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1课时:微粒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3.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4.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呢?[提出问题]在10 s内,将一张纸按等比例进行分割到尽可能小,它还能再分吗?(一)微粒的性质[问题]走在校园里,你会闻到桂花香味,但你看到桂花树吗?为什么?[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和类比,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学习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三、学习难点:理解物质是由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构成。

四、预习导航:1、对于物质的构成,我们知道:(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在不断地。

(3)微粒间存在一定的。

2、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物质不易被压缩。

3、当我们走进南湖公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这是因为()A.微粒间存在空隙B.微粒在不断运动C.微粒质量很小D.微粒体积很小1、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A、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D、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2、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何洁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沾满油渍。

”何洁同学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分子很大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4、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6、为什么湿衣服晾在太阳照得着的地方易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学习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课堂学习:引入新课:展示绚丽多姿的物质,提问: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新课学习:【讲解】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小结】微粒的基本性质:1.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1】(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学生讨论: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交流讨论】:阅读课本63页中间一段,交流讨论:(1)还有哪些现象或事实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为什么干得快?【归纳小结】:2.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活动探究2】(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学生讨论:(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归纳小结】: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同种物质时,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交流讨论】: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1)物质的三态变化;(2)物质的热胀冷缩。

1。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2课时:分子 原子)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2课时:分子  原子)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卢荣毅【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1. 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

2.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引入】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出示】(教材第64页图3-5)干冰、铜、食盐、金刚石图片及二氧化碳分子、铜、氯化钠、金刚石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启发思考】观察上述这些图示,比较一下,有何启迪?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大小、组合);微粒间的结构不同(间隙、堆积方式)【讲解】不同的物质,其构成的微粒不同。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阅读课本)【引入】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问题】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回答】分子很小(阅读教材66页第1-2段。

质量小,体积小),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设疑】(教材第65页联想与启示)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回答】(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的微粒不同。

水发生电解时水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而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7、8),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6、8),换句话说,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质。

既然,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子已经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所以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了。

【归纳】(因此我们也可明白)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小结】二、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的基本性质:1、微粒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活动三: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教师演示酒精和水混合实验,先帮学生建立微粒间存在空隙的表象。

学生分组实践水和空气压缩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空气易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得出结果。

借助多媒体播放:不同状态物质微粒间空隙大小模拟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把化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微粒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扬长补短,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借助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形成微粒间有空隙的表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板书,微粒的基本性质:2、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气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大。

【联系生活,体验联系】1.解释红墨水滴到水中,片刻后,整杯水变红了。

2.少许白糖放入水后,白糖消失,水却变甜了。

3.打气筒将空气压人自行车胎内。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

【反馈练习,运用新知】1.请用微粒的观点,对“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的含义加以分析说明? 2.请利用所学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容易干,在阴雨天不易干”的生活现象? 3.请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设计目的:设计的这些习题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较好地检测本课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课堂小结,提升思维】在本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在本节课中,学生耳听、眼看、脑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多种感官共用,对微粒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板书设计:课题1 :微粒的基本性质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的性质1、微粒很小,用肉眼看不见。

2、微粒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气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大。

设计理念: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基本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基本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后作业和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时,我还进行了课堂提问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我通过讲解和实验,向学生展示微粒的神奇和美妙,让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我强调微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最后,我通过思考题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微粒的基本性质如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例子。例如,有学生提到了食物的腐败,解释说是因为食物中的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有学生提到了水的沸腾,解释说是因为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运动速度加快,从而打破了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通过这个讨论,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微粒性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通过这种方式,我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案例中,我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粒的性质以及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展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展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教师:1、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微粒的性质【引入】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

