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 世界的三项结构
胡塞尔世界的三项结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的三项结构”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进行解析,以及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探讨。
第一部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
他首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独特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和意义。
现象学注重对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抛开先入之见和预设观念,寻求直接接触和理解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感性层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发生在感性层。
在感性层,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事件,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性层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交流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初始阶段。
第三部分:知性层在感性层之上,是知性层。
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对感性层所传达的感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性层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运作所在。
在知性层上,我们可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推理,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精神层在胡塞尔的理论中,精神层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精神层涉及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超越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精神层上,我们思考着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个体层面,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结论: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
通过感性层、知性层和精神层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胡塞尔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
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得到其理论基础的。
目前我们理论界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大多集中于其现象学方法和意向性理论,很少有专文从总体上联系胡塞尔的人本主义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尝试,以推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入研究。
一、‚欧洲危机‛的克服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有人的意义的科学,而现象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于人有意义的哲学,因为唯有当人具有绝对真理时,人才有意义。
哲学家应该是‚人类的公仆‛,他所肩负的人类历史责任就是寻找一种超时空的绝对真理,为各门科学提供依据,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
因此,哲学应当是在自己的范围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应依靠其他科学。
然而近现代以来,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却造成了欧洲人性的危机,欧洲科学的危机和欧洲哲学的危机带来了欧洲的危机。
由于欧洲危机,西方文明越来越不关心人,把人当物看,脱离‚人的生活‛这一理性唯一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遗忘。
‚‘人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就生理物理的意义上而言,而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一种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
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人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
由于人对他们在理论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不理解或所犯的错误而发生的危机,也将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本身来解决。
人的有目的的生活是一个基础,危机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将在这个基础上被人认识和克服。
