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它引领着我们对世界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我得以一窥这一深邃而神秘的哲学领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那些超越感官经验、超出具体事物的根本性问题。

它试图回答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存在的终极原因等一系列看似抽象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忙于琐碎的事务时,很少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思考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基石。

在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是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他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来揭示世界的真相。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实体是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概念。

实体是独立存在、不可再被分割的东西,是其他属性和特征的承载者。

这种对实体的关注,反映了他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

然而,形而上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将思考的自我作为确定性的基础。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哲学建立一个坚实的起点,但也引发了关于心物二元论的争论。

笛卡尔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形而上学的发展,但也使得形而上学陷入了一些困境。

例如,如何解释心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康德则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超越经验去认识物自体。

康德的批判哲学提醒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真理时,要保持谨慎和谦逊,不能超越人类认知的边界去盲目地探索。

尽管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但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试图寻找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这与形而上学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有着相似之处。

在生物学中,关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形而上学的思考。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段奇妙又有点烧脑的经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得懂吗?”毕竟,对于我这个平时只喜欢看看轻松小说、追追剧的人来说,哲学经典著作就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存在、本质、实体的问题,一开始让我晕头转向。

可慢慢地,我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比如说,他谈到实体的概念。

我就想到了我身边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像我的手机、我的电脑。

但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可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他说的是那些根本性的、不变的本质。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不变的呢?是人的品质?还是一些更抽象的东西?还有他对于原因的分析,什么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做蛋糕的经历。

我想要做一个美味的蛋糕,面粉、鸡蛋、糖这些就是质料因;我脑海中想象的那个蛋糕的样子就是形式因;我搅拌、烘烤的动作就是动力因;而我想要品尝美味蛋糕的愿望就是目的因。

这么一想,哲学好像也没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

有时候一段话读了好几遍,还是不明白亚里士多德到底想说啥。

我就会忍不住抓耳挠腮,心里想:“这老头儿,咋就不能说得简单点呢!”但正是这种困惑,让我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去试图理解他的思想。

书中关于本质和现象的讨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们常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就匆忙地下结论。

但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要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

这就好像我看到一个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就觉得他一定很幸福。

但也许他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那漂亮的衣服只是他的伪装。

读《形而上学》的这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拉伸了一样。

以前从来不会去想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现在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冒出来。

比如,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不过,可别以为读这本书就只有严肃和思考。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哲学著作,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最近,我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次奇妙的思想之旅。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得懂吗?毕竟哲学这东西,听起来就高深莫测。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还挺有意思的。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实体的问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辩论场。

他不急于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

就拿他对于“实体”的论述来说吧。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路过一家卖手工艺品的小店。

店里摆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木雕,有小巧玲珑的动物,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其中有一个木雕,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雕刻得细致入微,眼睛里仿佛透着犀利的光芒。

朋友看到这个木雕,惊叹不已,说:“这木雕太漂亮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却在想,这个木雕本身,不就是一个实体吗?它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赞美或者评价。

即使没有人注意到它,它依然是它自己,有着自己的形状、质地和价值。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具有自身的本质和属性。

这个木雕的本质就是由木头雕刻而成的鹰的形象,它的属性包括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等。

这些属性构成了它作为一个实体的独特之处。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其实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实体。

比如我的朋友,他有着自己的性格、爱好、梦想,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存在。

无论外界对他有怎样的看法和评价,他还是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还有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街道巷弄、公园湖泊,它们也是实体。

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并不会改变它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

它依然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读着《形而上学》,我越来越觉得,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开始读《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前,我心里还真有点犯嘀咕,想着这得是多高深莫测的东西啊。

但真正翻开书读起来,却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方式还挺有意思的。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和知识的问题,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奇妙世界。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讨论。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分解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家整理杂物的经历。

那时候,我面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旧书、破玩具、零散的零件等等。

我试图把它们分类整理,就发现有些东西可以被进一步分解,像那些可以拆开的玩具车,能分成车身、轮子、零件;但有些东西,比如一本完整的旧相册,它就是一个整体,没法再去细分了。

这不就有点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嘛,它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有着自己的完整性。

