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0d8457ef46527d3240ce045.png)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8d5a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c.png)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长期以来,《红楼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和意义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曹雪芹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这个家族里,爱情、权力、财富无一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斗争,人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林黛玉即是贾府中最有才情、最有灵气的女子,但她却因为与贾府众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备受排挤。
贾府内部的众多婚姻也充满了虚伪和利益的考量,以至于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最终无法实现。
这些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和思考。
贾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林黛玉、薛宝钗到迎、探春等,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却因为性格不合、思想不同而被排挤,最终死于忧伤。
薛宝钗则是一个充满聪明才智的女子,但为了家族利益而被迫结婚,失去了自己的真爱。
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启发了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于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贾府这个家族本应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楷模,但实际上却充斥着私欲、尔虞我诈。
清代小说《二度梅全传》研究
![清代小说《二度梅全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0c5c2d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f.png)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小说《二度梅全传》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501摘要摘要《二度梅全传》是清代众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一部,作者为惜阴堂主人,写唐肃宗年问,以梅魁、陈日升为代表的忠臣与以卢杞、黄嵩为代表的奸臣之间的斗争,并主要写了两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为梅璧与陈杏元,一为陈春生与周玉姐。
《二度梅全传》在清代民间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才子佳人小说,以小说《二度梅全传》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俗文学作品很多,而这样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作品,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对其展开的研究并不深入。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二度梅全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二度梅全传》的创作,这部分主要考证了《二度梅全传》众多版本中存在争议的福文堂的回目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众多版本的时问关系及与《二度梅全传》原本之问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考证了《二度梅全传》的成书年代。
第二,《二度梅全传》的思想价值,主要从其体现的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所共有的进步婚姻观及其特有的社会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二度梅全传》的艺术价值,主要从其新巧的构思及丰满的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人物性格塑造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值得注意。
第四,《二度梅全传》的文学史地位和流传,本文认为《二度梅全传》代表了才子佳人小说向正统世情小说的回归,并因其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而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以其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俗文学作品很多。
本文采取小说文本传统的研究方式,重点对《二度梅全传》的版本及成书年代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思想及艺术特色,总结了其文学史地位和在国内的流传,以期对《二度梅全传》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度梅全传》,版本,成书,价值,世情小说AbstractAbstractTwoDressPlumisoneoftheromanticnovelswrittenbyXiyintangzhureninQingDynasty.ThestoryofTwoDressPlumwasaboutthestrugglebetweenloyalcourtiersasMeikui,ChenrishengandtraitorsasLuqi,Huangsong.Atthesametime,therearetwolovestoriesinthisnovel,andtheleadsareMeibi,ChenxingyuanandChenchunsheng,Zhouyujie.TwoDressPlumisaromanticnovelofinfluenceinfolksocietyinQingDynasty.TherearemanyworksofpopularliteratureformbasedonthenovelTwoDressPlum.However,intermoftherelativevalueofitsimportance,theresearchonthenovelwassuperficial.Basedontheresearchinacademia,thisarticleintendstomakeadeeperstudyfromfouraspectsofthisnovel.Firstly,thecreationofTwoDressPlum,inthissection,wewillresearchthetableofcontentsoftheeditionofFuwentanghavingcontroversy.Meanwhile,basedonthis,wewillresearchthecompletiontimeofthisbook.Secondly,theideologicalvalueofTwoDressPlum,thissectionincludestheadvancedviewofmarriageinmanyRomanticNovelsanditsspecialsocialvalue.Thirdly,theartisticvalueofTwoDressPlum,andthissectionincludesitsunusualdesignanditscreationofcharacters,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itscharactersalongwithitsplots.Lastly,thestatusandinfluenceofliteraryhistoryofTwoDressPlum,wethinkthatTwoDressPlumistherepresentativenovelthatmeanstheregressiontotheorthodoxsocialnovel.Becauseofitscontent.thenovelwasofinfluenceinfolksocietyinQingDynasty.TherearemanyworksofpopularliteratureformbasedonthenovelTwoDressPlum.Thisdissertationtakestraditionalresearchmethodofnoveltext,andemphasizesontheeditionandcompletetimeofTwoDressPlum,anddiscussesitsunusualideologicalandsocialvalue,andsummarizesitsstatusofliteraryhistoryandinfluenceindomestic.Thisdissertationwillgivesomeslendercontributiontothefurtherstudies.Keywords:TwoDressPlum,edition,completetime,value,socialnovel绪论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首先,(--度梅全传》具有研究的价值。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69f0225314791711cd791722.png)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当代中国古代小说流派研究评析
![当代中国古代小说流派研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76a81852d380eb62946d22.png)
)女 , , 河南固始人 , 阳师 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信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 小说研究。
・
1 9・ 6
维普资讯
跃。 多元化的研 究方法蔚然成风 , 小说史研究空前繁荣 , 小说
流 派 研 究 也 渐成 气 候 并 自成 体 系 。 具 体 说 来 , 一 时期 以 19 这 9 0年为 界 分 成 两 个 阶 段 。前 一 阶 段 ( 9 7 19 17- 9 0年 ) ,小 说 研 究 界 的 主 要 任 务 一 是 清 除 “ ”倾 思 想 的 影 响 , 是 吸 收西 方 的 文论 和方 法 , 是 打 破 左 二 三
空 白。
另外 , 这一时期文学史及小说史研究领域的成果 , 如游 国 恩等编 的《 中国文学史 》、 中国社科 院文研所编写 的《中国文 学 史 》、 北京大学 中文 系编写的 《中国小说 史稿 》, 也都涉及 了小说的流派问题 , 但都未能就流派问题作系统 的阐释。 “ 文 革 ” 间, 期 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几近瘫痪状态 , 学术研究范畴 内 的古代小说研究 自然也就几乎无任何成果可言 。 而这一时期 的古代小说文献 资料 的整理工作 ,则 对小说 研究 的深入开展 , 提供 了坚强 的后盾 。诸如 , 俞平 伯的 《 脂砚 斋红楼梦辑 评 》 ,王 利器 的 《 明清三代禁 毁小说 戏 曲史 元 料 》 魏绍昌的《 , 老残游记资料 》 等。这些文献 资料 大大地 推 动了小说研究的进程 , 是小说研究中的成果之一。 纵观这个时期的古代小说研究 ,视野狭窄 ,研究方法单
位和分量的小说作品及流派列入禁 区 ,不作任 何的研究 , 如 《 金瓶梅 》、 才子佳人小说等。 因此 , 这一时期小说 流派的研究
没 有 太 大 的起 色 。
小说论文
![小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66112ba6c30c2259019ea3.png)
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摘要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类似于讲故事 ,不够严肃 ,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
到了南北朝及隋唐 ,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 ,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 ,语言以文言为主 ,比较晦涩。
到了宋元时期 ,小说开始兴盛 ,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诸多小说家 ,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
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 ,小说创作蔚为大观 ,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中国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拟话本的发展壮大,最后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展示出辉煌。
关键词 :概念来源、文体、发展过程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
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
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
中国小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 :萌芽期、童年期、成熟期、发展转折期、高潮期一、上古到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82b6e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3.png)
《西厢记》研究分析《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这个剧⼀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下⾯是⼩编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平。
本⽂从剧作的主旨、⼈物、故事流变等⽅⾯对⼆⼗⼀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渐丰富,探析的⾓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度有⼀定的突破。
下⾯对近⼗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下简要梳理。
⼀、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了“发乎情、⽌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下的⼥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学2000年硕⼠学位论⽂)都是从内容和⽂化意蕴⾓度进⾏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度。
如⽩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重性及其成因》(《⽂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盾⼆重性。
研究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
![研究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acf70aad51f01dc381f19b.png)
115079 艺术理论论文唐传奇《柳毅传》艺术特色简析唐代的小说――唐传奇,它汲取了古代神话、史传文学和六朝志怪小说的营养,把处于雏形状态的小说,发展到成熟的新阶段,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朝威的《柳毅传》,则是唐传奇中的杰出代表。
