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摘
要: 通过 层序 地 层 学研 究 , 川 东北地 区下 三 叠统 飞仙 关 组划分 2个三 级层 序 ( Q 将 S 1和 S 2 , Q )8
个体 系域 , 分析 了飞仙 关组 三级 层序 的 岩相 古地 理 特征 和 演化 。研 究表 明 : Q1 序 时期 , 东北 S 层 川
地 区受晚二 叠世 长兴 末期 的 区域 构造 抬升 影响 ,一度 开宽 水深 的 台盆水 体逐 渐 变浅而 转化 为 开 阔
we . r gtesc n eoio f h i — re q e c y l S ) u o a d a dh t rc ma , l Dui eo dd p sin o et r odrs u n ec c s(Q2 ,d et r n o e l t 1 n h t t hd e e i t i e
台地 相 沉积 环境 , 中 台地 边缘 和 台 内的鲕 滩相 极 为发 育 , 形成 整 个 飞仙 关 组鲕 滩 的 主要 时期 , 其 是
其 中尤 以 海侵 期 的鲕 滩 最为 发 育 ; Q S 2层序 时期 , 由于 受极度 干 旱 炎热 的 气候 影 响 , 海平 面 下降 和
水循 环 受限及 台地 暴 露 , 东北地 区鲕 滩 消减 , 入 局 限和 蒸发 台地 沉积 环境 , 川 进 最后 沉 积地 貌 基本
C h n xng sa e o t r in n no t at r Sc ua a g i tg fLaePem a i rhe sen i h n,t e w a e nc e nd w i e be a e s lo , a d he sa t ro e de p a d c m hal w n t d po ii n l e o u i n c a g d fom a i a is t pe p a o m a is o h c o l e b a h de eo d he e sto a v l to h n e r b s fc e o o n— lt r fc e , f w ih o i e c v l pe n f t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2019-05-01引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也是该地区主要的储集层。
飞仙关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鲕滩地层中,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的台地边缘分布,层位主要集中在飞一段和飞二段。
前人对飞仙关组鲕滩的层序地层、沉积相展布、成岩作用、成岩演化等都进行过研究[1-10],但主要针对的是陆棚东侧的普光地区,而对位于陆棚西侧的元坝地区研究较少。
虽然普光地区和元坝地区具有相同的沉积背景,但其鲕滩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差异却很大。
本文以普光和元坝地区的鲕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陆棚两侧鲕滩的沉积、成岩特征,并初步探讨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1 地质背景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见图 1),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属于碳酸盐台地的一部分[11]。
受北部广旺台盆的形成演化、米仓山与大巴山构造带及“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影响[2-3,5,12],晚二叠世早期该地区处于拉张状态,沿开江―梁平一线形成了局部凹陷。
这一局部凹陷即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的开江―梁平陆棚。
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和演化对川东北地区沉积相带展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飞一段沉积期,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分别发育台地边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台地相沉积。
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飞二段沉积期,陆棚两侧的沉积相带均有向陆棚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陆棚西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长,而陆棚东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短,东侧的台地相演化为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沉积了大量的膏云岩和膏岩。
飞三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进入快速沉积阶段,沉积物基本填平了陆棚。
飞四段沉积期,全区除普光 6井附近发育少量局限台地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蒸发台地。
飞仙关组处于三级相对海平面的下降半旋回,飞仙关组沉积末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见图 2),鲕滩地层主要发育在飞一段顶部和飞二段。
2 鲕滩沉积碳酸盐岩鲕滩沉积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或海水能量较高的内缓坡,台地内部只发育一些规模较小的点滩。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摘要】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北地区为台地与海槽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两者的转换地带,发育了大套台地边缘碳酸盐鲕粒滩.该套储层经历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新生变形及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结合成岩阶段划分,建立了该储层的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可分为三期,对储层的破坏作用非常强,尤其是第二期胶结作用以后,残存下来的孔隙降至5%左右.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它不仅将岩石孔隙度提高了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白云岩中形成了较多的晶间孔,为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创造了施展空间.埋藏溶蚀作用使白云岩中的晶间孔溶蚀扩大,形成晶间溶孔,这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可将孔隙度再提高5%~20%左右.【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鲕粒滩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飞仙关组;四川盆地北部【作者】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料解释中心;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近年来,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这里先后发现过罗家寨、渡口河、铁山坡、普光、龙岗、元坝等多个大中型气田,表明该套地层含有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它目前已成为我国西南乃至全国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
勘探已经证实,大部分飞仙关组气藏富集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地边缘鲕粒滩所形成的优质储层中[1],但并不是所有的台地边缘鲕粒滩都能形成优质储层,这是因为成岩作用才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飞仙关 组 : 4 0 m 一 9 0 为 中 一薄 层状 残 深 7 40 m
余砂屑和残余鲕粒 白云岩夹少量薄层泥晶白云岩。 各种 次生 溶孔 发育 , 要 为台地 鲕粒滩 相沉积 ; 主
40 m~ 20 为 厚 一块 状 残 余 鲕 粒 白云 岩 , 生 90 53m 次 溶 孔发育 , 台地边 缘鲕滩相沉 积 。 为
作者简介
寇雪玲 , , 7 年 出生; 女 13 9 现在 中石化勘探 南方分公 司勘探研究院工作 , 主要从事包括岩石、 原油及 油田水 的勘探分析。地址
9・
( 10 1 成都市二环路 南四段九号。电话 :08 8 14 0 。E—mm :xl @1 3cr 6 04 ) ( 2 ) 56 89 lkl k 6. o z n
发 的普光气 田即是典型例证 I ( 1 。 4 图 )
飞仙关期 , 位于台地边缘 的高能相带 , 鲕滩尤为发 育, 自下而 上形成 了一套 巨厚 的高能滩相 沉积组合 , 经成 岩期 的白云石 化作 用 和溶 蚀作 用 改造 , 成 了 形 大量 的次生 溶蚀孔 、 , 洞 从而 成为 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
2 物 性特 征
2 1 孔 隙度和渗透 率 .