还有他提到的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这让我联想到了做蛋糕的过程。

做蛋糕需要面粉、鸡蛋、糖这些质料,但仅仅有这些质料还不够,还得有蛋糕的形状和样式,也就是形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让人垂涎欲滴的蛋糕。

如果只有一堆面粉和鸡蛋堆在那里,没有特定的形式,那可不能称之为蛋糕。

这就好像世界上的万物,既有构成它们的质料,又有赋予它们独特性质和形态的形式。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很有趣。

他提出了四种因果: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自行车的零件和材质就是质料因,它构成了自行车的基础;自行车的设计和结构就是形式因,决定了它的样子和功能;我努力去掌握平衡和踩踏的力量就是动力因,推动着我前进;而我想要学会骑车,能够自由出行,这就是目的因。

这四种因果相互作用,才让我最终成功地学会了骑自行车。

亚里士多德还谈到了“潜能”和“现实”的概念。

这让我想到了一颗种子。

一颗种子蕴含着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潜能,但在它没有发芽、生长之前,这种潜能还没有变成现实。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个深邃且引人深思的主题。

当我翻开这本充满智慧与思辨的著作,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它指的是超越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这并非是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支撑着整个世界运行的根本性力量。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再到近代哲学中对理性和经验的反思,形而上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世界的基质,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这些早期的思考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存在的本质。

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实体具有本质和属性。

而康德则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指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即存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中,形而上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常常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原因,这种因果观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形而上学却深入地思考了因果关系的本质。

休谟质疑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我们所谓的因果联系只是基于经验的习惯性联想。

而康德则试图通过先天的范畴来为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提供依据。

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

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那么人类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如果有,自由意志又如何与决定论相协调?这是一个困扰了哲学家们许久的难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人的行为完全由外部因素所决定。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坚信,人类具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形而上学》这本书可真是费了我好大的劲儿!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的书。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

书里那些复杂的概念和论述,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想着说不定能在这片迷雾中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存在、本质、实体的问题,一开始真的让我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他提到的“实体”这个概念,我就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个啥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为了搞清楚这个,我可是绞尽脑汁。

有一次,我坐在阳台上,阳光洒在身上,手里捧着这本书。

我看着窗外的树,突然就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

那棵树,它是一个实体吗?它的树干、树枝、树叶,这些构成它的部分又算什么呢?我就这么盯着那棵树,想得入了神。

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这棵树突然不存在了,那原本属于它的那个“位置”会变成什么样?是一片空白,还是会有别的什么东西填补进去?还有他说的关于本质的问题。

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我的性格?我的思想?还是我的身体?我试图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说,我喜欢吃巧克力蛋糕,这能算是我的本质的一部分吗?还是说,我乐于助人的这种品质,才是我的本质?想得我脑袋都快炸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被一些小细节卡住。

就像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用一些很古老的例子,我还得费劲去理解那些例子背后的含义。

有一回,他提到了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来解释某个概念,我愣是翻了好多资料,才搞明白那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过,虽然读得很辛苦,但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有时候,当我突然想通了一个之前一直困惑的点时,那种感觉简直太棒了!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以前我总觉得这两个概念很抽象,难以理解。

但有一天,我在做手工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

我在捏一个小泥人,那团泥巴就是质料,而我心中想象的小泥人的样子,就是形式。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犹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吸引着无数思想家去探索和思考。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世界。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简单来说,就是超越具体事物形态之上的、更为本质和抽象的存在。

它试图回答那些关于世界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书中开篇便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看来,水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简单和直观,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哲学的发展,又有哲学家提出火、气等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然而,这些观点都只是从物质的层面去寻找世界的根源。

直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一个是可感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比如,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只是对“桌子”这个理念的不完美体现。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不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理念,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定义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它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不关乎柴米油盐,也不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仔细想来,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形而上学让我们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它促使我们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到的现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它也让我们对世界保持一份敬畏和好奇。

当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直观感知,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未知的事物妄下结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学习。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在翻开《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只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巨著。

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困惑的知识迷宫。

书中那些晦涩的概念和抽象的论述,一开始真的让我头疼不已。

什么“实体”“本质”“形式”,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门外星语言。

我得跟您说,读这本书的过程,那真不是一般的艰难,好几次我都想把它扔到一边,去刷会儿手机或者看个轻松的电影。

不过,我这人吧,还就有那么一股子倔劲儿。

越是难懂的东西,我还就越想把它搞明白。

于是,我硬着头皮,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去理解。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比如说“实体”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其他一切属性的基础。

