳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咏兰诗曰:“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形象地描绘出兰之幽远,如隐士居于山林。
兰花在人们心目中,以它特有的叶和花以及香味,独具气、色、神、韵的四清之美,给人留下高洁清雅的印象。
苏轼《题杨次公春兰》写兰花的幽香,“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源于对兰花的审美,文人赋予了它人格境界的神往,从兰的身上,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君子的风范与世无争的品质。
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不断地借助兰来强调自身的德行品性。
兰于是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
兰以香闻名,被称为香草之王,如人之高尚品德,历来被称颂。
陈毅《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幽兰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吟唱着兰之香,独创"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
诗人把美蕙香兰,作为世上美好事物的形象的代表,比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将披香带蕙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寄托。
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
《离骚》中他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扈与纫,寄托着诗人德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
屈原确立了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一种承接《诗经》而来的比兴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典型的传统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绵延不绝。
兰也就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深受人们喜爱。
屈原儒家以孔子为先,将兰的自然属性与人格特征作了完美契合,认为兰花有花中德行高洁“君子”的品格。
国人最爱兰花美,名家画兰震撼赏
国人最爱兰花美,名家画兰震撼赏自古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爱花的情结,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愉悦感官,更撩情思,寄以心曲。
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认为花是世界上美之物中国人对于花的理解与依恋往往是从生命的大彻大悟中得来花之情本是人之情晋陶渊明独爱花中隐逸的菊自李唐以来,国人多爱富贵牡丹而宋周濂溪则独爱花中君子的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最终也化为了恋花香的飞蝶……我们的花似乎和别人的不一样几乎每株都凝着一股情绪记着故事彰显着千年传承着的高尚品德与珍贵的节气在中国人眼中,百花里最为独特的当属兰花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万花皆美,而唯独兰花这出自深谷的一缕幽香让中国世代贤达格外痴迷不负“王者香”之名!张大千《兰花》中国人眼中兰富而不傲、容古留芳属隐逸之最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真可谓是花中真君子!孔子咏兰、屈原佩兰勾践种兰、鲁迅采兰中国人似乎一直都在续写着自己与兰花的传情故事历代文人骚客更是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袒露着对于兰花的挚爱将所有华丽的辞藻、惊艳的色彩一一堆砌在了繁华似锦里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让他造出了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他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之中,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书画界的旷世奇才徐渭更是以兰花为自己的生命与人格的写照在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
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以“无媚”与“清苦”概括自己的人生明徐渭《兰香图》水墨绫本明徐渭(1521~1593)《双清图》水墨绫本兰花图明徐渭(1521~1593)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试谈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分析
淡雅幽香数兰花——试谈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摘要:兰花作为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花鸟绘画的座上常客。
兰花虽为一种植物,然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
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抒写心中的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
关键字:淡泊名利怀才不遇失意文人义不食周栗兰花,古时称之为,兰蕙,“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兰花生长在山涧幽谷,林木茂密,人迹罕至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赞叹:“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
