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好朋友是你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础,但如果不慎,结识了坏朋友,就如同陷进了泥潭,使自己终身悔恨。

那我们应该怎样交好朋友而避免交坏朋友呢?孔子在《论语》里作了解答,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这种朋友为人正直,不取巧,做事应该怎样就怎样,不说假话,该批评就批评。

交这样的朋友使你心里踏实,可靠,使你不断提高自己。

友谅,这种朋友为人宽容,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不会面上笑嘻嘻,心里恶狠狠。

交这样的朋友,不会上当,不会学着搞阴谋,当小人,使你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学识渊博。

交这样的朋友,可以使你扩大眼界,提高自己,补充自身的不足,使你得到有益的借鉴。

友便辟,这种人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

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

这种人就会拍你马屁,让你欢喜,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取利。

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巧言令色”,背后则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这种人是“墙头草两边倒”,表面满面春色,心里阴云密布。

友便佞,这种人一副伶牙俐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实际却没有内涵,光说不练。

这种人心怀鬼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交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要以真心换真心,以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感情交往。

当朋友紧要关头需要帮助时,要不变初衷的支助扶持他,“患难见真情”;当朋友犯错误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并帮助他改正;当朋友需要倾诉时,要静静的当他的听众……只有你真心付出了,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想冒风险,于是出卖朋友,以朋友为垫脚石的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交朋友不是看对方有智慧或有很多钱,而是要看对方是否是“好人”。

也就是说,交朋友的动机一定要纯洁。

特别是我们处于顺境,手中有权或有钱时,交朋友更要仔细辨别。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苍松,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也很难让人读懂。

而于丹老师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大众眼前,与我们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读了这本书,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经过于丹老师的经典诠释,把两千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对其中所讲的交友之道感悟最深。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一句 人人耳熟能详的话里无不渗透着朋友对于一个人 的社交生活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强调过交友的重要性, 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确判别 是非的朋友。 其二“友谅”,是指个性宽厚的朋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三“友多闻”,顾名思义,即“拥有多的见识”指知识渊博 的朋友。
例证 益友:管鲍之交 损友:林冲与陆谦
谢 谢 大 家
所谓“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其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一类人,亦或者可说喜 好谄媚逢迎善于言辩,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昝之难的朋友。 其二“友善柔”,即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极重。 其三“友便佞”即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的一类。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 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认为想交好 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第一是要有仁爱之 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 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这样才能交到 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你交什么样的朋 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交友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阐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人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标准。

他说:“与君子交,其道也正;如不得其交,则与人亦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君子交往,可以学到正道,如果不能与君子交往,那么与普通人交往也可以。

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重对方的财富和地位。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原则。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之间要言出必行,行出必信,要有诚信和义气。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讲究信用和诚信,不要轻易许下承诺,更不要背信弃义。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态度。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要担心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要自大、自负,更不要妄图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标准、原则和态度。

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讲究信用和诚信,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从中学到正道,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交友观一直是社交话题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交友观备受关注。

以下是本文对《论语》中交
友观的探讨。

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一章,强调了人际交往的诚信与行动力。

作为朋友,应该说到做到,不说空话。

对人对事充满责任感,才
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在交友中获得更多信任和支持。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和成长的重
要性。

交友不仅是为了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为了不断吸取优秀
人士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

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
人相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开阔和提升。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强调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适的交友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不当的朋友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消极的心
理影响。

因此,在寻找交友对象时,需要仔细甄别,选择身边的人对
我们有益的好友,避免跟随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论述,强调了为长远规划而努力的
重要性。

在交友中,应该将目光长远放置,选择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伴。

这样的好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规划自己
的未来。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包含着的交友观,从诚信、学习、环境选择、长远规划等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朋友处世之道。

在社交中,我们
需要协调自己的心态,积极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不断提升自己,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关交友之道的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交友之道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朋友圈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读完《论语》中有关交友之道的内容,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不远千里,来而不舍,贤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友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对方的品行和修养。