一开始我真不明白这啥意思,后来我就想啊,比如说我面前的这张桌子,它就是一个实体。

它有颜色、形状、大小这些属性,但就算这些属性都变了,这张桌子还是这张桌子,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存在着。

这么一想,好像就有点明白了。

还有关于“本质”的探讨,也让我想了好久。

亚里士多德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

我就琢磨我自己,我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我的名字?我的身份?还是我的性格、思想?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我的本质是我的思想和灵魂,因为就算我的外貌变了,身份变了,但只要我的思想和灵魂不变,我还是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变化的看法。

他认为变化是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一开始,我根本不会骑,连保持平衡都做不到,那时候骑自行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但是通过不断地练习,摔倒了再爬起来,终于有一天,我能够熟练地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奔了,这就是从潜在变成了现实。

还有他对于原因的分类,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到了盖房子。

砖头、水泥这些材料就是质料因;房子的设计图纸就是形式因;建筑工人的劳动就是动力因;而人们想要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是目的因。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在翻开《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一直在犯嘀咕,这得是多高深莫测的玩意儿啊!毕竟一听到“形而上学”这四个字,就感觉好像要进入一个充满迷雾的哲学森林,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

但当我真正开始读这本书,却发现它像是一个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让我深思的宝贝。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实体的问题,一开始真的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我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努力想要抓住那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他提到的“实体”这个概念。

一开始,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个啥?在我的生活中,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桌子、椅子、人,可这“实体”难道就是把这些东西背后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质给拎出来说事儿?后来,我想到了我家那只调皮的猫咪。

每次它抓坏沙发,我妈总是一边追着它打,一边喊:“你这小坏蛋!”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了。

对于我妈来说,猫咪不仅仅是那团毛茸茸会跑会跳的小家伙,还是让她又爱又气的“实体”。

猫咪的可爱、调皮、捣蛋,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妈心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它”。

还有关于事物的变化和不变。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的那条老街。

小时候,我觉得那条街永远都不会变,街口的杂货店,总是飘着糖果的香味;拐角处的理发店,师傅的剪刀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可后来,我长大了,再回去看,杂货店变成了超市,理发店也不见了踪影。

街道还是那条街道,位置没变,名字没变,但里面的东西却一直在变。

这是不是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在变化中又有某种不变的东西存在呢?也许那条街的“灵魂”一直都在,只是外在的形式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读着读着,我发现形而上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与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影子,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比如说,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

是仅仅看到眼前的高薪,还是去思考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是不是能让自己真正实现自我?这其实就是在探寻一种更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内容(精选4篇)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内容(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1标题: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在阅读《西方哲学史》时,我深深地被伯特兰·罗素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所吸引。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史,更是一部对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深度剖析。

其中,形而上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存在、本质、实体、变化等基本问题。

在书中,罗素对形而上学的讨论让我了解到,这门学问并非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考,而是试图从深层次上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罗素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

他指出,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对存在的追问,以及对存在的定义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质,找到真理。

我深感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观念、信仰,甚至价值观。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

在我看来,形而上学是对人类思想的一次深度洗礼,是对真理的一次追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理解到,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找到真理。

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2题目:《形而上学:探寻宇宙的起源与本质》#一、背景介绍#形而上学,这个源自希腊语的概念,原意是指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在哲学领域,它主要探讨的是宇宙的起源、本质以及各种现象的本质属性。

这个领域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指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科学,超脱于物理学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研究,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深层结构中去探索。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读罢此书,感触颇多。

形而上学,这个看似晦涩难懂的词汇,实际上探讨的是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实体等根本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求知欲,渴望理解世界的本原和真相。

而形而上学正是满足这种渴望的学问。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东西。

例如一个具体的人,或者一匹特定的马,这些个体就是实体。

实体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使得它成为独特的存在。

这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认为的各种事物,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实体?是我们所看到的物体,还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概念和本质?亚里士多德还谈到了“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以建造一座房子为例,建造房子所用的材料就是质料因,房子的设计图纸和样式就是形式因,建造房子的工人和工具则是动力因,而建造房子的目的,比如为了居住,就是目的因。