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见《孔子家语》)。
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由于孔子是儒学的宗祖,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而产生,兰花的“王者”地位也就定局了。
孔夫子之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中多次写到兰花,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九歌》中又有“蕙肴蒸兮兰籍”,“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等等,这些幽美绚烂的诗句,都是诗人情怀自见,既含一腔忧国忧民之高义,又寄托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屈原还自喻“香草美人”,兰花因屈原的讴歌,声望和地位再次升级。
后代对兰花的歌颂,基本上是按照孔子和屈原的调子代代相传的,有关兰花的文辞歌赋,佳话趣事数不胜数。
古代书画的兰花题材赏析
古代书画的兰花题材赏析吴昌硕《墨兰图》文徵明《兰竹图》卷王铎《兰竹菊图》陕西梓泉世上之花草,各具其韵,世人也各有所爱,然而有一种花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倍受宠爱,它就是兰花。
兰花,被人们珍爱,由来已久,它常青、幽香、独秀、素雅;它冷雨中挺立,寒风里怒放,从始至终,荣辱不惊、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它不与百花争宠的坚贞、高洁的品质,数千年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
正如孔子赞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功名的追求,对利禄的向往,使人往往失去了纯真与善良,如若身边常有一盆兰花相伴,也许就会因此而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从容。
文人喜欢兰花,因为它的高洁——独立于空旷、寂静的山谷,汲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一日飘香,万花失色;画家喜爱兰花,因为它的韵味——一副恬淡素雅、清心似水的风韵,不因其香而浮躁,使人不由得为之倾倒、为之着迷。
纵观古今书画史,善绘兰花者不计其数,本文择其数帧与读者共赏。
赵孟坚《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34.5厘米横90.2厘米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藏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
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是赵氏画兰的代表作。
赵孟坚(1199-1264年),南宋画家。
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今属浙江)人。
能诗、擅书法,工画水墨梅、兰、竹、石,取法杨无咎。
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
传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图》、《墨兰图》、《岁寒三友图》等。
郑思肖《墨兰图》卷纸本水墨纵25.7厘米横42.4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图以淡墨写幽兰一丛,萧散清逸,独标风韵。
无水土杂木,简洁疏朗,高雅不群。
画家于宋亡后作兰皆不写土,人问何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拳拳爱国之情,于此可见。
郑思肖(1241-1318年),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
宋末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他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土,却有情有义!
他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土,却有情有义!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倪瓒《题郑所南兰》他孤介有节,一生忠于大宋王朝,与仕元的赵孟頫绝交,但他却自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他画兰花为“神品”,虽是无根无土,却见真情真义!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
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宋亡,隐居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寺观和陋巷。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从“一心中国梦”到以“孤臣”自居《郑所南先生文集》郑思肖生于南宋末年,他年少聪颖,秉承父学(父亲郑起为平江书院山长),明忠孝廉义。
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风雨飘摇。
宋亡以前,他一心想“为朝廷理乱丝”。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在南宋灭亡前三年(1276年),郑思肖曾写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诗句,意思是说:我一心梦想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那首万古传诵的《下泉》所表达的,正是今日人们的愿望。
《下泉》为诗经中的一篇,写曹国臣子受大国欺辱,怀念周初的安定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郑思肖的这首诗,正是“中国梦”一词的最早出处。
宋亡以后,郑思肖仰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愿向蒙元臣服,自称“孤臣”。