图中表明 , 渗透率 随孔 隙度增 大而成增大 的变化
根据 普光 2井 、 、 5井 6井 95块 岩心 分 析资 料 1 统计 , 孔隙 度 04 % ~ 64 , .4 2. % 平均 76% ,L . 1 孑 隙度 大 于 2 的样 品 占总数 的 9 % , 隙度 主要分 布 在 % 3 孔
构造 线
细一 中晶或中晶、 亮晶残余藻屑 , 残余鲕粒白云岩和 溶孔 亮 晶鲕粒 白云岩 , 晶粒 在 00 m 一 . m 最 .1 m 02 m, 大可达 06 m, .m 中部鲕粒显残余结构 , 向下 为鲕粒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张建勇;张敬艺;周进高;郝毅;王小芳;吕玉珍;张大智;徐美茹;张润合;谷明峰【摘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层序划分方案,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均可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的编图及演化分析,认为在台地边缘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发育不同类型的台地边缘.结合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建立了台地边缘的三种沉积模式:(1)以剑阁地区为代表的"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呈进积型增生,储层单层厚度较薄,储集性能差;(2)以龙岗地区为典型的"加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呈加积型增生,生物碎屑滩和鲕粒滩单层厚度大,白云石化程度高,发育优质储层;(3)开江--梁平海槽与城口--鄂西海槽之间的"孤立台地型台地边缘",长兴期为半局限台地环境,飞仙关期为蒸发台地环境,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规模大,白云石化程度高,是储层最有利的勘探区带.【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1(016)003【总页数】10页(P45-54)【关键词】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海相沉积;沉积古地理;沉积模式【作者】张建勇;张敬艺;周进高;郝毅;王小芳;吕玉珍;张大智;徐美茹;张润合;谷明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近几年,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勘探结果证实沉积相带对油气藏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所发现的气藏主要环开江—梁平海槽分布。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观 察 和薄片 鉴定 为依据 , 结合 白云石有 序度 、 微量
元 素 s 含 量 和 s 稳 定 同位 素分 析 资料 , 为川 r r 认 东 北地 区飞仙 关组 白云岩 主要有 准 同生交代 和埋 藏 成岩 交代 两种 成 因 类 型 , 中储 层 的形 成仅 与 其 埋 藏 白云化 有关 , 并进 一 步识 别 出早 、 晚 三个 中、 成 岩期 次 的埋 藏 白云 化作 用 过 程 , 成 岩期 次 的 各
维普资讯
第3卷 第3 4 期
20 0 7年 6月
成都 理工 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学 版 )
J R A FC N D N V R I FT C O GY(c ne&T cnl y din OU N lO HE G U U I E STYO E HN 1 O Si c e ehoo io) gE t
川 东北地 区在 下三 叠统 飞仙关组 众 多钻井 中 钻获高 产工业 气流 和普 光 、 山坡 、 口河和 罗家 铁 渡 寨 等一 系列 大气 田的发 现 , 中 国南 方海 相 碳 酸 是 盐 岩油 气勘探 的 重 大 突破 , 已成 为 当前 中 国石 油 天 然气最 重要 的勘 探领域 之一 ]因 此 , , 有关 飞仙
维普资讯
・
28 ・ 9
成都 理 工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第3 4卷
结构 为它 形粒 状 泥 一微 晶结 构 、 纹层 和藻 团粒 藻 结 构 , 微硬 石膏斑 晶结 构 , 石膏 连生嵌 晶结构 显 硬 等, 岩性 为非 常致密 的泥 一微 晶 白云岩 ( lA) 图 、
Vo1 4 N o 3 .3 .
Jn 2 0 .07
[ 章 编 号 ]17-7 7 2 0 ) 30 9 —8 文 6 19 2 (0 70 —2 70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川中油层
川东 广安产层 广安产层 川南、川西、川北九龙山等
上统
须家河组
6.000
中生界 Mz 中统 雷口坡组
6.959
川西、川中
嘉五 三叠系 嘉四
嘉陵江组 下统
6.456
嘉三
嘉二
川中、川东
飞仙关组
嘉一 飞四 飞三 飞二 飞一
6.080
川东 川东
上统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四 茅三 茅二
6.014
茅口组 二叠系 下统
上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6.098
川东
志留系
泥岩、粉砂岩、深灰色页岩夹生物灰岩
5.34
黑灰、灰黑色泥灰岩及云质页岩
中统 奥陶系
兰灰、浅紫、深灰色灰岩,石灰岩夹页岩及少许粉砂岩 6.924
下统
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生物灰岩,砂岩、砂质云岩夹泥岩
上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寒武系
中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2
代码 Q00 N00 E10 E20 010 020 030 110 120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53 154 155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31 232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253 261 262 263 271 281 282 283 284 310 32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41 342 343 350 410 420 500 610 620 630 640 710 720 730 740 750 760 770 780 790 810 820 830 840 850 860 810 880 911 912 913 914 920 930 940 A10 花岗岩、云岩 白云岩、粉砂岩、页岩 泥岩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3. 1 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技术 传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
编图单元, 一方面其跨度时间较长, 图件相对粗糙, 另一方面是其等时性较差, 很难真实地反映古地理 面貌和相带展布特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层序 界面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不整合面或相关 整合面组成, 界面上发育有与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物 性标识, 能够加以识别。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界 面也有相关的物性标识, 也能识别。体系域是在海 平面统一上升或统一下降过程的地层旋回中形成 的, 具有强的等时性。因此, 依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编制的层序- 岩相古地理图更具等时性、成因连续 性和勘探实用性, 并能较好地克服同时异相地层之 间 的 等 时 比 问 题 [ 7] 。
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
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
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
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
飞仙关组一段、 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66