这个理论让我明白了,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

我们常常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但这种感知是否就是世界的真实面貌?形而上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这就像是我们看到一颗苹果树结出了苹果,形而上学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棵树会结出苹果,而不是其他的果实。

然而,理解形而上学的概念并非一帆风顺。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证十分复杂,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哲学问题,也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对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哲学是高于其他具体学科的,因为其他学科只是研究特定领域的现象和规律,而哲学则试图探究整个世界的根本原理。

这让我想到,在当今社会,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和细分,但我们不能忽视哲学对于整合和指导各个学科的重要作用。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让人头疼的旅程。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像是闯进了一个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迷宫。

书里的那些概念、论述,一会儿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窥见了宇宙的奥秘,一会儿又把我绕得云里雾里。

不过,越是难懂,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像面对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总想把它一块块拼凑完整。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实体”概念,那可真是够我琢磨一阵子的。

他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我家那张用了多年的老木桌。

这张桌子在我家的角落里待了好久,它可不是因为其他什么东西才存在的,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立在那儿。

它身上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桌面被划了几道印子,桌腿也有点磨损了。

但不管怎么说,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会因为我的想法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消失不见。

这好像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那种实体。

还有关于“本质”的讨论,也让我想得脑袋都大了一圈。

亚里士多德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属性。

这让我想起了我养的那只小花猫。

这只小花猫啊,它圆滚滚的眼睛,柔软的毛,还有那调皮的性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它独特的本质。

它那双眼睛,一到晚上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能在黑暗中看得清清楚楚。

它的毛摸起来特别舒服,软软的,滑滑的。

而它的调皮呢,那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把花瓶碰倒了,一会儿又把沙发上的靠枕叼得到处都是。

但这些特点加起来,就是这只小花猫之所以是它,而不是其他动物的本质。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原因”。

他把原因分成了好几种,像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到了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我当初想要学会骑自行车,这就是目的因,因为我想自由自在地在外面兜风。

那辆自行车本身,就是质料因,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我学习的工具。

而我不断地练习,掌握平衡,这就是动力因,推动着我去学会。

最后,我能够熟练地骑着车在路上跑,那种稳定的骑车姿势和技巧,就是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笔记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笔记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笔记1.求知是人的本性。

2.人们从记忆中获得经验,相同事物的许多记忆给人们提供了可以归纳出单一经验的素材。

经验与科学和技艺比较类似,人们可以从经验中获得科学和技艺。

3.经验只和个别相关,而技艺才与普遍相联系。

4.技师之所以更富有智慧,并不在于他实际做事情的能力,而在于他能够掌握理论,知道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5.知识与非知识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传授,前者能传授而后者不能。

技艺比经验更接近知识,因为技艺能够传授而经验却不能。

6.智慧就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识。

7.纯粹为着自身、为着追求知识的科学(形而上学)。

8.把这种追求第一原因的科学称为“自由科学”,因为只有这种科学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

9.第一原因的知识(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了第一原因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是知道了个别事物)。

原因被认为具有四种意义,第一种意义就是我们说的实体或者本质;第二种意义就是质料或者基质;第三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源泉;第四种就是生成和运动的目的。

10.友谊是善的事物的原因,而争斗是恶的事物的原因。

11.对于每一个事物来说,都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具有相同名称并且存在于实体之外的本质。

12.实体和其他许多并非实体的事物也具有形式。

13.形式是可感事物及其自身的模式。

形式是存在与生成的原因。

14.哲学应该被称为关于真理的知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追寻真理,而实践知识的目的则是指导行动(因为即使他们思考事物是怎样的,实践着的人们也不研究永恒,而只是关心相对的和眼前的东西)。

15.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恒或者不运动,因为所有的可感事物都会消灭,并且会运动。

16.只有那些真实的、永恒存在着的物体才是实体。

17.“元素”是指内在于事物中的最初的构成物,并且不能被分成其他类别的事物。

18.“必要”的含义是,在没有它的情况下事物就不可能生存。

19.实体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最终的基质,它不再表述任何其他的事物,另一种是可分离的“这个”,它的本性就是每一个事物的形状或形式。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说起哲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那是一门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学问。

