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科学技术创新2019.05
论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
卫田霖马斌高莹高榕欧浩王丹丹
(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摘要: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为了跟随科技发展速度,我国将产生大量矿产资源,相应的尾矿库也随之增加。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的涵义、现状、主要影响因素、意义以及土地再生利用方式、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尾矿库;环境保护;土地再生利用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5-0158-02
我国是矿产资源拥有量大国。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已经闭库的尾矿库有1万多座。随着时间推移,即将闭库或已经闭库的尾矿库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对尾矿库闭库后的环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1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与土地再生利用的涵义
尾矿库闭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尾矿库闭库后的绿色植被、周围建筑以及原有生态环境等,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原理,结构稳定和功能协调原理。实现新生态系统和能量法人可持续循环利用。
尾矿库闭库后土地再生利用指由于尾矿库建设造成原有土地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支持对现有土地使用,进行超前的规划、安排,实现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尾矿库闭库环境保护重在对闭库后的尾矿库后期保护,通过种植适宜在尾矿库上生长花草树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尾矿库闭库土地再生利用则是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支持对现有土地的再生利用。尾矿库闭库环境保护是土地再生利用的基础,而土地再生利用是环境的核心目标。
2我国尾矿库闭库后的现状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大幅度增加,相应的尾矿库也随之增加。据了解,我国现已闭库的尾矿库有1万多座。但是,大多尾矿库闭库后只是在尾矿库上铺垫土层,做简单绿草种植任其自由生长。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由于尾矿库干砌石被长时间的雨水冲积,以往整齐划一的尾矿库干砌石已不复存在。
3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与土地再生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3」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主要影响因素
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存在溃坝危险,一旦失事,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我们在治理尾矿库周围环境时,会种植一些适宜在尾矿库周围生长的植物,而很多植物生长扎根较深,会影响尾矿库初期坝坝基稳定;或者是我们在治理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了尾矿库原有的稳定结构,导致防洪能力下降甚至溃坝。
3.2尾矿库闭库后土地再生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尾矿库闭库后土地再生利用指充分利用原有土地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或种植绿植来美化环境。但是,在种植农作物时,因矿渣中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可能对农作物产生病变或者是对食用农作物人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4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与土地再生利用的意义
尾矿库一般建在峡谷或山地周边,地势比较险峻。由于尾矿数量较大,含有暂时不能处理的有用或有害成分,我们必须要建立尾矿库将其储存。这样我们既可以解决尾矿的堆积及储存问题,而且可以填海为地,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土地使用面积。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对尾矿的随意排放,减少大面积覆没农田或淤塞河道,环境污染,资源流失。也许在若干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能将这些废渣变废为宝,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
5闭库尾矿库土地再生利用方式
5.1将闭库尾矿库土地用作建筑用地
根据尾矿库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水文,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建筑用地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当地建筑规划相协调,修建不同功能建筑物,将土地完全充分利用,以便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5.2将闭库尾矿库土地用于种植改良土壤
尾矿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透气性能,并且,尾矿中含有好多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机元素。因此,可以在尾矿上铺垫薄土层,直接在上面种植绿植。这样既可以改善土质、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强尾矿坝的稳定性。
6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与土地再生利用主要技术
一般技术:
6.1直接种植
尾矿是松散的细小颗粒,很难形成土壤一样的团粒结构。使一般植物难于在其上生长存活。大面积种植前,需进行种植试验,筛选出根深、耐干旱、适于直接在尾矿上种植的植物,如牧草类植物等。直接种植比较简单,只需把尾矿堆加以平整即可进行。此类复垦适宜于缺少土壤来源的地区。
6.2复土种植
为有利于种植,一般需在经过平整的尾矿库内覆盖一层适宜厚度的土壤。种植一些适宜在尾矿上生长的植物。如柳、槐、榆、樟子松、锦鸡儿等树木。为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经济效益,中国尚有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蔬菜、芝麻、花生等的实例。种植前,需增强土壤肥力和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并解决好作物的可食性。如果仅仅为解决尾矿飞扬问题,可种植草类如沙打旺、油沙草、苜蓿草等,也可种植如柳、槐、榆、樟子松、锦鸡儿等树木。
6.3喷洒种植
当尾矿库既不能直接种植,又暂难覆土种植时,则可采用一种由肥料、种子和纸浆组成的覆盖剂喷洒在尾矿堆的表层上,供野生植物生长,逐渐形成一种天然的植被和覆盖层。
7结论
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转下页)
2019.05科学技术创新-159-便携式仪器的优点及其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运用
李博'孙梁2
(1、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获得了飞跃式的增长。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人们对身处环境的质量和自然环境状况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最近一段时间频发的空气污染和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再次让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公众的焦点。为了进一步加快落实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应从环境监测的手段等角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中,一些专业设备和仪器的应用能够作为辅助手段,极大程度的提升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监测仪器的应用优势及其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为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便携式仪器;环境应急监测;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X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5-0159-02
社会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格外关注。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以工业和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产业发展速度也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各类突发事故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眼前。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和应急预案。但由于环境污染多数属于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估性,一旦发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此,管理人员必须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通过各类专业的设备仪器,及时监测到数据的异常,并有序开展应急响应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这时,对于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得益于其便携等诸多优势,在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环境数据指标,帮助环境监测人员及时制定合理的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1环境应急监测的根本要求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应急监测部门针对突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发生之前,发生期间和发生之后的各阶段内全面落实环境突发问题的控制手段。综合性、全面性的合理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必要支持和保障。
在环境突发污染事故发生之后,各部门和单位必须快速响应,根据具体的事故产生原因和污染情况迅速制定污染治理对策。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监测技术准确快速地获取污染现场的各类环境指标和数据。再结合数据分析后的结果,针对引发污染事故的原因,根据污染物的特征和浓度及具体扩散状况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对策。只有确保实际应用中的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才能够让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获得应用价值,从而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安全性的保障。
2便携式监测仪器的应用分析
2.1重金属测定仪器
重金属元素测定仪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它通过对监测水样中的重金属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来判断和衡量水体的污染程度及污染水源对于周边居民的危害程度。这种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并且能根据水质存在的差异实时监测分析出数据指标。整体耗时短,能(转下页)
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对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防止污染发生并对土地再生利用的综合技术。其次,尾矿库土地再利用,将为中国增加可耕地和其他可利用的大量土地。有助于改善矿山与社区关系;安置剩余劳动力和开发第三产业;改善矿区及社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矿山生产的正常秩序。
我国在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上去的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矿山土地再生利用及生态重建,一定要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法规、制订更加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开展更深入的科学和技术探讨,建立监督检查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全面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及土地再利用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加强尾矿库闭库后环境保护及土地再生利用,是实现满足人民H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吕金辉,郭忠林.基于B/S模式下分布式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控系统设计[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0(5):50-60.[2]刘宏华,徐军.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
环境与发展,2011(11):15.
[3]李晓冰,李富平.中国矿山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⑷:53-57.
[4]常前发,王运敏.中国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矿业,1999(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