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试题

合集下载

2017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

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

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推荐文章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试题及答案热度:全国卷历史高考题热度: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热度: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热度:全国高考l历史2017试题热度:历史高考问答题赋分占卷面总分的30%,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问答题解答就成了能否有效提高高考分数的关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对此理解正确是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4、秦始皇为解除“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2017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解析

2017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简析(黑吉辽蒙藏疆宁陕青渝甘11省使用)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图5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陶”“曹鲁之间”的区位优势,结合地图及所学可知,陶、曹、鲁地处平原,水陆交通相对较为发达,答案为A项。

材料不涉及“争霸战争”,排除B。

材料所示地区虽然交通便利,但材料不涉及地方经济状况及城市规模(交通条件对地方经济有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区位”,不是强调“地方经济”),排除C、D。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史书修撰,由私到官,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治性越来越强化。

官修史书,丑化敌人,美化自己,古今皆然。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A项错在“开始”,仅从北方饮茶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直到当下也未尽一致)排除B,D项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属于史实错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朝。

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实力上升,逐渐对北方产生影响,南方习俗被北方人所接受。

答案C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由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答案为A项。

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试题

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试题

2016 世界史: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二卷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 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卷
论题:
1、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 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 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 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 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 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 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 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 缓慢。
42.(2017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 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 2、热点体现: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从近现代科技发展 通史的角度,准确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习俗演变的关系。 3、能力体现:“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 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由此可知:工业化推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确立。

2017年全国2卷41题

2017年全国2卷41题

2017年全国2卷41题2017⾼考新课标2卷⽂综历史 42题解析:本题要求考⽣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出⼀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进⾏说明。

对材料进⾏分类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出⼀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进⾏说明。

对材料进⾏分类分层解读,按照题意对其中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信息进⾏提取,可归纳出钟表的演变包括钟表精确度的变化、钟表应⽤范围(功能)的变化、钟表普及程度(钟表使⽤⼈群范围)的变化等信息,将钟表的演变史,⾃主转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继⽽从科技影响⼈类社会,影响钟表业发展,改变⽣活⽅式等⾓度思考、拟定论题。

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业⾰命与钟表的演变;科技进步推动了钟表的参考论题如下: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参考论题如下:普及;科技发展促进钟表的更新;科学技术发展对钟表功能的影响;技术⾰新与钟表的精准度;科技发展促进钟表的演变;科技改变了⽣活;科技发展带动⽣活进步;⼯业⾰命推动钟表的普及等。

(注意:论题字数⼀般不超过20个字,建议采⽤陈述句,⾔简意赅,主题突出。

)参考答案:⽰例1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3分)阐述: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同⼀论题下,有两个信息与阐述,就可以得6分)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钟表功能由单⼀向多样化的发展。

(3分)⽰例2 论题:钟表的科技含量与功能。

(3分)古代⽇晷。

在中世纪,科技不发达,钟表制作⽐较原始,钟表的主要功能就是计时。

近代怀表。

近代,随着⾃然科学的进步,钟表的精确度提⾼,既体现计时功能,⼜有家庭装饰的意义。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2017·课标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2卷附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2卷附答案解析

12017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解析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
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故答案为A 项。

25.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

故答案为。

2017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解析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故答案为A项。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

故答案为
1。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文科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文科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文科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D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驶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题

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题
2、热点体现: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从近现代科技发展通史的角度,准确认 识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习俗演变的关系。
3、能力体现:“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 点的能力。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 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
论题:
1、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 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 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 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 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 和人群所采用。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 为国际标准时间
——据2013年北京文综卷改编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03年
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 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
1914年 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答案:A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答案:C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从材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家统一,南茶北运,北方对喝茶习俗认识得以改变。

答案:A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答案:A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

2017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

2017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试题预测分析
1、试题回顾:
2015 一卷
2016 一卷
世界近现代: 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关系调整)
2015 二卷
中国现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假日增多 ( 思考习俗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中国史: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 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中国史: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由此可知:工业化推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确立。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 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840--1912年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 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 1927--1949年 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 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1949-----年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 阐述:
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 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 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 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 观念的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 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 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 革命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 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而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 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42.(2017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年全国Ⅱ卷历史第42试题
中世纪末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 近代早期 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后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 21世纪初 出现。
论题:(多样性,开放性)
• 1、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 2、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 • 3、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阐述: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 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 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 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 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 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继提高,钟表精度提 第一:审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论题。 通过时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论题为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 阐述:
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 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 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 普及使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 间观念的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 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 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 出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 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 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 2、热点体现: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从近现代科技发展 通史的角度,准确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习俗演变的关系。 3、能力体现:“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 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据2013年北京文综卷改编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多样性,开放性) • 1、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 2、近代标准时间的使用是中国近代化的结果 • 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
论题: 2、近代标准时间的使用是中国近代化的结果 阐述:
19世纪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 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海关 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 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 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 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沿海到内地,影响由弱到强,是中国近代 化的产物。
论题:
1、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 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 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 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 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 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 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 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 缓慢。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20世纪 80年代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改编)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
技术进步改善了城市生活 论证: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恶化,城市 交通信号灯出现。随着电的发明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 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促进城市信号灯的变革,由煤气信号灯到电力 交通信号灯,再到智能自动调控信号灯的出现。信号灯技术的提高解 决了城市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了城市文明程度,增强了交通法规意识。 总之,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城市生活。
2、试题改编拓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868年 1903年 1914年 1926年 1952年 表1、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演变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 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 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 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 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 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 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 路的畅通。
——据2013年北京文综卷改编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 阐述:
工业化推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确立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火车、轮船现代交 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1847年英国铁路时刻表采用 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 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9世纪中后期,工业化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英国是当时 政治、经济大国,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 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84年,华盛顿会议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 国际标准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