而当我翻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这种感觉更是强烈。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这本书就像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洞穴,每一次探索都能有新的发现。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许多关于存在、本质、实体等抽象的概念。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头绪。

那些复杂的论证和逻辑推理,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慢慢地,我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比如,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论述,他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都在热烈地交谈着,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其中有一个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不停地说着自己买了多么昂贵的车子,住了多么豪华的房子,认识了多少有头有脸的人物。

在他的描述中,他的价值似乎完全取决于这些外在的东西。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实体”。

真正的实体应该是他这个人本身,他的性格、品质、智慧和情感,而不是那些外在的物质和关系。

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和地位,那些所谓的“朋友”也离他而去,那他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只有那个真实的自己,那个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存在的内核。

再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本质”。

他认为,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属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养的那盆仙人掌。

它浑身长满了刺,看起来不太友好,但这就是它的本质特征。

它不需要像花朵那样娇艳动人,去吸引别人的目光,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着。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顽强地生长。

它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它的本质决定了它能够适应艰苦的条件。

而我们人呢,有时候总是在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的本质。

我们试图迎合别人的期待,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标准,却忘记了问问自己,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读《形而上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当我翻开这一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仿佛开启了一场深邃而奇妙的思想之旅。

形而上学,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和晦涩,但它所探讨的问题却是与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理解息息相关。

它试图超越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表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存在的根本原则。

书中开篇便提到了形而上学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考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试图回答诸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形而上学对于本质的执着追求。

它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深挖下去,找到那个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不变的本质。

例如,我们看到一棵树在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冬天凋零,形而上学要探究的是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使得这棵树成为树,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形而上学还关注着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让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只关注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却很少去思考存在本身的性质。

然而,形而上学提醒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关于实体的概念也是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书中指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东西。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和“虚幻”。

比如,我们会认为眼前的这张桌子是一个实体,它具有实在的性质,而我们梦中的景象则往往被认为是虚幻的。

但形而上学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种判断的依据和标准。

形而上学对于因果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另一件事情引起的,但形而上学却要追问因果关系的本质。

是因为有了因才有果,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构建了这样的因果关系?在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我发现它常常挑战我们的常识和惯有的思维方式。

它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观念中跳脱出来,以一种更加批判和深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篇一:《形而上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

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

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没有给有关第一哲学的这些手稿以一个总的名称,于是,编撰者就干脆为这本汇编集子起名“metaphysic”,直译即“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由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译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形而上学”。

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一)《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现在看到的《形而上学》通行本共分14卷。

由于此书是亚里士多德不同时期的手稿汇编,所以在各卷之间会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而且各卷之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但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各卷基本都在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

各个时代的注释家就《形而上学》的结构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参照注释家们的观点,再结合每卷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形而上学》的总体结构:一、第1卷为全书导论部分,可看作全书的引子。

首先,在告诉读者“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1)之后,亚里士多德很快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 (p3)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按照编者(也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图,我们看到第一卷导论部分指明了以后各卷即将讨论对象是什么。

其次,在这一卷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四因说:形式因(本体亦即怎是,本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物因)、动力因(动变的来源,动因)、目的因(目的与本善,极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的“原因与原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并对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说明前辈观点让自己获益良多后,亚里士多德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说前辈们的这一类“原因与原理”内容上显得浮华且模糊,并指出若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与原理”,必然同时探求亚里士多德自己提到的“四因”,或者四因之一或二或三。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这是我四年前读《形而上学》这本书的笔记,本想把其中的一些“读后感”扩展写些专题文章,限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条件而一直未能命笔成文。

今天整理电脑里过去的一些资料,忽然发见了它。

我觉得其中一些心得或许对同道中人会有些借鉴等辅助作用,特贴录于此。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说明:摘录的原文用引号“”引起来,并注页码;所引苗力田先生的笺注用尖括号< >标明;我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写在大括号{ }里面。

]阅读选用的版本:[0]《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此书是依据《洛布古典丛书》希腊本文,参考W.D.Ross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988年修订版)译出的。

