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数学衔接指导教案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三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专题三 不等式第一讲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习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学习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类比归纳,数形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探究一:①解方程023=+x ;②作函数23+=x y 的图像;③解不等式023>+x思考: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能通过观探究二:如何解不等式062>--x x ?【知识要点】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与02<++c bx ax 来进行讨论。
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0>a 的情形。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有两相等实根【实战演练】例1 解下列不等式:(1)02732<+-x x (2)0262≤+--x x (3)01442<++x x (4)0532>+-x x1211,22--+34332R ∞⋃∞答案:()()()(,)(,)()无解()例2 (1)例若<<,则不等式--<的解是1 0a 1(x a)(x )01a_____1a x a <<________________例3 (1) 若ax 2+bx -1<0的解集为{x|-1<x <2},则a =___12_____,b =__12-______. (2)例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2 x x 2--x 6(3)若代数式262-+x x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123x x ≥≤或 。
高一数学初高中数学衔接《乘法公式、因式分解(2)》教学案
江苏省泰兴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案(一)乘法公式、因式分解(2)班级 姓名一、引入新课1、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此时,称2(0)a x b x c a ++≠可被12x x x x --和整除.(1)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有一根是0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必有一个因式是0x x -,即20(0)ax bx c a ++=≠可被0x x -整除.此时2(0)ax bx c a ++≠必可分解为'00()()a x x x x --,其中0'x 是方程的另一个根. (2)若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的系数,,a b c 满足0a b c ++=,则它必有一个因式是1x -;满足0a b c -+=,则它必有一个因式是1x +.2、一元多项式的除法我们把形如 1110,(0)n n n n n a x a x a x a a --++++≠,(n 为非负整数)的代数式称为关于x 的一元多项式,常用(),()f x g x ,…表示一元多项式.我们只研究一元多项式的除法.像整数除法一样,一元多项式的除法,也有整除、商式、余式的概念. 一般地,一个一元多项式()f x 除以另一个一元多项式()g x 时,总存在一个商式()q x 与一个余式()r x ,使得()()()()f x g x q x r x =+成立,其中()r x 的次数小于()g x 的次数.特别地,当()0r x =时,称()f x 能被()g x 整除.(1)若关于x 的方程()0f x =有一根是0x ,则一元多项式()f x 必有一个因式是0x x -,即()f x 可被0x x -整除.此时必有0()()()f x x x g x =-,其中()g x 是次数小于()f x 的次数的一元多项式.(2)若()f x 的所有项的系数和为0,则()f x 必有因式1x -;若()f x 的奇次项与偶次项的系数差为0,则()f x 必有因式1x +.二、例题精讲例1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1)x a x a -++(3)222525525x xy y x y -+---(4)已知2267314(23)(3)x xy y x y a x y b x y c --+++=-+++,试确定,,a b c 的值.例2 (1) 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32320x x -+=;(2) 已知32()528f x x x x =-++能被2x a x a --和整除,求a 的值.例3 (1)如果257x kx -+被52x -除后余6,求k 的值及商式.(2)设g(x)=3x 2-2x+1,f(x)=x 3-3x 2-x-1,求用g(x)去除f(x)所得的商q(x)及余式r(x).。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二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专题二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会根据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重点: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与应用难点: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与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学法指导:分类讨论思想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一元二次方程20 (0)a x b 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2224()24b b ac x a a -+= . 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24b ac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42b b ac x a-±-= ;[2]当Δ=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22b x a=- ; [3]当Δ <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 1212,b c x x x x a a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
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
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
教案名称: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为顺利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2. 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未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重点:
1. 复习并巩固中学数学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
3. 培养解题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复习整数、有理数、代数、几何等中学数学基础知识;
2. 引入高中数学预备知识,如函数、解析几何等;
3. 通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2. 实践法-设计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3. 問題解决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解题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五、教学流程:
1. 复习中学数学基础知识(1课时);
2. 引入高中数学预备知识(2课时);
3.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2课时);
4. 总结复习(1课时)。
六、教学评估:
1. 总结复习课时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了高中数学的预备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坚