它写的是人神恋爱的故事,将神怪、爱情、侠义三者交织在一起。
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想象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节曲折有致,语言简洁流畅、生动传神。
一、故事完整,结构严谨《柳毅传》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作家对材料的剪裁也很得体。
这一特色,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史传文学中的人物传记,往往非常注重结构上的严谨完整。
比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有关这个人的姓氏、家世、性格、主要事迹以及功过是非,都有完备的叙述,最后作者还要对这个人物进行简要评论。
它对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叙,又不像记流水账那样每件事都记录,而是经过严格的选择,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进行叙述。
唐传奇也是这样,它的故事首尾完整,但又不是刻板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记叙人物的一生,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情节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柳毅传》叙述层次分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它是紧紧围绕柳毅和龙女之间的爱情展开叙述的。
小说先写柳毅科举考试落第,准备去和同乡告别,在路旁遇上龙女。
龙女向柳毅哭诉:自己嫁了纨绔子弟,受到公婆虐待,请求柳毅给自己的父母报信。
接着柳毅照龙女说的方法进入龙宫,面见洞庭君并将龙女的书信交给他,龙女得以回到龙宫,随后钱塘君酒后逼迫柳毅与龙女成婚,遭到柳毅拒绝。
后来柳毅回乡,娶了卢氏,最后才知道卢氏就是龙女,二人互叙衷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最后作者出来交代写这篇小说的缘起。
《柳毅传》的结构层次分明,故事脉络清晰,它以时间为序,采用多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引人入胜。
如龙女的不幸遭遇是通过龙女之口讲述的。
到后来,柳毅娶了两次亲,结局都很不幸,最后娶了卢氏,发现她很像龙女,试探地向卢氏提起往事,而卢氏却说:“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理呢?”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卢氏才承认自己就是龙女,并叙述了柳毅离开龙宫之后的事情。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1f1e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a.png)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是一部描写宋朝英雄豪杰的长篇小说。
本文将介绍五篇研究性研究论文范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水浒传这部作品。
1.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对于这些形象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思考。
论文中包括对于林冲妻子潘金莲、晁盖的妻子李瓶儿等角色的分析,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男性权力的抗争方式。
2. 《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包括林冲、宋江等角色。
通过对于这些武将在作品中的描写和行动的剖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勇敢和荣誉的理解。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这些武将形象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3. 《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揭示》这篇论文以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贫富差距、地方官员腐败等。
通过对作品中描述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同时,论文也探讨了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4.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对比研究》这篇论文通过对水浒传中的不同英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论文主要包括宋江与林冲的比较、晁盖与李逵的对比等。
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定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5. 《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分析》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包括林冲和孙二娘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
论文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五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研究水浒传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通过研究来深入了解和欣赏。
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述论
![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6f3ddcfe9e31433239689350.png)
受传 统小 说观 念和 小说 文体形 成 、 展 的 将小 说 当作 叙事 文体 看 待 , 很少注 意到古 典小 说 的意 境 特征 或 者 缺 乏 以 意境 理论研究 古典 小 说 的 明确 意 识 。诞 生 于诗 歌领 域 进 而延 伸 到绘 画、 园林 、 曲 等领 域 的 “ 境 论 ” 戏 意 ,
康建强 王鑫淼 董明会 , ,
(.白城师范学院 中文系 , 1 吉林 白城 170 ;. 30 02 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 , 辽宁 本溪 17 1 ) 104
摘 要 : 十 世 纪初 至今 , 二 中国古 典 小说 意境 研 究大 致 分 为 两个 阶 段并 表 现 为 两种 状 态 :90年 至 14 为 第一 阶段 , 期 延 续 了晚清 的发 展 态势 并 开 始 出现 转 型倾 向 , 10 9 8年 前 但 在 新 文化运 动之后 受研 究思路 与 时代 氛 围的影 响 , 现为 急剧衰 落 的趋 势 ;99年 至今 , 表 14 受特定 时代氛 围的影响 , 古典 小说 意境研 究经 历 了近 3 0年 的沉寂 后 于 17 9 7年 开 始 复 苏
应作 了阐发。受传统 “ 天人合一 ” 思想 的影 响 , 中 国古代小说作者在进行人物 、 环境描写和叙事时多 注意写意 , 使得古典小说 中的人物 、 环境 描写 与叙
变法之前仍属传统批评范畴 的状况不同, 戊戌变法
收稿 日期 :0 1—1 21 0—2 3
作者简介 : 康建强( 96 17—— ) 男 , 师范学院中文 系讲师 , , 白城 文学博 士 , 究方向 : 研 中国古代 小说 ; 王鑫森( 9 8 17 —— ) 女 , , 本溪 市第三 高级