主要参阅书籍:[1]《哲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本)Page:98-110.Chapter 3:Aristotle.[美]科拉克(Kolak, D.)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 Page:38-78.第二篇:第一哲学的学说.杨寿堪等编著(此篇作者为郜<读gào>庭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主要辅阅书籍:[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工具论).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1982.[8]《世界哲学宝库》.[美]F.N.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编委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P190-194.)需进一步阅读的有关文献:[10]*耶格尔(Jaeger, Werner):《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之基础》(Aristotle: Fundamentals of the History of His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Richard Robin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34.)[11]*欧文斯(Owens, Joseph):《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的存在学说》(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Toronto: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1951.)[12]安尼斯(Annas, Julia):《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Aristotle’s Met aphysics, Book M and Book 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6.)这是一本忠实原文的译著,附带有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数学哲学的导言性论文,以及详尽的哲学注释。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形而上学,这一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一直以来都引发着无数思想家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奥智慧的大门。

书中开篇就对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

形而上学试图超越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现象世界,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终极实在。

它不满足于表面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而是要追问那些根本性的、超越表象的问题。

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究竟为何?在探索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对于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现象和变化的世界中,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知上,我们就难以理解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

形而上学促使我们思考那些看似抽象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帮助我们构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世界观。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分析,阐述了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相互关联,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而形而上学则关心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本质。

同时,形而上学也与伦理学有着微妙的联系,因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对于道德和价值的判断。

书中还提到了形而上学中的一些经典命题和争论。

例如,关于“实体”的讨论。

什么是实体?是独立存在、不变的本质,还是由各种属性和关系构成的复合物?这一问题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不同观点和激烈辩论。

在阅读关于因果关系的部分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形而上学对于因果关系的探究并非仅仅停留在日常经验层面,而是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联系和本质规律。

是因为有了先在的原因,所以才有了后续的结果,还是说因果关系只是我们人类思维的一种建构?另外,关于存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探讨也让我颇受启发。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它们看似纷繁复杂、毫无关联,但形而上学试图寻找其中的统一性,探索是否存在一个根本的原则或本质能够将这一切统一起来。

然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它常常面临着各种质疑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过于抽象和难以验证,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世界,不断地被作者深刻的见解所触动。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它所探讨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这并非是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而是试图超越表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四因说”来解释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基本材料;形式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动力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力量;目的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目标。

以一尊雕塑为例,大理石是质料因,雕塑家心中的形象和设计是形式因,雕塑家的雕刻动作是动力因,而最终完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则是目的因。

这一理论让我们明白,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关于实体的探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东西。

他指出,第一实体是个别的事物,比如这匹马、这个人,而第二实体则是种和属。

这让我思考起个体与普遍之间的关系。

个体是独特而具体的,但又离不开所属的种和属所赋予的共性。

这种对于实体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还对“潜能”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事物具有从潜能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比如一颗种子,具有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潜能,但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能才能得以实现。

这让我联想到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但需要通过努力和机遇,才能将这些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成就。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

他的一些观点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受到了挑战和修正。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正是因为他的思考和探索,为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深刻体会到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它让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不断地追问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形而上学,这个看似深奥且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哲学的长河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当我深入研读相关著作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深处的大门,领略到了思维的无限可能和世界的多元维度。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那些超越了我们日常经验和感官感知的事物。

它试图回答关于存在、本质、实体、因果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

在我看来,它就像是哲学领域中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形而上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对实体的探讨,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分割的,是其他属性和关系所依附的基础。

这使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实体?是具体的物质物体,还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念?在形而上学的世界里,对于本质的探索也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事物内在的、不变的特性,还是我们人类通过思维赋予事物的一种定义?例如,一把椅子的本质是它的形状、材质,还是它提供给人们坐的功能?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很少去深入思考其本质。

形而上学还关注因果关系。

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其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是绝对的吗?还是只是我们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构建的一种逻辑框架?比如,一个人成功了,我们会找出各种原因,如努力、机遇等,但这些真的就是导致成功的全部原因吗?也许还有一些我们尚未察觉或无法解释的因素在起作用。

此外,形而上学对于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思考也令我着迷。

世界是由无数多样的事物组成的,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统一的规律或本质?如果有,我们又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种统一性?这种思考让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试图去寻找其中隐藏的秩序和规律。

