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民居――徽州民居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徽州民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cb4fa159eef8c75ebfb360.png)
建筑文化总是根植与一定得地理环境之中。古徽州所辖区域位于中国原 始江南古陆地带的皖南丘陵山地,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位于北 纬30度左右,自然环境神奇,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徽州 64%的高山海拔平均为1332米,另外34%的高山海拔1131米。境内山地 与丘陵面积9/10,山脉间盆地占1/10.四周高山使徽州形成了相对封闭的 生存区域。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 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 风格。
1.2 徽州建筑文化的历史成因
1.徽州建筑文化是指历 史上的徽州区划范围内 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 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 个县,黟县、歙县、休 宁、祁门、绩溪、婺源 六县。
2.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 六千年,其文化可以归 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 范围。但严格和典型意 义上所说的徽州建筑文 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 宋宣和三年(1121年) 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 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 文化,这一文化与其早 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 内在的关联。
• 徽州建筑文化中的自然观 • 徽州建筑文化中的社会观 • 徽州建筑审美文化心理积淀举要
4.1 徽州建筑文化中的自然观
• 天人合一 • 天人合德
有机建筑空间 现代山水城市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观
通过景观空间营造,建筑装饰中的文化表达,形成 人与自然物质的“德”互动
4.2 徽州建筑文化中的社会观
• 礼乐
形成了徽州建筑的方正,严谨,浑厚而又有秩序
• 仁和
空间形式如同 人侧身互让,亲切和谐,彬彬有礼
4.3 徽州建筑审美文化心理积淀举要
• 空间 • 山水 • 植物
徽州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 继承与发展
提问与解答环节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_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267606680203d8cf2f2454.png)
四合院
•
• 四合院剪影
•
•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
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
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
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
来的,当前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
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
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
• 四合院布局
•
•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 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 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 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 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 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 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 的就是蒙古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资料收集:段文浩 熊静 编写论文:田雨薇 吴芳 制作PPT:李丛天 李龙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6928c5cc22bcd126ff0cc8.png)
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
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
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
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
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
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
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
5
• 北京四合院按南北轴 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 落,坐北朝南,大门 一般开在东南角,门 内建有影壁,外人看 不到院内的活动。正 房位于中轴线上,侧 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 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 这种庄重的布局,亦 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 严谨的传统性格。
-
19
-
20
干栏式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 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 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 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 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 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 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26
(三) 蒙古包
-
27
(四) 徽派民居
-
28
(五) 云南一颗印民居
-
29
(六)新疆喀什民居
-
30
12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 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 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 色。
-
13
福建土楼
-
14
-
15
承启楼
-
16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陕 北地区。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4-中国传统民居解构及运用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4-中国传统民居解构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3a10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0.png)
※ 四合院是过去人们最理想的建筑形式,而北京四合院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布局讲究尺度与空间,一般按 中轴线对称分布,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四合院四方四正,对称平衡,烘衬出严分内外、层次井然的家族氛围。体 现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有的院落可以达到四列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四合院内院由二门起 到正房止,这个院落的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常有游廊围绕四个拐角处,联系垂花门、厢房与正房。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流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综观民居的建筑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无论是纯粹的室外空 间还是半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对大自然的依赖,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 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自然界的魅 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游离于古镇老街,漫步于山寨村舍, 在独特的空间中,感悟独特的意境。民居被赋之以灵性、赋之以生命。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室内空间
这层层转合的空间区域,使局部和谐于整体,整体包涵于局部,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平衡得体,是 民居室内空间整体分隔与局部和谐的多样、复合、统一的有力表现。无不是空无一切,而包含着深刻 的有。无是对有的更高发现。民居空间中,需要人用心体味的“无”,较之让人直观明了的“有”, 更具震撼,更易让人融入其中。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所“有”的框架束缚的。所以“有”是“表诠”, “无”并非不诠,而是“遮诠”。人们往往会在一种虚空间的无中体会到实空间的有,让人体味到空 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灵体验。
※ 例如,北京四合院,住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就民居室内的“有”、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有的院落可以达到四列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四合院内院由二门起 到正房止,这个院落的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常有游廊围绕四个拐角处,联系垂花门、厢房与正房。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流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综观民居的建筑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无论是纯粹的室外空 间还是半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对大自然的依赖,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 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自然界的魅 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游离于古镇老街,漫步于山寨村舍, 在独特的空间中,感悟独特的意境。民居被赋之以灵性、赋之以生命。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室内空间
这层层转合的空间区域,使局部和谐于整体,整体包涵于局部,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平衡得体,是 民居室内空间整体分隔与局部和谐的多样、复合、统一的有力表现。无不是空无一切,而包含着深刻 的有。无是对有的更高发现。民居空间中,需要人用心体味的“无”,较之让人直观明了的“有”, 更具震撼,更易让人融入其中。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所“有”的框架束缚的。所以“有”是“表诠”, “无”并非不诠,而是“遮诠”。人们往往会在一种虚空间的无中体会到实空间的有,让人体味到空 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灵体验。
※ 例如,北京四合院,住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就民居室内的“有”、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6928c5cc22bcd126ff0cc8.png)
-
17
-
18
• 《易·系辞传》云:“上 古穴居而野处”,中国人 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 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 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 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 夜,金榜提名时”的佳话。 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 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 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 文初祖的发祥地,轩辕黄 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 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 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 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 炳千秋的产物。
12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 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 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 色。
-
13
福建土楼
-
14
-
15
承启楼
-
16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陕 北地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 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 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 灿烂文化的地方。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14我国古民居一中国古民居的概念古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廸筑师的廸筑它是我国廸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廸筑形式
我国传统民居
-
1
我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基本形态
(一) 木构架庭院式
-
19
-
20
干栏式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 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b8a05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6.png)
除以上单体建筑外,还有倒座房、天井、院墙、更道等建筑,设计独 特,形式多样,折射出老北京人的聪明智慧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中国传统民-乔家大院ppt
![中国传统民-乔家大院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59cade80eb6294dd886c5d.png)
及檐口的实用与美 感.
撑拱(一般称为牛腿 )位于檐
柱外侧,斜向支撑挑檐、檩、
枋的檐下木结构.
撑拱下部的额坊处的支撑构 件与装饰
斗 斗 栱 栱
斗栱是中国木构建筑中屋身与屋顶的过渡构件。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所特有的。
碑亭顶部侧面的支撑 构架----抬梁式(叠 梁式)的木构支撑类 型.(抬梁式就是屋基 上立柱,柱上架梁, 梁上放短柱,其上再 置梁,梁的两端承檩 条;如此层叠而上, 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 脊瓜柱以承脊檩)
中国 传统 民居
建筑奇迹
-----乔家大院
中国传统民居简介
• 中国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居多。 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公元前五千 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 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国 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 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 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 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样式
1)北京四合院 2)陕西窑洞 3)广西的“栏杆式” 4)云南的“一颗印” 5)山西的“王家大院” 和“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 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 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 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 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 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 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 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 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 建筑的一颗明珠。”
木制的匾非常精美,以及下部的挂落
装建 饰筑 物 上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