岩性油气藏
第 19 卷 第 4 期
2007 年
李国军等: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67
盆、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 5 个 相带和包括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在内的 9 个亚相, 各亚相带按其岩性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再细分微相 ( 由于受篇幅限制, 对各亚相和微相特征不再细述) 。
表 1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划分简表 Table 1 Sedimentar y facies classification of Feixianguan For mation in nor theaster n Sichuan Basin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刘雁婷【摘要】为研究川东北地区黑池梁台地南江东—黑池梁、镇巴地区储层特征及差异性主控因素,开展了露头及新增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岩石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地震解释等工作.从沉积、成岩方面入手,系统对比与剖析了南江东—黑池梁及镇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储层厚度及物性的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地区在储层岩性、厚度、储集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认为古地貌及基底断裂、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均是造成储层差异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9页(P78-86)【关键词】储层特征;差异性成因;长兴组—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作者】刘雁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0 引言四川盆地是海陆相叠合的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1]。
据统计,世界上52%的油气储量富集在碳酸盐岩中。
近年来,随着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勘探,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礁滩气藏[2-3],特别是以普光、元坝、龙岗等为代表的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大中型气田的发现,使生物礁滩作为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台缘礁滩储层,特别是对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已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7-9]。
马永生等[10]探讨了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的关系,认为层序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岩石孔隙发育,储集条件较好,分布面积较广,从而成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杨威等[11]认为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中的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控制孔隙的演化过程;郭彤楼[12-13]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普光、元坝、盘龙洞等不同部位的台缘带沉积及储层分布明显受同沉积古地貌、白云石化强度、断裂、埋藏期成岩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综合因素的控制。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特征
毕 海 龙 17 年生, 96 工程师,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
气 田勘 探与 开 发 地 质研 究 。 通 讯地 址 : 10 9四 川省 成 都 市 成华 区二 仙 桥 东三 路 1号 605
随着 四川盆地 钻井 、 井 、 测 地震 勘探技 术的整体
白云岩两大类 E 。 中 , l其 5 白云岩又可 分为残余 鲕粒 白
家特别关注 的研究课题 J 。由于飞仙关组储 层非 均 质性强 及地 震多解 性 的存在 L1 加上 对飞仙 关组 优 l4  ̄i , 质储层 的特征及 预测方 法等关 系气藏勘探 开发 的基
础问题 尚未解决 。 这些都成 了制约 目前飞仙关组气藏 研究 的瓶颈 。 本文从川东北地 区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特
进步, 盆地东北 部下三叠统 飞仙 关组礁滩 相气藏 的勘
探 获 得 了重 大 突 破 , 继 发 现 有 T 业 价 值 的 高 效 气 藏 相
罗家寨 、 普光 、 岗等大气 田¥j 龙 i 。前人 对飞仙 关组气 - 3
藏 开展 了大量研究 , 因飞仙 关组气 藏埋藏深 , 但 储层
主要 以低孑 隙度 、 L 低渗 透率 为主, 以在低孔 隙低 渗 所 透率 背景上如何 寻找相 对好 的优质储层 就成 了勘 探
征 表 征 以及 地 震 剖 面 的反 射 特 征 角 度 进 行 阐述 。 期 以
状 、 状交 错层 理 发 育 , 板 冲刷 面 和侵 蚀 面 常见, 明 表 该类 白云岩 最初形成 于水 动力条件较 强 的沉 积环境 之 中 , 台地 边缘 和台 内滩 等环境 , 飞仙关 组 中最 如 是
四川 盆地所发 现 的下 三叠统 飞仙关组 高效气藏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测井相特征
1 0 引言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占到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资源量的近12%,是盆地内重要的勘探目标层系,先后发现了包括渡口河、罗家寨、铁山坡、普光和龙岗在内的一系列大型鲕滩气藏[1-5],目前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剑阁、九龙山地区多口井于飞仙关组见良好的油气显示,这揭示出四川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测井相特征杨 雨1 钟 原2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礁滩气藏勘探的重点层系,对于其沉积模式的研究已基本成熟,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在取心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准确对新钻井沉积相进行初步分析是生产上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此,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大量钻井资料的统计对比,系统总结飞仙关组不同沉积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相应的测井相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岩心、成像测井标定,不同沉积相(亚相)在自然伽马曲线上具有典型的响应特征,不同沉积相(亚相)对应相应的曲线形态以及自然伽马区间值;②不同沉积相(亚相)的测井相模型在横向上可对比性较好,全区对比可操作性强;③通过对岩性、岩相剖面及相应测井相剖面的纵横向对比,发现二者匹配度较高。