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值得我们去结交和交往。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朋友的品行和修养,而不是只看重他们的地位和财富。

这也提醒了我,要慎重选择朋友,不要被表面的条件所迷惑,要看重对方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其次,孔子还强调了与君子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与君子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觉其臭。

”这句话告诉我们,与君子交友,会受益匪浅,而与小人交往,则会受到伤害。

君子的品行和修养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小人的言行则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害。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慎重选择朋友,要与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伍,不要与小人为伍,以免受到伤害。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与朋友相处的原则。

他说,“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讲信用,言出必行。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与朋友相处时,要讲究信用,言出必行,不能轻易违背承诺。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阅读《论语》中有关交友之道的内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交友之道的重要性,以及与君子交友、讲究信用的原则。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慎重地选择朋友,与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伍,讲究信用,言出必行,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在《论语》中,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孔子对友的定义和看法贯穿于整本书中。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

一、友的关系在《论语》中,友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

他说:“朋友之道,斯可谓已矣。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追求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二、友的品质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友的品质。

他认为,真正的友应该具备诚信、善良、谦虚等美德。

例如,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友应该以公正和真诚对待他人,而不是通过比较和竞争来评判自己的价值。

三、友的作用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友的作用。

他认为,友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他说:“友则必告。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好友会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我们明确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四、友谊的维系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维系友谊的因素。

他认为,友谊需要通过相互倾诉和共同修养来维系。

他说:“沉默而不语,忍而不发,言而不中。

”(《论语·子路》)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通过倾听和表达来保持友谊的稳定,而不是言辞激烈和冲动的行为。

五、友谊的价值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友谊的价值。

他认为,友谊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他说:“可以编织者,未必为大。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意味着友谊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支持。

总结起来,《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体现了孔子对友谊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并具备诚信、善良和谦虚等品质。

友谊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困难时给予我们支持。

友谊需要通过相互倾诉和共同修养来维系,并且拥有友谊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对你有助益的朋友,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正直诚信的人,心怀坦荡,直言不讳,可以当面指出你的缺点的人;第二种,就是比较容易原谅你,心地仁厚、胸怀宽广的人,和这种人做朋友,就不必担心朋友斤斤计较,背后捅刀子了;第三种,就是知识渊博的朋友,你就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对你有害处的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有怪脾气的人,有特别嗜好的人;第二种,个性软弱,依赖性强,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和你抬杠,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你错了他也不反对;第三种,就是花言巧语,专门拍人马屁的家伙,往往内心奸诈,背后使坏,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要小心。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论语中的交友观

论语中的交友观

论语中的交友观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交友有着独特的观点。

他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准则和原则。

以下将对《论语》中的交友观进行解释:
首先,孔子强调了交友的选择性。

他认为,应该与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为友,而避免与品德不良、道德败坏的人交往。

孔子认为,与善良正直的人为友可以获得道德和人格的提升,而与不良的人为友则会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他认为,与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为友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从他们身上获得指导和启发。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交友应该是淡泊而不刻意追求功利的。

交友应该是一种真诚而无私的情感互动,不应该追求权力、利益或名利。

只有在这种淡泊的情况下,交友才能真正地忠诚、信任和持久。

最后,孔子还提到了交友的时机和机缘。

他认为,适时地结交朋友非
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交友对象。

如果错过了合适的时机,可能会失去宝贵的交友机会。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交友观主要包含了选择性、学习性、淡泊性和时机性几个方面。

孔子通过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交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应该慎重选择交友对象,并从中获得知识、品德的提升,同时要坚持真诚、淡泊和适时的原则。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引言《论语》是古代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

这部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还展示了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友谊和维护社交礼仪的。

与人为善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他提倡宽容、慈悲和谦虚,认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不应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对待施加于他人身上。

勤奋与诚实古人认为,勤奋和诚实是取得他人认同和友情的关键。

在《论语·学而》,孔子对学生子路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能言善辩和外表出众,但缺乏真诚和善良的内在品质是无法建立真正的友谊的。

