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高血压病变与高脂血症涉及的组织学结构有哪些

合集下载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高脂血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高脂血症_课件模板
gt;>>
病因:
成熟和运输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 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能 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 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密 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
内科学疾病部分:高脂血症>>>
症状及病史:
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早发性血管性病 变在Ⅲ型高脂蛋白血 症较为常见。除了早 发性冠心病之外,下 肢周围血管病变亦常 有发生见表2。家族 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 一般很少发生早发性 冠心病。
内科学疾病部分:高脂血症>>>
症状及病史:
的毛细血管,引起局限性胰腺细胞坏死而 导致复发性胰腺炎的发生。有1/3~1/2的 患者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于进食高脂饮 食或饱餐后发生,腹痛的程度与血浆三酰 甘油水平呈正相关。此外,腹痛的表现常 因人而异,如诊断不仔细易致外科手术失 误。
内科学疾病部分:高脂血症>>>
症状及病史:
(6)肌腱黄色瘤: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 节状黄色瘤,发生在肌腱部位,常见于跟 腱、手或足背伸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 角肌腱等处。为圆形或卵圆形,质硬的皮 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约有 58%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出现肌 腱黄色瘤,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患 者有38%可发生肌腱黄
内科学疾病部分:高脂血症>>>
诊断:
高脂血症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高脂血症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 和国内尚无一个统一的方法。为了防治动 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合适的血浆胆固醇 水平为5.17mmol/L(200mg/dl)以下。 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成人治 疗组(adult treatment pa

高血脂症及病变组织

高血脂症及病变组织

泡沫细胞
血脂四项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约占血浆总脂的 1/3 ,有游离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来 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 自于食物中脂肪的分解。 正常范围:2.8~5.17mmol/L 正常范围: 0.56~1.7mmol/L
HDL-C
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它是由 磷脂、载脂蛋白、胆固醇和 少量脂肪酸组成。 正常范围:1.16-1.42mmol/L
1
高脂血症及病变组织
高脂血症
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 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 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 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 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 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LDL-C
主要在血管内合成,在肝脏中降 解 正常范围2.7—3.37mmol/L, 大于4.14mmol/L为明显增高
高脂血症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 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 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 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 症(hyperlipoproteinemia)
高脂血症病变组织
肝脏组织血管组织细胞来自肝组织贮脂细胞
胆小管
LOREM IPSUM DOLOR
动脉粥状硬化
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 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 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 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 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 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 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 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 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 观呈黄色粥样,
116142mmoll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肝脏组织细胞血管组织高脂血症病变组织肝组织肝组织贮脂细胞贮脂细胞胆小管胆小管loremipsumdolor动脉粥状硬化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7.3.1高血压病优化病理形态学

7.3.1高血压病优化病理形态学

3. 特殊类型高 血压
高血压类型
1、原发性高血压 Primary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levation of blood pressure with age but with no apparent (相似) cause; this accounts for 90% of all cases.
良性高血压—动脉系统病变期
肌型小动脉硬化
小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良性高血压—动脉系统病变期
肌型小动脉硬化
内膜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 生,内弹力膜分裂。中膜平 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伴胶 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生。血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良性高血压—动脉系统病变期
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动脉
可伴发粥样硬化病变。
良性高血压—内脏病变期
02.动脉系统病变期
03.内脏病变期
良性高血压—动脉系统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
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可累及全身细动脉,但具诊断意义的是肾 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
镜检:细动脉管腔变小,内皮下间隙区甚 至整个管腔呈均质状,深或淡伊红染,管壁增 厚。
机制:由于细动脉反复痉挛,内皮细胞受 损,内皮间隙扩大,血浆蛋白渗入内皮下间隙 甚至更深;同时内皮细胞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分 泌外基质增多,继而平 滑肌细胞凋亡,终致血 管壁完全为上述物质代替,发生玻璃样变。
高血压病
病因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同时,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体液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病
发生机制
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与 上述因素引起钠稳态破坏、 细小动脉痉挛及血管重构 导致的心输出量增加或 (和)外周阻力增加有关。