实的数学基础。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案:2乘法公式、因式分解(1)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数学教学案(2)初高中衔接2:乘法公式、因式分解(1)班级 姓名一、基础知识1、乘法公式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⑵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⑴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⑵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⑶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⑷两数和完全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⑸两数差完全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2.因式分解的方法(1) 提取公因式法:把各项都含有的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2) 运用公式法:逆用乘法公式;(3)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分解法,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合理的分组方法; (4)十字相乘法:①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2q x p x pq x q p x ++=+++进行分解。
特点:(1)二次项系数是1; (2)常数项是两个数的乘积;(3)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因数的和。
②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三项式 c bx ax ++2条件:(1)21a a a = 1a 1c(2)21c c c = 2a 2c(3)1221c a c a b += 1221c a c a b +=分解结果:c bx ax ++2=))((2211c x a c x a ++二、例题精讲例1:计算:⑴、)749)(7(2x x x +-+⑵、)93)(3(2++-y y y⑶、)1)(1)(1)(1(22+-+++-a a a a a a例2:⑴、已知4)2()2(2-=---b a a a ,求代数式ab b a -+222的值。
⑵、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数学初高中衔接班教案
数学初高中衔接班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学习
2. 加强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如代数、几何、函数等
2. 引入高中数学的知识,如排列组合、概率、微积分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知识
- 通过讲解、练习和考试等方式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2. 引入高中知识
- 介绍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3. 综合训练
- 定期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初高中知识,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4. 课外拓展
-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进行相关研究,扩展数学视野
教学评估:
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每学期末进行综合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不定期进行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教材:《数学初中教材》、《数学高中教材》
2. 参考书籍:《数学衔接教程》、《数学基础训练》等
3. 网络资源:数学学习平台、在线教学资源等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初升高衔接课数学教案及答案(总共8讲)
初升高衔接课数学教案(总共8讲)初高一衔接课:基本运算问题初高一衔接课:基本运算问题(一)绝对值一、知识梳理:⑴ 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⑵ 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0)0(0)(0)a a a a a a >⎧⎪==⎨⎪-<⎩.⑶ 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⑷ 个绝对值不等式:||(0)x a a a x a <>⇔-<<; ||(0)x a a x a >>⇔<-或x a >. ⑸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二、例题讲解: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三、强化练习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13A B x0 4C D xP |x -1||x -3| 图1.1-1x原式=(+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7∴-x x=⨯364∴+x x13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x x5-=15∴-x x2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异号的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的符答案:1.222(3)(39),(2)(42),(23)(469),a a a m m m x x x +-+-++-++2.2222()(),()(),nx x y y xy x x x y x xy y +-+-++ 22432(1)(4321)y x x x x x --+++ 3.(2)(1)x x --,(9)(3)x x -+, (5)()m n m n -+4.3(2)(8)ax x x -- ;(3)(2)na ab a b +- ;2(3)(1)(23)x x x x -+-+;(2)(415),x y x y -+(772)(1)a b a b +++-5.2()(3),(21)(21),(3)(52)x y a y x x x x y -++--+;(12)(12),x y x y -++-23333()(),(1)(1),()(1)ab a b a b x y x y x x y x y +----+-++.6.2837.5354(2)(1)(1)(2)n n n n n n n n -+=--++8.322322()()a a c b c abc b a ab b a b c ++-+=-+++初高一衔接课:基本运算问题初高一衔接课:基本运算问题(四)根式一、知识梳理:二次根式的性质(1)一般地,形如(0)a 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232a a b b +++,22a b +等是无理式,而22212x x ++,222x xy y ++,2a 等是有理式. (2)二次根式2a 的意义2a a ==,0,,0.a a a a ≥⎧⎨-<⎩(3)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ab b a =),(0≥0≥b a ;二次根式的除法:先把除法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4)其性质如下:(五)分式一、知识梳理:当分式A B 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AB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二、例题讲解:【例1】化简11xx x x x-+-解法一:原式=222(1)11(1)1(1)(1)11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解法一:原式=22(1)1(1)(1)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式逐步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A A mB B m⨯=⨯进行化简.