结论认为,采用常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环境进行判别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且准确性高,在岩心资料缺乏、录井资料较差以及其他分析工作尚未开展的情况下,可充分应用于研究区新井前期地质分析工作,为确定勘探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三叠世 飞仙关组 礁、滩沉积相 常规测井 成像测井 测井相DOI :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0.04.001Logging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rn Sichuan BasinYang Yu 1 and Zhong Yuan 2(1.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 ;2.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Abstract: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has long been an exploration focus of bioreef-shoal gas reservoirs in Sichuan Basin.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sedimentary model has been basically mature. With further deepening its exploration with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how to make quick and accurat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sedimentary facies for newly drilled wells is one of the most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while no coring. Therefore,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drilling data from northern basin, som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corresponding logging facie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 that, (1) through core and imaging logging calibration,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ubfacies representing typic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n natural-gamma curves, are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curve mor-phology and natural-gamma interval value; (2) these logging facies models can b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3) after later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lithologic and lithofacies profiles highly coincident with corresponding logging facies profi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to identify i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via using natural-gamma logging is practicable and accurate; even if there is no core data and other analytical work, as well as poor mud-logging data, this identification can be merged into preliminary geological analysis on new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termine explora-tion targets.Keywords: Sichuan Basin; Early Triassic; Feixianguang Formation; Bioreef-shoal sedimentary facies; Conventional logging; Imaging logging; Logging facies .地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同样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前景[6-7]。
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和储层研究
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和储层研究作者:顾圣云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20期摘要:四川元坝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鲡滩气藏的储集属性具有有效储层厚度大,孔隙度高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文章主要分析了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类型,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关键词: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储层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本文所研究的四川元坝区块飞仙关组主要属于碳酸盐岩沉积,沉积厚度的范围为350~700m。
飞仙关组地层是三级海平面在下降过程形成的,顶部由紫红、灰紫、黄灰色的泥岩、泥质灰岩和泥质白云岩夹石膏形成,厚度一般约为25~50m。
从该研究段的沉积特征中可知,飞一段和飞三段主要是碳酸盐岩,飞二段和飞四段主要是富含紫红、褐红色的泥岩和泥质泥晶灰岩。
1飞仙关组成岩作用所谓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体形成沉积岩,并到沉积岩发生变质之前,或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沉积岩升到地表遭到风化之前,所经历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和这些作用所引起的结构组分变化。
碳酸盐矿物十分活泼的化学性常常会引起强烈的成岩作用,从而使地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飞仙关组的地层沉积长达2.4亿年,这期间,该研究段经历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埋藏过程,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发生多次重叠,使原有的岩层结构组分和储层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且原本是以原生孔隙为主的沉积物经过转变后成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储层。
由于飞仙关组的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在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十分复杂。
一般而言,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储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对早期的沉积、成岩组构和孔隙产生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储集空间和成岩组构。
通过对薄片和岩芯进行观察和分析,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几点:(1)泥晶化作用。
泥晶化作用一般会导致整个颗粒或者颗粒边缘发生泥晶化,常见于颗粒灰岩边缘,颗粒边缘由暗色的泥晶灰质组分构成。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
元 坝地 区具有 发育长兴组 一飞仙关 组礁滩储 层 的沉
积 背 景 1. 现 了 元 坝 长 兴 组 一 飞 仙 关 组 礁 滩 地 震 2发 ]
