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通道识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吨油耗水率,方/吨
12 10 8 6 4 2 0 0 10 20 30 40
含水率,%
60 50 40 30 20 10 0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区块 单井
含水率 ,%
50
60
70
80
90
100
探讨交流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国内外陆上注水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
水开发期后,优势流动通道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优势渗流通道定义:指较强非均质储层中,相对高速渗流的孔喉 通道,其属性参数及流体渗流特征与相临区域呈强烈突变关系, 而且导流能力较强的部分,称为优势流动通道。
幅度差, Ω •m
七区西Ng63+4新井微电极幅度差与声波时差交汇图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对开发带来的影响:
降低注水波及系数,注水无效循环,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降低油 藏开发效果。因此优势流动通道研究是高含水开发期油田重点内容。
中国特色的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油田,长期注水后,注入水无效、 低效循环严重,水驱采收率较低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V-8
纵向非均质 状况
岩心夹持器1
V-3 V-6
V-7
量筒
岩心夹持器2
V-4 V-5
量筒
环压泵
恒流泵
岩心并联驱替结果 物模实验
3 高渗透层 wenku.baidu.com渗透层
2
1
0 0 5 10 15 20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1 2 注水倍数 3 4
出砂量(g)
韵律性影响 形成低阻小层 物性差异 形成低阻小层
储层中形成次生高渗 透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开发因素
开发因素
高渗透层
常规稠油水驱长期开发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具有适宜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才会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先天因素:油藏自身的物性条件和流体特征
KH变异系数-通道 KH变异系数-无
渗透率极差
KH变异系数
统计井次
统计井次
15
20
25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8
胶结程度
出砂量(g)
7 6 5 4 3 2 1 0 0
胶结度大 胶结度弱
10
20
30
40
时间(hr) 不同胶结程度下出砂量随时间的变化
南堡陆地中浅层储层物性变化统计 区块 高浅北区 高浅南区 柳南 庙浅(M25 块)
高含水老油田开发调整涉及的内容多: 层系调整—细分;粗化;局部;立体调整(大网+小网) 井网调整—变流线(加密,抽稀),提高井网控制程度 注采调整—分层注水,改善纵向动用程度;增加地层能量 —液量调整,改变地层中流线 开发方式—驱替剂性质的改变,提高EV、Ed 只能针对部分内容与给位专家交流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方法
很希望与油田专家进行水驱 油田相关探讨交流
水驱油田优势流动通道研究 技术交流
姓 单 名:谷建伟 位: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时
间:2014年10月
主要内容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引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 水线推进快(>20m/d) GO7-27-226
高117-8井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渗透率 0 3000 md 6000 9000
1987.06
632 632
1310
2010.09
1312 1314 1316
m
序号 层号 解释井段 厚度 相对注入量(%) 1 15 1878.8-1883.3 4.5 33.30 2 16 1884.0-1885.5 1.5 66.70 综合分析认为:16#为主要注入层,15#层为次要注入层。
优势通道的识别是二次开发深部调驱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提高水驱 采收率的必要保证。
是不是所有的油藏都会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低渗、中高渗?稀油、常规稠油? 适宜的地质条件、流体性质和分布、开发控制条件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绝对注入量 36.00 72.00
632 641
1318 1320 1322 1324 1326 1328
641
641
孤东7-27-226井吸水剖面图
井段深度
1330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含水上升快,水油比高,动液面高,井底压力高,采液指数上升,产 液剖面不均衡;治理后含水下降快。