然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它常常面临着各种质疑和挑战。

比如,经验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缺乏经验的验证,只是纯粹的思辨和想象。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形而上学是否真的与现实世界脱节?还是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经验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开拓思维的边界?另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对形而上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

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

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没有给有关第一哲学的这些手稿以一个总的名称,于是,编撰者就干脆为这本汇编集子起名“Metaphysic”,直译即“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由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译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形而上学”。

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一)《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现在看到的《形而上学》通行本共分14卷。

由于此书是亚里士多德不同时期的手稿汇编,所以在各卷之间会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而且各卷之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但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各卷基本都在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

各个时代的注释家就《形而上学》的结构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参照注释家们的观点,再结合每卷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形而上学》的总体结构:一、第1卷为全书导论部分,可看作全书的引子。

首先,在告诉读者“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1)之后,亚里士多德很快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 (p3)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按照编者(也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图,我们看到第一卷导论部分指明了以后各卷即将讨论对象是什么。

其次,在这一卷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四因说:形式因(本体亦即怎是,本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物因)、动力因(动变的来源,动因)、目的因(目的与本善,极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的“原因与原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并对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说明前辈观点让自己获益良多后,亚里士多德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说前辈们的这一类“原因与原理”内容上显得浮华且模糊,并指出若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与原理”,必然同时探求亚里士多德自己提到的“四因”,或者四因之一或二或三。

二、第3、4和6卷为全书过渡部分。

有人称第3卷为“难题篇”,的确如此。

翻开这一卷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不停地发问:“一个动变原理或性善原理怎能应用于不变事物?”(p39)“假如本体之学与通则之学有所不同,两门学术应以何者为先,何者为主?”(p41)……在此,亚里士多德提出10多个问题哲学应当研究的问题。

第4卷就第三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阐述有关本体的问题。

第6卷讨论学术的分类:实用、制造与理论。

在第119页指出,哲学不同于数学与物理学,这“第一学术则研究既是独立又不动变的事物。

一切原因均须具有永恒性,而于此为特重;这一门学术所探求的原因,与我们看来就像是神的作用。

”在经过3、4和6卷的过渡,我们接下来将进入《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

三、第7、8和9卷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是着重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是全书核心。

第7卷总的讨论本体问题,以及本体与形式-质料区分的关系问题。

第8卷重点详细讨论形式-质料的区分,第9卷又回到本体的讨论,并讨论了本体与现实-潜能的关系问题。

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别性(p128)本体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

那么什么是本体?让我们翻回第5卷第95页:“‘本体’可有二义:(甲)凡属于最底层而无由再以别一事物来为之说明的,(乙)那些既然成为一个‘这个’,也就可以分离而独立的——这里第二义并以指说各个可独立的形状或形式。

”四、第10、13和14卷为辅证部分。

在这三卷中,亚里士多德重点在批评柏拉图的本体论,以论证自己的本体论。

其中第13卷和第14卷批评柏拉图及其学派将数和理念视为独立存在的实体的观点。

而第10卷是讨论“一”与“多”的问题,进而说明各种对立范畴与相反范畴之间的关系。

五、第2、5、11、12卷为全书的注脚。

或者被疑为学生笔记,如第11卷。

或者被认为是从其他书卷中粘贴与此,如第2卷。

或者被看成“哲学辞典”,如列举了30个哲学范畴的第5卷。

或者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独立论文,后来加入此书的片段,如第12卷,这部分被看做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至此,我们已大概了解了《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以及每一部分主要讨论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该书的核心思想。

(二)《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思想《形而上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本体论。

第5卷对“本体”下定义。

第7、8和9卷重点谈论本体问题。

第12卷讨论不变本体。

第13卷驳斥柏拉图的本体论。

《形而上学》作为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所要解决的便是本体论问题。

1、探讨本体论的第一步是引入“四因说”。

“我们应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证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p6)他认为早期自然哲学家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本原问题,因为对事物生灭变化的根本原因之探求是晦涩的且不全面的。

因此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生灭变化归根到底不外乎四个根本原因: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凡有所询求于事物之原因,宜必并求此四因,或于四因中偏取其某因。

”(p19)在这里有必要谈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精彩批判。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于参与或者说分有了“意式”(即理念,相),亚里士多德开始反驳这一论点。