他有一首《寒菊》诗,借菊言志,以示不屈不移、忠于故国之心,被广为传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于亡国之悲愤,他改名“思肖”,因肖是赵的构成部分(赵的繁体字为“趙”),暗指赵宋;改字“忆翁”,则表示不忘故国;号为“所南”,意为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他题其书斋名“本穴世界”,以示对宋的忠诚,因为将“本”字的笔画十移入“穴”字,就构成“大宋”两字。
人们画兰花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晋、南北朝
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隋朝时期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
五代时期
五代的山水画不但改变了晋唐时期空勾无皴的初级程式,并且有了皴染完备的山水派系。北宋的山水画风沿波接,在五代的基础上更趋成熟。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的意象及其生成
一、兰花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1. 兰花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高洁、纯洁的意象。
2. 兰花被诗人们视为高雅之花,代表着高贵的品格和优雅的气质。
3. 兰花在诗词中经常与君子之风、高尚之情结合,成为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
二、兰花意象的形成与传承1. 兰花在我国古典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意象的形成与传承与古代的宫廷文化、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兰花作为一种高雅的花卉,在古代常被作为宫廷贵族的喜好之一,因此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高贵与优雅。
3.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对兰花的赞美和讴歌因世代传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三、兰花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1. 在古代诗词中,兰花常常被赋予高贵、高洁的意象,例如《采莲曲》中有“澹然清素淡,翠袖葳蕤轻”之句,表现了兰花高贵之情。
2. 随着历史的演变,兰花的意象也在诗词中有所变化。
在宋代诗词中,兰花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象。
3. 兰花在元代诗词中则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壮丽和豪放,成为了另一种不同的意象的载体。
四、当代诗词中的兰花意象1. 在当代诗词中,兰花的意象仍然深受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符号。
2. 当代诗人们在诗歌中常通过兰花的意象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呈现了更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3. 兰花在当代诗词中不仅延续了传统的高尚与高洁之意象,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气息,在新的语境下得到了更为丰富的诠释。
五、结语1. 兰花作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代表着高尚与高雅的品质,是文人雅士们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符号。
2. 通过对兰花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演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
3. 在当代诗歌中,兰花的意象仍然能够激发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六、兰花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 除了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兰花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中也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日本的文化中,兰花被视为高雅与纯洁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的清净与高尚。
为何古人都偏爱兰花
《孔子家语》有这样一段记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孔子被围困,断粮七日。
孔子以兰的特性和生长习性,来比喻自己不因贫穷而动摇自己志向,也不因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
兰,多生长在溪边、原野湿地和湿润的山野林间。
这一生长习性,使得它大多远离俗世,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不像桃花等较为常见的花卉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且,兰的叶虽经风霜而常绿,姿态高雅别致,气味幽香静谧。
它不与群芳争艳,就算是无人欣赏,也含苞而放,芳香四溢。
从兰的身上,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君子的风范,看到高洁、隐逸、与世无争的品质,这对于文人而言,是值得效仿、敬佩和比拟的美德。
他们赞美兰、也抒发自己,欣赏兰、也观照内心,一代一代的文人,就这样不断围绕着兰的高洁、隐逸、与世无争进行书写,同时也不断丰富着兰的精神内核。
而屈原,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吟唱着兰。
在他的笔下,兰是君子,德行高洁。
