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铸铁属于什么材料

铸铁属于什么材料

铸铁属于什么材料
铸铁是一种含碳量在2%以下的铁合金材料,通常包括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两种类型。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铸铁的材料特性和用途有着很高的关注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铸铁的基本材料特性。

铸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流变性,这使得它适合于各种复杂形状的铸造。

同时,由于其含碳量较高,铸铁的硬度和耐磨性也比较高,因此在一些对强度要求不是特别高但需要耐磨的场合,铸铁就能够发挥其优势。

此外,铸铁还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这使得它在一些具有腐蚀性环境的使用场合中表现出色。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铸铁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用途。

首先,灰铸铁通常用于制造机床床身、汽车发动机缸体、机械零件等。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好的减震性能,因此在这些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球墨铸铁则常常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管道、阀门等。

由于球墨铸铁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较好的抗拉强度,因此在这些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铸铁作为一种重要的铁合金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的材料特性和用途使得它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因此,对于铸铁的材料特性和用途的研究和了解,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铸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

铸铁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铸态组织是指铸铁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

本文将介绍铸铁铸态组织的基础知识。

铸铁是由铁、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组成的合金材料。

在铸造过程中,铸铁首先以液态形式注入铸型中,然后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凝固形成固态材料。

铸态组织是指铸铁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

铸铁的铸态组织通常由铁素体、珠光体和石墨组织组成。

铁素体是铸铁的基体组织,主要由铁和碳组成。

珠光体是一种由铁和碳组成的固溶体,具有球状或类似珍珠的形态,是铸铁中的主要强度组织。

石墨组织是由石墨片或石墨球组成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和抗磨损性能。

铁素体的形成取决于铸铁的化学成分和冷却速率。

高碳铸铁中的碳含量较高,有利于铁素体的形成。

快速冷却会抑制铁素体的形成,使珠光体比例增加。

因此,铸铁的化学成分和冷却速率对铸态组织有重要影响。

铸态组织对铸铁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铁素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脆性较大。

珠光体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石墨组织能够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能。

因此,铸铁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铸态组织的比例来实现。

铸态组织的控制主要通过铸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来实现。

在铸造工艺中,可以通过调整铸型温度、浇注速度和冷却方式等参数来控制铸态组织。

在热处理工艺中,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来改变铸态组织的形貌和比例。

铸态组织的评价主要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显微硬度测试来实现。

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铸态组织的形貌和比例,显微硬度测试可以评估铸态组织的硬度和强度。

总结起来,铸铁铸态组织是指铸铁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和石墨组织组成。

铸态组织对铸铁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调整铸态组织的比例来改变铸铁的性能。

控制铸态组织的方法主要包括铸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铸态组织的评价主要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显微硬度测试来实现。

铸铁管重量计算方法

铸铁管重量计算方法

铸铁管重量计算方法1. 铸铁管的基础知识铸铁管是一种由铸铁制成的管道,通常用于运输水、气体和其他流体。

铸铁管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包括灰口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和白口铸铁管。

这些管道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计算。

2. 计算灰口铸铁管的重量灰口铸铁管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重量(kg)= 面积× 长度× 单位重量(kg/m²)其中,单位重量是灰口铸铁管每平方米的重量,通常为72.9kg/m²。

面积通常是指管道的横截面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面积(m²)= (外径² - 内径²)× π / 4其中,π为圆周率,外径和内径是指管道的外径和内径,单位均为米。

3. 计算球墨铸铁管的重量球墨铸铁管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重量(kg)= 面积× 长度× 单位重量(kg/m²)其中,单位重量是球墨铸铁管每平方米的重量,通常为70.7kg/m²。

面积计算方法与灰口铸铁管相同。

4. 计算白口铸铁管的重量白口铸铁管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重量(kg)=(外径² - 内径²)× 长度× 0.025其中,0.025是白口铸铁管的单位重量,通常为25kg/m²。

面积计算方法与灰口铸铁管相同。

5. 其他影响铸铁管重量的因素除了管道的种类和尺寸以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铸铁管的重量。

例如,管道的厚度、材质、生产工艺等都可能对其重量产生影响。

6. 结论综上所述,铸铁管的重量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管道的种类和尺寸等因素,并且注意其他因素可能对铸铁管重量的影响。

通过正确计算铸铁管的重量,可以为工程和制造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铸造知识(全)汇总