‛[(1)]而现象学就是克服欧洲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为,它使哲学和科学彻底回到主体性上来了,而纯粹的主体性乃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真正赋予者。
胡塞尔现象学的构造概念
21 0 0年 4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 eJ un 1
Ap .01 r2 0
总 第 1 2期 第 4期 5
S ra . 5 . e ilNO 1 2 No4
胡塞尔现 象学的构 造概 念
⑨ 李岱巍
( 西北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 , 兰州 7 0 7 ) 30 0
【 摘
要 】“ 构造” 概念是胡塞尔现 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它贯穿在胡塞 尔现象学哲 学创造的始终。无论是
问 题 , 个 问题 作 为 描 述 的 问题 就 已经 能对 一 切 对 于 世 界 这 的 构 造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基 本 种 类 的 对 象 提 出来 了 , 且 要 求 并 大 量 本 质 的 发 现 。 ” 是 说 要 确 切 指 明这 样 地 被 形 成 的一 就
识 。但是 , 于胡塞尔来说 , 管没什么 比拒绝休谟 的怀疑 对 尽 论, 保证 科学 的权 利更重要 的 了, 但是胡 塞尔认为 ,决 定 “
不是主体性的准绳 , 主体 的思维活动 为它 自己的有效性提 供了唯一标准。但胡塞尔认 为不 仅经验的形式 , 而且经验
忽略了这种 统一 , 为现实的和可能的经验之统一 的被经 作 验的事物本身 。正是这种同一事物 的统一却引起了休谟的
的内容都是在主体性中构造 的 , 要把意识之外 的物 自体悬
客观性不应在外 部 , 而应在 内部 去寻求 。胡塞尔 的这种 哲 学倾 向深受笛卡尔 、 休谟 和康德 的影响。 休谟对胡塞尔的影响是巨大的。休谟拒绝在现象中看
空间构造与动感——以胡塞尔《事物与空间》为中心的考察
空间构造与动感——以胡塞尔《事物与空间》为中心的考察(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胡塞尔及其《事物与空间》二、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的现象学三、空间构造与动感的具体表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运动四、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相互关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五、结论:空间构造与动感对现象学的意义正文一、引言:介绍胡塞尔及其《事物与空间》胡塞尔(Husserl)是 20 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事物与空间》是一部关于空间现象学的重要著作,以现象学的方法对空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以胡塞尔的《事物与空间》为中心,对空间构造与动感进行考察。
二、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回归事物自身,关注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显现。
在《事物与空间》中,胡塞尔提出,空间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显现。
这一观点为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空间构造与动感的具体表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事物的空间构造与动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来具体表现。
首先,事物的形状是空间构造的基础,它体现了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其次,事物的颜色是空间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与形状共同构成了事物在空间中的具体形象。
最后,事物的运动是空间构造与动感的核心,它体现了事物在空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四、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相互关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中,空间构造与动感是相互关联的。
事物的空间构造是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表现,而事物的运动则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
空间构造与动感的统一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事物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五、结论:空间构造与动感对现象学的意义空间构造与动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对现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空间构造与动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显现,从而深入探讨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现象学
象的同时有一种反思(reflexive)行为,借
助于它我们体验到意向行为本身。
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为反思的和描述的心理学,因
