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发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生长发育
年龄分期:小儿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组织逐渐长大,功能亦渐趋成熟,不同年龄的小儿在形体、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由于不同的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等影响,各年龄组小儿患病种类、病理变
化、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人为地划分7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从而有利于掌握保健和医疗工作重点。

(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体而生存,孕母的健康情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如: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缺乏、心理创伤等。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二)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体质尤其稚嫩,极易受损伤。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新生儿期—围生期(围生期:孕28周( 1000g )~生后足7天,是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
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称为幼儿期。

体格增长减慢,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

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感知能力增强。

易患脾系病证、传染病和发生意外。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又称幼童期。

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善。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六)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为学龄期。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

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七)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概念: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

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

生长是指形体的增长,主要反映为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功能的进步,主要反映为质的变化。

一、体格的生长:
(一)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具有全人类共同的规律性,但同时表现有种族、地区、民族或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等。

生理常数及其临床意义的重要性。

(二)体格生长—体重
机体量的总和(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衡量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临床用药剂量的主要依据。

出生体重3kg ;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 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 8+年龄×2
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体重公式可用于药量和补液计算,不能用于体格发育的评价。

因为体重的增长是一个非匀速的过程,尤其是小婴儿;同时其增长也受遗传、环境影响,因此存在个体差异
(二)体格生长—身高(长)
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身高。

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生时身长 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身高(长)(cm)= 70 + 7×年龄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脊柱增长。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下肢长骨。

坐高——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

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
(二)体格生长—囟门
后囟: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于生后2~4个月闭合。

前囟:6个月后开始缩小,12~18个月时闭合。

测量前囟:前囟菱形两条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

前囟早闭: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前囟大、闭合晚: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失水
(二)体格生长—头围
用软尺自双眉上最突出处,经过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与脑发育有关。

新生儿:34cm。

1岁时头围约46cm。

2岁时头围约48cm。

5岁时约50cm。

15岁时约50~58CM(接近成人)。

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提示解颅。

(二)体格生长—胸围
用软尺由背部肩胛骨下方经过乳头绕一周的长度。

与肺和胸廓发育有关。

新生儿:32cm;1岁:
44cm
出生时头围>>胸围,1岁时头围 = 胸围,2岁后胸围>头围。

胸围过小,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

(二)体格生长—牙齿
正常-乳牙: 20颗,4~10个月开始出,2~2.5岁出齐恒牙:32颗, 6岁开始替换乳牙
2岁内乳牙数=月龄 - 4(或6)
出牙推迟:佝偻病、营养不良、先天愚型
⊙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第二生长高峰( PHV, peak of height velocity ):身高、体重增长迅速
其它变化:心脏、内脏增长,成人脸型
体型变化:女孩:臀部、髂骨下脂肪堆积
男孩:肩宽、下肢长、肌肉发育
PHV出现年龄:个体差异大:女孩9~11岁,乳房发育后约1~2年,月经初潮之前, 8cm~9cm/y;
男孩11~13岁睾丸增大后, 9cm~10cm/y;
性早熟:青春期提前出现:女孩<8岁,男孩<9岁
性发育延迟:无第二性征出现,女孩>14岁,男孩>16岁;
(三)呼吸、脉搏的检测: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

正常值见表1-2。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注:kPa = mmHg÷7.5)
收缩压(mmHg)= 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二、智能发育
智能发育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

除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一)感知发育
1
2
3、皮肤感觉的发育:
(1)触觉:新生儿眼、口周、口腔、舌尖、手掌、足底的触觉已非常敏感
2~3岁可辨别物体的属性
5~6岁区别体积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2)痛觉:新生儿痛觉已存在,但因神经纤维髓鞘发育不全,故对痛不敏感,2月后才逐渐敏锐。

(3)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可对不同味道产生不同的反应。

4~6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期。

婴儿早期的味觉经历的变化对以后接受食物有特殊作用。

(4)嗅觉:出生时嗅觉中枢与末梢早已发育成熟。

而且婴儿有嗅觉的记忆,在发育中学习分辨愉快与不愉快气味。

(二)儿童行为发育---运动发育:
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密切联系。

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地进展。

(
(
语言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方式,除了与神经发育有密切关系外,还需有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

小儿性格随着生长发育逐步完成,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质变,性格表现由多变逐步稳定,个体特征逐渐鲜明。

新生儿期:母亲将小儿抱在怀里时,小儿会积极探寻母乳;
婴儿时期: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的性格。

