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第2章-4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第2章-3
2-3 管槽内层流对流换热特征工程上存在大量的管槽内对流换热问题。
本节对管槽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的流动与换热特征进行分析。
一、流动特征当流体以截面均匀的流速0u 进入管道后,由于粘性,会在管壁上形成边界层。
边界层内相同r 处的轴向流速随δ的增加而降低,导致对管中心势流区的排挤作用,使势流区流速增加。
当边界层厚度δ达到管内半径时,势流区消失,边界层汇合于管轴线处,同时截面内速度分布不再变化。
u o将管入口截面至边界层汇合截面间的流动区域称为入口段,或称为未充分发展流、正在发展流。
该区域内,速度分布不断变化,(,)u u x r =,同时存在径向速度(,)v x r 。
边界层汇合截面以后的流动速度不再变化,()u u r =,而径向速度0v =,这段流动区域称为充发展段或充分发展流。
所以,管内流动存在特征不同的两个区域:入口段,充分发展段。
充分发展流动又分为:简单充分发展流、复杂充分发展流两种。
1). 简单充分发展流是指只存在轴向速度分量,而其它方向速度分量为零的充分发展流动。
对圆管: ()u u r =,0v w ==; 对矩形管道:(,)u u x y =,0v w ==。
简单充分发展流任意横截面上压力均匀,沿轴向线性变化,即dpconst dx=证明:对简单充分发展流,径向速度0v =,根据径向动量方程:222211()v v p v v v u v x r r r r x rνρ∂∂∂∂∂∂+=−+++∂∂∂∂∂∂ ⇒ 0p r ∂=∂,即任意横截面上压力均匀,压力仅沿轴向变化。
于是,轴向动量方程为:222211(u u dp u u uu v x r dx r r x rνρ∂∂∂∂∂+=−+++∂∂∂∂∂又发展流0ux∂=∂(速度分布不变,或由连续方程得出)⇒220ux∂=∂、()u u r =。
动量方程变为:221()dp u u dx r r rρν∂∂=+∂∂ 由于上式右端与与x 无关,所以必然有:dpdx=常数,而与x 无关,或说压力沿轴向线性分布。
《高等传热学chap》课件
详细描述
求解导热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解析法和数值法两大类,解析法适用于简单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数值法则更为通用。
总结词
求解导热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解析法和数值法两大类。解析法适用于简单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推导得到精确解。数值法则适用于更复杂的问题,通过将导热微分方程离散化,采用差分、有限元或有限差分等方法求解。数值法可以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非均匀介质和复杂的边界条件等问题,但计算量较大,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
高等传热学chap
Chap.1 传热学简介Chap.2 导热基本定律Chap.3 对流换热Chap.4 辐射换热Chap.5 传热过程综合分析
contents
目录
Chap.1 传热学简介
CATALOGUE
01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现象的科学,主要涉及温度差引起的热量传递以及热量传递过程中的规律和现象。
总结词
导热微分方程是描述导热过程的基本方程,它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傅里叶定律。
导热微分方程是传热学中的基本方程,它表示在稳态或瞬态导热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该方程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傅里叶定律,适用于各种形状和材料的导热问题。求解导热微分方程可以得到导热问题的温度分布和热量传递情况。
通过改进传热设备结构和操作方式,提高传热效率,如增加换热面积、采用新型导热材料等。
传热削弱
在特定场合下,为了限制热量传递而采取措施削弱传热过程,如隔热、保温等。
热量有效利用
合理利用和回收热量,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
要点一
第二章传热PPT课件
.
14
例:内径为25.4mm,外径为50.8mm的不锈钢管,其热 导率为21.63w/(m.k).外包厚度为25.4mm的石棉保温层, 其热导率为0.2423w/(m.k).管的内壁面温度为538℃,保 温层的外表面温度为37.8℃,计算钢管单位长度的热损失 及管壁与保温层分界面的温度。
解:r已 10.知 02/524 0.01m 2r72,0.05/028 0.02m 54, r3 r2b0.02 504 .025 04.05m 0λ 8121.6W 3 /(K m), λ 20.24W 23/(K m); T1538CT,337.8C。
H/V0.72 /1.5 13 L/d00.72 /1.5 13 2/0.01 5 /41.61
H1.61 V1.6 1 53 8 80 6w 6/m 22k
W1 s.6 1 0.010 5 .02k4/g .s2
33
2.2.8 沸腾传热
液体与温度高于其 饱和温度的壁面接 触被加热汽化、并 产生气泡的过程称 为液体沸腾或沸腾 传热。
2
定性尺寸: di 0.02m
(2)查取定性温度下的物性。
9 9.75k g/m3,8 0 .1 21 05p as,
Cp 4.17k4J/(kgk),
0.617 w/1(mk)
.