异 常体 ,特别 是元 坝 1 侧 l 一 井在 长兴组 试 气获 工业 天然气流 , 坝2 元 井在长 兴组一飞仙 关组钻 遇 良好油 气显 示 , 元 坝地 区成 为 近期勘 探 的重点 目标 。 使
三 段 : 限 台地 相 的含 泥 灰 岩 、 灰 岩 : 局 石 四段 : 发 台地 蒸 发 坪 的 石 膏 岩 、 泥 白云 岩 蒸 含
一
段: 台地 前 缘 斜 坡 沉 积 的泥 粉 晶灰 岩 :
元坝 3 井
二 段 : 阔 台地 算 粒 滩 和 滩 间海 沉 积 的 鲡 粒 灰 岩 、 屑灰 岩 、 粉 晶 灰 岩 ; 开 砂 泥 三 段 : 部 局 限 台地 沉 积 的石 灰 岩 、 灰 岩 、 泥 灰 岩 . 部 开 阔 台 地 滩 间 鲕 粒 灰 岩 ; 上 泥 含 下
第 质
誊
沉积
文章 编 号 : 6 2 9 5 (0 0一 1 0 2 - 6 1 7 — 8 42 1 )0 - 0 1 0
川东北元坝地 区三叠系飞仙关组 储层地质模型
冯 冲. 强 傅
( 同济 大 学 海 洋地 质 国 家 重点 实 验 室 )
摘
要 依 据对 川 东 北 元坝 地 区飞仙 关 组沉 积 岩 石 学特 征 、储 集 空 间类 型及 物 性 分 布
针对某一沉 积类 型或 成因类 型的储 层 ,把 它代表性 的储层 特征( 非均 质性 、 连续性 等) 象 出来 , 以典 抽 加
型 化 和 概 念 化 [, 立 川 东 北 元 坝 地 区 三 叠 系 飞 仙 5建 1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中Fe、Mn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范围: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涉及四川境内的万源、宣汉、达县、开江和重庆境内的梁平、开县、城口、云阳和巫溪等县(市) ,面积约20 000 km2 。
飞仙关组在四川盆地内的岩性变化主要为东西向的岩性差异上,西部以碎屑岩为主,东部主要为泥岩和碳酸盐岩。
从区域上由西至东主要分为三个岩性区,即碎屑岩区、过渡岩区和碳酸盐岩区。
研究目的:分析白云岩成因,为油气成因分析提供证据。
本文的涉及区域,即位于川东北地区东部的碳酸盐岩区,该地区鲕粒滩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而鲕粒滩(鲕粒是一种内碎屑,鲕粒滩则是反映沉积环境为海滨相。
)主要发育在川东北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台地内为蒸发岩和泥晶碳酸盐岩互层。
鲕粒滩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白云石化并形成鲕粒白云岩。
样品中Fe2 +,Mn 2 + 含量(单位ppm )如下表:Mn2 +的变化范围为14 ppm ~78 ppm ,平均值在40 ppm 左右。
Fe2 +的变化范围为600ppm ~1000 ppm 平均值约为700ppm与原岩(石灰岩)相比的高含量Fe2+,Mn2+,以及在阴极射线下这些白云石具有暗淡红色发光的特征, Fe 2 +和Mn 2 +进入到白云石晶格中表明白云石化处于还原环境,这就意味着白云石化是在埋藏条件下发生的。
因为近地表条件下,发生白云石化时,氧化环境Fe 、Mn 处于高价状态,高价的Fe 和Mn 是不能进入到白云石的晶格中,阴极射线下此类白云石不具发光特征。
这就显示出飞仙关组白云岩不会是在近地表条件下的海水或蒸发海水的回流白云石化[ 1, 5 ]或蒸发作用下准同生白云石化。
样品号 岩性 Mn2+ Fe2+ 1 白云岩 36 700 2 白云岩 36 600 3 白云岩 65 1000 4 白云岩 21 600 5 白云岩 14 900 6 白云岩 28 600 7 白云岩 78 700 8 白云岩 36 1000 9 灰岩 8 90.9 10 灰岩 9 111.9 11灰岩 12 104附:白云岩成因主要有A 萨布哈蒸发泵模式(Friedman和Sanders,1967;Daniel等,1990);B 渗透回流模式(Adams和Rhodes,1960);C 毛细管浓缩模式(Sherman等,1947);D 溶液调整白云岩化模式(Goodell和Garman,1969);E 地下水与海水混合模式(Hanshow等,1971);F 多拉哥模型(Badiozamani,1973);G热泉模式(Fanning等,1981);H 风暴流模式(Patterson和Kinsman,1982);I Kohout对流模式(Simms,1984;Saller,1984);J 潮汐泵模式(Carballo等,1987);K 海岸混合带模式(Humphrey 和Quinn,1989);L 蒸发混合水模式(Gill等,1995)等主要12种模式。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岩储层成岩作用
高校 理科 研 究
川东北下三置统 仙 关组碳酸岩 储层成 岩作用
中国地质 大学 ( 武汉 ) 资源 学院 陈志斌
[ 摘 要] 本文在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鲕滩建模 的基础上 , 用薄 片观察 、 采 阴极发光 、 扫描 电镜 、 同位 素地球化 学等研 究手段 , 对 迭 州 ~宣汉地 区鸡唱剖面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特征、 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序列进行 系统描述 , 为该 区飞仙关组飞二段 认
鲕 粒 滩储 层 沉 积 相 一成 岩相 演 化与 飞二 段 经 历 的 两 次 海 平 面 下降 关 系密 切 。储 层 的物 性 演 化 亦 为 海退 过 程 同步 的海 水 环境 下 的胶 结 成 岩作 用和 混 合 水 环 境 下 的 不 充分 的 白云 石 化作 用 所决 定 。
[ 关键词 】 碳酸盐 飞仙 关 成岩作用 鲕粒滩 白云石化 我国西南地 区从震旦到三叠广泛发育碳酸盐岩。普光气 田勘探的 成功 ,在下 三叠统飞仙关组及上二叠统长兴组获得具有工业价值的油 气流 , 罗家寨 、 在 铁山坡等亦发现较大 型气 田 , 这使得我们更进 一步加 大 了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力度 , 兴起 国内碳酸盐 储层 研究的热 潮并取得了一批成 ” 专 家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碳 酸盐储层的控制因素 。 主要有 , 白云岩化 表生溶蚀 , , 有机酸及 热液1 3 ] 等。TR作用 、 一 一 S 烃 水 岩相互作用等新见解也逐渐为人 们接受 ,已有研究 和勘探成 果表明川 东北 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 岩优质储层 主要发 育于白云化程度很 高的鲕 粒及晶粒 白云岩中 , 储层 的形成 和演化受 到鲡滩 环境 和白云化及溶蚀 作用 的共 同控制。 而, 然 国内的研究重点多集 中在罗家寨 、 普光等地 区, 环绕 开江 一 梁平海槽分布 ,而我研究 区即鸡唱部分受开江 一 梁平海槽 影响较弱其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 1飞仙关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演化 . 以前人研 究成果 及剖面精细建 模为基础 ( 见图 I , 比渡 口河 、 )对 铁山坡及罗家寨 , 可以确定在飞一段有过短暂 的海侵过程 ; 在飞二段持 续发生海退 , 渡 口河 到我研究 区发育 了巨厚 的鲕粒滩 , 向上鲕粒滩 从 从 白云化程度加大 ,可 以得 出飞二段沉积期经历 了一个相对海平面下降 的过程 , 在鲕粒滩 到开 阔台地到局限台地的演化过程 中, 伴有不断增强 海水 的蒸发浓缩作用 。 飞三段早期有过一次短暂的海侵 , 的海退在 随后 飞三段造成了大范 围的膏云岩和泥云岩沉积 。 在飞四段达 到均一化 , 海 平面大幅下降 , 以潮坪相结束飞仙关组 的沉积 。
川西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
川西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沉积相划分及对比、储层对比等手段,对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
该区飞仙关组处于碳酸盐岩台地,主体为台地-陆棚-斜坡-台盆体系。
通过进一步对沉积相带展布及储层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飞仙关组储层的发育规律与鲕滩的发育规律都基本相近,优质储层多发育于鲕滩相中,且滩体的不同部位其储层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发育在台缘鲕滩中。
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明显,主要控制储集层的分布。
标签:碳酸盐岩鲕滩沉积相飞仙关组川西北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是当前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目前气藏探明可采储量已达数千亿m3[1]。