一般根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例2】化简222396162279x x x x x x x x++-+-+--=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例3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又x <1,∴x <0; 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3x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例4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13A B x4C D xP |x -1||x -3|图1-1-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例5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或 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提 示熟练进行分解因式运算是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 或 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例6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211-和1110-; (2)264+和226-. 【解】 (1)∵1211(1211)(1211)11211112111211--+-===++,1110(1110)(1110)11110111101110--+-===++, 又12111110+>+, ∴1211-<1110-.-1 1x y图1.2-5910+⨯(1)n n ++1910+⨯(910-1(1)n n ++(4n n -是正整数,(1)n n ++513.计算:11111324359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 .答案 A 组 1.(1)2x <-或4x > (2)-4<x <3 (3)x <-3,或x >3 2.1 3.(1)23- (2)11a -≤≤ (3)61- B 组1.(1)37 (2)52,或-15 2.4.C 组1.(1)C (2)C 2.121,22x x == 3.36554.提示:1111[](1)(2)2(1)(1)(2)n n n n n n n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初高一衔接课:(一)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一、基础知识梳理1、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 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 轴或纵轴,x 轴与y 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 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点的坐标和象限.(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对称点:设11(,)M x y ,22(,)M x y '是直角坐标系内的两点.① 若M 和'M 关于y 轴对称,则有1212x x y y =-⎧⎨=⎩.② 若M 和'M 关于x 轴对称,则有1212x x y y =⎧⎨=-⎩.③ 若M 和'M 关于原点对称,则有1212x x y y =-⎧⎨=-⎩.所以,22x =-,13y =-,则()2,3A -、()2,3B --. (3)因为A 、B 关于原点对称,它们的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所以22x =-,13y =,则()2,3A 、()2,3B --.例2已知一次函数y =kx +2的图象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x 、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O 为原点,若ΔAOB 的面积为2,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B 是直线2+=kx y 与y 轴交点,∴B (0,2),∴OB =2, 1222AOB S AO BO AO ∆=⋅=∴=又, 2y kx =+又,过第二象限,(20)A ∴-,1120212x y y kx k y x =-==+=∴=+把,代入中得,例3反比例函数xk y 1-=与一次函数)1(+=x k y 只可能是( )(A ) (B ) (C ) (D )【解】因直线)1(+=x k y 必过点()0,1-,所以选择(C )、(D )一定错误.又直线)1(+=x k y 与y 轴的交点为()k ,0,所以当1>k ,双曲线xk y 1-=必在第一、三象限. 故选(A )例4 如图,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mx b =+的图象交于(13)A ,,(1)B n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回答:当x 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 【解】(1)(13)A ,在ky x=的图象上, 3k ∴=,3y x∴=又(1)B n -,在3y x =的图象上,3n ∴=-,即(31)B --,,313m bm b =+⎧⎨-=-+⎩,解得:1m =,2b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3y x=,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y x =+,(2)从图象上可知,当3x <-或01x <<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的上方,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例5 如图,正比例函数x y 3=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ky =)>,>(00x k 的图象交于点A .过A 作AB ⊥x 轴于B 点.若k 取1,2,3,…,20时,对应的Rt △AOB 的面积分别 为1S ,2S ,3S ,…,20S ,则1S +2S +3S +…+20S =_ .【解】过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作x 轴的垂线.x 轴、正比例函数图象及垂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k 的 一半.于是 1S +2S +3S +…+20S =22020121×)+(×=105.例6 已知反比例函数xky 2=和一次函数12-=x y ,其中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b a ,、()k b a ++,1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A 坐标是()1,1,请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O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把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都求出来,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根据题意,得()⎩⎨⎧-+=+-=.112,12a k b a by xA OB图(12)ABOxy两式相减,得2=k .所以所求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xy 1=. (2)由勾股定理,得21122=+=OA ,OA 与x 轴所夹的角为︒45.①当OA 为AOP ∆的腰时,由OP OA =,得()0,21P ,()0,22-P ;由AP OA =,得()0,23P .②当OA 为AOP ∆的底时,得()0,14P . 所以,这样的点有4个,分别是()0,2、()0,2-、()0,2、()0,1.例7已知一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经过点()3,32A +,()1,3B -,()2,C c -.求222a b c ab bc ca++---的值.【解】 由点点()3,32A +,()1,3B -,()2,C c -在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上,于是有233+=+b a ,3=+b a ,c b a =+2,解得31,231,1a b c =-=-=,3,232,23a b b c c a ∴-=--=--=-.222a b c ab bc ca ++---=()()()2221136 3.2a b b c c a ⎡⎤-+-+-=-⎣⎦例8如图,点A 、C 在反比例函数()30y x x=<的图象上,B 、D 在x 轴上,△OAB ,△BCD 均为正三角形,则点C 的坐标是 .【解】 作AE ⊥OB 于E ,CF ⊥BD 于F ,易求OE =EB =1, 设BF =m ,则(2,3)C m m ---,代入3y x= 得2222210,2m m m -±+-==.D CB AOyx又0,12m m >∴=-+,∴点C 的坐标为 ()12,36---.