中学教 师; 董明会( 9 5 17 —— ) 男 , , 本溪市第三 高级 中学教师。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11aa5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4c.png)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6.1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观念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深深地渗透于文学作品当中。
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果报思想对其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就是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却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略;即便是现有的一些评论,也多因心存鄙薄,而未能深入分析。
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缺憾。
本文拟就果报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小说的形成、题材、主题、叙事机制、结构模式等方面),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以期能够因此而引起人们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引发人们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因果报应,中国古代小说,作用与善晌引言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至迟在唐以后就已不只是一种宗教教义,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遵从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它已被当作解释与认知自己及他人命运的固定方式。
今天,这种已然显得相当陈腐的观念,遭致了四面八方的讨伐与攻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及对事物的判断。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亦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
这样一种重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表现出明显的淡漠,几乎全部的评论都是简单地以消极视之而一概否定。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时,曾忿忿然地说到:“尝谓吾国小说,大抵为佛教化。
六朝维摩诘故事之佛典,实皆为哲理小说之变相。
假如后来作者,复递相仿效,其艺术得以随时代而改进,当更胜于昔人。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93c2b41fe4733687e21aa37.png)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说明:本目主要收录20世纪初至2004年间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著述,包括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刊文章等,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并尽个人所见收录部分港台及海外地区的相关著述。
全目分论著、学位论文和论文三类,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
资料来源不一,系多年搜集而成,虽大多曾寓目,但未能全部目验,间有疏漏、失真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论著类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包公系列小说/李汉秋、朱万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侯忠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公案小说漫话/张国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朱万曙/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海公系列小说/黄岩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施公案和彭公案/萧宿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三侠五义/鲁德才/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吕小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学位论文类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包公传说/马幼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1年)三侠五义探研及其与龙图公案唱本的关系(博士论文)/苏珊·布莱德(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包公故事研究/翁文静/台湾辅仁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侠五义》研究/柯玫文/台湾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言》公案小说的罪与法/霍建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从公案到侦探--晚清公案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智聪/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96年)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俗文学中包公形象之探讨/丁肇琴/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明代公案小说研究/夏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年)《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古代小说中公案因素的文化探析/吕小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论文类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胡适/现代评论1925年第1卷第14期、15期《三侠五义》序/胡适/写于1925年,载《胡适文存》第3集卷6,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与胡适之先生论《三侠五义》书/李玄伯/猛进第9期,1925年出版谈谈《包公案》/孙楷第/国语旬刊第1卷第8期,1929年出版包公传说/赵景深/青年界第3卷第5期,1933年出版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李家瑞/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出版关于石玉昆/阿英/写于1936年,载其《小说二谈》,中华书局1959年版《施公案》考证/赵景深/载《小说戏曲新考》,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版明刊《包公传》内容述略/阿英/写于1940年,载其《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关于石玉昆/赵景深/写于1940年,载《银字集》,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古之判语/周越然/写于1943年,载其《书书书》,上海中华日报社1944年版《龙图公案》与《三侠五义》/王虹/文苑第5辑,1940年出版百回本《包公案》/赵景深/1945年《包公案》及其考证/卫聚贤/说文月刊第5卷第3、4期合刊,1945年出版说《三侠五义》/吴晓铃/大晓报·每周文学第19期,1946年施世纶与唐三藏/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第60期,1948年出版看《小五义》/顾随/写于1948年7月,刊于同年《华北日报·文学副刊》以黄天霸为中心推测近代武侠小说的背景/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1948年27/8-24/9彭公案考/卫聚贤/东方杂志第44卷第7号,1948年出版关于《龙图公案》/刘保绵/载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海1953年版《三侠五义》前言/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三侠五义》的思想和艺术/熊起渭/光明日报1956年6 