前人对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的层序地层、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主要是针对川东北地区,而对于川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少。
目前川西北地区钻穿(遇)飞仙关组的部分井出现不同程度的井漏、井涌、气侵和气测异常现象,显示了该区飞仙关组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然而在勘探过程中也由于对鲕滩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而出现针对鲕滩的钻探目标落空。
鉴于此,笔者从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展布规律出发,进一步探讨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为区内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
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龙门山前缘北段、米仓山前缘西段。
构造位置上处于川北古中坳陷低缓带(图1)。
飞一段沉积期,研究区基本继承了早期长兴期的沉积格局,该时期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较小,主要处于碳酸盐岩清水台地的沉积环境中。
飞二段、飞三段沉积期,由于区内西北部龙门山断裂的重新活跃,北部古陆和岛链向区内提供了大量的细粒碎屑物,碎屑物中泥质含量增加,混积现象较为严重。
此时的沉积环境由早期的碳酸盐岩清水台地转变为以碳酸盐和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台地。
飞四段沉积期,随海平面的下降以及沉积物的堆积,区内基本演化成一浅水的台地内潮坪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分布
基金项 目: l l “ l 东北部长兴组一飞仙关组气藏成藏条件研究及勘探 目标评价” 9 io 0 一 1 。  ̄J盆地 (9一 i 一 2 O ) 作者简介 :曾 伟 (9 3一) 男 ( 16 , 汉族 ) l l资中人 , , l  ̄J 副教授 , 博士 , 从事沉 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
为0 1 1 % 、 .5 % 和 0 154 , 明 白云 石形 .4 0 0 02 5 .4 % 表 台地边缘 鲕滩 粉 晶 白云石 SO、 aO和 FO含 成于咸 化还 原环 境 , r N e 即为 高盐度 海 水 回流 渗透 成 因 , 量 很 低 , 均 分 别 为 0 0 87 % 、 . 1 2 平 . 1 2 0 0 3 1% 阴极 射线 下 白云石 不发 光或发 昏暗光 。 和 0 0 76 % ( 1 , 明 白云 石形 成 的环 境 为受 .5 4 表 )表
屑 白云岩呈 片状分布 于泻湖环境 中。进行 了白云石化分 区分带研 究, 为下步勘探部 署指 明了方向。 关键词 :白云岩 ; 因;分布;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成
中 图分 类 号 : E l. T l 13 文献标识码 : A
1 地 质 概 况
灰色 泥 晶灰岩 、 质 泥 晶 灰 岩 及少 量 泥 页 岩 和 钙 质 泥 泥 岩 , 积物 沉积 时海水 盐度 正 常 , 沉 白云石 化 作用 微
云岩及膏质砂屑云岩。砂陀、 满月 、 双河一带及其 以
东 地 区飞仙关 组地层 已出露 地 表 。在沿 开江一 梁 平 海槽东 侧 的 台地 边 缘 鲕 粒 滩 相 地 层 中 发 现 了 罗 家 寨 、 口河 和铁 山 坡 等 大 、 渡 中型 气 田, 而在 台地 内泻 湖相 地层 中除金 珠 坪 构 造 有 低 产 气 流外 , 它构 造 其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格局与演化
四川盆 地蜀 南地Hale Waihona Puke 区飞仙关 组 沉积格 局 与演化
鄂西一带已属于开阔海陆棚相沉积 ,以薄板状灰岩为主。沉积物分区明显 ,自西向东依次为以碎屑岩为 主的飞仙关相 区、以碎屑岩 、碳酸盐岩混积为主的夜郎相区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大冶相 区。研究区主体 位 于夜 郎相 区内 ( 1o 图 通过对野外露头 、录井 、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 结合上述的区域地质背景,可以看 出飞仙关期本 区西 靠源 源不 断提供 陆 源碎 屑沉 积物 的康 滇古 陆 ,东 临广海 ,以堆积 海相 陆源 碎屑岩 和碳 酸盐 岩及 其两 者的混合沉积为特征 ,可视为连陆混积 台地类型,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潮坪 、泻湖、台内滩等沉积相带, 沉积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三分性 ,西部以潮坪相陆源碎屑沉积 占优势 ,中部主要为泻湖相混合沉积 ,东部 以发育台内滩相颗粒灰岩为特征 , 相带总体上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下面简述这三种沉积相的主要特征。 21潮 坪相 . 潮 坪是指 位于 最大 高潮 面与正 常浪基 面之 间 的 、极 浅水 的 、 滚 岩 性 结 沉 积 帽 度 沉积 特 征 综音 描 述 _ 鼙 面 壹 亿 _ _ 一 一 j平 平 坦 的海岸 带 ,沉 积水 动力 以潮汐 作用 为 主 ,波浪 影 响微 弱 , f m 捣 剖 面 亚 菇 能量总体上较低 ,泥砂沉积物并存且分带明显。向陆一侧过渡 为最高涨潮线之上的滨岸平原沉积 ,向海一侧渐变为平均低潮 线之下的泻湖沉积。通常可以划分为潮上 、潮问和潮下三个亚 相 。沉积 物 以紫 红色 泥 岩 、泥质 粉砂 岩 和粉 砂岩 为 主 ,发育 交 错层 理 、波痕 、潜 穴 等沉 积构 造 ,往 往形 成 向上 变粗 复 变细 的 沉积序 列 ( 2) 图 。根 据水 动力 和沉积 物特 征可进 一步 识别 出 以 下微 相 :①处 于平 均 高潮 面 附近 的 、以 紫红 色泥 质沉 积 物为 主 的 、低 能 的泥 坪微 相 ,包 括潮 上 带泥 坪 和潮 间带 上部 泥 坪 ;② 位于平 均 高潮 面 与平 均低 潮面 之 间 的潮 间带 中部 的 、反 映强 、 图2 塔2 井飞仙关组泻湖 一潮坪相 结构 0 剖 面 图 弱水动 力 交替 、砂 泥交 互沉 积 的混 合坪 微 相 ;③处 于平 均 低潮 面附近 ( 问带下 部 至正 常浪基 面之 上 )的 、以砂 质沉 积 物为 主 的 、高 能 的砂 坪微 相 。本 区该相 带主 要 潮 分布在西部地 区,平行于西侧康滇古陆轴线呈南北 向带状分布 ,陆源碎屑物供应充足 ,主要堆积了一套 细粒 碎屑 岩 ,有时 也有 碳酸 盐岩 沉积 发育 ,形 成碎 屑岩 与碳 酸盐 岩不 等厚 互层 组成 的混 积潮 坪 。潮 坪相 在 整个 飞仙关 期均 有发 育 ,其 中飞一 段 和飞三 段分 布范 围相 对较 小 ,飞二 段 和飞 四段分 布范 围增 大 ,具 有 向海进 积 的特 征 。 2 泻湖 相 . 2 泻湖主要处于平均低潮面以下的台地内较低洼地区 ,水体循环受到限制 ,环境能量低 ,以静水沉积 为 主。岩石 类 型主要 包括 深灰 色 、灰黑 色及 灰绿 色泥 、页岩 ,深灰 色 、灰 色泥 晶灰岩 、泥 质灰 岩 、泥灰 岩等 ( 3) 图 ,可夹泥 晶砂 屑灰 岩 、生 屑灰 岩薄层 等 。根 据泻 湖相 沉积 物的成 分 ,可 区分 出泥 质 ( 灰泥 或 质 ) 湖 、泥灰 质泻 湖 、灰质 泻湖 等微 相类 型 。泥质 泻湖 微相 主要 发育 在飞 二段 和飞 四段 ,以发 育深 灰 泻 色 、灰 黑色 、灰 绿色 泥岩 和页 岩为 特征 ,时 常含 灰质 ,可 夹薄 层状 灰质 泥岩 、泥 灰岩 和泥质 灰岩 ,水 平 层理 、韵律层理发育 良好 ,有时呈块状层理。当泻湖中灰质含量增高 ,以沉积灰质泥岩为主时 ,则可变
论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勘探
田 。 天 然 气 主 要 富 集 于 广 梁 海 槽 两 侧 台地 边 缘 鲕 粒 滩 相 区。 由于 鲕 粒 滩 地 势 较 高 , 海 盆 震 荡 影 响 , 粒 滩 经 常 露 出 水 面 遭 受 淡 受 鲕 水 淋 溶 , 混 合 水 白云 岩化 作 用 及 其 后 的 溶 蚀 作 用 , 粒 滩 成 片 变 为 鲕 粒 溶 孔 白云 岩 、 粒 溶 孔 灰 质 白 云 岩 或 鲕 粒 溶 孔 白云 质 灰 经 鲕 鲕
wa fe n o ee n u jce O fe h t rla hn u Os ab snvb ain Th h eso oiewe ec a g di t h oo so tn u c v rda d s be td t rs wae e c ig d et e a i irt . es e t fo l r h n e n ot ed l— o t
