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而物理变化则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例如水沸腾、冰雪融化、干冰升华、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化学变化则包括酿酒、酿醋、发酵、腐烂、生锈、物质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以及将泥土烧成陶瓷等。
需要注意的是,气球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物理性质则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空气的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活泼,主要用于保护气、做氮肥、制冷剂以及霓虹灯等。
氧气则占空气体积的21%,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和固态均为淡蓝色等物理性质。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石油、钢铁、矿泉水、天然水、自来水、海水、盐水、牛奶、溶液、果汁等。
而纯净物则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冰水混合物、蒸馏水、纯净水、纯碱、食盐等。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通过红磷燃烧实验来进行。
实验中,红磷点燃后会放出热量和大量白烟,同时烧杯中的水会由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1/5.根据实验结论可以得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需要注意实验药品的选择,应选用可燃且生成固体反应产物的药品,而不可选用硫、木炭、蜡烛或铁丝等。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以及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
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要注意导管必须放到集气瓶底部。
验满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气体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反应速率的物质,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产物增多。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液体药品:倾倒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2. 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 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4.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给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
5.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方程式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方程式一、引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是一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变化的方法。
它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在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些化学符号需要注意。
本文将围绕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是指参与化学反应并在反应中消耗的物质,而生成物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指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平衡的原则是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平衡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必须是整数,不能为小数。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1. 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顺序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顺序必须是正确的。
反应物应该位于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应该位于箭头的右边。
2.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方程式中要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物质。
化学式中应该包括元素符号和原子数,保证化学式的正确性。
3. 列出反应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需要列出反应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反应条件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非常重要。
四、化学方程式的示例及解析1.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C6H12O6 + O2在该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反应物,葡萄糖和氧气是生成物,箭头的左边是反应物,箭头的右边是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中表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2. 硫化氢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的化学方程式H2S + O2 → SO2 + H2O在该化学方程式中,硫化氢和氧气是反应物,二氧化硫和水是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中表明了硫化氢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过程,指导实验操作,分析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二单元主要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我们周围空气的成分和性质。
以下是对这两个单元的详细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称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注意节约,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未指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药品的取用方法包括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倾倒法、滴加法)。
物质的加热:使用酒精灯加热时,注意火焰分层 (外焰、内焰、焰心)和温度差异,以及加热操作的安全事项。
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 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氮气 (约78%)、氧气 (约21%)、稀有气体 (约0.94%)、二氧化碳 (约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红磷燃烧等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可液化为淡蓝色液体或固化为淡蓝色固体。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基于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不固定。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如水、盐酸、氧气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水可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盐酸可用于清洗金属表面,氧气可用于呼吸和燃烧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常见化合物的示例及性质常见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氧化钠(NaOH)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剂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三、常见化学反应1. 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3.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示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四、化学能量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2. 化学平衡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保持着一定比例关系,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化学九年级的一二单元主要涉及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以轨道的形式环绕核心。
原子的质量数由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决定,原子的电荷数由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之差决定。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表格形式,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的每个水平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垂直列称为一个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增大时,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等。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5. 摩尔和物质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表示的是物质的数量。
1摩尔物质的数量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克数。
物质量是物质的质量,可以用克或者其他合适的单位来表示。
6. 元素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形成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成单质或其他化合物。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过程。
7. 酸、碱和盐的性质酸是指具有酸性的物质,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具有酸味和腐蚀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物态变化,形状变化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燃烧、生锈、变质、呼吸、酿酒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相互转化,如水沸腾,冰雪融化,干冰升华、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化学变化:酿酒、酿醋、发酵、腐烂、生锈、物质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将泥土烧成陶瓷。