月3 日评新本《三侠五义》/侯岱麟/光明日报1956年9 月30日略谈《三侠五义》/侯岱麟/读书月报6/1956《三侠五义》再版题记/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施公案》是怎样一部小说/傅璇琮/读书月报4/1957读《三侠五义》札记/吴小如/文艺学习4/1957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赵侃/河北文学4/1961有关《三侠五义》作者的一首可贵的诗/吴英华、吴绍英/天津日报1961年8月29日《施公案》和施公戏/邵曾祺/上海戏剧9/1962《三侠五义》有人民性吗/周英/光明日报3/8/1963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例兼论"清官"和"侠义"的实质/刘世德、邓绍基/文学评论2/1964对历史上的"包公"艺术形象和包拯应该"一分为二"/汤志浩/光明日报20/3/1966反叛时期的叛逆者:彭公案小说中的秘密社团/陈杰罗姆/亚洲研究杂志39/1970中国近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裁判/小野四平(日)/宫城教育大学纪要第4卷,1970年正义的召唤--"公案侠义"的世界/庄司格一(日)/载内田道夫(日)编《中国小说的世界》,评论社1970年版关于《律条公案》/庄司格一(日)/东洋文化第25期,1971年关于龙图公案/庄司格一(日)/载鸟居久靖先生花甲纪念论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1972年版龙图公案的主题和性格化/马幼垣(美)/通报卷59,1973年说唱艺人石玉昆和他的清官及侠义故事/李福清(俄)/写于1974年,中译文载《曲艺艺术论丛》1982年第3辑《龙图公案》的传说/沃尔夫冈·鲍尔/东方卷23、24,1974年明代公案小说的版本传统--龙图公案考/马幼垣(美)/哈佛亚洲研究卷35,1975,中译文载《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关于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僧尼故事/庄司格一(日)/载《加贺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文史哲学论文集》,1979年版《胭脂》的启示/宁致远/北京政法学院学报2/1980黄天霸戏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思想倾向/郭汉城等/文艺研究5/1980明清说公案/胡士莹/载《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小五义》/谭正璧/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1981《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和推理/庄汉新/法学杂志2/1981评《三侠五义》/张世俊等/青海社会科学3/1981关于《三侠五义》之类/吴颙/读书4/1981评《三侠五义》/华夫/实践5/1981漫谈《小五义》及其续书/张远芬/《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试论《施公案》/谢振东、俞百巍、武光瑞、朱云鹏/《施公案》附录,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全像包公演义》补释/马幼垣(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集》(5),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 82年版宋代的"公案传奇"与元代的"公案剧"/胡士莹/河北大学学报4/1982从《三侠五义》谈侠义人物/邓绍基/学习与研究8/1982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三侠五义》评析/周先慎/文学遗产3/1983从公案话本到公案小说集-论"丙部小说之末流"在话本研究中所占之地位/大塚秀高(日)/集刊东洋学74,1982年,中译文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988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包公说话与周新说话--公案小说生成史的一个侧面/(日)大塚秀高/东方学66,1983年从"四错"看中国早期公案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孟犁野/国际政治学院学报2/1984《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王德威/中央日报25/6/1984,后收入其《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彭公案》的作者与内容考/沈香阁/春秋(香港)636/1984整理《新镌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札记/李穆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1985中西推理小说的比较/金介甫/联合文学第10期,1985年《龙图公案》新论/黄岩柏/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龙图公案》编纂的意图/根个山彻(日)/中国文学论集14号,1985年《三侠五义》是一部思想平庸的书/石昌渝/文史知识1/1986公案与侠义合流的产物--施公案/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2/1986连续体公案类讲唱文学的先驱-明成化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初探/张登文/东岳论丛5/1986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法制思想/马成生/中国法制文学5/1986《三侠五义》和侠义与公案小说/赵正群/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记新民公案/牟润孙/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明代公案小说的编纂/阿部泰记(日)/东方学73,1987年,中译文载绥化师专学报4/1989、1/1991石玉昆及其著述成书/于盛庭/明清小说研究2/1988惊险性传奇性现实性:《三侠五义》的美学特色/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4/1988文言公案小说源流初探/卜安淳/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1989《金瓶梅》与《百家公案全传》/周钧韬/明清小说研究2/1989《小五义》等清侠义小说为何能赢得读者/孟越才/明清小说研究3/1989公案侠义小说/齐裕焜/载《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a2c13b87c24028915fc32d.png)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c9196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c.png)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古代文学课程是弘扬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窗口,是后人领略先贤们智慧结晶和深邃思想的门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