铸造知识(全)汇总

第一章铸造工艺基础§1 液态合金的充型充型: 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充型能力: 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充型能力不足:易产生: 浇不足: 不能得到完整的零件.冷隔:没完整融合缝隙或凹坑, 机械性能下降.一合金的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性----合金流动性1 流动性对铸件质量影响1) 流动性好,易于浇出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2) 流动性好,有利于液态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上浮,排除.3) 流动性好,易于对液态金属在凝固中产生的收缩进行补缩.2 测定流动性的方法:以螺旋形试件的长度来测定: 如灰口铁:浇铸温度1300℃试件长1800mm.铸钢: 1600℃100mm3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成分:1) 纯金属流动性好:一定温度下结晶,凝固层表面平滑,对液流阻力小2) 共晶成分流动性好:恒温凝固,固体层表面光滑,且熔点低,过热度大.3) 非共晶成分流动性差: 结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初生数枝状晶阻碍液流二浇注条件1 浇注温度: t↑合金粘度下降,过热度高. 合金在铸件中保持流动的时间长,∴t↑提高充型能力. 但过高,易产生缩孔,粘砂,气孔等,故不宜过高2 充型压力: 液态合金在流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充型能力↑如砂形铸造---直浇道,静压力. 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充型压力高.三铸型条件1 铸型结构: 若不合理,如壁厚小, 直浇口低, 浇口小等充↓2 铸型导热能力: 导热↑金属降温快,充↓如金属型3 铸型温度: t↑充↑如金属型预热4 铸型中气体: 排气能力↑充↑减少气体来源,提高透气性, 少量气体在铸型与金属液之间形成一层气膜,减少流动阻力,有利于充型.§2 铸件的凝固和收缩铸件的凝固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控制,铸件易产生缩孔,缩松一铸件的凝固1 凝固方式:铸件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上一般分为三个区: 1—固相区2—凝固区3—液相区对凝固区影响较大的是凝固区的宽窄,依此划分凝固方式.1) 逐层凝固:纯金属,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没有凝固区,断面液,固两相由一条界限清楚分开,随温度下降,固相层不断增加,液相层不断减少,直达中心.2) 糊状凝固合金结晶温度范围很宽,在凝固某段时间内,铸件表面不存在固体层,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先糊状,后固化.3) 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2 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因素1) 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范围小: 凝固区窄,愈倾向于逐层凝固如: 砂型铸造, 低碳钢逐层凝固, 高碳钢糊状凝固2) 铸件的温度梯度合金结晶温度范围一定时,凝固区宽度取决于铸件内外层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愈小,凝固区愈宽.(内外温差大,冷却快,凝固区窄)二合金的收缩液态合金从浇注温度至凝固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体积和尺寸减少的现象---.是铸件许多缺陷(缩孔,缩松,裂纹,变形,残余应力)产生的基本原因.1 收缩的几个阶段1) 液态收缩: 从金属液浇入铸型到开始凝固之前. 液态收缩减少的体积与浇注温度质开始凝固的温度的温差成正比.2) 凝固收缩: 从凝固开始到凝固完毕. 同一类合金,凝固温度范围大者,凝固体积收缩率大.如: 35钢,体积收缩率3.0%, 45钢 4.3%3) 固态收缩: 凝固以后到常温. 固态收缩影响铸件尺寸,故用线收缩表示.2 影响收缩的因素1) 化学成分: 铸铁中促进石墨形成的元素增加,收缩减少. 如: 灰口铁C, Si↑,收↓,S↑收↑.因石墨比容大,体积膨胀,抵销部分凝固收缩.2) 浇注温度: 温度↑液态收缩↑3) 铸件结构与铸型条件铸件在铸型中收缩会受铸型和型芯的阻碍.实际收缩小于自由收缩.∴铸型要有好的退让性.3 缩孔形成在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出现一些空洞,集中—缩孔. 纯金属,共晶成分易产生缩孔*产生缩孔的基本原因: 铸件在凝固冷却期间,金属的液态及凝固受缩之和远远大于固态收缩.4 影响缩孔容积的因素(补充)1) 液态收缩,凝固收缩↑缩孔容积↑2) 凝固期间,固态收缩↑,缩孔容积↓3) 浇注速度↓缩孔容积↓4) 浇注速度↑液态收缩↑易产生缩孔5 缩松的形成由于铸件最后凝固区域的收缩未能得到补足,或者,因合金呈糊状凝固,被树枝状晶体分隔开的小液体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至.1) 宏观缩松肉眼可见,往往出现在缩孔附近,或铸件截面的中心.非共晶成分,结晶范围愈宽,愈易形成缩松.2) 微观缩松凝固过程中,晶粒之间形成微小孔洞---凝固区,先形成的枝晶把金属液分割成许多微小孤立部分,冷凝时收缩,形成晶间微小孔洞. 凝固区愈宽,愈易形成微观缩松,对铸件危害不大,故不列为缺陷,但对气密性,机械性能等要求较高的铸件,则必须设法减少.(先凝固的收缩比后凝固的小,因后凝固的有液,凝,固三个收缩,先凝固的有凝,固二个收缩区----这也是形成微观缩松的基本原因.与缩孔形成基本原因类似)6 缩孔,缩松的防止办法基本原则: 制定合理工艺—补缩, 缩松转化成缩孔.顺序凝固: 冒口—补缩同时凝固: 冷铁—厚处. 减小热应力,但心部缩松,故用于收缩小的合金.l 安置冒口,实行顺序凝固,可有效的防止缩孔,但冒口浪费金属,浪费工时,是铸件成本增加.而且,铸件内应力加大,易于产生变形和裂纹.∴主要用于凝固收缩大,结晶间隔小的合金.l 非共晶成分合金,先结晶树枝晶,阻碍金属流动,冒口作用甚小.l 对于结晶温度范围甚宽的合金,由于倾向于糊状凝固,结晶开始之后,发达的树枝状骨状布满整个截面,使冒口补缩道路受阻,因而难避免显微缩松的产生.显然,选用近共晶成分和结晶范围较窄的合金生产铸件是适宜的.§3 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凝固之后的继续冷却过程中,其固态收缩若受到阻碍,铸件内部就发生内应力,内应力是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基本原因.(有时相变膨胀受阻,负收缩)一内应力形成1 热应力: 铸件厚度不均,冷速不同,收缩不一致产生.塑性状态: 金属在高于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固态冷却阶段,受力变形,产生加工硬化,同时发生的再结晶降硬化抵消,内应力自行消失.(简单说,处于屈服状态,受力—变形无应力)弹性状态: 低于再结晶温度,外力作用下,金属发生弹性变形,变形后应力继续存在.举例: a) 凝固开始,粗细处都为塑性状态,无内应力∵两杆冷速不同,细杆快,收缩大,∵受粗杆限制,不能自由收缩,相对被拉长,粗杆相对被压缩,结果两杆等量收缩.b) 细杆冷速大,先进如弹性阶段,而粗杆仍为塑性阶段,随细杆收缩发生塑性收缩,无应力.c) 细杆收缩先停止,粗杆继续收缩,压迫细杆,而细杆又阻止粗杆的收缩,至室温, 粗杆受拉应力(+),(-) 由此可见,各部分的温差越大,热应力也越大,冷却较慢的部分形成拉应力,冷却较快的部分形成压应力.预防方法: 1 壁厚均匀2 同时凝固—薄处设浇口,厚处放冷铁优点: 省冒口,省工,省料缺点: 心部易出现缩孔或缩松,应用于灰铁锡青铜,因灰铁缩孔、缩松倾向小,锡青铜糊状凝固,用顺序凝固也难以有效地消除其显微缩松。