为现象学把反思到的意识结构描述下来。
(二)意向性理论
9. 意向内容的边缘域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
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
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
(二)意向性理论
7.带存在信念的行为与不带存在信念的行
为,这属于行为的质性方面的差别。
“我的别墅在市郊”——“我希望在市郊有我的别墅”
“上帝因为人类造巴比伦塔而惩罚人类,使人类各民族
间的语言彼此不同。”
(二)意向性理论
8.认识对象的主要方式是知觉(Wahrnehmung)
或以知觉为基础;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
第三节 现象学的发展
一、舍勒的哲学人类学:
1.生平:舍勒(Marx Scheler, 1874-
1928)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哲学人 类学的开创者。先后在耶拿大学等任教。 主要著作:《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1900)《同情的本质与形式》、《论 人的永恒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1928)等。 2.接受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但拒绝其先 验自我意识理论。在关于意向性问题、 人类知识的分类等问题上均与胡塞尔不
胡塞尔
一、生平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二、主要著作
《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内时间意识结构为基础,是现象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内时间意识结构指的是人类在时间感知中所体验到的内部时间经验,是人类主体性体验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分析5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内时间意识的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内时间意识结构的概念和本质内时间意识结构是指人在时间意识中感知到的内部时间经验。
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指出:时间作为一个现象,不仅是与空间相互关联的,更是让我们感知到世界在存在中的变化和发展。
时间的存在在人类主体性体验中表现为内部时间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获取时间的基本途径。
胡塞尔认为,在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时间箭头(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二是“现在”的体验。
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使得人类可以对过去进行回忆和对未来进行预知,而“现在”的体验成为获取时间体验的基础。
因此,内时间意识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开放认知和行动的基础。
二、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的现象学特征1. 内时间的主体性质内时间的主体性质指的是内时间体验的唯一性。
每个人的内时间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质,这样的体验是个人纬度的。
相比于外部时间,内时间经验更为个性化,因而具有更高的主体性,是人们体验世界的重要来源。
2. 内时间的现在性时间的体验是内在的,因此其体验具有现在性。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的思维注意力在“现在”这个时刻,他们就会有时间的体验。
内时间的“现在”不仅仅是时态,也是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
3. 内时间的生动性内时间的体验对于人们是生动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时间体验去想象未来,回忆过去。
无论是记忆象征个人经验,预期合理推论未来,还是创造,都离不开内时间经验的体验内容。
4. 内时间的延续性内时间的体验是可以延续的,其前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可分割。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
间的联系与区分
马克思·胡塞尔(Max Hork-heimer)于1937年提出的“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本质与事实关系的理论。
主旨是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事实来勾勒出本质的”蓝图。
胡塞尔把这种概念与社会现实的解释、认识甚至改变联系到一起,因而彰显了现象学的社会洞察性。
首先,要明确事实和本质的概念:事实是指社会实际发生的过程;本质是指看待事实所形成的、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结构以及自上而下对实际活动以及社会士气的法律一般性定律。
此外,还要明确哲学本质、经济本质、宗教本质等形式的本质与之之间的区别;这些形式的本质中,以哲学本质为主线。
它坚持以实证视角来振作社会的精神;而实证的核心,就是发现和落实本质,以把握社会复杂的变化规律、关键症结——从而深入认识社会的实质。
因此,胡塞尔认为,要获得更深刻、客观、准确、全面的社会认知,就必须做到:一是了解社会现实状态,从而明晰它的实质理论和规律;二是把整个事实体系包含在研究的范围中,而不能笼统化和曲解;三是尊重本质对问题的结构与变化规律——从而“推离事实,考察本质”,最终找出本质,解读社会的轨迹。