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的闻到,为什么我们平时能闻到花香,闻到香水味?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下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微粒【教师】对了,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的,说明微粒都很小,但是微粒有一定的质量【板书】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都非常小,但有一定质量这些微粒是我们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味道,为什么能远远的闻到花香?【分析】因为构成酒和花的微粒,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所以我们闻到了闻到,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运动,那是不是真的能运动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下【实验】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现象】1、甲是无色溶液,参加酚酞后,变成了红色溶液2、甲溶液变红【分析】这里我们来了解下酚酞溶液,酚酞和我们学过的紫色石蕊试剂一样,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遇到酸变色,遇到碱变红色,可以用于检验溶液是否显碱性,以后酚酞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这里的氨水是显碱性的,所以在酚酞中参加氨水以后,溶液会变红【提问】实验1中我们参加了氨水,溶液显碱性了,所以溶液变红,那实验二中的甲溶液为什么变红呢?【学生】变红证明溶液显碱性,说明B中的氨气微粒跑到了装有酚酞的A 的烧杯中,这说明了微粒能运动【教师】上述的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板书】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提问】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太阳大衣服比拟容易干?糖水为什么温度高的时候比拟容易溶解?【分析】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越快【提问】水有三态,但都是水这种物质,大家知道水为什么有三态吗?我们也听说过热胀冷缩,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教师】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先来看下下面这个实验【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实验【现象】1、把玻璃管颠倒数次以后,玻璃管内出现了间隙【分析】这是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隙,当玻璃管颠倒数次之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相互占据微粒之间的间隙,所以最后体积缩小〔酒精微粒比拟大,水的比拟小,可以画模型表示,大球和大球之间的间隙可以塞下一个小球〕【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隙【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微粒的的间隙都一样大呢?【学生】不是,在固体,液体间的间隙比拟小,气体的间隙比拟大,物质存在三态的原因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隙不一样【教师】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吸有空气的的那支注射器比拟容易被压缩【分析】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隙比拟大,所以容易被压缩,那压缩前后的气体,哪种间隙比拟大?【学生】压缩前的【教师】压缩后气体间的压强比拟大,间隙比拟小,说明气体的微粒间间隙和压强有关,压强越大微粒间的间隙越小【提问】物体热胀冷缩,这是大家在物理里面学到的原理,大家能说明为什么吗?【学生】跟物体微粒间的间隙有关,间隙大了,物体的体积就大了,所以热胀说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间隙会变大【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微粒的特性,第一是微粒在不断的运动,第二是微粒之间有间隙,现在大家做几道题目1.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应打太满2.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缝隙【教师】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氮气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的金属物质还有稀有气体。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具准备
烧杯 胶头滴管 长玻璃管 酒精 浓氨水 酚酞 水 等
课 前 预 习(见作业纸)
教师复备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方式
一、预习情况检查
1、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
2、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由什么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性质?有什么事例可以说明?
二、引入
多媒体展示绚丽多姿的物质,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小结: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提问: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讨论:微粒运动的速率和什么因素有关?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事例可以说明?
思考:水为什么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为什么物质会有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设计 Nhomakorabea教学反思
小结:微粒间存在空隙
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取2支针筒,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这是因为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而构成空气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2、为什么物质会有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微粒之间的空隙与温度有关,受热时,微粒间空隙变大,而遇冷时微粒间空隙变小,所以物质一般存在热胀冷缩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重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原子的结构任务:合作探究谁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轰击金箔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最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规律总结(1)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隔,所以气体物质往往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2)同一物质,随着三态的变化,微粒间的间隔也发生变化。

(3)热胀冷缩的现象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而微粒本身并没有改变。

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干冰等。

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

3.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直观清晰的表示原子结构):圆圈表示,11表示,+表示,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2、8、1分别表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画法:画圆圈,标质子,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第一层最多排2个e ;第二层最多排8个e;⑵次外层最多排8个e(第一层为最外层则最多排2个e);⑶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向外。