首先,“假如通式可以被‘参与’,这就只应该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

” (p24)他认为“参与”(或者说“分有”)是假托的。

可是“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使事物动,也不使之变。

它们对于认识事物也不会有何帮助;因为它们甚至于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体,它们若为事物的本体,就将存在于事物之中,它们倘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之中,它们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也就无可为助。

它们若真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这就可被认为是原因,如‘白’进入于白物的组成中使一切白物得以成其‘白性’,但这种先是阿那克萨戈拉,以后欧多克索及他人也应用过的论点,是很容易被攻破的;对于这观念不难提出好多无以辩解的疑问。

”(p25)而且“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意式既是事物之本体,怎能离事物而独立?”(p26)在此,亚里士多德意在批判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是行不通的。

2、为了做进一步的讨论,亚里士多德给“本体”范畴下了一个定义,因为“定义之所以为人所重就在于它必有所指明;由名词组成的公式将所解释的事物划出了界限。

”从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定义,我们是否可以判定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基本本体是个别事物,因为在定义中我们看到:本体必须是“某个这个”。

当然,亚里士多德马上做了一个限定,他将可算作本体的事物划在我们称之为“自然物”的范围内。

在符合定义的情况下要同时兼备独立性,因为独立存在是本体的内在特征。

在分清什么是本体之后,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了对柏拉图本体论的批评路径上来。

3、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不是不承认一般形式的存在,他只是否认形式有独立的存在。

同时他也声称事物的形式是事物成其所是的东西。

第136页,亚里士多德用一句话带过形式与艺术家的关系,他说:“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

(形式的命意,我指每一事物的怎是与其原始本体。

)”为了说明形式无独立的存在,他进一步指出:“所以老话说得对,假如先无事物,就不能产生任何事物。

明显地,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物质就是先在的部分;物质既见于创生的过程,也由此创成某些事物。

”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他的本体就是“某个这个”。

说到形式问题,不得不提到质料。

关于二者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和质料的区别具有相对性,一个个别物体是形式或质料,是由它和其他事物的具体关系决定的。

例如,对于土来说,砖是形式,但对于房屋来说它又是质料。

在论述理念学派的错误时,亚里士多德引入了潜在与实现。

他说:“明显地,被当作本体的事物大部分还只是潜在物。

”亚里士多德顺便区别了物质本体,形式本体和综合本体。

他对潜在与实现的引入主要是为了阐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他认为质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是消极被动的。

而形式才是积极主动的,形式给予质料以一定的性质,它才成为现实。

形式是事物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质。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不具有独立性和个别性,它只是事物生灭变化所必须假定的东西。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本本体是形式。

(三)一点想法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他规定了本体是基本的,有独立的存在;另一方方面他有说本体必须是可定义的和可认识的,与实质相连。

所以说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主张本体是个别事物,一方面有主张本体是普遍本质,在这里是否存在扞格?为了解答这一难题,有人提出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本质也是个别事物。

这样理解的话便不存在矛盾了。

又,关于一与多的论述,也是颇能体现亚里士多德敏捷思维之处。

他提出“倘以二为多,‘一’恰正成了少;而‘一’若作为‘少’,也就可转成为‘众’”(p201)。

又,在卷一论及智慧与哲人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先假定: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于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全知道;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谁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也就该是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知识更近于智慧;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近于智慧;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被施为,他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少的人应该听从他。

”(p4)又,《形而上学》提到“由同样要素组成的事物,有些灭坏,有些却得到永存的性质。

”关于不可灭本体的说法发人深思。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在探讨不可灭实体的问题。

影片中的John是不是处于我们所谓的时空之外呢?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时间和空间的计量是人为的,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在时空之外呢?在这种人为行为之外,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比如说John这样的caveman?(四)小结可以说《形而上学》一书将亚里士多德思辨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思辨与《政治学》与《尼科马克伦理学》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读《形而上学》就仿佛亚里士多德拿着一条思想之线,在前方牵着我前进,而且从来都不是缓缓而行。

虽然亚里士多德思维非常清晰,但是对于我来说读一次两次是不够的,有些地方还需要再加阅读,好好领会。

参考文献: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M], 张晓林译,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