2~3个月的小儿以笑、停止啼哭、伸手、用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的事情表现出大笑;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事情作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

幼儿时期:常表现为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的性格特征。

18个月的小儿逐渐建立了自我控制能力,在成人附近可以较长时间独自玩耍。

2岁左右就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弱,不再认生,较前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
游戏,能表现出自尊心、害羞等。

附:歌诀:出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
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三、变蒸学说: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

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

婴幼儿处于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其形体、神智都在较快的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故称变蒸。

[思考题]
1、请记忆小儿的各项生理常数,尤其是1岁以上小儿体重、身长、血压的计算公式。

2、在衡量小儿智能发育情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如何评估小儿生长发育?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重点: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32个字、“纯阳”学说、“稚阴稚阳”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

难点:对“纯阳”学说、“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的理解。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是指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臻完善。

•具体表现: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不充,神气怯弱,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筋骨未坚。

经脉如丝,脉息如毫等。

•小儿这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揭示了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生理现象,
故可以归纳成“稚阴稚阳”一说,即小儿无论从阴和阳的两个方面,都处于幼稚阶段。

[稚阴稚阳]:指小儿无论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上,均处于幼稚阶段,也就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概括。

如何理解?五脏功能的不足与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卫自固,“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养,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肝常有余:含义:1、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2、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心常有余:含义:①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

②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纯阳之体”:“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颅囟经•脉法》
(三)关于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两者所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发病原因:外感因素(六淫、疠气)
乳食因素
先天因素(胎产损伤)
情志因素
意外因素
三、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小儿容易感染病邪而发病。

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小儿患病后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实证可迅速转为虚证,虚证亦可转为实证,或虚实并见。

易寒易热:稚阳未充容易阳虚衰脱,现阴寒;
稚阴未长易阴伤阳亢,现热证。

(1)肺伤:“肺常不足”,“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肺主气而司呼吸;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故临床多见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

(2)脾伤:“脾常不足”,易为食滞而生厌食、泄泻,甚至引发疳证,且因母病传子,故脾病多传肺,或肺脾同病。

另外,由于运化生化不足,又可产生气血两虚病证。

(3)肾伤:“肾常虚”,指肾气需随日渐盛,但感邪则可使肾气先天赋不足,或者是后天补充不够,
尤其是脾胃受纳运化生化不足。

故临床可见先天之精不足之解颅、五迟五软等病,也可见后天失养所致之疳证、小儿水肿等。

(4)肝伤:“肝常有余”,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引发惊搐等证。

(5)心伤:“心有余”指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惊厥等症。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再生修补过程较快。

•病因单纯,情绪影响少,故易康复。

总结:小儿病理“八易”:易病、易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愈、易亡。

思考题:
1、小儿生理特点主要有哪些具体内容?如何理解“稚阴稚阳”、“纯阳”?
2、怎样理解“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
3、小儿病理特点主要有哪些具体内容?
4、如何理解“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试举例说明之?
诊法
一、首重望诊:对病儿总体情况作全身望诊,然后再进行有目的、有次序,全面又有重点的分部望诊
内容:望神色:望神: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
望色—面部之色,正常面色。

五色主病:白:寒证、虚证、吐泻
红:热证
黄:虚证、有湿、疳证、积滞虫证、黄疸
青紫: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黑:寒证、疼痛、惊痫、水湿停饮
望形态:全身:健康—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黑泽,筋骨强健,发育正常,为胎禀充足,营养良好。

病态—神态呆滞,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枯黄,筋骨软弱,发育落后,为先天不足
①局部:包括望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 甲
头囟:大小,有无畸形;囟门大小、闭合的早迟及有无凸凹等。

颈项软硬、斜正,活动是否正常及颈部脉络是否显现等情况。

躯体胸、背、腹(包括脐部)、腰的外形、并注意患儿呼吸时胸、腹外形等。

审苗窍:分部望诊:
(1)苗窍—舌象:舌体—胖嫩、肿大,有裂纹、强硬,短缩干绛、木舌、重舌、连舌,弄舌,吐舌;
舌质—淡红、淡白、绛红;红少苔、无苔而干、紫黯或紫红、粗大红刺;
舌苔—白为寒;黄为热;腻为湿;剥苔津伤;地图舌胃之气阴不足;霉酱苔;染苔
(2)察口:口唇—外观、颜色及干湿:淡白—脾虚气血不足;青紫—血瘀或寒证;樱红—暴泻伤阴;干燥—伤津之征。