30
(3)计算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L 3 15060 di 0.02
Re
diu
0.021995.7 80.12105
2.49104
(1)单位管长的热损失Q/L
Q /L 2 π1( T T 3) 2 3.1 4 3.8 (7 )53 8 1 0W 86 1ln r21ln r3 1ln 0.0 215l4 n 0.0508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5-4 相似原理简介
简单介绍相似原理
当Pr1 的流体纵掠平壁面时,对于层流边界层,由边界 层积分方程分析解可得 与t 之间的关系: t 1 3 Pr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数学分析手段建立的基础都是边界层对流传
热微分方程组。 包括:1)描述对流传热系数本质的对流传热 微分方程; 2)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连续性微分方 程和动量微分方程 3)描述流体中温度场的能量微分方程 主要分析:常物性、流速不太高、无内热源 的不可压牛顿型流体的二维稳态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原理
确定对流传热系数h的函数关系式途径:
一、理论法
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通过数学分析解法,积分近似解法,数值解法和比拟解 法求解对流传热系数h
二、实验法
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无量纲化或者对 流传热系数h函数关系式进行量纲化分析,得出有关的 相似特征数 在相似原理指导下,建立实验台和整理实验数据,求得 各特征数间的函数关系 将函数关系推广到与实验现象相似的现象中去
由于上述分析可知:
理论法、实验法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组,首先需要阐述边
界层概念 本章介绍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概念 在边界层理论指导下,推导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 组
5-2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当壁面温度 t w 等于流体温度 t 时,流体沿壁面流动时 只存在流动边界层,而不存在热边界层。 流动边界层厚度 反映流体分子动量扩散能力,与运动 粘度 有关;而热边界层厚度 t 反映流体分子热量扩 散的能力,与热扩散率 有关。 t 因此 应该与 有关 ,即与无量纲物性值普朗特数 Pr 有关。 v c p Pr
《对流传热》PPT课件
Nu f (Gr, Pr) Nu C(Gr, Pr)n
Gr
2 gtl3 2
Gr -反映因密度差而引起自然对流状态
C
L
(cp
gTL3 2
2
)n
• 注意: C,n与传热面的形状(管或板)、放置位置(垂直、水平)有关。 • 应用范围:Pr ≥ 0.6 • 定性温度:壁面温度和流体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例 常压下空气在内径为38mm的管中流过,温度由160oC升高到240oC,平均流速 为15m/s。试求:
(1)空气和管壁之间的传热膜系数 (2)若流速增大到25m/s,结果如何?
讨论
准数名称 努塞尔准数 雷诺准数
符号 Nu Re
意义 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 确定流体的运动状态的准数
普兰特准数
Pr
格拉斯霍夫准数 Gr
表示物性对给热过程的影响 的准数
自然对流的影响
感谢下 载
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牛顿冷却定律 建立膜模型:
dt de d
T
TW,1
式中 dt──总有效膜厚度;
de──湍流区虚拟膜厚度;
d ──层流底层膜厚度。
dt
TW,2
T’
流体被冷却:
dt
A(T
Tw,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体被加热:
dt
A(Tw,2 T ')
dt
对流传热速率——牛顿冷却定律
流体被冷却: A(T Tw,1)
(1)高粘度
0.027
Re 0.8
1
Pr 3 (
)0.14
d
w
w : 液体在壁温下的黏度
Re > 10000,0.5 < Pr < 100,l/d > 60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第2章-4
1 r
d dr
(r
dT dr
)
=
2u a
⋅
dT dx
[1 −
(
r R
)2
]⋅
T T
− Tw − Tw
(2.4.27)
上式可通过多次迭代求解:
Nud = 3.657
(2.4.28)
对其它截面形状通道内的层流充分发展流换热,也可得出 Nud 。
如矩形
b
b a = 1时, Nud = 2.976 Nud = 3.608
Nud
=
hx ⋅ d λ
=
48 11
≈
4.36
(2.4.26)
2. Tw = const 情况
相变换热器、水当量相当的顺流式换热器属于此情况。当
Tw
=
const
,虽
∂2T ∂x 2
≠
0 ,但通常忽略轴向导热,令
∂2T ∂x 2
=
0
。再将
∂T ∂x
=
T T
− Tw − Tw
⋅
dT dx
和 u = 2u[1−( r )2 ] 代入能量方程(2.4.20)式得: R
(2.4.13)
(2.4.14) (2.4.15) (2.4.16)
对平行平板通道:
Cf
=
24 Red
⇒
或
C f ⋅ Red = 24 f ⋅ Red = 96
这里: Red
=
ude ν
, de
=
2b ,b为通道宽度。
对其它截面形状通道: C f ⋅ Red = 16⋅ C
或
f ⋅ Red = 64C f
ri
ro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特征数方程中的 几位人物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与 t 之间的关系及 Pr
对于外掠平板的层流流动: uco,n st
动量方u程 u x: v u y y 2u 2