尊重他人与自我反省另一个古人重视的交往之道是尊重他人并进行自我反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尽量理解他人,而不是埋怨他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

此外,在《论语·曾子》中,孔子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修正自己的不足。

社交礼仪与谦和古人注重社交礼仪和谦和的态度。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要求: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保持和谐和友好的态度,而不是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结论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人重视与人为善,强调勤奋和诚实,尊重他人并进行自我反省,以及崇尚社交礼仪和谦和的态度。

这些交往之道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友谊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智慧,将这些道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改善与他人的交往。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孔子多次谈到了交友的重要性,强调了交友应该怎样选择和维护。

本文将围绕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孔子对于交友的思考和看法。

一、真诚待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多次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理解。

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仅仅要求别人了解自己,更需要自己了解别人。

只有真诚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知人善任在交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怎样待人,还要懂得怎样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朋友。

孔子在《为政篇》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他认为,交友要谨慎,选择那些真心待你、值得信任的人为友。

不要被别人的虚华所迷惑,更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利益而放弃对人品的考量。

三、以友为贵在《里仁篇》中,孔子提到了友谊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友于义,小人友于利。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朋友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个人利益。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上的,它不应该受到私利的干扰。

四、交友之道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给出了一些关于交友方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他说:“与君子交,其欲也真。

无欺也。

与小人交,其欲也真。

”这说明在交友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保持真实。

同时,要区分君子和小人,与君子交往真诚,不欺骗对方;而与小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防止受到其利用。

五、修身齐家治国孔子在季康子篇中提到了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吸引真正的朋友。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家道,而不孝;其养其身,而不致;故能行其家道。

”这句话表明,只有自己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六、修养和品德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述说了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说:“公冶长可以矣。

仲于菡萏,人如果菡萏。

论语交友观读后感

论语交友观读后感

论语交友观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关于交友观的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方式和原则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交友观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交友的看法,也对自己的交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与贤者为友的重要性。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意味着与有德行和才能的人为友,可以使自己得到启迪和提高。

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与优秀的人为友,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见识。

而与不良的人为友,则会使自己受到负面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对方的品德和才能,避免与不良的人交往。

其次,孔子还强调了交友的诚信和忠诚。

他说,“友直,言不顾身。

”这句话意味着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为了对朋友的真诚和忠诚。

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与朋友相处应该坦诚相待,不说谎言,不欺骗对方,保持忠诚和信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得到朋友的信任和支持。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他说,“朋友之道,言不可不慎也。

”这句话意味着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与朋友相处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友谊,共同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交友观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交友的看法,也对自己的交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遵循孔子的教诲,选择优秀的朋友,坦诚相待,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视。

他们通过《论语》一书传达了许多有关人际交往的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从中寻找古代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以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启迪。

一、尊重他人在《论语》中,亚圣孔子一直强调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他提倡人们应当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强加于人。

同时,孔子还强调以礼待人。

他认为以礼待人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论语·子罕第四》中,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味着即使是经过的人也要受到我们的礼貌与尊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二、追求真实与信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实相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不知其仁矣。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诚实与真实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让他人相信我们的言行是真实可信的,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诚实坦率对待他人是培养信任的关键。

三、虚怀若谷孔子提倡虚怀若谷的品德,在《论语·公冶长第十六》中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越于其所。

”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不应虚荣心太强,要保持谦虚。

这样的态度使人更加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会因为自我膨胀而引起冲突。

虚怀若谷包含了虚心学习、善于倾听和谦逊待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虚怀若谷的品质同样重要。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谦逊待人能够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和睦共处。

四、保持善意和友善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了保持善意和友善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良好的动机去对待他人,表现出友善和仁爱的态度。

在《论语·颜渊第十五》中,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之同道;不得其友而相与为之。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八大智慧!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八大智慧!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八大智慧!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朋友之间的交往,孔子在《论语》的开篇中,讲到人生的三大快乐的时候,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朋友之间的相交相见、把酒言欢,作为人生的快乐之一。

