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变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变换

概述

一氧化碳的变换是指煤气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通过变换反应既除去了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又得到了制取甲醇的有效气体氢气。因此,变化工段既是转化工序,又是净化工序。

前工段来的煤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通过变换反应以后,要求达到工艺气体中的CO/H2约为2.05~2.1的关系,以满足甲醇合成的要求。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60年代以前,变换催化剂普遍采用Fe-Gr催化剂,使用温度范围为350~550℃,60年代以后,开发了钴钼加氢转化催化剂和氧化锌脱硫剂,这种催化剂的操作温度为200~280℃,为了区别这两种操作温度不同的变换过程,习惯上将前者称为“中温变换”,后者称为“低温变换”。

按照回收热量的方法不同,变换又可分为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冷激流程中,冷激后的粗原料气已被水蒸气饱和,在未经冷却和脱硫情况下直接进行变换,因此,两种流程按照工艺条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激冷流程采用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废锅流程采用Fe-Cr

变换催化剂。

第一节变换反应原理

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2O共存的系统,

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除了主要反应

CO+H2O=CO2+H2

以外,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

2CO=C+CO2

2CO+2H2=CH4+CO2

CO+3H2=CH4+H2O

CO2+4H2=CH4+2H2O

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原料气中的有效气体,生成有害的游离碳及

无用的甲烷,避免副反应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选择性好的变换催化剂。

一、变换反应的热效应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CO+H2O=CO2+H2+41kJ/gmol

反应的热效应视H2O的状态而定,若为液态水,则是微吸热反应,若是水蒸气,则为放热反应。

变换反应的反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具体反应热列表如下:

表1 CO+H2O=CO2+H2的反应热

温度℃2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HkJ/gmol 41 39.8 39.5 39 38.5 38 37.6 37 36.6

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反应热影响较小,一般不做考虑。

二、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1、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

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且与原料气组成有关,CO变换反应是可逆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变换率和平衡变换率

CO的变换程度通常用变换率来表示,它定义为反应后变换了的CO量与反应前气体中CO量之比。

CO变换率X%=(n co0-n co)/n co0×100

式中n co0、n co分别表示变换反应前后的CO摩尔数。

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变换率叫做平衡变换率。

增加内容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

⑴降低反应温度,或增加蒸汽用量,可使反应向生成H2和CO2的方向进行,而降低变换气中CO的平衡浓度,若温度高,蒸汽用量少,可能使反应发生逆向,CO浓度反而比原料气中CO增加。

⑵在变换气中CO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降低反应温度是降低蒸汽用量的必要手段。

⑶在不能降低反应温度的条件下,只求降低变换气中CO的浓度将会使蒸汽用量增加,因此,工艺上必须选择合适的变换气CO含量。

三、变换反应的动力学

1、反应机理

研究表明,变换反应进行时,水蒸气分子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吸附层,由于CO分子的碰撞而生成CO2,并离开催化剂表面。

2、扩散过程的影响

一般认为,对于变换反应,内扩散的影响不容忽视。内表面利用率不仅与催化剂的尺寸、结构及反应活性有关,而且与操作温度及压力等因素有关。对于同一尺寸的催化剂,在相同压力下由于温度的升高,CO扩散速度有所增加,但在催化剂内表面反应的速度常数增加更为迅速,总的结果是温度升高,内表面利用率降低。在相同的温度及压力下,小颗粒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内表面利用率,这是因为催化剂尺寸越小,毛细孔的长度越短,内扩散阻力越小,故内表面利用率较高。对于同一尺寸的催化剂,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压力的提高,反应速度增大,而CO有效扩散系数又显著变笑,故内表面利用率随压力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第二节中变催化剂

早期的变换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在于提高活性,降低活行温度下限,抑制生成碳黑、甲烷的副反应,也就是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后来在以Fe2O为主体的基础上,对添加Cr、Al、Cu、Zn、CO、Ni、Mn 和K的氧化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从而发现它们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改善催化剂耐热及抗毒性能。最后确定了以Fe2O3为主体,Cr2O3为主要添加剂的Fe-Cr系催化剂,一般含Fe2O380~90%,含Cr2O37~14%,并含有K2O、Al2O3等成分。

一、制备方法

活性、选择性及使用寿命是催化剂的重要性能,这些性质与它的物理和化学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结构是由制备条件所控制的。

国内外Fe-Cr系催化剂制备方法有三种。

⑴机械混合法

先将FeSO4溶解,在一定条件下加入(NH4)2CO3中和,制取的FeCO3经过热煮、水洗、过滤、干燥而得半成品,然后按规定的比例加入CrO3,有些还加入KOH、MgO等,混合后碾压,再造粒、干燥、打片、焙烧等制得成品。此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处理量大。但操作条件差,从微观角度来说,各组分混合可能不十分均匀。

⑵混沉法

为了改善操作条件,将中和后的FeCO3经热煮后借助二价铁的还原性,加入CrO3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其他操作同机械混合法。由于改善了操作条件,减少了六价铬对人体的毒害,组分间的混合也比较均匀,提高了产品产量。但各组分也可能仍不均匀。

上述两种方法,一般都采用(NH4)2CO3作为沉淀剂,在焙烧过程中,往往因碳酸盐分解而使催化剂强度降低,在使用过程中易粉化。

⑶共沉法

该法是将催化剂各组分液相混合,并有碱为沉淀剂。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同时沉淀出来,因此各组分的均匀程度是比较好的。所以产品质量稳定,活性高,强度好。但是,沉淀的料浆是氢氧化物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