14
生产特征表现
100 90 80 70
时间,年
综合解释层段 2720.0~2724.0 2727.0~2731.0 2733.0~2735.0
厚度 4 4 2
产液 10.18 51.88 135.81
产油 3.26 7.73 0
产水 6.92 44.15 135.81
产气 179 528 509
含水率 67.98 85.1 100
相对 5.14 26.22 68.64
有无大孔道
井号 G37-2 G37-9
PI 指数/MPa 1.25 0.27 6.00 6.50 1.48 26.45 21.14
有大孔道 平均 3.1
GC37 GX7-3 G59-28 17-9 G62-38
无大孔道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GO7-27-226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生产动态监测
◆ 注水压力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大于10m3/d.m.Mpa) ◆ 吸水剖面差异大(相对吸水量大于80%)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平面高渗条带 层间级差大 原生优势 流动通道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优势流动通道 (平面高低渗带模型)
纵向非均质模型 (高低渗层模型)
高渗透层
低渗透层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典型:出砂, 疏松砂岩油藏
注水高速 冲刷 重力引流 差异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储层孔隙结构 发生很大变化
韵律性影响 注水底部突进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储层渗透率增大 孔喉半径增大
韵律性影响 形成低阻小层
渗 透 率 变 化 倍 数
储层中形成次生高渗 透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开发因素
y = 0.044x + 1.1705 R 2 = 0.7348
电镜照片—胜坨油田高含水期微观 孔隙分布图
0.5 0 10 20 30 40 50
过水倍数
60
孤东七区西Ng63+4层取心井渗透率变化与过水倍数关系图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储层孔隙结构 发生很大变化
韵律性影响 注水底部突进 注水沿高渗 透层突进 物性差异 高渗层突进
储层渗透率增大 孔喉半径增大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特高含水后期二大束缚
采收率:水驱理论采收率?
采收率:
ER=ED× EV
Soi Sor Ed Soi
Ed 驱油效率 Ev 波及系数 Soi 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 残余油饱和度
驱油效率
波及系数:
EV=EA× EZ
EA 平面波及系数 EZ 纵向波及系数
老油田调整治理技术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新井电性曲线
在声波和微电极幅度差交汇图上,高渗条带曲线斜率高于正常储层曲线斜率; 高渗条带的声波>370us/m,微电极-微电位的幅度差>0.45Ω· m。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声波时差,us/m 正常储层 高渗条带 线性 (高渗条带) 线性 (正常储层)
开发因素:注采参数、井网特征(来水方向)、 注水工艺、射孔工艺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形 成 大 孔 道 的 影 响 因 素
胶结程度 流体性质差异 沉积环境 地层厚度 隔夹层分布 韵律性 采液速度
先天因素
控制条件
注水速度
累积注采量
注采强度 射孔方式
工艺因素
注水工艺 增产措施 举升方式
矿场条件限制, 研究较少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特高含水后期二大束缚
油水分布:剩余油高度分散?
“九五”期间,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 “水淹严重、高度分散” “十五”期间,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十一五” 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普遍分布、局部富集” “十二五” 研究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 “差异分布”努力方向???
瞬时流量
k=2212mD k=652mD
时间(小时)
5
正韵律模型下出砂量与时间的关系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优势通道变异系数 无优势通道变异系数
非均质状况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94.3 92.0 81.0 50.2 85.7 49.9 90.8
整装及断块油田表现为“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
但是油藏的整体采收效果不高,潜力??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油水分布:剩余油高度分散? 采收率:水驱理论采收率?
矿场现状处处高含水、层层高含水? 现实效果很差,剩余量很多??