d d
p 0 x
此时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形式完全一致:
u
t x
v
t y
a
2t y2
表明:此情况下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规律相似
上述理论解与实验值吻合。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在流体力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5.3 流体外掠等温平板传热的理论分析
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 边界层(热边界层, thermal boundary layer )
厚度t 范围 — 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预期解的形式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如何指导实验
• 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 • 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
物理条件
实验中只需测量各特征数所包含的物理量,避免了测量的盲 目性——解决了实验中测量哪些物理量的问题 按特征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整理实验数据,得到实用关联式 ——解决了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 可以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采用模化试验 —— 解决了实物 试验很困难或太昂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试验的问题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Gr — 已定特征数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 定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关联式中的待定参数需由实验数据确定,通常由图解法 和最小二乘法确定。如通过相似原理或理论分析,预期
最新高等传热学 第二章 稳态导热.PPT课件
d 2t dx2
qV
(2-1-18)
2-1 一维稳态导热
图2-3 有均匀内热源的 平壁中的温度分布
2-1 一维稳态导热
对以上方程积分两次,可得该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由此可看到解决非齐次问题时常用的“线性叠加原理”方法,即 把复杂的线性非齐次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再把结果相加。
实心长圆柱体有均匀的体积发热率qv,试求圆柱体中的稳态温度 分布。导热微分方程简化为柱坐标系中的一维稳态导热方程
1 d (r dt) qv
r dr dr
积分两次可得以上微分方程的通解
d2 hU 0 dx2 A
(2-2-2)
这是一个二阶线性齐次常微分方程,有如下形式的通解:
C1emxC2emx
(2-2-3)
2-2 扩展表面——准一维问题
其中 m h U A
常数C1和C2需借助于合适的边界条件求得。一个条件是已知助基 温度,即
x0, 0
(2-2-4)
如果另一端以对流换热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周围环境,则边界条件 可写作
t
qV x2
2
C1xC2
(2-1-19)
如果首先考虑第一类齐次边界条件,即给定两个表面的温度均为 零,即
x 0, t 0
x , t 0
(2-1-20)
代入以上得到的通解式(2-1-19),可以确定其中的两个任意常数, 并整理得到
t qV x( x) 2
(2-1-21)
2-1 一维稳态导热
ch[m(Hx)] 0 ch(mH)
(2-2-7)
(精品)传热学课件:对流传热精选全文
( u
u
u x
v
u ) y
F x
p x
(
2u x2
2u y2 )
( v
u
v x
v
v ) y
F y
p y
(
2v x2
2v y2
)
(1)
(2) (3)
(4)
对于稳态流动: 只有重力场时:
u 0; v 0
Fx gx ; Fy gy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3)能量微分方程导出 ——描述流体温度场
体积力: 重力、离心力、电磁力 表面力:静压力和粘性应力
动量守恒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压力 p 和法向粘性应力 ii的区别:
a)无论流体流动与否, p 都存在;而 ii只存在于流动时
b) 同一点处各方向的 p 都相同;而 ii与表面方向有关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动量微分方程 — Navier-Stokes方程(N-S方程)
能量微分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W=0
2 流体不可压缩
3 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可以忽略不计
(4)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
Q内热源=0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由导热微分方程可得:
能量微分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2t
2t
Q导热 x2 dxdy+ y2 dxdy ,W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影响h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
复习
(5)对流传热的分类 ★ 按流体运动的起因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