四、课后巩固练习 A 组1.函数y kx m =+与(0)my m x=≠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以是(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在坐标原点,D 在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又知6AB =,22AD =,求,,B C D 点的坐标.3.如图,已知直线12y x =与双曲线(0)ky k x=>交于A B ,两点,且点A 的横坐标为4.(1)求k 的值;(2)过原点O 的另一条直线l 交双曲线(0)ky k x=>于P Q ,两点(P 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P 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 的坐标.B 组1.选择题如图是三个反比例函数y =1k x ,y =2kx ,y =3k x在x 轴上方的图象,由此观察得到k 1、k 2、k 3∴的大小关 系为( )A .k 1>k 2>k 3B .k 3>k 2>k 1C .k 2>k 3>k 1D .k 3>k 1>k 2 2.选择题xyO A . xyO B .xyO C . xyO D .OxAyByxO第2题 第3题yxCB AO yx图 1 OA B DC P4 9图 2如图,正比例函数kx y =和()0>=a ax y 的图象 与反比例函数()0>=k xky 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 点和 C 点.若AOB Rt ∆和COD Rt ∆的面积分别为1S 和2S ,则1S 与2S 的关系是( )(A )1S >2S (B )1S =2S (C )1S <2S (D )不能确定3.如图,已知Rt △ABC 的锐角顶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m x的 图象上,且△AOB 的面积为3,OB =3. (1)求点A 的坐标; (2)求函数y =mx的解析式; (3)若直线AC 的函数关系式为y =27x +87, 求△ABC 的面积.4.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 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 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 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 的面积是( )A .10B .16C .18D .20C 组1.如图,如果x x >,且0<kp ,那么,在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内,正比例函数kx y =和反比例函数xpy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示意图正确的是( )(A ) (B ) (C ) (D )2.已知反比例函数xmy 21-=的图象上两点()()2211,,,y x B y x A ,当210x x <<时,有21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 __.3.已知点()a P ,1在反比例函数()0≠=k xky 的图象上,其中322++=m m a (m 为实数),则这个函数的图象在第_____象限.4.已知3=b ,且反比例函数x b y +=1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点()3,a 在双曲线xby +=1上,则_____=a .5.如果不等式0<+n mx 的解集是4>x ,点()n ,1在双曲线xy 2=上,那么一次函数 ()m x n y 21+-=的图象不经过第___象限.6.已知直线b kx y +=经过反比例函数xy 8-=的图象上两点()1,2y A 与()2,2x B ,则.______=kb五、参考答案与解析A 组 1. B2. D(2,2)、C(8,2)、B(6,0).3.(1)8k =.(2)点P 的坐标是(24)P ,或(81)P ,.B 组 1.B2.B 解析:设()()2211,,,y x C y x A .则根据题意,k y x y x ==2211. 所以k y x AB OB S 212121111==×=, k y x CD OC S 212121222==×=.根据题意,把()4,2-A 、()2,4-B 两点的坐标代入直线b kx y +=中,得 ⎩⎨⎧=+--=+.24,42b k b k 解得⎩⎨⎧-=-=.2,1b k故()2121-=-=-k b .二次函数初高一衔接课:(二)二次函数一、基础知识梳理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其图像为①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a;②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a; (2)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性质(1); (2).【解】 由于函数和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所以只要确定它们的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就可以确定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1)因为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2>0, 所以抛物线有最低点,即函数有最小值.因为=,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小值是. (2)因为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1<0, 所以抛物线有最高点,即函数有最大值. 因为=, 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大值.例3 (1)当12x ≤≤时,求函数21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当0x ≥时,求函数(2)y x x =--的取值范围. 【解】 (1)作出函数21y x x =--+的图像(如右图),当1x =时,=max y -1,当2x =时,=min y -5. (2)作出函数2(2)2y x x x x =--=-在0x ≥内的 图像(如右图),可以看出:当1x =时,min 1y =-,无最大值. 所以,当0x ≥时,函数的取值范围是1y ≥-.例4 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m (件)与每件的销售价x (元)满足一次函数1623,3054m x x =-≤≤.5322--=x x y 432+--=x x y 5322--=x x y 432+--=x x y 5322--=x x y 5322--=x x y 5322--=x x y 849)43(22--x 43=x 5322--=x x y 849-432+--=x x y 432+--=x x y 432+--=x x y 425)23(2++-x 23-=x 432+--=x x y 425A.B.C.D.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1)2+2,或y =a (x +1)2-2,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0=a (1+1)2+2,或0=a (1+1)2-=-12,或a =12. 2.∴a所以,所求的函数为y =-12(x +二次2,或y =12(x +1)21)2+-2.(3)设该二次函数为y =ax 2+bx +c (a ≠0).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 228842a b c c a b c -=-+⎧⎪-=⎨⎪=++⎩,解得 a =-2,b =12,c =-8.故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2x 2+12x -8.例6二次函数bx ax y +=2和反比例函数by 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四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专题四 函数第一讲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学习目标:(1) 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能运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 能懂得分析图象,从图象中得出信息,归纳总结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与数形结合能力。
(4) 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重点:熟练应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解题。