铸铁和钢的基础知识

铸铁和钢的基础知识
蚀性。
04
铸铁和钢的应用领域
铸铁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机械制造
铸铁是机械制造领域中常用的 材料之一,如机床底座、轴承
座等。
建筑行业
铸铁在建筑行业中用于制造门 窗、栏杆、楼梯等。
管道和阀门
铸铁管道和阀门广泛应用于水 、蒸汽等流体输送系统。
农业机械
铸铁在农业机械中用于制造犁 、锄头、拖拉机零件等。
蠕墨铸铁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疲劳性,适用于制造高温和重载条件下工作的零 件。
蠕墨铸铁在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特殊铸铁
特殊铸铁是指在普通铸铁的基础上, 通过加入合金元素或采用特殊的处理 方法,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铸铁。
特殊铸铁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矿 山等领域的机械设备制造。
常见的特殊铸铁包括耐磨铸铁、耐热 铸铁、耐腐蚀铸铁等。
详细描述
不锈钢主要由铁、铬和镍等元素组成,其中铬的含量一般在10.5%以上,镍的含量在8%以上。不锈钢的表面形 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膜能够阻止氧化的进一步发生,从而提高了钢材的耐腐蚀性。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化 工、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
不锈钢
总结词
不锈钢的优点是耐腐蚀性强、美观耐用,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
浇注
将液态的铁水注入模具中, 冷却凝固后形成铸铁件。
热处理
铸铁件需要进行热处理以 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耐腐蚀 性。
钢的生产工艺
炼钢
将铁矿石和废钢铁等原 料放入炼钢炉中炼制成
钢水。
连铸
将炼制好的钢水连续浇 注到连铸机中,形成各
种规格的钢坯。
轧制
将钢坯经过轧制加工, 形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
钢材。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铸铁是一种常见的铸态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

铸铁的基本组织特征是由铁素体和石墨组成的复合组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铸铁的基本组织知识。

铸铁的基本组织由两部分组成:铁素体和石墨。

铁素体是铸铁中的主要组织相,它由铁和碳组成。

铁素体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珠光体、鳞片体和网状体。

珠光体是一种球状的组织,由铁素体晶粒组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

鳞片体是一种片状的组织,由铁素体晶粒沿平行面排列而成,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网状体是一种网状的组织,由铁素体晶粒交叉排列而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

除了铁素体,铸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石墨。

石墨是一种由碳组成的物质,它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导电性。

石墨的形态有片状、球状和螺旋状等。

片状石墨是指石墨以片状分布在铸铁中,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和抗冲击性能。

球状石墨是指石墨以球状分布在铸铁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螺旋状石墨是指石墨以螺旋状分布在铸铁中,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

铸铁的组织形态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珠光体组织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适用于制作需要承受较大力度和冲击的零件。