《离骚》中他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章句言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屈原的扈与纫,正是显示了自己德行高洁、修身清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然被流放,但是还是种植兰惠等香草,明写兰惠,实际上是写自己的品行,虽然在流放中,但依然修行仁义,勤身自勉,朝朝暮暮不曾懈怠。
他写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行走时也要靠近长满兰椒的地方,以此说明自己时时刻刻不忘高洁。
《孔子家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这段话,说的其实是交友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芝兰之室,即芷兰之室,指的是有芷、兰两种香草的房间,用来比喻能感染、改变人的良好环境。
芝兰之香,比喻君子之德,芝兰之香,就如君子德行一样高洁清雅、不媚流俗。
这其实是在兰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人格特征之中找到了相呼应的点,借助兰这一意象,直观地表达人的德行。
古代君王和文人雅士为何都爱兰花
古代君王和文人雅士为何都爱兰花兰花,古时称之为兰蕙,隐遁于人迹罕至的山涧幽谷,沉默中开放,清新淡雅,独自芬芳,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人们也喜欢称赞品格高尚的人“君子如兰”,可见,兰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高,古人爱兰,从君王到文人雅士,爱到痴迷,养兰,为其写诗,吟曲,作画,兰花情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说兰花,必先提郑穆公,他因兰而生,因兰而死,和兰花如此有缘分,颇具传奇色彩。
左丘明在《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燕姞是郑文公的爱妃,一天她梦见先人赠她一支兰花,曰:“兰有国香,人之服媚如是。
”她把这个奇怪的梦讲给郑文公听,郑文公欣喜,宠幸于她,第二天,送了她一支兰花表示钟情于她。
后来,燕姞生下一子,取名“兰”。
郑文公拥有佳丽无数,子嗣很多。
嫡夫人陈妫去世后,太子华失去了郑文公的宠爱和支持,华于是预谋篡位。
郑文公大怒,杀死太子华以及图谋不轨的几个儿子,出于安全考虑,又把其余的儿子都赶出了郑国,公子兰被迫逃亡晋国。
公子兰聪慧谦卑,晋文公非常喜欢他。
长大后的兰作了晋国大夫,晋文公希望兰有一天能够回郑国为君,维系晋郑友好。
晋文公欲起兵讨伐郑国,希望兰参加,兰说:'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不可忘记父母之国。
今日主公伐郑,臣不敢同往。
'晋文公听后更加喜欢兰的忠厚良善。
后来晋郑两国为寻求共同利益进行谈判,晋文公提出,对方必须迎公子兰回国为太子,郑文公答应了,立刻迎兰回国,立其为嗣。
后来兰即位,为郑穆公,他没有辜负晋文公的期望,在他执政期间,郑国与晋国始终是同盟国。
多年之后,郑穆公临终,恰巧屋里一株兰花也正在枯萎凋零,他哀叹道:“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
”掐下兰花,安然逝去。
君王爱兰,臣民自然跟着膜拜,“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以兰招魂是郑国的一种风俗,逐渐的,爱兰之风蔓延到诸国,赠兰传情、执兰迎祥、纫兰上朝....兰文化的初期已经形成。
吴昌硕画兰:中有离骚千古意
吴昌硕画兰:中有离骚千古意吴昌硕兰花吴昌硕酷爱兰花,它源于儿时的记忆。
吴昌硕的家乡鄣吴村,有巍巍峻岭,绵绵群山,这里有着适合兰花生长的环境。
因为兰花不像牡丹、菊花,是富贵人家的玉堂供品,而是“有山即有兰”,可谓是俯拾皆是的山家常物。
吴昌硕兰花一次,童年的吴昌硕与小表姐到玉华山砍柴,来到一处悬崖处,忽然闻到一股异香缕缕袭来,沁人肺腑。
他们觉得很奇怪,便寻香而去,竟在一处陡峭的石崖边发现了一丛特别的兰花。
吴昌硕《兰花月影》1899年远远望去,兰花外形古茂,叶片质地厚实,表面像擦了一层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青翠欲滴。
花茎呈鸡爪形,弯弯曲曲,一节一节的。
普通的兰花一茎一花,而它却是一茎多花,一朵朵像瓦青的玛瑙,又似墨绿的秋兰。
于是吴昌硕踩着小表姐的肩膀,顺着悬崖慢慢爬上去,把它采回家。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极为珍惜的九节兰。
吴昌硕兰花吴昌硕写兰,以篆法入画,这应该是首创。
通常的画法在兰叶的中间部分则往往强调螳螂肚,阔笔侧锋,以见婀娜娟秀,画兰叶的尖部依照外形是要出笔锋的,以见清快健爽。
吴昌硕最具代表性的兰花则不强调螳螂肚,兰叶的弯度较小。
他不过分强调用笔的提按对比,以中锋行笔,直至兰叶的尖部也不强调出锋,甚至用圆笔收。
笔裹气而行,遂能沉厚。
行笔速度较快,加之用墨干湿交替,以渴笔飞白形成高古朴拙、雄肆苍茫的气象。
吴昌硕兰花世人称吴昌硕的画有金石气,何谓金石气?就是这种高古朴拙、雄肆苍茫的气象,吴昌硕出于徐渭、石涛、八怪,而迥别前贤、独有千古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吴昌硕兰花作品欣赏吴昌硕写兰峭壁参天,流水潺湲。
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吴昌硕写兰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
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
吴昌硕写兰苦寒天气数花开,读罢离骚子细猜。
却似奇穷孟东野,低头下拜有谁来?吴昌硕写兰兰生空谷无人护,荆棘丛中塞行路。
幽芳憔悴风雨中,花神独与山鬼语。
紫茎绿叶绝世姿,湘累不咏谁得知。
当门欲种恐锄去,王者香贵今非时。
吴昌硕写兰叶萧萧歌楚骚,鼓素琴霜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雅幽香数兰花——试谈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摘要:兰花作为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花鸟绘画的座上常客。
兰花虽为一种植物,然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
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抒写心中的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