学习难点:进一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指导:数形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1、函数: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_两__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变量x 每一个值,变量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称y 是x 的_函数__,其中,x 是_自变量__,y 是_因变量__。
函数的实质是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是使代数式和实际问题有意义,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其对应。
2.函数的表示方法有3种:(1)表格;(2)图形;(3)解析式。
3.函数图象的画法---描点法描点法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4.一次函数y kx b =+ (k 、b 为常数,k ≠0)的图象与性质5.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k 、b 的符号k >0b >0 k >0 b <0 k <0 b >0 k <0b <0图像的大致位置经过象限第 1、2、3 象限 第 1、3、4 象限 第1、2、4 象限 第2、3、4 象限 性质 y 随x 的增大 而 增大 y 随x 的增大而 增大 y 随x 的增大而 减小 y 随x 的增大而 减小函数 k 图象象限 x 增大,y 如何变化(k ≠0)k>0一、三___在每一象限内__________,y 随x 的增大而__增大_______.x k y =yxo【例题选讲】知识点1: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例1.①若函数 是一次函数,则m=-2 ②若函数 y=(m-1)22-mx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值等于-1知识点2: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例2.函数y=kx-k 与 y=xk(k ≠0) 在同一条直角坐标系中的 图象可能是( D )知识点3: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综合问题例3: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A (-2,1),B (•1,n )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范围.解:(1)把A (-2,1)代入y=mx,得m=-2, 即反比例函数为y=-2x ,则n=21-⇒n=-2.即B (1,-2),把A (-2,1),B (1,-2)代入y=kx+b ,求得k=-1,b=-1,所以y=-x-1. (2)x<-2或0<x<1. 【巩固练习】1.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反比列函数ay x=与正比列函数y bx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 B )k<0二、四____在每一象限内_____________,y 随x 的增大而__减小_______.xy oxy oxy oxy o(A) (B) (C) (D) yxo123-=+m x y2. 已知一次函数y 1=kx+b与反比例函数y 2=kx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从初中数学的知识基础出发,逐步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为顺利适应高中数学课程做好准备。
2.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方面的内容。
2. 引入和探讨高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集合与映射、函数的基本性质、解析几何等。
3. 练习高中数学的典型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夯实基础。
2. 导入高中数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概念和方法。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高难度数学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解题方法。
4. 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内容。
5.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 《新课标数学》教材及配套辅导书。
2. 数学练习册和习题集。
3. 电子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评价方式:
1. 经常性的小测验和作业评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况。
教学心得:
通过组织系统的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并且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暑假衔接班新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知识精讲】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元素和集合的含义,熟记特殊集合记号,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重点)重点,2.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重难点)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难点)4.通过集合的表示培养数学抽象能力.(素养目标)【知识精讲】知识点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元素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我们通常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第1页(共7页)【例1】现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①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②正方体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③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构成一个集合;④不大于3的所有自然数构成一个集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分析】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能求出结果.【解答】解:在①中,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不能构成一个集合,故①错误;在②中,正方体的全体能构成一个集合,故②正确;在③中,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不能构成一个集合,故③错误;在④中,不大于3的所有自然数能构成一个集合,故④正确.故选:D.【例2】若﹣1∈{2,a2﹣a﹣1,a2+1},则a=()A.﹣1 B.0 C.1 D.0 或1 【分析】﹣1可以是集合中任何一个不确定的元素,结合互异性,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①若a2﹣a﹣1=﹣1,则a2﹣a=0,解得a=0或a=1,a=1时,{2,a2﹣a﹣1,a2+1}={2,﹣1,2},舍去,∴a=0;②若a2+1=﹣1,则a2=﹣2,a无实数解;由①②知:a=0.第2页(共7页)知识点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知识点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例3】已知A={x|x≤2,x∈R},a,b,则()A.a∈A,且b∉A B.a∉A,且b∈A C.a∈A,且b∈A D.a∉A,且b∉A 【分析】根据已知中A={x|x≤2,x∈R},判断a,b的值与的大小,可得a,b与集合A的关系【解答】解:∵A={x|x≤2,x∈R},a,b,由>,可得a∉A由2<,可得b∈A第3页(共7页)【例4】下列所给关系正确的个数是()①π∈R;② ∉Q;③0∈N*;④|﹣4|∉N*.A.1 B.2 C.3 D.4【分析】根据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判断四个结论是否正确【解答】解:由于①π∈R;② ∉Q;③0∉N*;④|﹣4|∈N*.