干燥箱中的强迫对流
暖气片中的自然对流
复习
对流传热系数 W (m2 K)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一、概述湍流模型是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将湍流的脉动相关项与时均量联系起来,使时均守恒方程封闭。
自1925年Prandtl提出混合长度理论,各国学者对湍流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模型。
W.C.Regnolds建议按模型中所包含的微分方程数目进行分类,成为目前适用的湍流模型分类方法。
一般将湍流模型分为:z 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z 一方程模型z 二方程模型z 多方程模型研究(Morkovin 莫尔科文)表明:当M<5时,流体的可压缩性对湍流结构不起主导影响,因此我们仅参考不可压缩情况。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湍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在内层区:由相似原理分析得出,Prt近似是一个常数(Prt≈0.9)这样,只要确定了νt,即可容易地得到αt,所以在介绍湍流模型时,只给出νt或t时均量的关系式。
二、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零方程模型中不包含微分方程,而用代数关系式将νt与时均量关联起来。
Prandtl混合长度理论是最早的代数方程模型。
它适用于:充分发展的湍流剪切流边界层内层,y≤0.2δ。
对外层区,一些学者研究后仍沿用Prandtl混合长度的模型关系式:但,L=λ δ (3.7.1)实验常数λ在0.08~0.09之间。
Von Kármán、Deissler、Van Driest、Taylor等人先后提出了更完善的代数方程模型。
(1) Von Kármán模型Von Kármán假设湍流内各点的脉动相似(局部相似),即各点之间只有长度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差别。
对平行流流场,若对某点(y0处)附近的时均速度进行Taylor展开:(a)若流动相似,则必有尺度L与速度u0(u0=u(y0))使上式无量纲后成为通用分布。
u(y0)y令 Y=; U(Y)= u0L则有无量纲形式:(b)若上式是相似的通用速度分布,则式中各系数之比应与位置无关,而是一个常数。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对流换热:工程上流体流过一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 自然界中的种种对流现象 电子器件冷却 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
沸腾换热原理 空调蒸发器、冷凝器 动物的身体散热
➢ 热对流(Convection)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 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ρ↑、c ↑(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能量)→h↑ 4、动力粘度 µ [N.s/m2]、运动粘度 ν=µ/ ρ [m2/s]
µ ↑(有碍流体流动,不利于热对流)→h↓ 5、体膨胀系数 α [1/k]
α ↑(自然对流换热增强)→h↑
四、换热壁面的几何尺寸、形状及位置
影响到流体沿壁面的流动状态、速度分布和温度, 从而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 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换热: 外掠平板、圆管、 管束
五、 流体有无相变(流体相变):
单相换热 Single phase heat transfer: 相变换热 Phase change:
凝结、沸腾、升华、凝固、融化等
流体相变时吸收或放出汽化潜热比比热容大得多, 且破坏了层流底层强化了传热。
5、层流底层(贴壁流体层)
流体在做湍流运动时,在管壁附近形成一层 流速很低的极薄的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的厚度随着流速的增加(即Re增加) 而减薄。
湍流核心
层流底层
二、边界层
(一)速度(流动)边界层
1、速度边界层的形成原因 粘性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
由于流体与壁面之间摩擦阻力 的影响,壁面附近的流体速度 会减小,即从来流速度减小到 壁面的零速度。 2、速度边界层图,见右图。
W/(m2 C)
——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 1°C时、单位壁面面积 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第二章对流传热.ppt
2、对流传热过程的特征数
努塞尔数 :
表示给热系数的特征数,并表明换热器壁尺寸L对给热过程 的影响,圆管对流传热时L=d 雷诺数 :
Re
lu
确定对流传热时流体流动类型的特征数。圆管对 流传热时L=d
普朗特数:
cp Pr
表示流体的物理性质对给热系数的影响
格拉晓夫数:
表明因受热而引起的流体自然对流对给热过程的影响。
③液体的沸腾
液体通过固体壁面被加热的 对流传热过程中,若伴有液相变 为气相,及液相内部产生气泡或 气膜的过程称为液体沸腾
随着传热温差的增大,气泡在传 热面上迅速地连续形成并脱开,液体 受到强烈搅拌,新传热面也不断暴露, 传热膜系数随之不断增大并达到一最 大值,这范围称为泡核沸腾区; 继续增大传热温差,蒸汽在传热面上大量形成, 以致传热面与液体间形成蒸汽膜层,这样的沸腾称 为膜状沸腾
气泡首先在气化核生成长大α
2、为保证沸腾装置在核状沸腾状态下工作,使
其措施:恒壁温热源时:应用饱和蒸汽加热器 t tc 恒热流热源时:应用电加热器、电炉等加热, 并使装置必须严格地使 q qc 三、沸腾的计算 沸腾给热的影响因素: 1、液体和蒸气的性质: , , , c p , r, L , V 2、加热表面的粗糙情况和表面物理性质,特别是液体与 表面的润湿性。 3、操作压力和温差。