就以上两个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生产动态监测
◆ 注水压力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大于10m3/d.m.Mpa) ◆ 吸水剖面差异大(相对吸水量大于80%) ◆ 水线推进快(>20m/d)
PI 指数统计表
冀东油田:优势通道井油压2~4MPa (非优势通道井大于10MPa) 部分无启动压力,倒吸 吸水指数高达62m3/ (d•MPa)。
由于原始渗透率的差异性,加上长期注水冲刷,导致储层中局部孔喉半径 增大、渗透率增加、水相渗透率增大,注入水沿此部位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油藏表现: 优势通道部分高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强水淹程度、高采出程度、高水 油比、低存水率等,而非优势通道部分低水淹、低采出程度,低水油比。 具体表现: 水井:注入水快速突进、注水利用率低,井口注入压力下降,井底渗透率 增加。。。。 油井:采液指数上升,含水上升快,井底压力高。。。。。
103 m2
953 2328 2235 24~1564
渗透率
孔隙度 /% 31.3 29.7 30 17.2~35.8
泥质含量 /% 10.5
胶结类型 孔隙式胶结为主 孔隙-接触胶结 孔隙式 孔隙式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中国各大主力油田、石油公司综合含水状况
94.5% 91.4% 92.8% 88.5% 85.5%
胜利整装
胜利断块
大庆
中石化
中石油
普遍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期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胜利东部不同类型油田开发现状表
动用储量 油田类型 油田 个数 1 0 8t 整装构造 高渗透断块 中低渗透 特殊岩性 稠油断块 海上 合计 4 21 29 6 8 2 70 12.50 9.62 11.74 1.02 4.94 2.68 42.50 占 % 29.8 23.0 26.9 2.4 11.5 6.3 100 37.2 33.1 21.8 16.4 17.3 19.9 28.1 采收率 % 1 0 4t 877 566 608 82 303 280 2744 占比 例% 32.0 20.6 22.1 3.0 11.0 10.2 100 年产油 综合含 水 % 采出程度% 地质 储量 33.7 26.7 15.6 11.0 11.5 11.9 22.6 可采 储量 92.1 82.0 74.4 68.6 70.8 61.4 80.6 采油 速度 % 0.70 0.59 0.52 0.80 0.61 1.05 0.65 剩余可 采储量 采油速 度 % 19.5 9.2 8.8 13.7 11.4 12.3 10.6
渗透率变异系数
渗透率均质系数
优势通道均质系数 无优势通道均质系数
10
10
统计井次
15
20
25
统计井次
15
20
25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0 5 10 15
优势通道极差 无优势通道极差
20
25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10
12 10 8 6 4 2 0 0 10 20 30 40
含水率,%
60 50 40 30 20 10 0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区块 单井
含水率 ,%
50
60
70
80
90
100
探讨交流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国内外陆上注水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
水开发期后,优势流动通道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优势渗流通道定义:指较强非均质储层中,相对高速渗流的孔喉 通道,其属性参数及流体渗流特征与相临区域呈强烈突变关系, 而且导流能力较强的部分,称为优势流动通道。
幅度差, Ω •m
七区西Ng63+4新井微电极幅度差与声波时差交汇图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对开发带来的影响:
降低注水波及系数,注水无效循环,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降低油 藏开发效果。因此优势流动通道研究是高含水开发期油田重点内容。
中国特色的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油田,长期注水后,注入水无效、 低效循环严重,水驱采收率较低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V-8
纵向非均质 状况
岩心夹持器1
V-3 V-6
V-7
量筒
岩心夹持器2
V-4 V-5
量筒
环压泵
恒流泵
岩心并联驱替结果 物模实验
3 高渗透层 wenku.baidu.com渗透层
2
1
0 0 5 10 15 20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1 2 注水倍数 3 4
出砂量(g)
韵律性影响 形成低阻小层 物性差异 形成低阻小层
储层中形成次生高渗 透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开发因素
开发因素
高渗透层
常规稠油水驱长期开发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具有适宜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才会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先天因素:油藏自身的物性条件和流体特征
KH变异系数-通道 KH变异系数-无
渗透率极差
KH变异系数
统计井次
统计井次
15
20
25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8
胶结程度
出砂量(g)
7 6 5 4 3 2 1 0 0
胶结度大 胶结度弱
10
20
30
40
时间(hr) 不同胶结程度下出砂量随时间的变化
南堡陆地中浅层储层物性变化统计 区块 高浅北区 高浅南区 柳南 庙浅(M25 块)