鳞片体组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制作需要抵抗磨损和磨削的零件。

网状体组织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适用于制作需要同时满足韧性和强度要求的零件。

石墨的存在对铸铁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石墨的润滑性能可以降低铸铁零件的摩擦系数,提高其耐磨性能。

石墨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铸铁零件的导电性能,适用于制作需要导电性能的零件。

铸铁的组织形态还受到铁素体和石墨的含量、冷却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铸铁的含碳量越高,石墨的含量越多,铸铁的硬度和脆性越大。

铸铁的冷却速度越快,铁素体的晶粒越细小,铸铁的强度和韧性越高。

铸铁的铸态组织是由铁素体和石墨组成的复合组织。

铸铁的组织形态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组织形态适用于制作不同性能要求的零件。

铸铁的组织形态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铁素体和石墨的含量、冷却速度等。

铸造知识

铸造知识

片状 菊花状 块片状 枝晶点状 枝晶片状 星状
2、石墨的长度分类
级别 1 2 3 4 名称 石长100 石长75 石长38 石长18 石墨长度×100(mm) 级别 >100 >50~100 >25~50 >12~25 5 6 7 8 名称 石长9 石长4.5 石长2.5 石长1.5 石墨长度×100(mm) >6~12 >3~6 >1.5~3 <1.5
金相组织(磷共晶)
金相组织(渗碳体)
硬度计介绍
硬 度
目镜
布氏(HB) 洛氏(HRB)
标准块
维氏(HV)
里氏(HL)
试验过程
试验样品
布氏硬度计介绍
布氏硬度(HB)一般用于材料较软的时候,如有色金属、热处理之前或 退火后的钢铁。 布式硬度(HB)是以一定大小的试验载荷,将一定直径的淬硬钢球或硬 质合金球压入被测金属表面,保持规定时间,然后卸荷,测量被测表 面压痕直径。布氏式硬度值是载荷除以压痕球形表面积所得的商。一 般为: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750Kg)把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中国牌号 HT100 HT150 HT200 HT250 HT300 HT350
日本牌号 FC100 FC150 FC200 FC250 FC300 FC350
抗拉强度(MPa) ≥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测试抗拉强度的仪器
10mm、5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
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mm2 (N/mm2)。
硬度计介绍
洛氏硬度计 洛式硬度是以压痕塑性变形深度来确定硬
度值指标。以0.002毫米作为一个硬度单
位。 当HB>450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 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是用

铸铁基础知识

铸铁基础知识

挠度:变形量

硅是铸铁中常存五元素之一,能减少碳在液态和固态中的溶解 度,促进石墨的析出,因此是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其作用是碳的1/3 左右,故增加硅量会增加石墨的数量,也会使石墨粗大。 在灰铸铁中硅的质量分数控制在1.1~2.7%的范围内,一般碳硅量 低可获得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硬度,但流动性稍差;当薄壁铸件出现白 口时可提高碳硅含量使之变灰;当壁厚铸件出现粗大石墨时,应适当 降低碳硅含量,达到提高机械强度和硬度的目的。 在球墨铸铁中,球化前硅的质量分数控制在1.0~2.0%的范围内, 这主要考虑在球化时球化孕育剂还要带入一部分硅量。通常球化后硅 的质量分数最终控制在1.8~3.3%,在此范围内,随着硅量的提高,铁 素体量增加并能细化石墨,提高球状石墨的圆整度。
铸铁的石墨
A型石墨
• A型石墨是在石墨的 成核能力较强,冷却速度 较慢,共晶转化在很小的 过冷度下进行时形成的。 由于晶核的数目较多,又 在很小的过冷度下结晶, 线生长速度低,所以石墨 分枝不很发达,故形成较 为均匀分布的片状石墨, 这是灰铸铁中最经常出现 的一种石墨分布状态。
一厂生产铸件石墨
B型石墨
一厂生产铸件石墨
F型石墨
• F型石墨是我国标准中所特有的,其特点是 在大块石墨(有的单位叫星型石墨)上分布着许 多小的石墨片(这些小石墨片呈A型分布),F型 石墨实质上亦是过共晶石墨,是高碳铁水在较大 过冷条件下生长的。大块石墨可以认为是相当于 C型中的初生石墨,小片状石墨在其上生长。 • 这种石墨在生产活塞环时经常出现,为了防止活 塞环组织出现白口,常采用高碳(如C>3.8%) 铁水,由于壁薄,必须加强孕育过程,因此促进 了了F型石墨的生长。
铸铁基础知识讲义
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除 碳外,铸铁还含有较多的Si、Mn和其它一些 杂质元素。与钢相比,铸铁熔炼简便、成 本低廉。虽然强度、塑性和韧性较低,但 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很高的耐磨性,良 好的消震性和切削加工性。

铸造基本知识及理论

铸造基本知识及理论

程中,其体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
分类:分为三类,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
浇注温度
铸 液态收缩
件 温
开始凝固温度