At 2.5 B ts
lg lg A 2.5 lg t t s lg B a 2.5 lg t bt s
④水蒸气冷凝
饱和水蒸气与温度较低的固体壁面接触时,水蒸气 放出热量并在壁面上冷凝成液体,冷凝液不能润湿壁面,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许多液滴沿壁面落下,这种冷凝 称为滴状冷凝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第2章-1
第二章层流强制对流换热§2-1 层流对流换热边界层微分方程的物理数学性质 由于对流换热基本方程组的非线性与耦合性,求解异常困难,在19世纪,对粘性流动与换热进行求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自从1904年德国的著名力学家Prandtl提出边界层的理论后,借助于该理论对N-S 方程进行简化,在某些简单的情况下可进行理论求解,从而为现代流体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对流换热理论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十几个层流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解。
下面介绍边界层理论的要点及边界层微分方程的数理性质。
一、边界层理论要点1.流动边界层绕流固体壁面的粘性流体流场可分为边界层区、主流区(势流区)两个特征不同的流动区域:(a). 壁面附近边界层:在垂直于壁面方向,速度变化剧烈,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粘性应力起重要作用。
速度分布,粘性(b). 离壁面较远的主流区:速度梯度很小,可以忽略粘性应力,视为理想流体的流动。
δ 。
(尺度)(c). 边界层厚度δ远比流过的距离L小得多,即L(d). 边界层内存在层流、湍流、过度流等不同流态。
(流态)2.热边界层(a). 壁面附近的热边界层:垂直于壁面方向,存在很大的温度梯度,沿壁面法向的导热起主要作用。
(b). 离壁面稍远的主流区:混合剧烈,温度梯度很小,可忽略导热。
δ 。
(c).热边界层厚度t L(d). tδ与δ的关系,起决于流体物性。
(r P数)(e). 热边界层的流动状态对换热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物理本质上看,边界层是扩散效应(微观热运动)起主要或重要作用的区域;或者说是扩散效应的影响区域。
层流热边界层内:沿壁面法向的热流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
湍流边界层内:粘性底层靠导热,湍流核心区的脉动对流占主要地位。
二、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主要有两种:1). 建立边界层动量、能量积分方程— 近似解法。
2). 建立边界层微分方程— 相似解法。
边界层积分方程:是对包括整个边界层厚度的有限控制体应用守恒原理建立的,不能保证边界层内任意小的微元体满足守恒关系;同时,求解过程中需假定速度、温度分布函数,我们称其解为近似解。
传热操作技术—对流传热(化工原理课件)
气泡的生 成条件2
汽化核心
汽化核心与加热面的粗糙程度、氧化情况、材料的性质及其不均 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 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时,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 但在沸腾给热时,气泡的生成和脱离对该薄层液体
产生强烈的扰动,使热阻大为降低。 ➢ 所以沸腾给热的强度要高于无相变化的对流给热。
层流底层 过渡层 湍流主体
湍流主体:流体质点的剧烈混合,热量传递主要依
TW
靠对流传热,热传导所起作用很小,这部分热阻很
小,传热速度极快,流体的温度差极小。
层流底层 过渡层 湍流主体
➢ 在对流传热时,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 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T
热
Tw
流
体
冷
tw
流 体
t
δ1
δ2
流体通过间壁的热交换
液体在加 热面上的
沸腾
管内 沸腾
在一定压差作用下,以一定流 速流经加热管时所发生的沸腾 现象,又称为强制对流沸腾
强制对流沸腾
管壁上所产生的气泡不能自由上浮,而是 被管内液体所挟与其一起流动,从而造成 复杂的两相流动。因此,其机理要比池内 沸腾复杂。
过冷 沸腾
管内沸腾
流体主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 而加热面上有气泡生成
自然对流 核状沸腾 膜状沸腾
α
C
不
稳稳
定 膜
定 区
F
临界点 状 D E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0.1
1.0
10
10
10
Δt = (tw-ts)/℃
2
3
温度差和沸腾传热系数关系
当△t继继续增加,加热表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把液体和加热表面完全隔开。但此 时壁温较高,辐射传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故α再度随△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y
0,u
y ,u
0,v 0,t u,t
热边界层厚度:
tw t
t
Pr1/3
第12页/共27页
§5-4 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Nux 0.332 Re1x/2 Pr1/3
(1) 努塞尔数Nux
Nux
hx x
(2) 雷诺数
Rex
u x
(3) 层流流动的判别条件:Re<Rec=5×105
(4)对于长度为l 的平板,其平均努塞尔数:
Nul 0.664 Re1l/2 Pr1/3
第13页/共27页
Rel
ul
Nul
hml
例2:来流温度为20℃、速度为4m/s空气沿着平板
流动,在距离前沿点为2m处的局部切应力为多大?