高含水老油田开发调整涉及的内容多: 层系调整—细分;粗化;局部;立体调整(大网+小网) 井网调整—变流线(加密,抽稀),提高井网控制程度 注采调整—分层注水,改善纵向动用程度;增加地层能量 —液量调整,改变地层中流线 开发方式—驱替剂性质的改变,提高EV、Ed 只能针对部分内容与给位专家交流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方法
很希望与油田专家进行水驱 油田相关探讨交流
水驱油田优势流动通道研究 技术交流
姓 单 名:谷建伟 位: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时
间:2014年10月
主要内容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引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 水线推进快(>20m/d) GO7-27-226
高117-8井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渗透率 0 3000 md 6000 9000
1987.06
632 632
1310
2010.09
1312 1314 1316
m
序号 层号 解释井段 厚度 相对注入量(%) 1 15 1878.8-1883.3 4.5 33.30 2 16 1884.0-1885.5 1.5 66.70 综合分析认为:16#为主要注入层,15#层为次要注入层。
优势通道的识别是二次开发深部调驱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提高水驱 采收率的必要保证。
是不是所有的油藏都会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低渗、中高渗?稀油、常规稠油? 适宜的地质条件、流体性质和分布、开发控制条件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优势通道的识别方法 优势通道的描述 优势通道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优势通道的治理探讨
绝对注入量 36.00 72.00
632 641
1318 1320 1322 1324 1326 1328
641
641
孤东7-27-226井吸水剖面图
井段深度
1330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含水上升快,水油比高,动液面高,井底压力高,采液指数上升,产 液剖面不均衡;治理后含水下降快。
14
生产特征表现
100 90 80 70
时间,年
综合解释层段 2720.0~2724.0 2727.0~2731.0 2733.0~2735.0
厚度 4 4 2
产液 10.18 51.88 135.81
产油 3.26 7.73 0
产水 6.92 44.15 135.81
产气 179 528 509
含水率 67.98 85.1 100
相对 5.14 26.22 68.64
有无大孔道
井号 G37-2 G37-9
PI 指数/MPa 1.25 0.27 6.00 6.50 1.48 26.45 21.14
有大孔道 平均 3.1
GC37 GX7-3 G59-28 17-9 G62-38
无大孔道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GO7-27-226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生产动态监测
◆ 注水压力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大于10m3/d.m.Mpa) ◆ 吸水剖面差异大(相对吸水量大于80%)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平面高渗条带 层间级差大 原生优势 流动通道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优势流动通道 (平面高低渗带模型)
纵向非均质模型 (高低渗层模型)
高渗透层
低渗透层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典型:出砂, 疏松砂岩油藏
注水高速 冲刷 重力引流 差异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储层孔隙结构 发生很大变化
韵律性影响 注水底部突进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储层渗透率增大 孔喉半径增大
韵律性影响 形成低阻小层
渗 透 率 变 化 倍 数
储层中形成次生高渗 透条带,即优势通道 储层中形成次生低阻 条带,即优势通道
开发因素
y = 0.044x + 1.1705 R 2 = 0.7348
电镜照片—胜坨油田高含水期微观 孔隙分布图
0.5 0 10 20 30 40 50
过水倍数
60
孤东七区西Ng63+4层取心井渗透率变化与过水倍数关系图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两种方式:
地质因素
储层孔隙结构 发生很大变化
韵律性影响 注水底部突进 注水沿高渗 透层突进 物性差异 高渗层突进
储层渗透率增大 孔喉半径增大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特高含水后期二大束缚
采收率:水驱理论采收率?
采收率:
ER=ED× EV
Soi Sor Ed Soi
Ed 驱油效率 Ev 波及系数 Soi 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 残余油饱和度
驱油效率
波及系数:
EV=EA× EZ
EA 平面波及系数 EZ 纵向波及系数
老油田调整治理技术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新井电性曲线
在声波和微电极幅度差交汇图上,高渗条带曲线斜率高于正常储层曲线斜率; 高渗条带的声波>370us/m,微电极-微电位的幅度差>0.45Ω· m。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声波时差,us/m 正常储层 高渗条带 线性 (高渗条带) 线性 (正常储层)
开发因素:注采参数、井网特征(来水方向)、 注水工艺、射孔工艺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形 成 大 孔 道 的 影 响 因 素
胶结程度 流体性质差异 沉积环境 地层厚度 隔夹层分布 韵律性 采液速度
先天因素
控制条件
注水速度
累积注采量
注采强度 射孔方式
工艺因素
注水工艺 增产措施 举升方式
矿场条件限制, 研究较少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特高含水后期二大束缚
油水分布:剩余油高度分散?
