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表w康舒适8.2.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8.2.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8.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
3 9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
89.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9.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0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810.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810.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1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9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81.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41.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
XX《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XX《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爱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判,推进可连续进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判。
1.0.3绿色建筑评判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爱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判。
1.0.4绿色建筑的评判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爱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都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都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操纵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操纵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状可直截了当再利用的,或通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截了当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状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差不多规定3.1 一样规定3.1.1 绿色建筑的评判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判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本(ppt 60张)
3.1.3 申请评价方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 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 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 设备。 3.1.4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 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3 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 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 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1.2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阶段的评价和运行阶段的 评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向河北省 绿色建筑评价委员会提交申请,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备 案。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设计 阶段的评价,应在其施工图纸设计完成后进行。对新 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建成后的评价, 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表 3.2.3-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一般项数(共 42 项) 等级 节地与 室外环境(共 8 项) ★ ★★ 节能与 能源利用 (共 7 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 用 (共 6 项) 节材与材 料资源利用 (共 9 项) 室内环 境质量 (共 5 项) 运营 管理 (共 7 项) 优选项数 (共 15 项)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 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建筑。 2.0.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
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5 室内环境质量 4.6 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评价评分表-住宅建筑
15
在设计阶段已在图纸上选用分散式空调采暖设备时,此项参评。分户空调选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的节能型产品(即第2级);空气源热泵机组冬季COP不小于1.8。户式壁挂燃气炉的额定热效率不低于89%,部分负荷下的热效率不低于85%。
(15)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旧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上。
8
8
旧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下。
(5)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环境噪声是绿色住宅的评价重点之一。根据不同类别的居住区,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使之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别住宅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得分则判定该项达标。
采用集中式采暖(空调)系统时,用户应该具备按照用热(冷)量进行采暖(空调)费用收取的设施。即:楼栋前必须安装楼栋热量表,户内应设置由用户自主调节控制室温的装置阀,住户应设置能进行热(冷)量费用分摊的设施和方法(如,温度阀、散热器热量分配表法、户用热量表阀,或者至少按面积法分摊,即楼内住户根据楼前表和住户面积分摊等)。
8
25
建筑朝向接近南北向,居室夏季避免东、西向日晒。
2/5
东西向的窗户设置外遮阳设施。
6/4
提供相关设计文档证明已做过通风的优化设计。
6/2
提供相关设计文档证明日照、采光方面的优化设计。
3/6
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绿色建筑评价评分表(住宅公共建筑)-整理
附表一:数据摘自GB/T 50378-2006,一、二、三星的具体要求见规范§3.2.2条绿色建筑评价评分表(住宅建筑)注:达标判定结论有3种: 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 ×,不参评 〇序号 指标类别标准条文分值设定 得分达标判定分值 总分1节地与 室外环境 控制项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控制项不打分︹下同︺- -2 4.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 -3 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
- -4 4.1.4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 -5 4.1.5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 -6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 -7 4.1.7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8 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 -9 一般项 4.1.9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10 4.1.10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11 4.1.11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12 4.1.12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13 4.1.13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度季、夏季的自然通风14 4.1.1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改进版)绿色建筑评估项目及评估标准
(改进版)绿色建筑评估项目及评估标准一、前言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旨在通过对建筑环境、能源、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为建筑提供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改进版的绿色建筑评估项目及评估标准,以期为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评估项目改进版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共包含以下五个评估项目:1. 环境质量评估环境质量评估主要关注建筑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自然环境状况,以及周边的交通、噪声、绿化等人文环境状况。
评估指标包括:- 空气质量指数(AQI)- 水污染指数(WPI)- 土壤污染指数(SPI)- 交通噪声水平(TNL)- 绿化覆盖率(GC)2. 能源利用评估能源利用评估旨在评估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评估指标包括:- 能源消耗总量(EET)-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R)- 能源利用效率(EUE)- 节能措施得分(ES)3. 资源利用评估资源利用评估关注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包括水资源、建材资源等。
评估指标包括:- 水资源消耗量(WRC)- 水资源利用效率(WUE)- 建材资源消耗量(BRC)- 建材资源利用率(BUR)- 废弃物处理与利用(WM)4. 生态影响评估生态影响评估主要评估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
评估指标包括:- 生物多样性指数(BI)-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ESV)- 生态影响得分(EIS)5. 社会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关注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对周边社区和居民的影响,包括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
评估指标包括:- 健康状况指数(HGI)- 教育资源指数(EDI)- 就业机会指数(JOI)- 社会效益得分(SBS)三、评估标准每个评估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分值,满分为100分。