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
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
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
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浅析《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小说节课论文
![浅析《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小说节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8e19e24afe04a1b071ded4.png)
浅析《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书中大量故事都与女性有关,而其中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在早期的志怪小说中可以说灵动而不呆板,真实而客观。
这些女性或是人,或是神,也或是鬼怪,但作者就借助这些动人的女性形象,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赞美了这些女性勇于反叛旧的制度,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优秀品质。
分析书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创作思想以及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幽明录》;女性形象女性是文学史上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
在三千多年前的伟大作品《诗经》中,一位大喊:“髡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大胆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少女形象就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之后,汉魏六朝人在志怪小说中。
又以异化的形式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
《幽明录》是南朝宋刘义庆作的一部志怪小说,书中与女性有关的故事共有五十五则.占全书的将近三分之一。
在书中。
作者以既赞赏又同情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我们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女性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一、大胆追求,离魂相恋《幽明录》中有些女性形象坚定执著,主动追求自己的婚恋幸福。
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是魏晋时期任诞风气盛行,礼防稍稍松懈的结果。
《诗经·齐风-南山》中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取妻固然要禀告父母,征求他们的同意,并且要有媒人,要明媒正娶,但还要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有相当的自主权。
到汉代,礼教盛行,“必告父母~匪媒不得”就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成了父母一手包办的事情.当事人完全没有自主权。
于是婚前恋爱被禁止,至于夫妇之爱,更是掺杂了大量的伦理成分。
到了魏晋时代,礼教在任诞风气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程度的动摇。
《晋书》载阮籍不守“叔嫂不通问”的古制.迳与嫂子话别;甚至醉卧酒家妇身侧而不避嫌疑。
刘伶则赤身裸体。
声言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字为挥衣。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65bec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明清小说名篇赏析结课论文——红楼梦的艺术技巧很高兴这个学期选上了吴光正老师的《明清小说名篇赏析》课,怀着对明清小说的向往我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习,到了结课的时候,说对哪一篇小说印象最深,我想还是《红楼梦》吧。
研究《红楼梦》的人数以千计,我只不过是对其感兴趣的众多人中的一个。
说起我和《红楼梦》的相逢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叫肖芳,一个叫刘心武。
前着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她第一次用“元迎探惜”四个字将我引入了那个充满浪漫气息和文学魅力的世界,我也被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当然那时候只觉得曹雪芹很厉害,可以写出这么多的诗词,并没有感受到这部小说真正为世人惊叹的一面。
后面一个人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老师也在课堂上提过这个人,就是作家刘心武,同时也是一位红学家。
虽然老师上课时对他的评价不怎么高,但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很多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上高中的时候喜欢听《百家讲坛》,不经意间听到了刘心武在讲《红楼梦》,觉得很有意思,他对《红楼梦》中判词以及人物的还原进行了分析,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从那一刻我就深深地爱上了《红楼梦》,对这一部站在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名著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用我最喜欢的漫画《火影忍者》的话说,就是羁绊。
如今来看,对《红楼梦》又有别样的看法,因为老师在课上引导我们学会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一草一木都不简单,人数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老师说这是一部书写青年男女感情的小说,与政治无关,这和我以往听到的观点大相径庭,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下面我结合相关书籍就《红楼梦》的艺术技巧简单的谈一下我的看法。
命名艺术就如初中语文老师讲的“元迎探惜”四春其实意味着整个故事应该是“原应叹息”的基调,曹雪芹在这部小说里大量运用的类似的技巧,这个不是文字游戏,这个是文人的游戏,是一种艺术技巧。
类似的命名艺术还有很多,我一一说来。
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变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c3fadd1f0b4e767f5acfcec4.png)
随后 到 了春秋 战 国时期 , 时局动 荡 , 家争 鸣是 百 主要特征 , 人们 的思 想千差 万别 , 治 目的和文 学创 政
作紧密结合 。此时的小说一方面发展为政论文和哲 理散文 , 比如 ,春秋繁露》 《 《 , 吕览》 。这些作 品最 等 显著 的特点 是寓 言 小 故事 和讽 刺 小 说 的大 量 出 现 , 都是 情节完 整 , 有深 层 含 义 , 幅 短 小 , 述 简 单 的 篇 叙
生活 , 言 以 文 言为 主 , 语 比较 晦 涩 。到 了宋 元 时 期 , 小说 开 始 兴 盛 , 一 文 体 从 内容 到 形 式 上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这 出现 了诸