注意:气球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性制: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拿来直接看到的性质)空气的组成:1、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用途:(1)用作保护气(焊接、灯泡、食品防腐)(2)做氮肥(3)液氮做制冷剂(4)液氮冷冻麻醉做手术2、氧气——21%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用途:(1)作保护气。
(2)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霓虹灯4、二氧化碳5、其他气体和杂质(包括水蒸气)混合物:像空气这样,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由同种分子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比表示)应用举例:混合物:空气{洁净的空气}、石油、钢铁、矿泉水、天然水、自来水、海水、盐水、牛奶、溶液、果汁纯净物:冰水混合物、蒸馏水、纯净水、纯碱、食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实验)文字表达式:−+(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氧气红磷点燃−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烧杯中的水由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要足量。
2、红磷熄灭后,要等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关于实验药品的选择:可燃,并且必须使反应生成物是固体,液体也可。
(1)为什么不可用硫、木炭、蜡烛?因为燃烧产物为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改变很小。
(2)为什么不可以用铁丝?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4、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1)降温(2)吸收产物,防止空气污染。
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实用版】目录一、九上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概述二、五大必备化学方程式三、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及注意事项四、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五、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六、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七、有关九上化学一二单元的课外小知识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根据所提供的文本为您编写一篇关于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的文章。
一、九上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概述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一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化学方程式、测定空气成分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以及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等。
这些知识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大必备化学方程式在九年级化学中,五大必备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的重点,它们分别是:1.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过氧化氢制氧气:2H2O2 → 2H2O + O2↑3.氯酸钾制氧气:2KClO3 → 2KCl + 3O2↑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5.验证二氧化碳金属活动性顺序:将金属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其反应程度,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三、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及注意事项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实验原理是利用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以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2.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红磷要足量。
3.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立即塞紧瓶塞,一是减少实验误差,二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
四、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理论: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2.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等。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平衡等。
4.无机化学:酸、碱、盐的性质、碳酸盐的性质等。
化学九年级上册前两单元知识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第一、二单元 知识点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世界一、观察化学变化1. 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常伴随有 发光 、 发热 、 变色 、产生沉淀 、 放出气体等现象;还伴随有 能量 的变化,表现为 电能、光能 、热能 的放出或吸收。
2. 没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常伴随有 形状 或 状态 发生改变等现象。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4.镁带(Mg)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02)反应]发出 耀眼的白光 (填现象) 、银白色镁条变成 白色粉末 (填现象),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符号(化学式)表达式 Mg + O 2 MgO 。
二、物质的性质5.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叫做化合反应。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色、态、味、点、度、性)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的 颜色 、 状态 、气味(或味道)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水溶性) 、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 可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7.写出下列常用元素符号:钾K 、钙Ca 、 钠Na 、 镁Mg 、铝Al 、 锌Zn 、 铁Fe 、 铜Cu 、 汞Hg 、银Ag 、钡Ba 、 锰Mn 、硫S 、 磷P 、 硅Si 、 碳C 、氢H 、 氮N 、 氧O 、 氯Cl 、 氟F 、 碘I 、 氦He 、 氖Ne 、氩Ar 。
8.写出下列常用物质的化学式:氧气O 2、 氮气N 2、 氢气H 2、 氯气Cl 2、 氧化镁MgO 、 二氧化碳CO 2、 二氧化硫SO 2、 四氧化三铁Fe 3O 4、 五氧化二磷P 2O 5、 一氧化碳CO 、 水H 2O第二节 化学之旅1.科学探究的要素一般包括哪些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猜想)→(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常见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灯泡发光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常见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铁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 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有轻微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操作:- 收集两瓶空气(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和两瓶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概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概览
本文档旨在概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知识内容。
以下是本册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览: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
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
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
包括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第三单元: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包括金属的性质、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合金等。
第四单元:常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常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玻璃、陶瓷、
聚合物等材料的组成和特点。
第五单元:化学能与化学反应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能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包括化学能的转化、反应热、化学平衡等内容。
第六单元:溶液和溶液的常见性质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及其常见性质。
包括溶解度、溶解过程、饱和溶液等概念。
第七单元:酸、碱与盐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酸、碱与盐的性质和应用。
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等内容。
第八单元:化学式与化合价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包括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等。
以上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知识概览,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档将归纳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重要化学概念
-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方程式
- 常见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 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式子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
- 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 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 化合价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和化合价的联系
第三章分子运动与热
- 分子运动理论
- 温度和热量