牙齿—出牙、换牙、龋齿:逾期不出—肾气不足;
齿龈—属胃,齿龈的形、色红肿—胃火上冲
婴儿有白色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
腮—腮内(颊部)有无白屑、溃烂等;炎症,鹅口疮,麻疹粘膜斑;
颚—颚部的外观和颜色
(3)★咽喉:喉核(扁桃体)红赤肿大溃烂:红,发热—风热
乳蛾,红,肿大—风热、肺胃之火,咽痛微
红,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
(4)察鼻:外形、皮肤颜色、分泌物及性状。

(鼻塞;流清涕;流黄涕;长期流浊涕,气味腥秽;鼻翼煽动;鼻孔干燥,鼻衄;鼻准部疹点)
(5)察耳:外观、颜色、分泌物及一些病证;在耳部的特有症状等。

(流脓;痄腮;耳背络脉)
(6)察前后二阴:前后二阴的外观和颜色。

阴囊紧松、肿、疝气,红赤、潮湿、瘙痒;尿道口红、包皮
(7)察二便肛门:潮湿、红痛、肛裂、脱肛
辨斑疹:
察指纹★部位: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包括——风、气、命三关
对象:3岁以内(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
方法: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观察时应将小儿抱向光亮之处(自然光线)察指纹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
红紫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暗紫-邪热郁滞;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
淡滞定虚实淡主虚(气血不足): 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热
滞为实(病邪嵇留,营卫阻遏):指纹郁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三关测轻重风关—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病深入加重—病邪方盛
命关—疾病危重
二、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听声音:内容多与内科相同,唯有啼哭声对儿科最有意义
闻呼吸声:可借助听诊器,并应掌握心、肺听诊的基本要领 l•语言声清晰响亮为佳。

低弱;呻吟;高声尖呼;谵语;语声嘶哑
2•啼哭声宏亮而长。

饥饿—绵长无力。

尖锐;嘶哑;延绵而低微
洪亮为实证,微细而弱为虚证;
清亮和顺为轻,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3•咳嗽声:畅利;清扬;重浊;干咳无痰;阵作回声;嘶哑如犬吠声
4•呼吸声:气粗有力;急促哮鸣;急促鼻煽;窘迫面青不咳;低微;双吸气如哭泣声;稍促用口呼吸
5•嗅气味:口气—臭秽;臭腐牙疳;伤食;腥臭
大便—秽臭;酸臭而稀;下利清谷无臭气
小便—短赤,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三、问诊:个人史:
1.生产史—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接生方式、出生地点、出生状况、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

2.喂养史—方式、添加辅食、是否断奶、断奶后情况、饮食习惯、现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3.生长发育史—体格、智力发育、坐、立、语、行等开始时间、出牙和囟门闭合时、学习情况等、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4.预防接种史
5.遗传史:家庭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健康情况近亲婚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四、切诊: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疾病单纯,少七情影响
•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
•切脉的年龄:3y以后的小儿
•切脉的方法:寸口脉位较短,
•一指定三关: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
思考题:1、为什么说在儿科四诊中要特别重视望诊?
2、儿科望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看指纹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4、儿科闻诊有哪些主要内容?
5、儿科问诊有哪些主要内容?小儿个人史包括哪些内容?
6、小儿脉诊的方法有哪些?主要脉象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7、按摸小儿腹部要注意什么?
治法
用药原则:1.治疗必须及时、正确和审慎
为什么?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把握时机,力求及时控制病情,否则疾病由轻转重,由重变危。

2.处方轻巧灵活
为什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慎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峻下、毒烈之品。

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

3.注意顾护脾胃
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

病后注重调理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为什么?小儿易病易传,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把握病情演变规律,先发制病,药先于证,顿挫病势,防止传变,治病防变。

5.不可乱投补益
为什么?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不必靠药物补养,长期补益致早熟,邪实加补益,闭门留寇。

6.掌握用药剂量
西药用量:可按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成人剂量折算
体表面积(m2)=kg×0.035+0.1
中药用量:(大约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1/3,幼儿用1/2 ,学龄儿童用2/3或成人量。

给药方法:1.口服法:喂药方法:中药煎出药量: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

2.吹鼻法:鼻腔滴药
3.直肠给药
4.注射法:肌注、静注、静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