度 降
凝固收缩
积 收


凝固终止温度
固态收缩
室温
线收缩
收缩率:
体积收缩是指单位体积的收缩量(体积收缩率)。 线收缩是指单位长度上的收缩量(线收缩率)。
体积收缩率:
V
V0 V1 100% V1
2、型砂的影响: 1)原砂、粘结剂和稀释剂的成分配比; 型砂
原砂
稀释剂
粘结剂




















2)原砂的形状、粒度状况
一般认为:粒度在小尺寸范围呈正态分布,有利于
砂型强度的提高,但透气性较差。

工 艺 过 程
特点及应用:
1、不受铸件材质、尺寸、质量和生产批量的限制; 2、属于一次性铸造成形,造型工作量大; 3、铸件精度和表面质量差; 4、砂型铸造缺陷多,废品率高,机械性能较差; 5、设备简单、投资少,价格低廉,应用广泛。
连续铸造:
➢ 定义:是指将熔融金属连续不断地浇注到被成为结晶
器的特殊容器中,凝固的铸件不断从结晶器的另一端被引 出,从而获得任意长度的等横截面铸件的铸造方法。
➢ 工艺过程:如右图所示。
➢ 特点和应用:
1、冷却速度快,组织致密, 机械性能好;
2、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3、适于横截面一定的钢材、
铝材和铸铁管等铸件的生产。
阶 段 主要影响因素

《铸造基础知识》课件

《铸造基础知识》课件

铸造工艺能够生产出形状复杂 的零件,且具有节约金属材料 、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
02 铸造材料
铸造用金属材料
01
02
03
铸钢
用于生产承受较大载荷和 要求高强度、高耐磨性的 机械零件,如齿轮、曲轴 等。
铸铁
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减 震性能和耐磨性能,广泛 应用于制造各种铸件,如 汽缸体、底座等。
铝合金
流程
主要包括造型、制芯、熔炼、浇注 、冷却和落砂等步骤。
特种铸造
定义
特种铸造是一种采用特殊工艺和 材料的铸造方法,如消失模铸造
、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等。
特点
特种铸造能够提高铸件质量、减 少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适用 于生产复杂、高精度和高质量的
铸件。
流程
各种特种铸造工艺的流程略有不 同,但通常包括模具设计、材料
质量轻、耐腐蚀、导热性 好,常用于制造轻量化要 求的零件,如汽车发动机 缸体、缸盖等。
铸造用非金属材料
树脂砂
以树脂为粘结剂的型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热 性,主要用于生产复杂形状的铸件。
陶瓷砂
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耐高温特性,适用于生产 耐磨、耐腐蚀的铸件,如轴承、密封件等。
石墨
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和润滑性能,常用于 生产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铸件。
《铸造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录
• 铸造简介 • 铸造材料 • 铸造工艺 • 铸造缺陷与质量控制 • 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铸造简介
铸造的定义
01
铸造是一种通过将液态金属倒入 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形成固 态零件的工艺。
02
铸造工艺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 、航空、船舶、轻工等工业领域 。

铸铁的基本类别、特征及控制要点

铸铁的基本类别、特征及控制要点
1)逐层凝固:分层凝固不断有补缩来源,质量好, 组织密。例如灰铸铁 2)体积凝固(糊状凝固):基本同时凝固,组织不 致密。例如球铁 3)中间凝固:介于逐层和体积凝固之间,在铸件中, 部分区域属逐层凝固,部分区域属体积凝固 。
三、铸铁的基本特征
四、铸铁(灰、球、蠕)的控制要点
1)化学成分的控制要点 2)孕育处理的控制要点 3)球化处理的控制要点 4)蠕化处理的控制要点
四、铸铁的控制要点
2)孕育处理的控制
➢ 什么是孕育处理: 孕育处理就是在铁液进入铸件型腔前,把称为孕育剂 的附加物加入到铁液中以改变铁液的冶金状态;从而改 善铸铁的结晶特征、显微组织和性能,而这些性能的改 善产不能用由于加入孕育剂后铁液化学成分的变化来解 释。 ➢ 孕育处理的目的: 促进石墨化,减小白口倾向,改善断面均匀性,减少 过冷石墨,细化组织改善力学性能
四、铸铁的控制要点
1-1)灰铸铁化学成分的控制
a、常规5大元素的作用
➢碳和硅:碳是形成石墨的元素,也是促进石墨化的元素。碳含量 越高,析出的石墨就越多。越粗大,但这种可能性还取决于硅的 含量 ,其实就是看碳当量。硅也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当CE =4.3%时,为共晶铸铁 CE值高,组织中石墨粗大,强度降低,缩松倾向减小 CE值低,组织中石墨变细,强度增加,缩松倾向增大,铸造性 能下降,硬度增大不易加工 在不改变CE值的前提下提高Si/C比,可提高铸件强度(在低CE 时成立,CE较高则不成立),高Si可增强铸件高温时的耐氧化性
白口铸铁 铸铁
(按C存在的形式 分)
我司主要铸件 材质类型
灰口铸铁
麻口铸铁
二、铸铁的分类
2)铸铁的分类
石墨的存在形式及状态对铸铁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重点对 第二种分类进行分析: ➢ 白口铸铁 概念:所含碳除极少量溶于铁素体 外,全部以渗碳体形式存在,断 口呈银白色,故而称为白口铸 铁。