而孟子则是将朋友的关系作为人类的“五伦”之一。

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修养,提倡朋友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孔子反对朋友之间不务正业玩笑嬉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孔子说这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

所以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就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是文化是学问是道德,要用友情来辅助仁德,这才是儒家的交友之道的核心。

《论语》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心灵宝典,它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还有观察深刻到内心的人性,在对人性深刻的观察的基础上,孔子智慧地提出了人际交往的八条原则,这对我们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时间悠远,孔子已逝,但是孔子对朋友相交的八条原则,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洞彻这八条金律,你就可以洞彻人生,你将无往而不利。

1.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把酒言欢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在古文当中,朋与友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单词,“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其实就是同学,而同志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说交友一定要交那些与自己有相同志趣爱好的朋友,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干脆就不要去交往,你不必委屈自己,也不需要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两个三观不合的人,注定是走不到一起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无一例外。

所以孔子很冷静地提出了一个论断,叫“无友不如己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尿不到一壶,干脆点,一拍两散再不相见。

2.交友当以爱人为上。

孔子“仁学”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忠”,“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扶助,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电话,我就能够知道朋友的难处,我就应该倾力相助。

因为爱是相互的,你想成功你应当先帮助朋友成功,你想立足于社会,你应当帮助朋友立足于社会。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言行举止中
发现他们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看法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的关于古人交友方式的观点:
1. 以德为先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是衡量其交友价值的重要标准。

他们认为,与有德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即真正高尚的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纯洁、
无私而平等的。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对象时,会以德行高尚为优
先考虑因素。

2. 重视知识和智慧
古人十分重视知识和智慧,他们知道通过与知识渊博、思维开
阔的人交往,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丰富自己的见识。

《论语》中
有许多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论述,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伙伴时,也会重视对方的学识和智慧。

3. 心灵契合和共同目标
古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心灵的契合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之上。

他们相信,在以德行和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交往的双方应该有类似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目标。

这样的交友关系才能更加坚固和持久。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友谊和交往方式的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建立真诚友谊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观点和原则。

他们注重德行、知识和心灵的契合,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

正如韩愈后来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而且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去做的,如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学乐于苌弘,跟老子问礼,“子入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等等,足以说明。

另外,《辞源》援引汉朝郑玄对“朋友”的注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也就是说,只有与自己有共同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的人,才能称得上“友”。

这样一来,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在志向、理想和抱负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无论这句话怎样去理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朋友,他必须仁德。

失却了这一必要前提,那也就没有交往下去的必要了。

从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的经历,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由习其曲到得其数,由得其数到得其志,由得其志到得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仁德,最终要达到的还是仁的思想境界。

徐中玉先生曾对此专门作过解释,“孔子不止一次在《论语》里留下‘毋友不如己者’的忠告,这是不是表示不愿与学识、地位不如己的人为友?不是。

按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显然不是,而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

益友相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有过失互相规劝,有长处互相砥励。

君子之交,必然很亲密,很和谐,但是决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而乃高尚的‘道义之交’。

”另外,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在此孔子之所以提出“友其士之仁者”,也充分表明了他对于朋友品质中仁德的重视。

如果没有仁德作为依托,或者内在积淀,孔子是不会与他们做朋友的。

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孔子称之为“君子”;而那些没有仁德之心,蝇营狗苟,惟利是图的人,孔子则称之为“小人”。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又怎么能跟小人做朋友呢!孔子是深谙这一点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紧接着“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适时地提出了“益者三乐”和“损者三乐”。

与此同时,它又在其中提出了好的朋友所应具备的一项品质,即贤良或贤德,就其实质和内容来说,也是要求朋友必须品质高尚,必须是仁者。

其次,作为朋友,必须正直坦诚。

在《公冶长第五》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作为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直、坦诚,如果仅仅是想与朋友搞好关系,为了不得罪朋友,甚至是为了讨好和逢迎朋友,以便自己能从中谋取既得利益,这种做法,孔子认为是非常可耻的,称之为“乡愿”,并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对之深恶痛疾。