血脂学与高脂血症概述

血脂学与高脂血症概述

E
肝外细胞
B100
LDL
SR-A
IDL
FFA
LDL-R
内源性代谢
新生HDL
胆固醇逆转运(RCT)
肝外组织
成熟 HDL
CE
LDL
VLDL
IDL
不同类型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CM
将食物中的 TG从小肠 转运到肝脏
LDL
转运胆固醇 到肝外组织 细胞
VLDL
转运内源性 TG到脂肪 及肌肉组织
HDL
将胆固醇从 周围组织转 运到肝脏
脂蛋白受体概述
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 存在的特异受体相结合,被摄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脂蛋白受体 决定了:
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代谢去向; 血浆脂蛋白的水平; 该组织、细胞摄取脂蛋白的种类和量。
LDL受体(LDL-R)
约2/3的LDL经由LDL-R 途径清除,其中肝脏起主 要作用。 LDL-R主要功能: 通过内吞LDL、VLDL 等脂蛋白,将胆固醇摄入细 胞内,用于细胞增殖和固醇 类激素及胆汁酸盐的合成等。

√ √
√ √

LDL化学修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重要因素, 这个因素的作用强于TG、LDL和TC; 在所有化学修饰中,氧化修饰的作用(oxLDL) 危害和影响最大。
LDL化学修饰的形式 ox-LDL氧化修饰 LDL 化学修饰 Gly-LDL糖化修饰 Gly-ox-LDL糖氧化修饰
LDL-CIC免疫复合物修饰
相对体积大、密度小
CM
90~95%
TG CE PL
VLDL
50~65%
2~4% 2~6%
8~14% 12~16%
FC ~1% 1~2% 80~1000nm Apo 4~7% 6~10% 30~80nm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PPT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PPT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 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
• 病例介绍 • 高血压的组织学分析 • 高血脂的组织学分析 • 胚胎学关联分析 • 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 • 病例讨论总结
01
病例介绍
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张三
职业:退休工人 籍贯:中国
年龄:52岁 性别:男
病例病情概述
主诉
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多年,近期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
脂肪肝
过高的血脂在肝脏中沉积,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 生。
胰腺炎
高血脂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组织学观察
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
高血脂患者的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明显升高。
血管病变组织学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中可见脂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等不同阶 段的变化。
脂肪肝组织学特征
脂肪肝病变组织中可见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滴积存,同时伴有不同 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心脏改变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 厚、心肌肥大等改变,影 响心脏功能。
组织学观察
血管壁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管壁的结构和 成分变化,如血管平滑肌细胞、
胶原纤维等。
内皮细胞观察
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是否正 常,以及是否存在内皮细胞损伤。
心肌组织观察
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是否正 常,以及是否存在心肌肥大等改变。
环境因素
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 过度饮酒、精神压力大等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 的重要原因。
继发性高血压
某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 肾血管性疾病等也会引起 高血压。
病理改变
血管重构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结构 改变,包括血管平滑肌细 胞肥大、胶原纤维增多等。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

高血压与高血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其病理机制涉及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异常变化。

本文将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角度对这两种疾病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

高血压引起的心脏和血管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是由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这可以通过细胞和组织学的观察来验证。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血管内皮具有平滑、光滑的表面,是血管内膜的屏障。

然而,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剪应力增加,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了机械性损伤。

这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损伤修复过程的激活。

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这些物质吸引并激活了单核细胞来参与病变部位的修复。

动脉硬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脂质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患者的血液中常常存在高水平的血脂,这使得脂质易于堆积在动脉内膜的肌纤维组织中。

最初,这些斑块是由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水合胶原纤维组成的。

随着斑块的进一步增大,它们变得更加不稳定,易于发生溃疡和裂解。

这可能导致栓子的形成,进一步影响血流动力学。

高血脂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其本质是脂质代谢的紊乱。

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这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直接的损害。

在高脂血症的组织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脂肪细胞的积聚和纤维化。

高血脂引起的胚胎学变化主要涉及胚胎和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异常。

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会导致早期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着床和胚胎囊扩展的受阻。

此外,高脂血症还会对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利影响。

这可能会导致其细胞分化能力的受损,从而影响整个胚胎发育的正常进程。

总结起来,高血压和高血脂引起的组织学和胚胎学变化表明了这两种疾病对心血管系统和胚胎发育的广泛影响。

其中,动脉硬化和脂质斑块的形成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变化,而高脂血症则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积聚和胚胎发育异常。

这些病例讨论和分析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病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高疾病病理