-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传递规律-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图
第四章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氧气的制取和应用
- 燃烧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第五章酸、碱与盐
- 酸和碱的性质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盐的制备和应用
- 酸雨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金属的常见应用和冶炼
-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
第七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 化学反应的控制
第八章碳与碳化合物
- 碳的性质和应用
- 碳的同素异形体
- 碳的化合价和共价键
- 碳的四类化合物和应用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归纳整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7、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味道;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8、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一倒二对三紧贴”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1)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为酒精灯容积的1/4~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2)、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3)、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②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③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④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⑤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量筒与托盘天平的使用:(1)量筒的使用:①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在一次量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量程小的量筒);②量筒必须放平稳;③读数时,试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④不能仰视和俯视,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偏高,俯视使读数偏低,即“高看偏高,低看偏低”。
(2)天平的使用:①调零,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②干燥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有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小烧杯或表面皿)里称量;③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后调游码;④记录计算: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
注意:若砝码跟物体的位置放反了,则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胶头滴管的使用:①“垂直悬空”滴加,不能碰到烧杯壁,以免沾污滴管;②不能平放和倒置,防止药液倒流,沾污试剂,腐蚀橡胶帽;③用后就立即冲洗,以备再用。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1)连接:左定右动,用水润湿,缓慢转动。
(2)洗涤:注半管水,振荡,反复多次。
污渍可用试管刷刷洗。
(3)洗涤干净的标志: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指导: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根火柴梗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1秒后取出火柴梗靠近外焰部分最先变黑,而焰心部分没什么变化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而焰心温度最低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法国)(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空气成分氮气N2氧气O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及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2.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氮气约占4/5 。
【实验方法】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有水进入集气瓶内,且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反应原理: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集气瓶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从烧杯压入集气瓶【实验注意事项】:(1)红磷要过量,确保空气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2)此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3)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5)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的动作要快,否则会使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6)弹簧夹要夹紧,否则红磷燃烧时,气体膨胀,部分空气从导管中逸出,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氧气O2氮气N2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主要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能支持燃烧、供呼吸。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性质稳定(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性质极稳定(惰性)用途富氧用于炼钢、潜水、登山、宇宙飞行、急救、燃料燃烧、气焊、气割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防腐、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液氮环境中显示超导性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氙可用于医疗中的麻醉剂点燃4.保护空气1)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吸收二氧化碳用释放出氧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相互补偿使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几乎不变。
2)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
3)空气污染物烟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二氧化氮(NO2)(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臭氧(O3)(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4)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煤脱硫处理、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工厂产生的废气经处理达标排放、在汽车尾气系统安装催化转化装置等。
二、氧气(O2)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液态氧(淡蓝色),固态氧(雪花状淡蓝色)收集氧气的方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能供呼吸点燃 点燃 点燃 加压降温 减压蒸馏 二氧化锰 Mn O 2 二氧化锰 加热 Mn O 2 △热、白烟 火焰、放热、白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 2 ===== 2P 2O 5镁 不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镁 + 氧气——→氧化镁2Mg + O 2 ======2MgO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 铁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放少量的沙,防止高温熔融物落下炸裂瓶底。
※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石蜡 + 氧气 ——→ 水 +二氧化碳 (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是常用的氧化剂。
3.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方法1:分离液态空气氮气 空气 液态空气液氧液态氧贮存于蓝色钢瓶中。
利用液态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经过减压升温,沸点低的先气化,沸点高的后气化,将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离出来,这一过程为液态空气的蒸馏。
是物理变化。
药品 装置图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液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2 H 2O 2 ======= 2 H 2O + O 2↑氯酸钾(氯酸钾是白色的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2KClO 3 ========= 2KCl + 3O 2↑加热 △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紫黑色或暗紫色固体)试管口要塞棉花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KMnO 4 ====== K 2MnO 4+ MnO 2+O 2↑(1)(查)检查装置气密性;(2)(装)将药品放进试管,平铺在试管的底部,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还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4)(点)加热(先预热,再把外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5)(收)收集气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不宜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
)(6)(离)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7)(熄)再熄灭酒精灯。
怎样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此气体是氧气。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证明气体集满?工业制氧气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 化学变化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三种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三、基本概念(一)化学反应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2.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3.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