铸造基础知识(第1节何为铸造)

铸造基础知识(第1节何为铸造)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 泥范铸造
• 失蜡铸造 • 金属型铸造
古青铜器主要制作法
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 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 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 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 为主的情况截然不问,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司 母 戊 鼎
毛公鼎
(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 宝,高53.8厘米,口径 47.9 厘 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 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 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 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 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 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 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 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 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 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 的境地。
青铜器—鼎
史鼎
杜岭方鼎
商代早期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你知道哪些有 “鼎”的词语? 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 你知道什么是 “鼎”吗?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 (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 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 门寺任村出土
三国鼎立、大名鼎鼎、
青铜铸鼎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 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 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 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 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 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 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
泥料选取与加工 制 铸 型 塑制模样 翻制范、芯 铸型组合 熔 炼 筑炉及选料 配料及熔炼 浇 注 ( 浑 铸 或 分 铸 )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

铸铁铸态组织基础知识铸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铸铁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铸态组织是铸铁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之一。

本文将介绍铸铁铸态组织的基础知识。

铸态组织是指铸铁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

铸态组织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

铁素体是铸铁中最主要的组织相,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珠光体是铸铁中的第二相,呈球状或胞状分布在铁素体中,能够提高铸铁的硬度和强度。

渗碳体是铸铁中的第三相,主要由碳化物组成,能够提高铸铁的耐磨性和硬度。

铁素体的形成是铸态组织形成的基础。

在铸铁凝固过程中,当温度降低到铁素体形核温度以下时,铁素体开始形成。

铁素体的晶粒生长速度较快,且晶粒较大,因此铸铁的铸态组织中常常存在较粗的铁素体晶粒。

珠光体的形成是在铁素体晶粒内部或晶界上形成的。

在铸铁凝固过程中,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珠光体形核温度以下时,珠光体开始形成。

珠光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冷度,因此铸铁的铸态组织中常常存在过冷铁素体。

过冷铁素体是指在晶界或晶内形成的较细小的铁素体晶粒,其形成是由于凝固过程中的过冷现象导致的。

渗碳体的形成是在铁素体中形成的。

在铸铁凝固过程中,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渗碳体形核温度以下时,渗碳体开始形成。

渗碳体主要由碳化物组成,其中常见的有Fe3C碳化物。

渗碳体的形成能够提高铸铁的硬度和耐磨性。

铸态组织的性能与组织形态有密切关系。

铸态组织中的铁素体能够提高铸铁的塑性和韧性,而珠光体和渗碳体则能够提高铸铁的硬度和强度。

不同的铸态组织形态对铸铁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过多的渗碳体会导致铸铁脆性增加,而过多的珠光体会导致铸铁的塑性降低。

为了得到理想的铸态组织,可以通过控制铸铁的凝固速度和凝固方式来调控铸态组织的形成。

凝固速度的增加可以促进珠光体和渗碳体的形成,从而提高铸铁的硬度和强度;凝固方式的改变可以改变铸态组织的形貌,如通过定向凝固可以得到具有纤维状铸态组织的铸铁。

铸态组织是铸铁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之一,其由铁素体、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铸铁及其熔炼铸铁是指碳的质量分数大于2.14%或者组织中具有共晶组织的铁碳合金。

工业上所用的铸铁,实际上都不是简单的铁-碳二元合金,而是以铁、碳、硅为主要元素的多元合金。

铸铁的成分范围大致为ω(C)=2.4%~4.0%,ω(Si)=0.6%~3.0%,ω(Mn)=0. 2%~1.2%,ω(P)=0.04%~1.2%,ω(S)=0.04%~0.20%。

有时还可加入各种合金元素,以便获得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合金铸铁。

铸铁是近代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铸造金属材料。

在机械制造、冶金矿山、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和国防工业等各部门中,铸铁件约占整个机器重量的45%~90%。

因此,掌握铸铁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对于发展铸造生产,充分发挥铸铁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相图是分析合金金相组织的有力工具。

铸铁是以铁元素为基的含有碳、硅、锰、磷、硫等元素的多元铁合金,但其中对铸铁的金相组织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铁、碳和硅,因此铁-碳相图和铁-碳-硅三元合金相图是分析铸铁的成分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形成过程的基础。

2、铸铁的基础知识——铁-碳相图——铁—碳相图分析由于铸铁中的碳可能以渗碳体(Fe3C)或石墨两种独立的形式存在,因而铁、碳相图存在着Fe-G(石墨)和Fe-Fe3C两套体系,即铁-石墨系和铁-渗碳体系。