三高疾病病理

高血脂症的危害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脑中风/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变
致残或死亡
“坏”胆固醇
危害人体的三个步骤
“坏”胆固醇 斑块
第一步:“钻入”血管壁
第二步:“沉积”成斑块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不定时炸弹”
使血流“变细”
冠心病、脑缺血、脑梗塞等
“梗” “栓”
稳定斑块
使血流“中断”
急性心肌梗死、脑栓塞、猝死等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 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此时会出现多尿 和夜尿增多现象。对于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能会引发尿毒症。
常见降压药物
利尿剂 β 受体阻滞剂
氯噻酮 美托洛尔 卡托普利 氯沙坦
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钙拮抗剂 α 受体阻滞剂
通用名 美托洛尔(MetoprololTartrate) 阿替洛尔(Atenolol) 倍他洛尔(Betaxolol) 比索洛尔(Bisoprolo) 卡维洛尔(Carveditol) 拉贝洛尔(Labetalol)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纳多洛尔(Nadolol) 常用药物名 倍他乐克 天诺敏,氨酰心安 卡尔伦 康可,洛雅、博苏 安压平,康禾 心得安、萘心安
”坏“胆固醇对糖尿病病人的危害更大,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的LDL-C颗粒更小,更易钻入血管壁沉积成斑块。最新研究证
高血脂的健康指导
1、维持理想体重
2、控制脂肪的摄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油酥的食物; 少用饱合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猪油、牛油、肥肉 、奶油、椰子油、棕榈油等); 烹调宜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烤、烧、炖、卤等方 式。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老年人高脂血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老年人高脂血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高脂血症>>>
治疗:
%~25%,TG下降40%~50%,适用于合并糖 尿病者,剂量为0.6g/d,3次/d口服。
④吉非贝齐(诺衡):原发性高脂血 症的TG可下降70%,适用血浆高TG血症 (Ⅱb和Ⅳ型),肝肾功能不全慎用,剂 量为0.6~1.2g/d,2~3次/d口服。
(3)HMG-COA还原酶
(5)烟酸:抑制脂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高脂血症>>>
治疗:
肪组织脂解和VLDL合成,抑制肝内合成CE。 易诱发溃疡病,升高血尿酸,增加胰岛素 抵抗。
(6)联合用药:小剂量联合用药可 增加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
5.特殊治疗 (1)血浆净化疗法:将血浆中LDL通 过仪器定期净化,去掉LDL再送回体内。 感染可危及生命。 (2)手术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高脂血症>>>
症状及病史:
老年人高脂血症症状_老年人高脂血症有 什么症状
1.头晕、耳鸣、头胀、失眠健忘、脑 动脉硬化、脑栓塞。
2.有糖尿病病史,体态肥胖。 3.胸闷、心慌、常发作心绞痛,心电 图提示冠心病,重者可心肌梗死。 4.视物不清、两眼干涩,眼底动脉硬 化。 5.肝区隐痛、B超提示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高脂血症>>>
治疗:
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可先 施行门-腔静脉吻合术后再服血脂调节剂, 有一定疗效。对老年患者有待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 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高脂血症>>>
预防:
老年人高脂血症预防_老年人高脂血症怎 么调理
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硬化又是 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合并症。

其他主治系列-病理学【代码:351】-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软组织

其他主治系列-病理学【代码:351】-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软组织

其他主治系列-病理学【代码:351】-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软组织[单选题]1.结节性筋膜炎最常见于下列哪个发病部位?()A.背部和下肢B.头颈部C.胸壁D.上肢前臂E.腹(江南博哥)膜后[单选题]2.蔓状血管瘤的主要构成是()。