多小说 家 , 小说语 言也逐渐走向 白话文。之后 的明清二朝则是 小说 的鼎盛 时期 , 小说创作蔚为 大观 , 时 出现 了如《 此 西游记》 、
收稿 日期 :09 _ 3 O 20 -o _3 作者简介 : 晶照 (9 2 ) 陕西汉 中人 . 马 18 一 , 陕西省财经 职业技术学院 , 助教。研究方 向: 大学语文、 财经 应用 。
《 红楼梦》 等传世名作。
关键 词 : 中国古代小说 ; 发展流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0 . l I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t 18 ( 0 9 O — 0 8— 0 17 - 5 0 20 ) 8 0 9 2
小 说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来 源 于 《 子 》中 的故 事 , 庄 《 庄子 ・ 外物 》 中说 :饰小 说 以 干县 令 , 于 大达 亦 “ 其 远矣 。 在庄子叙 述 的故 事 中 , 说 的原 意是 不 值 得 ” 小
一
、
《 后羿射 日 等。故事内容大多和 自然有关 , 》 表现了 人 类 的创 造力 和能 动 性 , 以及 神力 的威 严 和 不可 侵 犯 。上古 神话 的特点 是粗 犷纯 朴 , 象力 丰富 , 想 充满 了对未知 世界 的好 奇 和 恐惧 , 也 是 当时 生产 力 低 这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f5500ba6c30c2259019ef0.png)
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对比学号:1150810016 姓名:谢新琪班级:11化学教育班曹雪芹《红楼梦》里众多的出色女子让世人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而黛玉和宝钗更是其中的翘楚。
林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宝钗的长像在读者的心中应该说是有具体形象的:脸形、眼形、眉形都是具体可想的。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大观园中人多用杨妃比宝钗。
钗黛同为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绝色女子,风华绝代,俊美希世,但是在曹雪芹笔下,宝姐姐形容具体一些,林妹妹形容朦胧一些,也许曹老先生认为宝钗还是俗世的美女,而黛玉是灵河岸边的仙草,绛珠仙子的容貌不是人世间的语言可以形容的,只能缥缥渺渺,朦朦胧胧的让人去想象。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亦为侯门后裔,但到父亲林如海时已降落到只是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
薛宝钗则是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都同住于荣府中,但林黛玉并不像薛宝钗在贾府有着「外戚」的优势,且薛宝钗在经济上并非依赖着別人,进退分合中,是留有余地的。
因此薛宝钗在賈府占有的优势之地位,与林黛玉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把林黛玉当儿子一样的教书,使她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这在当时封建的社会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是很少见的;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从这地方就可以说明了黛玉自幼就孤独、任性,而沒有接受一般标准的封建教育。
黛玉的博览群书,只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展性灵;于是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但宝钗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她对于求知上给人的感觉是较偏重于“学以致用”的。
名著《水浒传》中却有着两位英雄好汉林冲和武松,他们有着同样高强的武艺,同样有勇有谋。
关于古代小说教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古代小说教化问题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44ded0ce2f0066f533224a.png)
e st e if e c d b n u i im.F ri au ,mo t f e e r h r o sd rt a a r s a d d me t a es me ri o b l n e y Co f ca s nu n o t v l e s s s a c e sc n ie t t s me t n e r s t h a or h ih i i t
( o eeo i rtr, a k i nvrt,Taj 0 0 1 C ia C lg t aue N na i sy inn30 7 , hn ) l fL e U ei i
Ab t a t h n s n in o esh d a l t fc n e t fr p i n n u ih n . N a l 0 a e s dd a r s ac n s r c :C ie e a c e tn v l a o o t ns o e rma d a d p n s me t e r 1 0 p p r i e e r h o o y ti p e o n n hs h n me o .T e r s a c e sh v i w b u h e s n fi:o e i t mp o e t esau ft en v la d a oh h e e r h r a e t v e sa o t e r a o so wo t t n s o i r v t t so o e n n t . h h
孔 庆 庆
( 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南 30 7 ) 00 1
[ 摘
要 ]中国古代 小说 中存在 大量的劝惩教化 内容 , 目前 已有近 百篇论 文对 此进行 了探 究。关于 出现 这一现 象的
原 因, 有人 认为是为 了提 高小说 的地位 , 有人 认 为是 受到 儒 家思想 的影响 。而对其价 值 , 多数人 认 为其优 劣参 半。 关于教化传达 的方 式, 少学者提 出这 主要是 通过 小说 中的诗 词 、 不 谚语 、 论、 议 人物形 象塑造 以及 序跋 来 实现。 目 前, 通过对 具体 小说 文本解析探讨 小说教化 问题 的研 究取得 了较 大成果 , 仍然存在尚未探 究的领域。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最初的起源的基本的思考就是对搜寻食物的思考。
人类发现,人类本身非常弱小,在自然世界中,单单凭借一己之力,只可以位居食物链的底端,然而由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所以发现,可以几个人合起来去抵抗野生动物入侵,于是出现了群居生活,之后人们不满足于自保,于是我们希望获取更多,于是建立了武器,工具。
渐渐的人类发现漫无目的地进攻会削弱力量,于是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就这样,随着人类的思考范围不断增加,社会逐渐形成,矛盾也就逐渐加剧。
有了矛盾,就有了宣泄,和镇压。
于是,为了管理和反抗不同阶级的思想,人们学会了思想喧泄和思想控制——文字。
这就提及到了我们说的人类史上第一个文字时期,甲骨文。
而最初的甲骨文的目的只是用来占卜,什么是占卜呢。
这就要提及当时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力量,于是创造了一个辅助工具——未知的神,一切的力量都是神赋予的。
那么如何证明这件事呢?——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神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人类和动物一样,有着利己本性,所以,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出现了分歧,于是被剥削的人群决定寻找突破和发泄的方式,于是在商纣王时期,出现了第一篇达志文——《商纣王讨伐檄文》,从此,人们发现可以利用文章来表达情感。