岩 , 均 孔 隙度 高 达 8 1 % , 均 渗 透 率 为 9 . 2 0 m 成 为 四川 盆 地 最 好 的 储 层 。 气 藏 多 为 岩 性一 造 复 合 气 藏 。利 用 鲕 平 .6 平 336 1~ x , 构 粒 滩地 震 异 常 识 别模 式 , 盆 地 东部 已发 现 14个 鲕 粒 滩 地 震 异 常 , 在 O 为进 一 步 勘 探 提 供 了新 的 目标 。
关 键 词 :四川 盆 地 ; 叠 系 ; 仙关 组 ; 然 气 勘 探 ; 粒 滩 ; 三 飞 天 鲕 气藏
中图 分 类 号 :T 1 2 E 1
文 标 识 码 : A
Dic s i n o a x l r to f Fe x a g a r a i n i h we s u so n g s e p o a i n o i i n u n Fo m to n t e Lo r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云 并 微 流 鲕 质 _岩 的 岩 石 学 特 征 , 结 合 碳 氧 同 位 素 、 量 元 素 、 体 包 裹 体 3种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资 料 认 为 : 粒 詈
g
白云 岩 和 具 残 余 结 晶 鲕粒 白云 岩 为 混 合 水 白 云 石 化 作 用 形 成 ; 微 晶 白云 岩 和 藻 纹 层 白云 岩 为 回 泥
晶体 普遍 具雾 心亮边 结 构 ( 2 ) 少部 分 具环 带 构 图 c,
造 , 时 可见各 种沉积 组构 ( 有 如鲕 粒 、 心石 ) 核 的残余
沉 积 相 模 式 及 类 型
四 川 盆 地 北 部 下 三 叠 统 飞 仙 关 组 主 要 分 为 开 阔 I
白云 岩 中有些 鲕 粒 虽 然 被 白云 岩 化 , 胶 结 物仍 为 但 方解 石 , 部分 鲕粒 仅仅 是 颗粒 的核 心被选 择 性 交代 , 代; 藻纹 层 白云 岩 中 的藻 纹 层 基 本 上 保 留 了 其 原始 而 台地 、 限 台地 、 发 台 地 、 局 蒸 台缘 滩相 、 斜坡 相 、 棚 形 成 晶形 完好 的 白云 岩 晶 体 , 鲕 粒 的 圈层 并 未 交 陆
Fi.1 Se m e a y f ce o lofFe xa g di nt r a is m de i ingu n a f r a i n norh— sn ofSihu o m ton i t ba i c an
过分析, 认为该地区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主要为混 2 白云 岩 岩 石 学 特 征
22 4
地
质
找
矿
论
丛
21 0 0正
间早 , 白云岩 化发 生于准 同生期 , 使得原 始结 构得 以 保存 ; 晶一细 晶 白云岩 主 要 由粗 粉 晶 和 细 晶 白云 粗 石组成 , 局部 含 有少 量 的 中 晶 白云石 。 白云石 晶 体 以半 自形 为主 , 晶体表 面较脏 , 含包裹 体 。 白云 石 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2015年7月海相油气地质1沉瞄•诵层DOI:10.3969/j.issn.1672-9854.2015.03.001 文章编号:1672-9854(2015)-03-0001-09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孙表魚1,2,胡明敫1,2,胡忠责1,2,薛丹3,王振鸿4(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 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
以单丼、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丼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
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
在SQ,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2层序时 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
指出SQ,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三登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1引言近年来,随着勘探与研究的不断深人,四川盆地 以下三叠统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套地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具 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在四川盆地东部先后发现 了元坝、普光、广安、铁山坡等大中型气田0],充分 说明该地区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良好的 勘探前景。
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为研究对象,结合单井、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和12个 野外露头剖面(位置见图1)的分析,以及区域二维 ±也震和局部三维地震的解释成果,将飞仙关组划分 为两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四川盆地下三 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以利于研究该 沉积时期鲕滩的分布规律,为发现新的天然气田奠 定基础。
2地质概况四川盆地位于龙门山断裂以东,周缘出露下古生$碳酸盆岩界和元古界,盆地四周由高山环绕,东南为七曜山、大 娄山,西北为龙门山、邛崃山,北缘为米仓山、大巴山,盆地面积约18x l04km2(图1)。
盆地内地层发育完整,整体为一个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坳陷区。
该盆地属于 “扬子准地台”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中新生代以 后发展起来的大型构造和沉积盆地[6]。
四川盆地在早 三叠世飞仙关期间的地貌特征总体表现为由西和西 南向东和北方向低角度倾斜的趋势,物源主要来自西 侧的康滇古陆,其次是西北部的龙门山岛链[7]。
在飞 仙关期,受加积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四川盆地的 大部分地区转化为一连陆台地一盆地(海槽)环境,仅 川东北地区为一孤立台地。
盆地自西向东发育川西冲 积平原、川中半局限海、川东碳酸盐岩台地、开江一梁 平海槽及城口 一鄂西海槽等主要沉积单元,四川海域 北部为南秦岭洋、东部为城口一鄂西海槽@]。
飞仙关 组发育的岩性主要为灰色泥质灰岩、颗粒灰岩、泥晶 灰岩、鲕粒灰岩和鲕粒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等互层,其 中顶部可见膏盐岩、膏质白云岩层,飞仙关组地层厚 度多在300~600m之间。
收稿日期:2014-11-07;改回日期:2015-06-04本文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目标评价"(编号:2011ZX05007-002)资助孙表燕:女,1989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储层地质和层序地层学。
通讯地址:430100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特1号长江大学武汉校区;E-maii: 1045286355@OIRDODDVD F»E T IR O IL(Ea-iI^V^ a E O D-O J Q V2海相油气地质2015年第20卷第3期图1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区划与钻井、剖面位置图(构造区划据文献[6])要特征是潮坪亚相白云岩坪广泛发育。
纵向上主要 分布于飞仙关组四段。
台地边缘相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各组地层中发 育规模不同,但都只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
该相 带发育于碳酸盐台地与斜坡之间,即为波浪和潮汐 作用改造较强烈的高能地带,但局部地区水体能量 可能较弱,因而可分为台缘滩和滩间等微相(表1 )。
台缘滩在台地边缘常呈条带状分布,鲕粒灰岩、鲕粒 白云岩较为发育(图2c ,2d ),沉积厚度较大,暴露水 面后遭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混合水白云石化作 用,可以形成大套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层段,比如普光 气田的飞仙关组鲕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台地前缘斜坡相是碳酸盐台地与深水盆地之间 的过渡沉积,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下和氧化界面附近, 水深一般为几十米到100m ,水体环境比较安静。