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一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O2),也可构成臭氧分子(O3)。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且每个中子的质量和每个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原子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Mr)已知:H:1、O:16、C:12那么,CO2 、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 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学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学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气、水的性质不同呢?创设情景:1、我们学过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你能有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这个化学变化吗?2、投影水分解过程的微观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思考、交流、讨论交流与讨论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通过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学生从宏观物质走进微观世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解释化学反应的原因,是学生从微观角度巩固和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学生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明确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

小 结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板书设计:一、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 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  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掌握微粒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情感目标:1.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微粒的特性。

教学难点: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PPT1上一章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及制法,这一章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物质的构成。

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PPT2导入课题并板书:一微粒的性质PPT3出示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带着目标阅读教材62页至64页环节二:PPT4撕纸游戏家里来客人了,我们给客人冲糖水,糖一会就不见了,是糖消失了,不存在了吗?尝一下水,水是甜的,说明糖没有消失,那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了呢?初步形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

板书: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PPT5,6再次说明过渡思考:糖在杯子底部,按理说应该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甜,但给足够的时间让糖溶解,我们会发现整杯水是一样甜,这是怎么回事呢?导进第三环节环节三:PPT7趣味实验铁树开花:介绍实验用品及相关的知识,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魔棒生烟:介绍实验用品,玻璃棒并没有紧挨为什么会反应?通过思考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的运动。

PPT8、9、10、11补充说明课本实验及实验改进思考:氨水中的氨气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中使之变色,你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物质的微粒运动情况不同,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板书:不同微粒运动速率不同PPT12.13.14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导出微粒的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并板书思考:湿衣服上的液态水的微粒运动到空气中怎么就变成了气态?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实质是什么?导进第四个环节环节四:演示实验:酒精和水混合:1体积水+1体积酒精=?(化学课上实验了1+1<2)1体积水+1体积水=?1体积酒精+1体积酒精=?PPT15学生讨论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不一样。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构成《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构成《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知道分子、原子具有的共性和特性3、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活动探究一: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都一样吗?苯分子、硅原子、铁原子、氧分子的图片刚才我们见到的几种微粒是同一类的微粒吗?还有没有其它构成物质的微粒呢?让我们翻开书的63页看看还有哪一类的构成物质的微粒。

思考并总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子和原子活动探究二:分子的性质我们在前两章学习过哪些物质?例举前两章学习过的物质我们熟悉的物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呢?通过多媒体感受分子的小质量小、体积小假如我们是水里一个水分子,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思考回答感受水分子不断运动有间隔氢气、氧气、水都由分子构成,氢气具有可燃性,它在具有助燃性的氧气里燃烧,却生成了既没有可燃性又没有助燃性的水呢?思考回答分子不同,性质不同活动探究三: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水分子消失了,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水分子怎么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呢?利用模型探究水分子变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小组成员展示讨论的结果。

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活动探究四:原子的性质原子不仅可以构成分子,还可以构成物质观看PPT讨论原子的性质原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古至今有关分子、原子的研究,展望未来。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探究点一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上图中你得出的信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继续研究分子的结构模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物质的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且原子大小不同。

从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很小。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接触化学以来,孩子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对于学生来说,微观世界很陌生、抽象,本节课即将通过实验探究来带领孩子们走入微观世界,也是化学学习从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所以本节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生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微粒的性质。

2、实验并结合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通过宏观认知、微观学习,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并且能够用微粒观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三)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重点:通过实验理解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难点:通过实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概念,并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实验--结果讨论根据目标设疑,规范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究和得出结论。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辅助以互动式的交流讨论。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猜想、讨论、回答。

师生间不断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实验结束以后,结合实验现象带领学生分析归纳。

实验过程中,辅助以投影仪,多方位刺激学生感官。

三、教学过程书本上通过三个实验来说明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微粒之间空隙大小不同。

我通过改进,用一套装置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下面请看我的视屏讲解。

(第一个实验,验证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

首先取一支大试管,一个橡皮塞,在橡皮塞的一端插入细铁丝,细铁丝的一端带有棉花球,在棉花球上滴入酚酞和水的混合液,插入大试管中,旋紧橡皮塞。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4课时:相对原子质量)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4课时:相对原子质量)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4课时)[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一个钠原子:3.819×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极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地表示的原子质量。