综上所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强调了事实与本质关系的分析,即通过客观实证考察,研究和看待事实,以明晰其本质;又要清晰区分存在诸种形式的本质;从而来深入认识社会实质,从而全局性、系统性地畅通社会状态的变化规律、症结和客观特征,即便是那些潜藏在背后的复杂因素,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轻视。
胡塞尔 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象学是美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它是哲学思考的一种开关。
黑格尔认为,我们首先应从现象层面反思,即必然的事实层次,而不是直接确定本质的深层解释。
这种思考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强调了“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而且它使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被发现的新关联和可能性。
弗朗茨·胡塞尔(F.Husserl)是现象学的开创者,他以“现象研究”和“思
维和信念”为题,探索现象学之精神和理念。
他将现象学科学发展作为他的目标,将现象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认为是现行研究的一种假定,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现实世界的秩序来理解它的本质。
现象学也指开拓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立体化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众多问题,
从而使哲学和科学能够共同加以开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学者应该努力在客观的、科学的范畴上发现某种形式的真理,而不是通过对象和抽象的讨论,因此,让学者有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宇宙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现象学的研究既可以表现在自然科学,也可以是文化研究。
现象学的概念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学分析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现象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涉及到某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因素分成有形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目的和功能。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应用是许多后现代哲学的起源,也启发了关于可能性的探
索和研究。
胡塞尔留给我们的现象学理论,不仅改变了哲学思想,而且为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和经济学打开了新途径,以便更好地解释本质。
这使得现代哲学学者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并实现更复杂的洞察。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 尔 ( 1 8 5 9 ~1 9 学 派 创 始
人。1 8 5 9 年4 月 8日 出 生 在 奥 匈 帝 国摩 拉 维 亚 的 普 罗 斯 尼 兹 的 一 个 犹太 家 庭 ,今 属捷 克 。他 早 先攻 读 数 学 、物 理 ,1 8 8 1 年 获博 士 学
E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d a t e S u m. NO. 2 7 1 Ma r c h . 2 0 1 3
浅 析 胡 塞 尔 现 象 学 理 论
林 蓉
泉州 3 6 2 0 0 0 ) ( 中共 福建 省 泉州 市丰 泽 区委 党校 ,福 建
【 摘 要】胡塞尔德 国哲学家、2 O 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 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 “ 自 然
的观点 和 “ 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 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 以悬置起来。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 ,把这种 “ 悬
置 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 ,存而不论。他认为科 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 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 ,意 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胡塞尔提 出了 “ 现象学的还原 就是 “ 一切原则的原 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 的拥有物。胡塞 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 的选择是 自由的,考察 范 围可大可小。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有着广泛影响的 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关键词 】生平与著述;现象 学思想;后世影响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全文要想一窥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之堂奥,意向性、直观和还原是我们必须对之有所领会的三个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长篇大论才能予以充分说明。