“九五”期间,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 “水淹严重、高度分散” “十五”期间,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十一五” 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普遍分布、局部富集” “十二五” 研究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 “差异分布”努力方向???
瞬时流量
k=2212mD k=652mD
时间(小时)
5
正韵律模型下出砂量与时间的关系
二
优势通道形成影响因素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优势通道变异系数 无优势通道变异系数
非均质状况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94.3 92.0 81.0 50.2 85.7 49.9 90.8
整装及断块油田表现为“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
但是油藏的整体采收效果不高,潜力??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油水分布:剩余油高度分散? 采收率:水驱理论采收率?
矿场现状处处高含水、层层高含水? 现实效果很差,剩余量很多??
就以上两个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生产动态监测
◆ 注水压力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大于10m3/d.m.Mpa) ◆ 吸水剖面差异大(相对吸水量大于80%) ◆ 水线推进快(>20m/d)
PI 指数统计表
冀东油田:优势通道井油压2~4MPa (非优势通道井大于10MPa) 部分无启动压力,倒吸 吸水指数高达62m3/ (d•MPa)。
由于原始渗透率的差异性,加上长期注水冲刷,导致储层中局部孔喉半径 增大、渗透率增加、水相渗透率增大,注入水沿此部位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一
优势通道的定义
优势流动通道总体特征: 油藏表现: 优势通道部分高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强水淹程度、高采出程度、高水 油比、低存水率等,而非优势通道部分低水淹、低采出程度,低水油比。 具体表现: 水井:注入水快速突进、注水利用率低,井口注入压力下降,井底渗透率 增加。。。。 油井:采液指数上升,含水上升快,井底压力高。。。。。
103 m2
953 2328 2235 24~1564
渗透率
孔隙度 /% 31.3 29.7 30 17.2~35.8
泥质含量 /% 10.5
胶结类型 孔隙式胶结为主 孔隙-接触胶结 孔隙式 孔隙式
七
优势通道识别描述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中国各大主力油田、石油公司综合含水状况
94.5% 91.4% 92.8% 88.5% 85.5%
胜利整装
胜利断块
大庆
中石化
中石油
普遍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期
优势流动通道的提出背景
胜利东部不同类型油田开发现状表
动用储量 油田类型 油田 个数 1 0 8t 整装构造 高渗透断块 中低渗透 特殊岩性 稠油断块 海上 合计 4 21 29 6 8 2 70 12.50 9.62 11.74 1.02 4.94 2.68 42.50 占 % 29.8 23.0 26.9 2.4 11.5 6.3 100 37.2 33.1 21.8 16.4 17.3 19.9 28.1 采收率 % 1 0 4t 877 566 608 82 303 280 2744 占比 例% 32.0 20.6 22.1 3.0 11.0 10.2 100 年产油 综合含 水 % 采出程度% 地质 储量 33.7 26.7 15.6 11.0 11.5 11.9 22.6 可采 储量 92.1 82.0 74.4 68.6 70.8 61.4 80.6 采油 速度 % 0.70 0.59 0.52 0.80 0.61 1.05 0.65 剩余可 采储量 采油速 度 % 19.5 9.2 8.8 13.7 11.4 12.3 10.6
渗透率变异系数
渗透率均质系数
优势通道均质系数 无优势通道均质系数
10
10
统计井次
15
20
25
统计井次
15
20
25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0 5 10 15
优势通道极差 无优势通道极差
20
25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