如果平板温度为60℃,该处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
系数是多少?
定性温度
t
m
=
20
h
0.664
Num
m
l
Re1lm/2
hl
m Prm1/3
0.664
Re
1/ 2 lm
Prm1/ 3
0.664 2.96 102 (4 104 )1/2 0.6941/3 17.4W / (m K ) 0.2
hAt 17.4 0.2第240页./共127页(100 40) 20.88W
=0.008kg
/
(m
s2)
Nux
hx x
0.332 Re1x/2
Pr1/3
hx
0.332
x
Re1x/2
Pr1/3
0.332 2.76 102 4.7 105 0.5 0.6991/3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
=
0 。上式化简为:
µ d 2u = dp dy2 dx
(2.4.5)
也是粘性力与压力平衡。
边界条件: y = 0,
∂u ∂y
=
0
(对称性)
y=b, u=0 2
解:
u(
y)
=
−
b2 8µ
dp dx
[1−
(
y )2] b2
(2.4.6)
umax
=
−
b2 8µ
dp dx
(2.4.7)
u
=
−
b2 12µ
u
∂T ∂x
=
a[
∂2T ∂x 2
+1 r
∂ ∂r
(r
∂T ∂r
)]
(2.4.20)
1. qw = const 情况
管壁电加热、受均匀辐射加热、以及两种水当量相当的逆流式
换热器,都属于 qw = const 的情况。
这时,
∂T ∂x
=
dT dx
=
dTw dx
=
2qw ρc puR
,
∂2T ∂x2
=0
r = 0,
∂T ∂r
=
0
⇒
c1 = 0
r = R,
T = Tw
⇒
c2
=
Tw
−
2u a
⋅
dT dx
(
3R2 16
)
得出管内流体温度分布:
T
(r
)
=
Tw
−
2π R2 a
⋅
dT dx
[3 16
+
1 16
(
r R
)4
−
1 4
(
r R
)2]
(2.4.23)
这里,Tw = Tw ( x) ,考虑管截面平均温度:
=
0
、
v
=
0
,于是有
µ d (r du) = dp r dr dr dx
(2.4.1)
即:管内简单充分发展流中,惯性力为零,粘性力与压力平衡,压力
降用以克服粘性摩擦力。
边界条件: r = R, u = 0
r = 0,
∂u ∂r
=
0
积分得出:
(壁面无滑移) (轴对称性)
u( r )
=
−
R2 4µ
dp dx
R
R
T = [∫ 2πrρc p ⋅ uT ⋅dr] [∫ 2πrρc p ⋅ u⋅dr]
0
0
将 u ,T 代入上式,可得:
T
= Tw
−
11 48
πR a
⋅ dT dx
= Tw
−
11 48
qw ⋅ d λ
(2.4.24)由hx=qw Tw −T⇒
hx
=
48 11
λ d
(2.4.25)
于是,qw = const 条件下,圆管内层流充分发展流对流换热有:
2-4 管槽内层流充分发展流换热
一、层流充分发展流的速度分布与阻力系数
1. 圆管内充分发展流
r (v)
x (u)
常物性、不可压牛顿流体在圆管内作轴对称( w = 0)稳态层流流 动。其动量方程为
ρ[u
∂u ∂x
+
v
∂∂ur ]
=
−
dp dx
+
µ r
∂ ∂r
(r
∂u ∂r
)
对简单充分发展流:
∂u ∂x
能量方程变为:
u = 2u[1−( r )2 ] R
1 d (r dT ) = 2u ⋅ dT [1− ( r )2 ] r dr dr a dx R
(2.4.21)
积分求解(两次分离变量积分),得温度分布:
T
(r
)
=
2u a
⋅
dT dx
[
r2 4
−
r4 16R2
]+
c1
ln
r
+
c2
边界条件:
(2.4.22)
壁面摩擦系数:
Cf
=
τw ρu2
2
τ w -壁面切应力, u -截面平均流速。