考虑到引论的篇幅和本疏的主旨,我打算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谈谈对这几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
意向性。
谈到意向性,我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识作为意向性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意识对某物的指向或朝向。
这么一句常见的口号似的定义,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清楚“某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个“某物”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内在的心理表象,这两者都是后于意向性且由意向性构造出来的东西。
大致说来,这个“某物”有时指一般对象,有时指普遍意义,但首先是上文所说的在对象和意义形成之前的康德意义上的图型。
不管是对象也好,意义也好,还是图型也罢,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总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关项逐步构造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意向相关项是一种“意向的”存在或超越(意向活动)的存在。
既如此,意识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意向活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或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流淌于意识之中的,它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切身感受到,胡塞尔将其称为“实项的”存在,以对应于意向相关项的“意向的”存在或超越的存在;意识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回忆、判断、愿望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而且不会弄错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感知时不会不知道我们在感知,也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回忆或愿望等等。
三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兼论胡塞尔的“实践”概念
义上显现 出来的。基于这一引导性 的问题 , 胡塞尔的空 间现象学在理论哲学的层面上着重展开 以下三 个 方面的研究 : 一是几何 空间的起 源问题 , 即现象空间是如何通过一种理想化的方式 , 而被构造为几
何学 的空间 的 ; 二是空 间事物的感 知问题 , 这个 方面的研究与传统的认识论难题相关 : 意识如何超
的实践境域结构 ( 部分地 ) 重建胡 塞尔对实践空 间构造 的分析 , 最后尝试在悬搁难 题的背 景中考察胡
塞尔的实践概念 , 并指出超越论现象学 的观念必然需要借助实践概念才能得到合理 的阐明。
哲学博士,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 5 2 6 0 6 1 。本 文是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意 识 发 生 的基 本 法则 — — 胡 塞 尔
的动 机 引发 现 象 学研 究 ”( 1 4 Y J C 7 2 0 0 0 2) 的研 究 成 果 。
( D“ 空间本身”这种说法由于预设 了其与意识 的不相关性, 因而在现象学看来是不合法的。 ( 胡塞 尔早在 1 8 9 3 年就 开始处理这 个 问题 , 其 基本路 径是, 将直观 空间和几何 空 间并置 , 并考察后者 是如何在 前者 的 基础 上 通 过 理 想 化 ( I d e a l i s i e r u n g)而构 造 出来 的。具 体 参 阅Hu a X X I , S t u d i e n Ⅱ r A r i t h m e t i k u n d G e o m e t r i e( 1 8 8 6 —1 9 0 1) , h e r a u s g e g e b e n v o n I n g e b o r g S t r o h me y e r , T h e Ha g u e : Ma r t i n u s N  ̄ h o f f P u b l i s h e r s , 1 9 8 3 , S . 2 7 5 —2 9 3 . ; 四十 多年 后 , 胡 塞 尔在 其 最 后 部生前公开发表 的著作 《 欧洲科学的危机 和超越论 的现象 学》中, 着重处理 生活世界 中的现象空间如何在 一种由实践 向理论 的兴趣 转化中被理想化 为几何 学的精确空 间的, 参阅 [ 德] 胡塞尔 : 《 欧洲科 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 王炳文译 ,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2 0 0 8年, 第9节a , 以及附录 Ⅱ附录Ⅲ。德 里达 曾以附录 Ⅲ为主要文献 , 针对胡塞尔提 出批判性研 究, 对此参阅 [ 法] 德 里达: 《 胡塞尔 ( 几何学的起源 )引论》 , 方 向红译 , 南京 : 南京大学 出版 社, 2 0 0 4年。