[学生思考]设想自己的方法:找同一个基准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符号Ar表示。

计算式Ar=我们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值,我们称之为相对质量。

我们把原子的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板演]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10-26Kg,m(氧)=2.657×10-26kg,m(碳)/12=1.993×10-26kg/12= 1.66×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10-26kg/1.66×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简单看一下P75常见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且回想一下这些数值的来历。

强调铜、氯的相对原子质量。

简介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

[计量方法]分子、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时,我们使用的单位是“1”这个“1”,有多大?1(1)=多少千克?它是一个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实际质量的1/12这种碳原子质量是:1.993×10-26 千克,其1/12约为1.66×10 -27千克单位“1”,与“克”、“千克”有所不同,它不是绝对质量的单位。

[交流讨论]用一个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基准,比值变大了,放大的数值好用。

放大的数值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启示]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值的放大和缩小,这种处理方法,以后还会遇到,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探究点一微粒的性质[情景展示1]友情提示:酚酞遇到氨水变红。

[问题探究] 上述实验有何现象?为何实验要这样设计?[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实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用浓氨水来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理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能比较快地运动到含有无色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之变成红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问题探究] 实验说明了什么?红墨水的作用是什么?[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减小是因为构成酒精与水的微粒间有一定空隙,混合时两种不同的微粒相互挤占了空隙,所以体积变小。

[继续探究] 如果将酒精与水的顺序颠倒,两种情况留的空隙一样大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不一样大,先加酒精后加水留的空隙较小。

【沪教版】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沪教版】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预习交流】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导入】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

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s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适当评价、引入,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合作~研讨~点拨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现象记录] 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

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观察与思考]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卢荣毅
引入: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设问并引导假设: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到不能分割的程度时,物质是否还存在?中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说明了一个辩证法思想,即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将物质分小的方法很多,工具也很多。

你能说出一些将物质分开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吗?(烧开水、物质溶解)
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能将物质分得最小?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一、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

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微粒除了及其微小外,有什么性质呢?
过渡:我们把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成紫红色;走近花园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瓶会闻到酒香;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P63《观察与思考》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
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地运动的。

提问: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浓氨水。

有此现象吗?说明说明?
回答:没有变色。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二、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就越大。

如;阳光下晒衣服更快干。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

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过渡:微粒还有什么性质?
实验探究1:水与酒精的混合的体积变化P63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结果: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实验探究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P64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空隙;
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空隙很大;
总结:三、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2.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3.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气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问题与讨论:人能在空气中自由行走,还能在水中游泳,但不能穿墙而过。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大卫曾经有一个穿越长城的表演,你相信大卫真的从长城中穿过了吗?为什么?
穿越长城的真相
“大卫穿墙前走上平台的台阶处有一个可以容身的暗箱,在他走进幕布的刹那其实真正的大卫就顺势钻进了暗箱。

而观众看到的白色幕布上正在奋力穿墙的人影是他的‘克隆人’。

真正的大卫此时正通过旁边镜头外的梯子翻过城墙,出现在另一面的平台上。

两个大卫配合默契,最终完成了精彩叫绝的长城幻影。

”来源:京华时报(2002年07月31日)4.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谁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

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倒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拓展:比较法P64
过渡:学习了微粒的性质后,大家可能会问构成所有物质的微粒是不是相同的?
出示:铜、二氧化碳、水、氧气的分子模型和堆积成物质的情况。

讲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讲:不管哪种微粒,它们都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
1:很小,但却真实存在,用显微镜放大几千万倍可观察到分子的图象。

2: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板书: 分子—非金属+非金属。

气体、水、酸、固体非金属单质、有机物等
原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金属+非金属。

金属氧化物、碱、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