管流摩擦系数:
− dp ⋅ d f = dx ρu2
2
对圆管:
τw
=
−µ
∂u ∂r
r=R
⇒
Cf
=
16 Red
或 C f ⋅ Red = 16
或
f ⋅ Red = 64,
Red
=
ud ν
即:
f = 4C f
(2.4.12)
(Tw = const) (qw = cont)
a
)2
]
=
2u[1
−
(
r R
)2
]
2. 平行平板通道内充分发展流
(2.4.3)
(2.4.3) (2.4.4)
y
z 向无限大
b
u(y)
x
常物性不可压牛顿流体、二维稳态层流流动,动量方程为:
u
∂u ∂x
+
v
∂u ∂y
=
−
1 ρ
dp dx
+
ν(
∂2u ∂x 2
+
∂2u ∂y2
)
对充分发展流:
∂u ∂x
=
0
(2.4.13)
(2.4.14) (2.4.15) (2.4.16)
对平行平板通道:
Cf
=
24 Red
⇒
或
C f ⋅ Red = 24 f ⋅ Red = 96
这里: Red
=
ude ν
, de
=
2b ,b为通道宽度。
对其它截面形状通道: C f ⋅ Red = 16⋅ C
或
f ⋅ Red = 64C f
ri
ro
如圆环形截面通道内:
u(r
)
=
−
1 4µ
dp dx
[r02
−r2
− (r02
−
ri2
)
ln(r0 ln(r0
r) ]
ri )
(2.4.11)
3. 充分发展流动的摩擦阻力系数
通常以壁面摩擦系数(Fanning 摩擦系数)或管流摩擦系数(又称
Darcy 摩擦系数,或穆迪 Moody 摩擦系数)来表征通道内的流动阻力。
Nud
=
hx ⋅ d λ
=
48 11
≈
4.36
(2.4.26)
2. Tw = const 情况
相变换热器、水当量相当的顺流式换热器属于此情况。当
Tw
=
const
,虽
∂2T ∂x 2
≠
0 ,但通常忽略轴向导热,令
∂2T ∂x 2
=
0
。再将
∂T ∂x
=
T T
− Tw − Tw
⋅
dT dx
和 u = 2u[1−( r )2 ] 代入能量方程(2.4.20)式得: R
1 r
d dr
(r
dT dr
)
=
2u a
⋅
dT dx
[1 −
(
r R
)2
]⋅
T T
− Tw − Tw
(2.4.27)
上式可通过多次迭代求解:
Nud = 3.657
(2.4.28)
对其它截面形状通道内的层流充分发展流换热,也可得出 Nud 。
如矩形
b
b a = 1时, Nud = 2.976 Nud = 3.608
[1 −
(
r R
)2]
此即
Poiseuille
分布。这里
dp dx
<
0
,且
dp dx
=
const
.
(2.4.2)
截面平均流速:
轴线上最大流速:
∫R
u = [ ρu(r)⋅ 2πr ⋅ dr]
ρπ R 2
=
−
R2 8µ
dp dx
0
umax
=
−
R2 4µ
dp dx
=
2u
u(r
)
=
umax
[1
−
(
r R
C -截面形状修正系数。
(2.4.17) (2.4.18)
二、层流充分发展流换热
以圆管为例,考虑常物性、不可压牛顿流体的二维稳态层流换
热。假定流动已充分发展,能量方程为(柱坐标系下):
ρc p[u
∂T ∂x
+
vr
∂T ∂r
]
=
λ[
∂2T ∂x2
+
1 r
∂ ∂r
(r
∂T ∂r
)]
(2.4.19)
对充分发展流: vr = 0 ,有
dp dx
=
2 3
umax
(2.4.8)
u
=
umax
[1
−
(
y b2
)2
]
(2.4.9)
∆ 说明:
1). 上述符合抛物线分布的 Poiseuille 流动是恒定压力梯度驱动
下的流动。
2). 对平行平板间流动,另外一种情况不是恒定压力梯度驱动
流,而是剪切力驱动流,
如图:其中一壁面不动,另一壁面以恒定速度平行运动。
y
U b
x
这时: dp = 0, dx
v = 0,
∂u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