胡塞尔的流形概念——以空间流形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单斌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8-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流形;空间;胡塞尔现象学
摘要:胡塞尔早在前现象学时期就专注于数学的哲学基础探察,指明数学意义上的流形概念需要哲学上的彻底阐明,而不是从纯形式概念苓身阐明。
正是在扩展黎曼流形概念基础上,经由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开启其空间现象学基苓思路,甚而也展示其现象学起源的一般引导线索。
借此空间流形概念成为其空间哲学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恰是对空间流形的探讨,借助于观念直观和理念化来表明空间构造不同层阶的现象学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在对事物感知的现象学分析中,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把所谓空间直观看作感知的综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观,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视觉领域作为意向活动的诸意向相关项的实显性和潜在性之复合体,是以共现的方式在动感系统这一“环境( 背景) ”中显现的。
而就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而言,每个意向相关项的显现即是一个图像,诸意向相关项的显现流即是诸图像显现流形体的视觉领域。
事物显现被还原到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相应地事物显现中的对象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等空间形式也被还原到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中,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定位、场所、疏离、间距等因素首先获得现象学上的区分。
在事物讲座以及其后,尤其在施泰因整理的 1916 年胡塞尔对空间系统构造的文稿中,胡塞尔给出了现象学空间构造的系统勾勒,其中的关键就是从单眼、双眼以及头部动感系统构造的视觉空间缺乏深度维度,导引出身体的行走动感是构造三维视觉空间的深度维度的关键。
而这也成为理解胡塞尔空间现象学的关键环节①.一、单眼动感系统、双眼动感系统与视觉空间胡塞尔分析视觉空间构造是从视觉领域的最底层阶开始的。
首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分的动感系统,或者说将其他动感系统设定为零,即保持不动。
在这般情况下分析视觉领域的显现与眼睛动感系统的关联,以至于随后即使考虑到其他动感系统的运动,改变的也只是我们从原先单纯眼睛的动感处境过渡到一个动感流形。
但是无论在单纯眼睛运动系统还是包含其他运动的动感流形,作为眼动领域的相关项就是对象的面( Seit) 的显现,胡塞尔称之为“被构造对象之同一的、纯粹眼睛运动的面”,这是进一步构造的基础层阶。
眼睛运动的动感系统作为还可分为单眼的动感系统和双眼的动感系统两个部分。
双眼可以分别闭上,形成两个单眼领域,即左边的领域和右边的领域。
胡塞尔认为:对于视觉领域而言,“动感系统是一个二维流形,我们可以在平面的观念下表象它:零点( 眼睛的静止位置) 、右-左和上-下方向,被质性化为优先的坐标系统。
视觉感性领域( Sehsinnfeld) 类似地被规定为二维的,即零点和两个主要方向( 坐标方向) ”①.针对这样的状况,贝奈特解释道:“在单眼的动感系统和相应的视觉领域,显示出一个平行的结构化作用:零点……右-左方向,上-下方向。
单眼视觉领域是一个可能运动的二维连续统。
”②胡塞尔强调有些视觉图像的变化只发生在双眼的感知中,在与双眼的动感进程相关的视觉图像显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图像、一个视觉的感觉侧显分解为两个图像,或者说两个图像交融为一个图像。
”③两个图像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可以有别,一种情况下可能被当作一个图像对另一个的“重复”,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部分交迭、部分拓展。
胡塞尔认为在此要紧的是,与这种双眼动感系统相应的图像显现,指明了深度上的区分或者有深度-值。
但是这种深度区分来自质料在图像延展中的分布或者定位,而且并不是以一种二维的流形与延展的二维流形平行、并存,“它们恰恰跟随着属于图像分布的位置区分,也跟随着借此被定位化的颜色因素”④.胡塞尔并不认为这些深度区分或深度值是相应于延展的值,因而不相应于延展的二维流形,这种深度区分的流形是一维的。
不过这里也表明,“着色( Far-bung) 不仅需要单纯的延展,而且也需要带有深度、甚至带有变化着的凸凹的延展”⑤.就此而言,单眼的和双眼的领域都可以有相应的深度因素,但是在单眼的视觉领域中所有深度区分消失了,原因在于一个固定深度值的缺乏,而深度因素取决于深度上的区分。
因此胡塞尔指出:“深度因素在其持续融合于二维延展的持续统一位置系统中,构造了单眼领域与双眼领域的一个现象学上的本质区别。
”⑥但他在此并未指明如何处理这一区别,直到处理疏离、间距的构造时,才有所澄清。
疏离在现象学上不同于间距,因为与疏离相对应的关联点既不是整个躯体,也不是躯体中可看到的部分,也不位于头部的任何地方。
单眼系统与双眼系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在单眼的看中,只有图像的某种扩伸和收缩被看作疏离的展示; 而在双眼的看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凸凹( Relief) 的变化或者深度的变化。
”⑦即是说,在单眼的视觉领域,在图像的疏远中只有形状、大小等,而在双眼的视觉领域,除大小、远近之外,还有深浅等相类似的规定。
正是因为这一点,贝奈特认为双眼动感系统的本己特征就在于这两个图像间的“协调作用”,“由于双眼动感系统中的协调作用',在相应的视觉领域内形成一种图像间的配对作用,导致双图像的出现。
于是才能够产生事物凸凹在显现中的呈现。