沉 积物以深水原地沉积为主。
该相带在飞仙关组比较 发育,内部可见重力流沉积,在八台、庙坝、宁厂、满 月等野外露头剖面的飞仙关组底部均可发现多套碎 屑流沉积。
3沉积体系划分及沉积模式3.1沉积特征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发生于相对海平 面下降背景的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沉积了碎屑岩、 碳酸盐岩及蒸发岩三大类岩石,其中碳酸盐岩分布 广泛,蒸发岩和碎屑岩分布较为局限。
根据碎屑颗粒 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和相序等相标志,将四川盆地下 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归为海陆交互一碳酸盐台地沉积 体系[l l M 1](表 1)。
开阔台地相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 中较为发育,其发育程度受海平面和沉积古地貌所 控制,多为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包括潮下和台内滩 两种亚相(表1)。
岩性主要由浅灰色中一厚层状泥 晶灰岩、鲕粒灰岩(图2a ,2b )等组成。
纵向上主要分 布于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三段。
局限台地相在研究区也较发育,多形成于海平 面相对下降时期,即低海平面时期,它可分为三个亚 相,即潮坪、潟湖和浅滩(表1)。
该沉积相的一个重孙春燕等: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3表1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相亚相微相主要岩性觀发育层位陆相一河流相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类飞仙关组(近物源分布)碎屑潮坪潮上坪、潮间坪、潮下坪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类飞仙关组(局部区域分布)开阔台地台内滩暴露浅滩、鲕滩、生屑滩颗粒灰岩、灰质白云岩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潮下静水泥泥晶灰岩、泥页岩等局限台地潮坪泥坪、白云岩坪、膏坪等泥岩、白云岩、膏岩等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飞仙关组四段潟湖白云质潟湖白云质灰岩、石灰岩等浅滩生物碎屑滩、鲕滩颗粒灰岩、白云质灰岩等蒸发台地蒸发潮坪膏坪、膏质白云岩坪、白云岩坪膏岩、膏质白云岩、白云岩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四段蒸发潟湖膏云质潟湖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台地边缘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滩颗粒灰岩、鲕粒灰岩等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滩间含颗粒灰岩、石灰岩等台地前缘 斜坡上斜坡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下斜坡泥页岩海槽盆地海槽盆地泥质盆地泥页岩(a )浅灰色中一厚S 状泥晶灰耑。
顺S 溶孔发育,生 (b )亮晶鲕粒灰耑。
下部为平行S 理,上部为槽状交物钻孔,开阔台地潮坪亚相。
云阳沙陀剖而 错层理,等深流沉积。
代家沟剖而(C )砂捫鲕粒白云耑。
纤状胶结作用,两期沥靑充填(d )亮晶鲕粒白云质灰耑。
白云石晶形好,以交代颗粒为作用。
.罗家2井3202.1m ,耑屑薄片㈠,10x 10 主,纤状物胶结。
渡丨井4347.lm , S 屑薄片㈠,4 x 103,2沉积模式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图2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典型沉积特征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
早三叠世,由川东北 到川西南,即由宁厂向西延伸到鹰1井,再到金珠2 盆地以发育典型的镶边井、罗家2井、龙岗8井、大深1井,一直到雅安,沉积4海相油气地质2015年第20卷第3期_泥岩_泥灰岩@泥晶灰齿[23砂岩 H| £i膏台缘滩 台内滩图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陆交互-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模式图A—A'剖面位置见图14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4.1层序地层划分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四川盆地主要为一套碳 酸盐岩台地相沉积,该区主要发育有I型和n型两 种类型的层序界面。
结合单井柱状剖面(图4)和连井 层序地层对比剖面(图5),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划分为S U和S(?2两个三级层序[12]。
飞仙关组 底部与上二叠统长兴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属I 型层序不整合界面;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完整,表现 出连续沉积特征,飞仙关组三段底部和飞仙关组四段顶部为岩性-岩相转换界面,属n型层序界面,据此建立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本文将以单井和连井层序格架为例进行分析。
普光6井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位置见图1), 飞仙关组地层厚约487 m,共划分出了两个三级层序(S(?,、S(?2),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 地、台地边缘和蒸发台地[12_14](图4)。
S&-TST时 期,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属台地前缘斜 坡相沉积环境;SQ,-HST时期,岩性以灰色、浅灰 色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为主,局部见少量灰色石灰岩,受次级海平面韵律波动的影响,依次发育局限台地相的白云岩坪微相、台地边缘相的台缘鲕滩和砂屑滩,反映了相对海平面由深变浅再变深的演化规律。
SQ2-TST时期,岩性以白云岩、泥质白云 岩互层为主,整体表现为开阔台地相的潮下静水泥微相和局限台地相的白云岩坪微相沉积。
S(?2- HST时期,岩性主要为灰色石灰岩、含泥灰岩和灰白色膏岩,发育蒸发台地膏质白云岩坪微相和局限台地灰质泥坪微相。
窝深1一自深1一安8—磨深1一女基井一广3— 铁山4一双石1一普光2—金珠1一庙坝剖面在四川盆 地呈南西一北东向,横切开江一梁平海槽和城口一 鄂西海槽北段,剖面全长近600km(图5)。
从该飞仙 关组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剖面上可以看出:飞仙关组 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和SQ2,其中SQ^应飞仙关组一段和飞仙关组二段,SQ2对应飞仙关组 三段和飞仙关组四段。
飞仙关组地层厚度多在300〜 600 m之间,各层序体系域在剖面上的厚度变化明显。
在SQ,时期,岩性以泥岩和石灰岩为主,同时发育 页岩和少量白云岩,纵向上泥质含量向上逐渐增加, 其中,在SU-HST时期鲕粒灰岩和鲕粒白云岩较为 发育,属全盆地储层较为发育的时期。
剖面上自西南 向东北岩性由泥岩和页岩转变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相的展布依次为海槽盆地相(城口一鄂西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局 限台地相一蒸发台地相一局限台地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海槽盆地相(开江一梁平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A 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海槽盆地相(川西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局限台地相一碎屑潮 坪相一陆相(图3),沉积相带的分布特征与威尔逊相模式比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