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B.知识点4: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自然语言法,列举法和描述法.(1)自然语言法是指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如所有矩形组成的集合就是用自然语言表示的.(2)列举法和描述法,【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第4页(共7页)(1)大于﹣4且小于8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2)绝对值小于4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3)y轴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分析】根据描述法的表示形式,(1)(2)都用x表示元素,再根据条件写出x满足的条件,从而表示出这两个集合,而(3)中的元素用(x,y)表示,表示点,然后写出x,y满足的条件,进而便表示出该集合.【解答】解:(1)设大于﹣4且小于8的整数为x,满足条件x∈Z,且﹣4<x<8,用描述法表示为:A={x∈Z|﹣4<x<8};(2)用x表示绝对值小于4的实数,满足条件|x|<4,描述法表示为:B={x||x|<4};(3)点用(x,y)表示,y轴上的点满足x=0,y∈R,描述法表示为:C={(x,y)|x=0,y∈R}.【例6】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A={(x,y)|x+y=6,x∈N,y∈N};(2)B={x|∈N,x∈N};(3)C={y|y=﹣x2+6,x∈N,y∈N}.【分析】根据集合的意义,列举即可.【解答】解:(1)A={(x,y)|x+y=6,x∈N,y∈N}={(x,y)|(0,6),(1,5),(2,第5页(共7页)4),(3,3),(4,2),(5,1),(6,0)};(2)B={x|∈N,x∈N}={0,1,2};(3)C={y|y=﹣x2+6,x∈N,y∈N}={2,5,6}.知识点5:集合相等定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例7】已知集合A={a,b,2},B={2,b2,2a},若A=B,求实数a,b的值【分析】利用集合相等的定义列出方程组,再结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质能求出实数a,b 的值.【解答】解:∵集合A={a,b,2},B={2,b2,2a},A=B,∴或,解得a=0,b=0或a=0,b=1或a,b.当a=0,b=0时,A={0,0,2},不成立;当a=0,b=1时,A={0,1,2},B={2,1,0},成立;当a,b时,A={,,2},B+{2,,},成立.∴实数a,b的值为a=0,b=1或a,b.【例8】若a,b∈R,集合,,,,,求b﹣a的值.【分析】由集合相等的意义,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可得a+b=0,进而分析可得a、b的值,计算可得答案.【解答】解:∵a,b∈R,集合{1,a+b,a}={0,,b},第6页(共7页)∴,解得a=﹣1,b=1,∴b﹣a=2.第7页(共7页)。
高中衔接教材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衔接教材数学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直线方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表示直线的方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道与直线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直线方程的话题。
二、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1. 介绍一次函数的概念和表达式。
2. 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三、讲解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20分钟)
1. 推导直线的一般方程形式。
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通过给定的两点确定直线的方程。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方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三 绝对值不等式与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教案)
专题三 (第二讲)绝对值不等式与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学习目标:1.会解简单绝对值不等式.2.会解简单分式不等式.3.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思想.学习重点:简单绝对值不等式与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学习难点:分式不等式的等价转化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学法指导: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联系: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二、探索解法:探索:不等式|x|<1的解方法一: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观察不等式|x|<1的解表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1的点的集合。
所以,不等式|x|<1的解为-1<x<1方法二:两边同时平方去掉绝对值符号对原不等式两边平方得x2<1即 x2-1<0即 (x+1)(x -1)<0即-1<x<1所以,不等式|x|<1的解为-1<x<1方法三:利用函数图象观察从函数观点看,不等式|x|<1的解表示函数y=|x|的图象位于函数y=1的图象下方的部分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
所以,不等式|x|<1的解为-1<x<1一般地,可得规律:题型1:形如|x|<c 和|x|>c (c>0)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① 不等式|x|<c 的解为-c<x<c② 不等式|x|>c 的解为x<-c 或x>c题型2:形如|ax+b|<c 和|ax+b|>c (c>0)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① 不等式|ax+b|<c 的解为-c<ax+b<c② 不等式|ax+b|>c 的解为ax+b<-c 或ax+b>c基础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x|>5(2)2|x|<5(3)|2x|>5(4)|x-1|<5(5)|2x-1|<5巩固练习: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引入:解不等式:1032x x +>+ 分析:当且仅当分子 与分母同号时,上述不等式成立,而两个数的商与积同号.因此,上述不等式可转化为(1)(32)0x x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为213x x >-<-或 变式1:1032x x +≥+ 变式2:+1032x x ≥- 小结步骤:移项,通分,化整式总结:1.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关键是要去掉绝对值的符号,其基本思想是把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转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一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和基础知识的巩固。
教学难点: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一、引入(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初中数学中哪些知识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如何进行衔接。
二、解决问题(15分钟)
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 举例说明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应用(20分钟)
1. 要怎样巩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
2. 为什么高中数学的学习如此重要?