关键字:淡泊名利怀才不遇失意文人义不食周栗兰花,古时称之为,兰蕙,“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兰花生长在山涧幽谷,林木茂密,人迹罕至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赞叹:“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
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见《孔子家语》)。
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由于孔子是儒学的宗祖,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而产生,兰花的“王者”地位也就定局了。
孔夫子之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中多次写到兰花,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九歌》中又有“蕙肴蒸兮兰籍”,“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等等,这些幽美绚烂的诗句,都是诗人情怀自见,既含一腔忧国忧民之高义,又寄托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屈原还自喻“香草美人”,兰花因屈原的讴歌,声望和地位再次升级。
后代对兰花的歌颂,基本上是按照孔子和屈原的调子代代相传的,有关兰花的文辞歌赋,佳话趣事数不胜数。
兰花作为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花鸟绘画的座上常客。
兰花虽为一种植物,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
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
兰花最早的作品大约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苏轼的《兰竹苍涯图》,之后频频出现于历代画家笔端。
宋末元初,中国有两位画兰名家,一是赵孟坚(1199~1267年前),一是郑思肖。
两人皆以善于画兰,而又忠贞不屈而闻名于世,古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故有“兰出郑赵”之誉。
他俩所作的春兰图,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年代最久的兰花画卷。
自赵孟坚、郑思肖开始,兰花就成为忠贞、高尚、洁净的象征,受到国人的喜爱。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来抒写心中的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
一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表现隐士形象这一类诗最突出的当推郑板桥。
郑板桥在许多诗中都透露了要隐居深山,企图逃避纷繁复杂的社会纷争喧嚣,尔虞我诈,真正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日子。
板桥文学功底深厚,素享诗、书、画三绝之誉,是典型的文人画家。
曾有人寄赠送他一副对联,上联“三绝诗书画”,板桥对下联“一官归去来”。
这对联概括了郑板桥的一生。
历代文人写兰,多源于屈原“香草美人”的格调,而板桥嬉笑怒骂,风格独特的题跋无疑拓宽了水墨兰花的意境,他“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题画兰的诗文无数。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有历史上一般文人画家所没有的创作思想,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也是郑板桥在民间享有盛誉的原因之一吧。
如他在《题兰竹石图轴》一诗中说:“高崖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
”郑板桥在经历宦海沉浮后,他看破红尘,很想遁入深山,返归大自然,过一种餐霞吸露,潇洒落拓,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
他凭借自己的诗笔与画笔表达了自己这一美好理想。
其《高山幽兰》“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足以道明。
二是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形象没有感觉感情的兰花,一经文人之笔,便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隐士、斗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
兰花之所以能塑造成各类有关形象,关键是兰花与文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天然的暗合。
比如兰花的香气高贵稀少,正可象征文人的才学,兰花所遭受的风雪霜露,正可象征文人的政治上所受的打击,兰花长在深山幽谷,正可象征文人的深山隐居,与世无争。
正因为古代文化开了借兰花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胸怀、情绪、经历、爱憎的先河后,兰花就成为后世文人寄寓自己情怀的对象。
他们或者失意,或者隐居,或者遭受打击后,只要说到这有关兰花的诗文,便可从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一般地说,文人都受到儒家道统教育,都跟自己的老祖宗孔子一样,想把自己满肚子学问,贡献给皇上,贡献给社会,用在治国经邦上,也就是入世,一旦遭到打击,遭受挫折,就会受到自身弱点的约束,想隐退,发牢骚,想遁入空门或隐居深山,采取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时,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老子庄子的无为思想,甚至佛家的出世思想。
因此文人往往总在入世出世之间摇摆。
兰花也就在文人的寄托中多了坏才不遇的形象。
画家了板桥先生想当隐士,只能说是看不惯当时社会的肮脏无耻,诚然只有看破后的澹泊宁静,而无失意后的牢骚怪话。
而真正被人称为圣人的孔子倒是很有感叹,深感失意。