第三,朋友应该见闻广博。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在这里,孔子再次对于己有益的朋友的品质特征进行了重申,即朋友必须正直、坦诚、信实。

同时,孔子还指出了好朋友应给具备的另一项素质,也就是朋友应该见闻广博,如此便对自己大有裨益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主要是针对这方面来说的。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作为参照,往往会陷于片面和极端。

相反,如果有很多见闻广博的朋友相处而学,那么就会及时发现自己在材料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自己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和提高。

第四,朋友必须言而有信。

子夏在《学而第一》中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此,子夏明确提出了作为朋友应该言而有信。

其实,孔子在“益者三友”中所说的“友谅”,本身就包含着作为朋友应该讲求诚信的意思。

因此,可以说子夏的说法,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对于朋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它历来为志士仁人所推崇的重要原因,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

那么,《论语》对于自身对朋友的态度、礼仪又有哪些要求呢?二、对友的态度、礼仪对友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朋友所提出的,而《论语》对于自身又有哪些要求呢?这就是《论语》交友之道的第二方面,即对友的态度和礼仪。

对于朋友,《论语》认为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和礼仪呢?首先,一个人必须做到乐友。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落实到交友上,则可以理解为与朋友相知,不如爱好与朋友交往,爱好与朋友交往,不如以朋友交往为乐趣。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里,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过来看你,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这是从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来说的,是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快乐,这与那些只重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交友是格格不入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提出了“益者三乐”,乐友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孔子还特别指出,应该乐多贤友,也就是以拥有许多贤良或贤德的朋友为乐趣,突出了孔子思想中重仁的一面。

其次,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一个人应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孔子针对宰予昼寝一事所说的,其实也是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很重要一方面内容。

根据孔子的说法,他的这一做法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转变的。

起初,他对于别人的态度,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也就是说别人说什么他就相信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的误区。

后来通过宰予昼寝一事,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之处,于是便及时转变了思想和态度。

与朋友交往亦是如此,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还要看朋友是如何去做的,从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入木三分,还是不够的,还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只说不做,就会沦为所谓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是极其有害的。

另外,在《为政第二》中,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宪问第十四》中,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说的多,做的少,君子以之为耻,这些与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同一道理罢了。

第三,对于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

在《颜渊第十二》中,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对待朋友要做到“忠告而善道”,同时又要适可而止,不能对朋友作过分强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不但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遭到朋友的拒斥和冷淡。

忠告而善道,对于我们在平常如何与友相处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劝人艺术。

作为朋友,对于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自然应该及时予以告诫和指正。

然而,好心未必能办好事,因为人都是有一种逆反心理的,人们更喜欢听顺耳的话,而不喜欢听逆耳的话。

这样,在劝诫朋友时,我们就需要讲究艺术。

最好先肯定朋友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在朋友还洋洋得意的时候,再适度的浇一浇冷水。

这样一来,朋友就不会感到太突兀,从而比较容易接受。

区区一个“道”字,里面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处事艺术。

在几次劝说还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那就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便会反为朋友怪罪。

第四,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此,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主忠信”,即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的观点,同时也是把诚信作为交友过程中对待朋友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还有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外,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些都是孔子交友之道中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对待朋友既要做到“和”,同时又要讲求原则。

对此徐中玉先生有过精彩论述,“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党。

’(《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这些话意谓:君子言行庄重,不同人争吵,与人合群,决不为私利结党。

君子主张协调,以和为贵,但保留不同见解,不主雷同一律。

认为规章制度,以和——协调为贵,但不论小事大事如都按‘和’去做,为和而和,不顾一般应循的秩序、原则,也行不通。

这些原都是人群社会中做人、办事的基本准则,在交友中同样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