在视觉领域的动感之内激发的转换中,或在多样化图像和图像领域的连续统中,前事物的和前空间的统一体被构成”⑧.双眼视觉显现中的共现由此获得一个新的形构质性:凸凹。
胡塞尔后来将之看作“视觉事物的显现之复合质性( 形构质性) ”⑨.这是不是说明通过单纯的眼睛运动动感系统已经在视觉领域构造了三维空间意义上的深度维度呢? 胡塞尔明确回答是否定的。
两种深度维度( 如果第一种深度因素、深度感觉可以称之为深度维度或拟深度维度的话) 在动感系统中有不同的相应系统,而几何学意义上的深度则是更高层阶上的构造,是视觉三维空间转化为客观空间的一部分。
二、头部动感系统与封闭的二维球面空间构造单纯眼睛运动系统构造的视觉领域是有限的平面空间。
当头部围着它的基本轴线转动,而身体其他部分保持正常位置不变化,那么眼睛运动的视觉空间是剩余的形式,但是它伴随每个头部位置得到一个新的索引。
胡塞尔就此说道:“眼睛运动的空间成为一个新空间的共现( Apparenz) ( 图像) ,眼睛运动的躯体成为一个新型的躯体的共现。
”①这个由头部动感构造的新空间与第一层眼动动感系统构造的空间有所区别。
新空间按照左和右是没有界限的,因为就左和右的方向看,它是闭合的。
因此不同于按照上-下和左-右两条相交的轴线的眼动空间,它是没有两条轴线的交叉,而是一个左-右的闭合的坐标线作为横坐标和一个上-下不闭合的轴线。
胡塞尔在 1916 年的“系统的空间构造”手稿中进一步指出,这里还存在一种理想情况:我们假设头和眼睛的直向指向的常态位置上所标志的动感复合体被突显为零点状态,那么头可以从这一零点状态、零点位置右转; 如果这一右转延续得足够远,那么可以达致同样的眼动空间和躯体系统。
左转也同样如此。
结果表明:一方面,头的动感系统可以在眼动动感系统静止的情况下获得与之相同的动感相关项---眼动空间。
也就是说,不同的动感系统可以获得相同的空间流形,不同的局部动感系统之间可以相互代替,但是不增加新的维度。
就眼睛运动与头部运动的动感系统而言,二者是同样的二维流形,并不能通过眼动动感系统与头的动感系统之叠加而获得第三维度,这意味着必须在这两个动感系统之外寻求新的动感系统,以便可以增加维度数。
另一方面,头的动感系统构造的空间流形与眼动空间有所不同,眼动空间是作为上-下、左-右两条轴线相交的定位系统,但作为有限的、有边缘的空间流形,在这种情况下,胡塞尔以L←0→R 来标识眼睛从零点向左-右的延展轴线。
头部运动与眼睛运动的动感复合体所构造的空间拓展了单纯眼动空间。
但是这里仍然没有深度维度的构造,即使我们现在将其他肢体的运动也考虑进来( 身体的行走除外) ,“头部运动的空间至多成为一种球形封闭空间”②.这个头部运动甚至上身运动的动感系统同眼睛运动动感系统一样还不足以达到深度维度的构造。
胡塞尔自己指明:“迄今为止,所有躯体还是平面的存在,至多是球面的存在.构造的是一个二维的同质黎曼空间。
第三维度、深度、三维的躯体性还谈不上。
”③至此为止,胡塞尔这里讨论动感系统是从最初级的局部动感系统开始的。
所谓单眼、双眼和头部上身系统不过是设定动感总体系统之某些局部处于零点状态,只有某些局部系统功能运作,是相对于常态状况下的极限情况,事实上身体动感系统在常态状况下是总体上协调操作的。
德雷蒙德批评胡塞尔对动感的局部系统的论证是“勉强的”,因为“他一方面忽视头部在左-右运动上的生理学限制,另一方面求助于头部运动的上-下运动”④.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胡塞尔描述单眼、双眼、上身、头的动感功能时,并不是依赖于这些身体器官的生理学上的功能。
这不仅因为胡塞尔一再强调动感概念不可从生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理解,也因为对于胡塞尔而言,动感根本上不能归属为某种身体感官器官的功能,事实上,身体作为动感的器官,也是在身体作为系统意义上的,作为动感总体系统协调运作下的权能性不是身体的生理运动能力,而是具身化为身体的自我之权能性,故而不等同于就是身体的物理-生理功能。
因此,德雷蒙德的批评并不有效。
德雷蒙德自己也紧接着指出:胡塞尔这种对物理实在性的忽视在旋转的描述中得以补充,尤其是在深度维度构造中得以阐明。
三、动感与两种深度维度的构造贝克莱曾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强调:“我们不可能看到深度,我们的深度知觉( perception ofdepth) 不可能是感觉的( sensory) .我认为都同意距离本身无法直接被看到。
因为距离是一条线,其一端指向眼睛,它在眼睛的”领地“中仅仅投射一点,该点同样保持不变,不论距离是短是长。
”①这种感觉主义对深度维度的质疑,尤为现代心理学所重视,心理学上探讨空间构造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深度维度的心理起源问题。
施通普夫引入运动感觉概念,竭力试图说明深度维度如何在运动感觉中产生。
现象学家施特洛克( stroeker) 正是由此声称:“贝克莱的空间理论成为对这一问题系列考察之起点,即是否存在原初的深度感知,而贝克莱的论证给出一个在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多样化的问题处理方式。
”②贝克莱的核心主张就是感觉真正把握到的空间只是二维的,三维深度空间乃是联想的产物,深度感知不过就是“被联想的宽度感知”.胡塞尔现象学从眼动动感系统中视觉空间构造角度给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解释。
深度维度的构造对于胡塞尔空间构造也是关键性环节,解答深度维度的构造就是从根本上回答三维空间性如何在现象学上被给予。
正是通过揭示深度维度的构造,胡塞尔将心理学上理解的运动感觉概念改造为空间构造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动感,因为正是在动感总体系统---整个身体的“我能行走”的意义上,深度维度才真正被构造,单凭视觉的动感系统只能构造深度因素,而不是真正的深度维度。
由此动感作为现象学的概念也脱离了身体感觉器官的运动的初级层阶,而是作为整全的动感系统,也就是主体的“权能性系统”、自我的自由。
从视觉感性领域看,在视觉领域中有广延的形式( 大小、形状、位置等) 与颜色质料( 如色度、亮度等) .前者相当于立义形式,但胡塞尔因为“形式”这个词容易理解为与对象概念相对应,而在视觉领域中还没有本真意义上的对象形成,而是前现象的、前对象的,所以我们不是在客观空间的意义上理解“延展”( Extension) 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