如古代《猗兰操》一文中就写了孔子见兰起意,大发失意后的感叹:“孔子历聘诸候,莫能任;隐谷之中,见芗(同香)兰独茂,喟然叹日:‘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这是孔子在周朝末年,想恢复奴隶制而不能,奔走各诸侯国之间,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诸候国所采纳,内心深感痛苦,郁郁然不得志,因而发生如此深沉的感叹。
孔子满肚子学问,由于不合时宜,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发此无可奈何的感叹,真是空有经邦济世之才,枉怀治国治家之学。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作《猗兰操》只是一个故事,丝毫没有历史的依据,这件事,《论语》没有记载,至于可靠的著作《孟子》、《荀子》、《公羊传》、《礼记》《谷梁传》等均没有涉及,而这些著作记载了《论语》所未记载的孔子的言语材料。
就是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详细的记载孔子一生的言行,却压根没有提到这件事。
这说明故事在当时还没有形成流行。
但是在文学领域,人们仍然相信孔夫子作过《猗兰操》,如元代黄缙《题赵公画兰竹》诗云:“猗兰幽人操,绿竹君子德。
”明代程敏政《题衍圣公画兰》诗云:“国香那籍彩毫工,千载猗兰曲未终。
”对孔子后裔艺术作品的肯定与赞扬,还是从夫子作《猗兰操》叙起,言其家学渊源千年不断。
对于孔子门生的文人与兰花的情结又何尝不是千年不断。
三是坚贞不屈的斗士形象及“义不吃周粟”的民族气节形象古代诗人屈原在饱受打击之后,仍心志不移,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怀。
屈原在《离骚》、《九歌》中这样写道:“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
”“兰芷变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对比孔子、郑板桥,屈原的精神境界应该是最高贵的。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仍不改自己的斗志,做到“虽九死其犹未悔”,还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支那文学研究》(弘文堂,1920年版)提出,每逢朝代更递之际,文人们总要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或“义不吃周粟”或“老妇再嫁”,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上,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亡国文学与铃木虎雄不同的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爱国文学”或“爱国主义文学”,这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易代之际,显得非常突出。
当然,这些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情,除了直接抒发之外,往往借助与古代伟人与自然意象,而郑思肖选择的抒情载体就是:以兰明志的屈原与屈原吟咏的兰花。
他仰慕屈原的爱国情节,有诗云:“一叶飞秋万树寒,行吟憔悴倚栏杆。
”而“行吟憔悴”则是用屈原之典。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贬官流放后:“被发行吟则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郑思肖以“行吟憔悴要表达自己的亡国悲苦。
郑氏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且善画墨兰,”于是他也就“兰”、“屈”并用,以寄斯心,曾题画兰云:“一国之香,一国一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是的,是高洁、贞操、美节,将兰花、屈子、所南融在一体。
作为南宋遗民画家的郑思肖,是擅于运用这种技法的。
正如他在题兰诗中所说的“皆险异诡特,盖所以输写其愤满”那样,他的无土裸根兰花与其诗文一样,都寄托着“故国之思”、“亡国之音”的深沉感受,表明其对异族统治的反抗。
盛唐著名诗人崔颢诗云:“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爱国之思,爱国之痛,是人世间最能相通的最神圣的感情。
而这种爱国之痛,在一个文人的身上,只能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和书画之中。
郑思肖还画过长丈余、高五寸的墨兰卷子,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同样也有题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
”他所作的兰花,无土无根,飘在空中。
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
众人皆惊,疑惑不已,人问其故,答曰:‘土为番人夺,忍著耶?’”可见,郑思肖作墨兰决不是闲逸之中的笔墨游戏。
他作画,试图立意于奇特的墨兰形象,表达自己对南宋沦亡的内心苦衷,抒发自己身处逆境而绝不相类的品格情操。
郑思肖平生擅工画,尤精墨兰,兼作墨竹。
他的创作,运思立意多取兰竹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以寄托他幽芳高洁的情操,以及于宗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
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
元朝四大画家之一倪瓒(1308~1374年)在元亡后,曾扁舟箬笠,浪迹江湖间,他的《题郑所南兰》诗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笔下深情地再现了郑思肖的坚贞不屈形象。
总之,郑思肖的诗画作品,“其主要风格如老杜之深沉悲愤”,“苦言流出肺腑间”,读来如秋风萧瑟,令人黯然神伤。
他的兰花情结,表现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愿望,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到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又成了新一代遗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