A.静脉和毛细血管共同组成B.厚壁动脉构成C.动脉和静脉共同组成D.厚壁静脉构成E.网状毛细血管构成[单选题]3.关于韧带样瘤,下列说法哪项正确?()A.典型病变见于年轻的妊娠或产后女性B.界限清楚的质硬肿物C.大多数肿瘤<2cmD.发病与外伤和感染有关E.切除后很少复发[单选题]4.下列哪种肿瘤免疫组化可以表达ALK?()A.纤维组织细胞瘤B.脂肪肉瘤C.神经纤维瘤D.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E.原始神经外胚瘤[单选题]5.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学检查可见下列哪种结构?()A.薄壁血管呈不规则分枝状增生,管腔不规则塌陷状B.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腔小壁薄C.分叶状、富于细胞的血管瘤,被纤维黏液样间质分隔D.由扩张的、相互连接的薄壁血管构成,常有假乳头状结构E.特征性的“炮弹”样分布的血管结节,挤压或突入邻近的薄壁血管,形成半月形[单选题]6.低倍镜下出现羽毛状结构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典型表现?()A.腱鞘纤维瘤B.纤维组织细胞瘤C.肌成纤维细胞瘤D.纤维肉瘤E.血管平滑肌瘤[单选题]7.下列哪种肿瘤最常见于指甲下?()A.腱鞘巨细胞瘤B.毛细血管瘤C.汗腺瘤D.血管球瘤E.内生性软骨瘤[单选题]8.下列哪种子宫平滑肌肿瘤不属于良性?()A.异型性平滑肌肿瘤B.分裂象活跃的平滑肌瘤C.黏液样平滑肌瘤D.上皮样平滑肌瘤E.出血性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单选题]9.韧带样瘤主要见于下列哪个部位?()A.头颈部B.肩部C.大腿D.胸壁和背部E.腹壁[单选题]10.间质黏液湖形成“肺水肿”样结构,是下列哪个肿瘤的特征性表现?()A.黏液脂肪肉瘤B.间叶瘤C.黏液纤维肉瘤D.肌内黏液瘤E.黏液样平滑肌肉瘤[单选题]11.胚胎性横纹肌瘤多发于()。

高血压病(病理学考点)

高血压病(病理学考点)

高血压病(病理学考点)2022N124B.肝细胞气球样变是2022N125B.原发性高血压时细动脉硬化的病变是A.水样变性B.脂肪样变性C.玻璃样变性D.淀粉样变性参考答案:A/C1.诊断标准: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被定义为高血压;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和特殊类型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可分为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两类。

2.良性高血压(即缓进性高血压)按病变发展分为三期:(1)功能紊乱期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因动脉无器质性病变,痉挛缓解后血压可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服用降压药;(2)动脉病变期1)细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最易累及肾的入球小动脉、视网膜动脉和脾的中心动脉;①由于细小动脉长期痉挛,加之血管内皮细胞受长期的高血压刺激,使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壁中;②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因缺氧而变性、坏死,使血管壁逐渐由血浆蛋白、细胞外基质、坏死的平滑肌细胞产生的修复性胶原纤维及蛋白多糖所代替,正常管壁结构消失,逐渐凝固成红染无结构均质的玻璃样物质,致细动脉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闭塞;2)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肌型小动脉,如肾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及脑的小动脉等;(3)内脏病变期1)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①早期,左心室乳头肌和肉柱明显增粗,心腔不扩大,相对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②晚期当左心室失代偿时,心肌收缩力降低,逐渐出现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③心脏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早期向心性肥大,晚期离心性肥大,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2)脑病变包括脑水肿或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等;①脑出血为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②脑出血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皮质、脑桥和小脑,多见于基底节区域,尤以豆状核区最多见;机制:这是因为供应该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支,直接受到大脑中动脉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导致豆纹动脉易破裂出血;【例1】2019N37A 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A. 小脑B. 大脑基底核C. 脑桥D. 丘脑3)肾脏病变①高血压时,由于肾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和肌型小动脉的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致病变区的肾小球缺血发生纤维化、硬化或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②肉眼观,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肾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4)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ppt课件

高脂血症ppt课件

合适范围 <5.18 <200 <3.37 <130
<1.76 <150
边缘升高
5.186.19
200239
3.374.14
130159
1.7- 1502.26 199
升高 ≥6.19 ≥240 ≥4.14 ≥160 ≥1.55 ≥60 ≥2.26 ≥200
降低
<1.04 <40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
达标
血脂检测项目
• 基本检测项目:TC,TG,HDL-C,LDL-C
• 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心血管危险性评价和给予降脂药物 治疗的个体,都应进行这四项检测
• 其他检测项目
• 非HDL-C • 小而密的LDL • 脂蛋白(a) • 载脂蛋白AI • 载脂蛋白B
血脂异常的检出
• 建议一般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血脂测定) • 应该包括前来医院就诊的所有血脂异常和心血管
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 • 有皮肤黄色瘤者; •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 其他可考虑作为血脂检查的对象:
• 40岁以上男性; • 绝经期后女性。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定义
• 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 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危险因素 的综合危险
• 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 中)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 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
病易患人群 •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
。 • 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
定血脂。 • 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
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
• 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病者;
•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 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