四、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安排:板书、讲解、示范、练习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互动答疑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衔接教材数学教案设计
高中衔接教材数学教案设计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15分钟):讲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等内容。
3.示范演练(20分钟):通过示范题目,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课堂练习(15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对答案。
6.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问有关内容的问题以检验学
生的理解程度。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希望学生能够在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式:导入、讲解、示范演练、小组讨论、课堂练习、总结归纳、作业布置。
教学手段:黑板、教材、练习题等。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质量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发现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一些概念和计
算上还存在一些困惑。
下节课我会继续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练习。
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绝对值函数等常见函数的性质。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函数的数学模型。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详细讲解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常见的函数类型,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三、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函数练习,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
四、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激发学生对函数
的兴趣。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配合示例演算。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练习。
3. 学生提问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 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练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1. 带学生实地调查并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2.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数学相关书籍或文章,拓展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料:
1. 教科书相关章节内容。
2. 练习题、案例和解析。
3. 数学工具书籍和网站资源。
注:本教案范本仅作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教案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教案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打算, 以自信、宽容的心态, 尽快融入集体, 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内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下面是我为你打算的__, 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新高一数学连接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驾驭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能利用性质进展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2.会进展简洁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3.使学生驾驭分母有理化概念, 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4.造就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展化简与计算的实力;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 渗透从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实力;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 渗透数学的简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展二次根式的化简, 会进展简洁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还要使学生驾驭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纳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展.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三、教学方法从特别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 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根底上本小节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 进展总结比照.新高一数学连接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驾驭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依据定义判定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2)能在根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相识的性质.(3)能利用的性质比拟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造就学生视察,分析归纳的实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探究,让学生相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使学生擅长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根本驾驭了函数的性质的根底上进展探究的,它是重要的根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根底,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探究.(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根底上驾驭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改变状况的区分.(3)是学生完全生疏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展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探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探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殊让学生去体会探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探究.教法建议(1)关于的定义遵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需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相识也是相识的重要内容.假如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老师再赐予补充或用详细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相识不仅关系到对的相识及性质的分类探讨,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相识,所以必须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详细教学中应幸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幸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洁的探讨,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改变趋势的也许相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新高一数学连接课教案篇31、教材〔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探究随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新高一数学衔接指导教案
新高一数学衔接知识指导一般的,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进入高中后,内容一下子增加了很多,老师讲得很快,每堂课上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学习起来感觉很难,也很吃力。
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一下很难适应,甚至有点力不从心。
”在老师在授课中,初中老师更倾向于对知识点多次的重复,学生只需“模仿”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而高中老师按照模块教学,讲完一个模块以后,等这个模块的内容再次出现的时候,可能就是到高三总复习了。
对于高中的数学知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由具体到抽象。
靠模仿是不行的,要学会“探究式”的学习。
在进入高一的这一个暑假期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一、计算能力。
高中涉及到更多的内容,而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初中时候的有理数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整式和分式运算,代数式的变形等方面如果还存在问题,应该在暑假的时候把这部分再好好复习巩固一下。
若计算频频出现问题,会成为高中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二、反思总结。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都会在学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
因为高中知识多,授课时间短,难度大,所以初中时候的一些学习方法在高中就不太适用了。
对于高中的知识,不能认为“做题多了自然就会了”,因为到了高中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题,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更有效地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反思一下知识更深层的本质。
不妨在假期期间,就对初中的知识自己进行一些总结和归纳,梳理清楚整个初中的知识脉络。
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把初中的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把握,为将来学习高中知识的时候可以与其更好的衔接;另一方面,也可以摸索一下总结反思这种学习方法。
三、预习高一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高一第一学期一般是讲必修1和必修4两本。
目前高中采取模块教学,每个学期2个模块。
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分:集合:数学中最基础,最通用的数学语言。
贯穿整个高中以及现代数学都是以集合语言为基础的。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的延续和拓展;
2.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2.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学难点:
1.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2.高中数学学习的挑战和提升。
教学内容:
1.初中数学知识回顾:代数、几何、函数、立体几何等;
2.高中数学学习介绍: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
3.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思维导图、公式推导、问题解决等。