于是历经夏商周,和战国这几百年的时间,人们逐渐习惯了安于被剥削和失意的现状,经常用文章来达志。
较为著名的就是楚国才雄屈原的《离骚》。
然而,早期的文章大多是类似《离骚》这种,没有一些文化底蕴的才子无法写出或读懂的佳作或晦懂的佳文。
这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底蕴或者说只有那些小有地位或者是已经位居高位的人才会有雄心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当时的百姓每天的志向就是吃饱穿暖,对于暴政和压迫已经麻木了,根本无闲暇去抒心壮志。
然而,在先秦两汉时期,首先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废弃文学,实行了人类史上首次的文化革命或者说是文化屠杀。
即便是文学才子,也无法再创造佳作。
可是面对空前的压迫和剥削,各界人士是苦不堪言甚至是敢怒不敢言。
在这个儒学,经典之作无立足之地的时期,人们为了舒缓心中的愤懑和无奈,开创性的使用一些虚幻或身边发生的故事加以渲染来讽喻当下时弊。
暴政无长治,秦朝刚刚传到秦二世就遇到了中华历史上首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而起义者同样是运用神话寓言来造势,通过事先将一个写有神权赐陈胜的字条发到鱼肚内,然后借此来赢得天下响应。
当然,这个首当其冲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秦的衰落最终又同为庶民的刘邦接管,建立了大汉王朝。
本是地痞起家的刘邦,自然在执政期间推崇这种以故事神话为主导的寓言文学。
于是先秦两汉时期,孕育了小说这个幼婴,而这个时代的小说主要是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等形式的故事。
核心同小说一样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体,叙事为核心,来表达相关的思想。
但是此时的文学形式与小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举个例子,先秦两汉时期有一篇神话小说叫《精卫填海》,该篇小说原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即被淹死的炎黄帝小女儿化身名为精卫的鸟后,每日不断衔树枝去填海,最终实现愿望填平了大海。
但是这片短文缺缺少了小说最重要的描写手法。
即没有时间环境等细节描写,也缺少整体的概括描写。
另外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精卫填海》这片神话中缺少环境,同时情节的发展也过于急促,与现代的小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只能说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可以将其分类概括成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
但是这些故事又同时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这一时期的比较著名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与神话相比,这一时期的类小说的另一艺术形式寓言故事也是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
它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不过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一篇在华夏文学史上经锤不朽的成熟的小说,就是司马迁的大作《史记》,这篇巨作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而到了东西两汉时期,宗教形式就较为丰富,因为大汉天子刘邦吸取了秦暴政的经验,放开思想交流,推崇百家争鸣,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佛教,等等宗教信仰纷纷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神话寓言的丰富。
可以说各宗教信仰的古籍典文都可以宏观的看成是一篇神话寓言小说。
二.魏晋与唐宋——小说的发展与创新随着东汉末年,大汉王权的没落,华夏大地进入了一段帝国争雄的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争雄,之后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各小国瓜分中国大地,战火连年时代。
但就是这个五代十国的烽火连天时代,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带来了儒学,道学,佛教的空前繁荣,而道,佛二教的盛行,带来了玄学氛围浓重的社会大环境。
因而在这一时期,各类记载神鬼奇幻的叙事文章大肆发型行。
最终,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古典小说形式之一的志怪类文章。
所谓志怪小说,是一类起源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所述的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佛教传播有直接关系。
其实从字面意思即可看懂,志怪,记录怪异。
它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而这一时期较为盛行的志怪小说有,《搜神记》,《晋纪》,《董永》,《干将莫邪》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搜神记》,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
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
《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赏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
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它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
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于此时期,另一小说类型也是盛喧尘上。
它与志怪小说齐名于史。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古典小说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别,专门在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用于专记人物言行和历史的传闻轶事。
至于唐宋时期,古代小说对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发展的已经相对很健全。
能够完整的刻画人物,熟练的采用描写手法,同时也具有了完备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发展。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而宋代小说也相对成熟,但是却独创性的开创了话本的题材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
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已经掌握了小说基本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同时小说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和时髦的写作体裁。
并且人们已经有了创新意识。
三.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巅峰历经了一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明清两个时期实现了突破和辉煌。
这一时期的作者已经学会写作并习惯喜欢写作长篇小说,不再是之前单调简易的短篇神话寓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