各项评分标准如下:1. 环境质量评估(满分:100分)- 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0-50分),良好(51-100分)- 水污染指数(WPI):未受污染(0-50分),轻度污染(51-100分)- 土壤污染指数(SPI):未受污染(0-50分),轻度污染(51-100分)- 交通噪声水平(TNL):低噪声(0-50分),较高噪声(51-100分)- 绿化覆盖率(GC):高覆盖(0-50分),中等覆盖(51-100分)2. 能源利用评估(满分:100分)- 能源消耗总量(EET):低消耗(0-50分),较高消耗(51-100分)-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R):高利用率(0-50分),中等利用率(51-100分)- 能源利用效率(EUE):高效率(0-50分),中等效率(51-100分)- 节能措施得分(ES):满分100分3. 资源利用评估(满分:100分)- 水资源消耗量(WRC):低消耗(0-50分),较高消耗(51-100分)- 水资源利用效率(WUE):高效率(0-50分),中等效率(51-100分)- 建材资源消耗量(BRC):低消耗(0-50分),较高消耗(51-100分)- 建材资源利用率(BUR):高利用率(0-50分),中等利用率(51-100分)- 废弃物处理与利用(WM):满分100分4. 生态影响评估(满分:100分)- 生物多样性指数(BI):高多样性(0-50分),中等多样性(51-100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ESV):高功能(0-50分),中等功能(51-100分)- 生态影响得分(EIS):满分100分5. 社会效益评估(满分:100分)- 健康状况指数(HGI):高健康(0-50分),中等健康(51-100分)- 教育资源指数(EDI):高资源(0-50分),中等资源(51-100分)- 就业机会指数(JOI):高机会(0-50分),中等机会(51-100分)- 社会效益得分(SBS):满分100分四、评估流程1. 收集数据:根据评估项目要求,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5.2.9 照明系统采取分区 、定时 、照度调节等节能控制措施
3 3
5.2. 10 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要求
10
10
5.2. 11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梯和步梯
3
3
5.2. 12 变压器选用节能产品
3
3
5.2. 13 合理设置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3 不参评
5.2. 14 峰谷电价差高于2.5倍的地区 ,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11.2. 10 在装饰装修设计中 , 采用合理的预评估方法 , 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源头控制或采取其他保障 1 措施
11.2. 11 混凝土结构采用高强钢筋作为受力钢筋的比例不小于85%
1
11.2. 12 居住建筑采用全装修 。
1
11.2. 13 采用其他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 、产品和管理方式
8 . 2 . 10 8 . 2 . 11
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隔墙 、楼板 、 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70%以上的区域无视线干扰 光系数≥2%的面积比例大于75%无眩光均匀性得8分 , 地下采光系数 ≥0 .5% 占20%得4分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大进深区域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可调节遮阳60~70%得6分 , 70~80得8分 , ≥80得12分 75%采暖空调可控得4分 , 个性化末端得4分 90%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 避免污染空气串通 , 重要区域通风或空调采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 足要求 。 污染物浓度采集分析得7分 , 实时报警得3分 地下一氧化碳浓度监测
•不参评0分 ,84 ×0. 15= 12.6分
9 9 500m,2个公交
3
3
6
6
绿色建筑评价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表w康舒适8.2.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8.2.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8.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
3 9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
89.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9.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0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810.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810.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1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9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81.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41.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
LEED绿色建筑认证评分表
或2、由建筑师或业主\承包 测试协议。提供测试结果。
商或相关机构签署的LEED信
件样本
由建筑师或业主\承包商或相
关机构
签署的LEED信件样本
4.2低挥发性材料,油漆和涂料 1
同上
4.3低挥发性材料,地毯
1
同上
4.4低挥发性材料,合成木材
1
同上
可用的技术和措施
项目指针
呈交文件
呈交文件说明
规划一块场地用于回收物品的收集和存储,该场地大小合适,位置便利 。 确定当地废弃物处理机构和玻璃、塑料、油漆涂料、木材、办公用纸、 报纸、硬纸板和有机废物的运输者和购买者 为用户提供回收操作的指导 考虑采用碎纸机、铝罐压制机,回收槽和其他废弃物管理技术,进一步 设定填埋转移的目标,采用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考虑回收场地清理碎片、硬纸板、金属、砖石、砼、塑料、干净的木料 、玻璃、石膏墙板、地毯和保温层。 在建筑场地规划一块特定区域用于回收和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回收工作。 明确运输者和回收者负责处理这些材料。 注:再利用包括将材料捐献给慈善机构,如人道主义提供住所的机构
材料和资源(MR)
评分条件 1、可回收物品的储存和收集 (必备条件)﹝先决﹞
2.1施工废弃物管理,填埋转移50%
分 数
要求
为整幢大楼提供方便的地点,用于回收 材料, 包括(至少)纸、油漆涂料、木材、硬 纸板、玻璃、塑料、和金属 的分离、收集和储存
1 制定并实施废弃物管理计划,量化材料 转移量的目标。 回收和/或利用至少50%的施工、拆除和 场地清理废弃物。 可根据重量或提价进行计算,但前后必 须保持一致
料所占的总百分比
确认文件
同上
列出所使用的含回收成分的产品。 包括详细信息, 说明项目按要求的百分比使用含回 收成分的材料和产品 同时提供这些材料和产品的成本以 及用户使用后和/或工业使用后成 分的百分比 项目所使用的所有材料的总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 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当前,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 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节约能源, 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 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 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 内涵相通, 具有
某种一致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 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发[ ]21号) 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 建科[ ]98号) 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 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 ]63号的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在编制过程中, 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 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 召开了专家研讨会, 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 经重复讨论、修改, 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 室内环境质量; 6) 运营管理( 住宅建筑) 、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公共建筑) 。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其中, 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 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 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 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对住宅建筑, 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 也能够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公共建筑, 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 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推进可持续发展, 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 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 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 主要指城市内) 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能够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 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 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 即8:
00~18: 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 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能够再生的非化石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 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 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
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经过改变其物质形态, 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 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 实施本标准时, 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 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3.2 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