从热力学观点看,石墨比渗碳体更稳定,因此,铁-石墨系也称为稳定系,而铁-渗碳体系称为亚稳定系。

图2. 1-1所示为铁碳合金双重相图,即Fe-G(石墨)稳定系相图和Fe-Fe3C亚稳定系相图,分别以虚线和实线表示。

表2.1-1为相图中临界点的温度及含碳量。

铁-碳相图中各临界点的温度及含碳量Fe-G(石墨)相图和Fe-Fe3C相图的主要不同处在于:1)稳定系的平衡共晶点C'的成分和温度与C点不同体(两相组成莱氏体)2)稳定平衡的共析点S,的成分和温度与S点不同从这里可看出,在Fe-C相图中稳定系的共晶温度和共析温度都比亚稳定系的高一些。

共晶温度高出6℃,共析温度高出9℃。

这是由于(见图2.1-2)共晶成分液体的自由能和共晶莱氏体(奥氏体加渗碳体)的自由能都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低的,二条曲线的交点就是共晶温度T c。

已知稳定平衡的奥氏体加石墨两相组织的自由能总是比莱氏体的低些,即这条曲线一定在莱氏体曲线的下方,因而它和液体曲线的交点T'c(表示稳定系的共晶温度)就一定比T c高一些。

关于共析转变温度问题,也与共晶温度的讨论相似。

由于共晶转变和共析转变都是恒温转变,所以稳定系相图中的共晶线E'C'F'要和BC线交于C',与JE线交于E'。

显然C'和E'的含碳量(ωC分别为4.26%及2.10%)就要比C、E的(ω(C)分别为4.30%及2.14%)低些;稳定系共析线P'S'K'要和GS线交于S'其含碳量(ω(C)=0.69%)要比S点(ω(C)=0.760%)低些,和GP线交于P'其含碳量比P点(ω(C)=0.034%)略低。

因此,E'C'F'、E'S'、P'S'K'各线由于转变温度较高,含碳量较低,就分别落在ECF,ES和PSK的上方或左上方。

石墨的熔点D'高达4000℃左右,所以C'D'线也在CD线的左上方。

在共晶温度时和石墨平衡的奥氏体中的含碳量(相当于E')比和渗碳体平衡的奥氏体中的含碳量(相当于E)也要低些。

分别把这些线段画在Fe-Fe3C相图上,就构成了双重相图。

铁-碳相图中各组成相的符号、名称及相关说明列于表2.1-2。

铸铁中各组成体的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铁-碳相图中的各组成相由于铁-碳双重相图的存在,在实际生产中,用相同化学成分的铁液,浇注不同壁厚的铸件时,或用冷却速度不同的铸型时,会得到含有石墨或含有渗碳体的铸件,这是由于冷却速度不同而导致共晶凝固温度的高、低不同所致。

如在T'c以下,T c以上凝固时,一般可得到奥氏体加石墨的结晶,如过冷至T c以下温度凝固时,则有可能进行奥氏体加渗碳体的结晶。

除冷却速度外,化学成分对铸铁组织的形成也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尤以硅(除碳以外)的影响最大。

因此,Fe-C-Si三元相图就显得非常重要。

3、铸铁的基础知识——铁-碳相图——铁-碳-硅相图分析铸铁中硅的含量一般在ω(Si)=0.8%~3.5%的范围内变动(特殊铸铁除外)。

为使用的方便,目前通常用一定含硅量的铁-碳-硅三元垂直截面图来分析铸铁中碳、硅含量对结晶过程和组织的影响。

在铁—碳—硅三元合金中,高碳相也有可能以石墨和渗碳体两种形式出现,相应地就有铁-石墨-硅和铁-渗碳体-硅两种准二元相图。

图2.1-3为不同硅含量的铁-石墨-硅准二元相图。

对比Fe-G和Fe-G-Si准二元相图,硅的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各点。

1)共晶点和共析点含碳量随硅量的增加而减少。

铁—石墨二元共晶合金含碳量ω(C)=4.2 6%,共析合金含碳量ω(C)=0.69%,在含硅量为ω(Si)=2.08%的三元系中,共晶和共析点含碳量则相应为ω(C)=3.65%及ω(C)=0.65%左右;在含硅量为ω(Si)=4.2%三元系中,则相应为ω(C)=3.15%及ω(C)=0.6%左右。

E'点的含碳量也随着硅的增高而减少,也即碳在液体共晶合金以及奥氏体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减少了。

2)硅的加入使相图上出现了共晶和共析转变的三相共存区(共晶区:液相、奥氏体加石墨;共析区:奥氏体、铁素体加石墨)。

这说明铁-碳-硅三元合金的共析和共晶转变不像铁-碳二元合金那样是在一个恒定的温度完成,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并且共析转变温度范围随着硅量的增加而扩大。

3)共晶和共析温度都改变了。

硅对稳定系和亚稳定系的共晶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随着含硅量的增加,两个共晶温度的差别扩大,即含硅量越高,奥氏体加石墨的共晶温度高出奥氏体加渗碳体的共晶温度越多。