教学过程:
1.初中数学知识回顾:对代数、几何、函数、立体几何等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强化基础知识;
2.高中数学学习介绍:介绍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思维导图、公式推导、问题解决等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就感。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教案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教案教案标题:新高一数学衔接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新高一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衔接内容;2. 掌握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和变化;3.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高一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2. 数学概念的延伸与拓展;3.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2. 高中数学的解题思维和逻辑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新高一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3. 备课资料: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对比表、典型题目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新高一数学衔接课的目的和意义;2.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概念延伸与拓展(15分钟)1. 通过对比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2. 以具体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高中数学概念的延伸与拓展。
三、解题思维与逻辑性训练(25分钟)1. 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性的特点;2. 通过典型题目的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掌握高中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解答疑惑。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多做习题和实践。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成绩;2.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教案撰写者:AI教育助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一数学衔接知识指导一般的,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进入高中后,内容一下子增加了很多,老师讲得很快,每堂课上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学习起来感觉很难,也很吃力。
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一下很难适应,甚至有点力不从心。
”在老师在授课中,初中老师更倾向于对知识点多次的重复,学生只需“模仿”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而高中老师按照模块教学,讲完一个模块以后,等这个模块的内容再次出现的时候,可能就是到高三总复习了。
对于高中的数学知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由具体到抽象。
靠模仿是不行的,要学会“探究式”的学习。
在进入高一的这一个暑假期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一、计算能力。
高中涉及到更多的内容,而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初中时候的有理数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整式和分式运算,代数式的变形等方面如果还存在问题,应该在暑假的时候把这部分再好好复习巩固一下。
若计算频频出现问题,会成为高中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二、反思总结。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都会在学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
因为高中知识多,授课时间短,难度大,所以初中时候的一些学习方法在高中就不太适用了。
对于高中的知识,不能认为“做题多了自然就会了”,因为到了高中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题,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更有效地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反思一下知识更深层的本质。
不妨在假期期间,就对初中的知识自己进行一些总结和归纳,梳理清楚整个初中的知识脉络。
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把初中的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把握,为将来学习高中知识的时候可以与其更好的衔接;另一方面,也可以摸索一下总结反思这种学习方法。
三、预习高一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高一第一学期一般是讲必修1和必修4两本。
目前高中采取模块教学,每个学期2个模块。
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分:集合:数学中最基础,最通用的数学语言。
贯穿整个高中以及现代数学都是以集合语言为基础的。
一定要学明白了。
函数:通过初中对具体函数的学习,在其基础上研究任意函数研究其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
这一部分相对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与初中的联系比较紧。
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和对数的运算以及利用前面学到的函数性质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这部分知识有新的计算,并且应用前面的函数性质学习新的函数。
必修4的主要内容也分为三部分:三角函数:对于初中的角的概念进行扩充,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运算以及三角函数的性质。
平面向量:这是数学里面一种新的常用的工具,通过向量的方法可以方便的解决很多三角函数的问题。
这种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比较多,但与函数有所不同,应注意区别与联系。
三角恒等变换:这部分主要是三角的运算,属于公式很多,运算量也比较大的内容。
统观上述高一第一学期的内容可见知识非常多,而且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若在高一一开始不能学好,对于后面的学习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所以在假期期间首先要把初中的知识总结归纳,查缺补漏,打好基础,其次要考虑到初高中知识的差异,对自己的学法进行改进,最后要适当的预习一下新高一的内容,以期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规划和经营好暑假时间,进入高一时你会感觉轻松和愉快。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1、知识差异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等。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成效。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首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
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美。
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现实当中也有72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含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外表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
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6种);②四人举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3种)高中将学习普查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
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1,就使-1的平方根为±i。
即可把数的概念举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
2、学习方法的差异(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安排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
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安排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像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像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举行新课。
(2)模仿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即使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业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
现在高考数学考察,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厚创造精神。
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
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必要熟记结论就能够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
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穿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
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其实,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必要,他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间是有导师的学习,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学习,靠的自学最后达到了自强。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现实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举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
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
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5、定量与变量的差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剧变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举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等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形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这种能力要求的剧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难受应,故而导致业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集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显著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
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
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内容: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 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 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