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规范复习简答题(十二)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简答题考点归纳汇总)

初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简答题考点归纳汇总)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②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①自然原因: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

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②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生态问题答题模板知识点总结

生态问题答题模板知识点总结

生态问题答题模板知识点总结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 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④从平原向高原过渡坡面物质不稳定⑤黄河水的侵蚀人为原因:①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②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③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B.主要危害:① 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强取耕地与薪柴。

治理措施: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②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开发小水电;③推广省柴灶,节省燃料;④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①低山丘陵面积大一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②人多地少一一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③生态环境脆弱一一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特点及治理措施: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适当掺入砂子。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地表植被稀少,地表覆盖着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③鼠害,蝗害。

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二、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价值(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三、草地的保护1、草地的价值(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治理措施(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一一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经济价值一一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3)社会价值一一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13.2——规范答题能力—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13.2——规范答题能力—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第9页,共12页。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第(1)题,要判断该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目前面临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明确该区域的位置及不合理的人 类生产活动。 第(2)题,要回答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 生产中应采取的措施,必须明确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第二步: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可获取“甘肃省中部”“灌溉农业发 达”等信息。
第10页,共12页。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第11页,共12页。
第三步:套模板,用术语规范解答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每空 2 分,共 4 分)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 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 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任答 对一点给 2 分,满分 8 分)
【规范答题能力】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第1页,共12页。
规范答题能力(六)——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 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 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
第2页,共12页。
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工程措施必背术语思考方向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政策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建设
第二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 人为原因 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完整版)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完整版)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生态环境类题目答题技巧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解题流程]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典例](2011·广东高考节选)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用流程][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答题术语]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技术措施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应用体验](2015·南京模拟)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

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地理帝编辑一轮复习之区域地理复习后,进入选修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

虽然高考不在突出模板,但模板依然是考验一个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③人口压力;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简答题答题规范

简答题答题规范

高中地理20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内容简介:本文就高考地理最常涉及到的20个简答题进行分析,详细列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认真阅读。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⑭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⑮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⑯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⑪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⑫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⑪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③地形闭塞,不利于海水交换.⑫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⑬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答题规范复习 简答题(十二):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答题规范复习 简答题(十二):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中学地理简答题(十二):生态环境问题专题⑴台风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⑵寒潮A.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B. 形成: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拿分!高中地理必备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拿分!高中地理必备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高中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⑭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⑮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⑯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⑪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⑫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⑪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⑫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⑬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⑭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⑮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促进作用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山壁②土层肤浅③降水多样,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采伐②毁林垦荒③陡坡垦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毁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砖厂中不特别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注重。

(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原因:①毁林垦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注重(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促进作用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耕作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特别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注重(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筑水库,修成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高中地理高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答题指导

高中地理高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答题指导
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答题指导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高考中的考察常选择生态脆弱区域,并以此为载体围绕某一主题(区域生态问题)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近年来,也有小切口考察的趋势,需要着重关注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具体措施,如淤地坝、鱼鳞坑等。
一、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危害
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四、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分析思路
地形、气候及土壤特点等自然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打坝淤地等
荒漠化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害,沙尘暴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风沙侵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严禁乱砍滥伐、禁止随意开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用水源
二、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性破坏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休渔期制度
湿地减少
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气候变化,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对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如围湖造田等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建立湿地保护区
森林破坏
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水土流失,使生态恶化
自然灾害(地震、冻 害);自然或人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影响畜牧业发展、加重荒漠化、生态恶化
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殖
水土流失
耕地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灾害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一、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问题(1)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是。

限制性因素是。

(4分)(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3)该区域易引发的生态问题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8分)。

(2)土地盐碱化自然原因: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防治措施: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例2.(2009年海南卷,26)(28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答题模板来源:地理雷/高中学考选考地理,地理帝编辑封面图推荐阅读:世界百岛图(点击阅读)壹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③人口压力;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注意:物质而非能量!)【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高考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 建立自然保护区,人பைடு நூலகம்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 植物等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 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 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 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 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 政策措施
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 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 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思考方向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技术措施
必背术语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 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 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 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 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 汽车站、港口等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规范答题能力】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水土 流失
荒漠 化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 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坡地开垦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 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 人为原因 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中考生物答题模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中考生物答题模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中考生物答题模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中考生物答题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正确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答问题,提高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为中考生物答题提供一个合适的模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答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的问题。

一、问题引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以保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也是中考生物答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二、基本观点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入相关数据或事例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和地球的意义。

例如,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化,提高生活质量等。

2. 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治理已经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

可以举例说明一些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退化、空气污染等,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生物造成的危害。

三、保护与治理方法1. 政府层面的措施:列举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所采取的政策和法规,例如加强环境监管、推进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2. 个人层面的参与: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倡导节约用水和用电、减少废物产生、树立环保意识等。

3. 科技手段的应用:介绍现代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利用新材料减少污染排放等。

四、案例分析选取一到两个相关案例,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例如,可以介绍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阐述其对其他地区的借鉴价值。

五、总结1. 突出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从小事做起,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六、致谢如果需要,可以在文末表达感谢之情,对参考资料或其他支持表示感激。

通过以上的模板,中考生物答题可以更有条理地回答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的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合理运用模板中的观点和方法,形成完整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简答题(十二):生态环境问题专题⑴台风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⑵寒潮A.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B. 形成: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a. 震级大,破坏性大;b.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 经济发达;d. 浅源地震;e. 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f. 诱发其他灾害等C. 减轻灾害的措施:a.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b.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e. 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 加强国际合作等。

⑹温室效应问题:例: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A.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B.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a.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b.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c.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d.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C. 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D.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例1:试列举两个理由说明“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好处:a. 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b.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的产量提高。

例2: 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C02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例3:简要说明我国C02排放量大的原因,并谈谈我国控制C0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

⑺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A. 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B.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C. 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D.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酸雨分布地区,试分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①该地区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形成了重酸雨的地区。

②南方低山丘陵区,酸性土壤,风速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E.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②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F.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①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②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G.冬季我国东北地区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日本,而日本的酸雨危害却更严重,其原因是:①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把东北地区大量酸性气体输往日本;②冬季东北地区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③日本气候海洋性显著,冬季降水相对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⑻臭氧层破坏(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例: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A. 臭氧空洞的成因: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②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B.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C. 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D.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③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

⑼湿地问题:A.湿地的形成:例:请解释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③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例: 解释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原因:①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②地势高,蒸发小,高原环境有高原冻土的形成,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B.湿地的功能和效益:①湿地的生态效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

调蓄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降解污染物。

②湿地的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湿地的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可简化为:①调节气候,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净化污染;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④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

C.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①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②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③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④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⑤湿地保护投入不够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例:19世纪和20世纪我国三江平原和美国都曾对其沼泽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

简述对沼泽湿地的开发会导致什么后果?会导致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沿海的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风暴潮灾害、洪涝灾害频发,内陆地区的开发会使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D.采取措施①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②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③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

例: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不宜再开垦的原因是什么?(生态效益)①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②调节气候、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③丹顶鹤、天鹅等珍禽动物的栖息地;④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⑽水土流失问题:区域一:黄土高原:A.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④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B.主要危害: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