由于硅的增高,共析转变的温度提高更多,因此有利于铁素体基体的获得。

4)硅量的增加,还缩小了相图上的奥氏体区。

硅量超过ω(Si)=10%以后,奥氏体区趋于消失,这对研究高硅耐酸铸铁的凝固过程及组织有参考意义。

除硅外,其他合金元素也会对铁-碳相图上各临界点产生影响。

表2.1-3定性地列举了一些常见元素在一般含量范围内对铁-碳双重相图上各临界点的影响趋势。

根据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碳量的影响(表2.1-3),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碳量的增减,称之为碳当量,以CE表示。

在一般的铸铁中,为简化计算,一般只考虑Si、P的影响,因而有:CE%=ω(C)%+1/3ω(Si+P)% 将CE值和C'点碳量(ω(C)=4.26%)相比,即可判断某一成分的铸铁偏离共晶点的程度,如CE>4.26%为过共晶成分,CE=4.2 6%为共晶成分,CE<4.26%为亚共晶成分。

铸铁偏离共晶点的程度还可用铸铁的实际含碳量和共晶点的实际含碳量的比值来表示,这个比值称为共晶度,以S C表示。

S C=C铁/ C'C=C铁/{4.26%-1/3ω(Si+P)%} 式中,C铁为铸铁实际含碳量(质量分数),%;C'C为稳定态共晶点的含碳量(质量分数),%。

如S C>1为过共晶、S C=1为共晶、S C <1则为亚共晶成分铸铁。

元素在一般含量范围内对铁-碳双重相图上各临界点的影响根据CE的高低、S C的大小还可间接地推断出铸铁铸造性能的好坏以及石墨化能力的大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的凝固结晶过程在高于液相线温度,铸铁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

铁液作为金属熔体在结构上具有一般金属熔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它是近程有序并伴随着温度、结构和浓度的起伏。

铁液作为一种高碳多元铁碳合金熔液,其结构与碳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

而由于铁液中碳的存在形态对铸铁的凝固过程、组织和力学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了解铁液的结构以及碳在铁液中的结构形式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铁液并非单相熔体,而是在熔体中存在有未熔石墨、渗碳体和各种未熔固体质点的多相体。

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可以证明铁液中存在有碳原子集团,根据计算这些碳原子集团的平均尺寸约在1nm,见表2.1-5。

铸铁的分类、组织和性能特征铁液中悬浮着的碳显微集团的尺寸对于在热力学上处于平衡状态的铁液而言,碳原子集团的存在是铁液中碳原子浓度起伏的结果。

由于通常铁液中的碳含量约为ω(C)=2.0%~4.0%,但石墨中碳的含量ω(C)= 100%而渗碳体(Fe3C)中碳的含量ω(C)=6.67%,从浓度起伏的观点考虑,铁液中形成Fe3C原子集团要比形成石墨原子集团容易得多。

铁液的温度越高,石墨析出所要求的碳浓度越高,石墨越不容易存在,这种分析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对于激冷试样的显微分析发现,当铁液过热温度不大时,在共晶和过共晶铁液中有碳原子集团的富集,主要以Fe3C形式存在,同时有少量石墨呈短程有序存在。

但随着铁液保温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有利于Fe3C的生成。

在铸造生产中铁液存在何种碳原子集团与所使用的炉料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到凝固后铸铁的组织。

如果炉料以白口铁为主,它们熔化后会留下未熔的Fe3C 原子集团;如果炉料以石墨类铸铁为主,熔化后会留下未溶解的石墨原子集团。

如果提高铁液温度或长时间保温,铁液趋向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未溶解的Fe3C和石墨原子集团被溶解,铁液中由于浓度起伏出现新的原子集团,这些原子集团可能以Fe3C型占多数。

因此,生产中使用白口铸铁炉料时铁液的石墨化能力较低,使用灰铸铁炉料时石墨化能力较高。

提高熔炼温度以及铁液在高温下保温较长时间时,铁液的白口倾向增大。

但在使用白口铸铁炉料生产石墨类铸铁时,提高熔炼温度将有利于未溶Fe3C原子集团的溶解,可减少由于炉料遗传性所造成的白口倾向。

铸铁的凝固结晶包括初析和共晶凝固两个阶段,它是一个由液体向固体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高碳相的组织形态(如是片状石墨还是球状石墨),而随后的固态相变则决定了所获得铸铁的基体组织类型。

铸铁按何种方式凝固,即结晶成灰口或白口组织取决于石墨和渗碳体两相相对的形核可能性及形核生长速率,这将取决于铁液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条件。

由图2.1-1可见,稳定系(Fe-C)共晶凝固的平衡温度为115 3℃,而亚稳定系(Fe-Fe3C体)共晶凝固的平衡温度为1147℃。

如果共晶凝固在此温度区间进行,只有石墨共晶能够形核和生长。

而在1147℃以下,石墨共晶和渗碳体共晶都能形核和生长,但渗碳体共晶的生长速率要比石墨共晶的生长速率高得多,因此通常会发生渗碳体共晶的凝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