从医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析高脂血症

从医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析高脂血症

LDL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 变。五大类型
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 常
LDL代谢双重异常,即LDL产生增加和 分解减慢
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升高
三、高脂血症的治疗
1、调节胆固醇过程 2、调节甘油三酯过程 3、同时调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程
三、高脂血症的治疗
调节胆固醇过程 阻断体内胆固醇生物合成 抑制胆固醇吸收 影响机体中胆固醇转化 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 促进胆固醇的代谢 调节甘油三酯过程 减少甘油三酯消化吸收 促进甘油三酯的代谢 抑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 3、同时调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程:H+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密度脂蛋白成熟代谢障碍。提示 H+等位基因缺失导致血脂异常。贝特类药物能激活 PPAR-α,进一步激活 LPL,Apo AV 基因的 表达增强 LPL 活性,去除血浆中富含 TG 的脂蛋白,从而降低 TG 和升高 HDL-C 水平,促进胆 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减少 LPL 抑制剂 ( Apo C III) 的产生,从而增加脂肪的溶解和清除血浆中致 动脉粥样硬化的 TG。
缺陷ApoB100的LDL与受体结解代谢速率缓 慢,而其LDL受体功 能正常,是因LDL颗 粒自身的异常所致。 正常血浆脂蛋白的分 解代谢主要受其所含 载脂蛋白的影响。
LDL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速率下降
血浆胆固醇水平增高
2、APOC2基因突变——IB型高脂蛋白血症
(一)、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APOB基因突变——ApoB—100缺陷症 APOC2基因突变——IB型高脂蛋白血症 APOE基因突变——III型高脂蛋白血症 LDLR基因突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1、APOB基因突变——ApoB—100缺陷症

高血压病与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与高脂血症

高血压与血脂时间:2017-9-10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高血压病人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较低。

另一方面,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高血压,两者呈因果关系,但何为因何为果,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同属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并存时,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较一项者高,因此,两项并存时更应积极治疗。

那么,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并存时怎么办呢?常规的血脂检查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正常饮食吸收的脂肪(由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在消化道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脂肪酸、甘油三酯,经肠道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故日常饮食极易左右血脂水平。

血脂长期处于高水平,通过一系列复杂作用沉积与血管壁下,引起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导致心绞痛发作,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同时营养过剩也是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的常见原因。

老年人少运动,器官功能老化,尤其应该注意。

如果甘油三酯高应该先控制饮食,少食用动物源性脂肪,平常煲汤去除表层油层,定期复查血脂,如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应更加严格控制。

其中胆固醇帮助诊断高血脂症、冠心病及继发性疾病。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确定一个人的血脂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平,不仅要对照医院的标准,还应结合本人的健康状况。

血脂高,对年轻人而言,意味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可能;对中老年人来说,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于是,许多人忙于降血脂,成年人节食减重,年轻人追求瘦身。

当然,适当的降血脂、减重是十分必要的。

但如果以为血脂降得愈低愈好,以致于血脂水平已经低到影响生命的正常生理过程,使得一些女青年出现了厌食和闭经,那就大错特错了。

血脂有其生理功能血脂,是指人体内的中性脂肪(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等),它们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

高血压与高血脂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共61页文档

高血压与高血脂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析共61页文档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与高血脂等组织 学与胚胎学病例讨论分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患者高血压病变与高脂血症涉及的组织学结构有哪些?该组织学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患者产生哪些继发病变与临床症状?
答:1高血压病变:小动脉病变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高血压早期阶段全身小动脉痉挛,长期反复的痉挛使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增加、缺血缺氧出现玻璃样变,中层则因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而增厚,出现血管壁的重构(remoldling),最后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呈现出不可逆病变。

急进型高血压病者小动脉壁可在较短时期内出现纤维样坏死。

各期的小动脉病变均可使管腔狭窄,促进高血压的维持和发展,周围组织和器官内的小动脉都可发生上述病变,但以肾脏的细小动脉最明显,病变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

(一)心脏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心脏最特征性的改变,长期的全身小动脉管腔变狭窄导致周围血管阻力上升是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原因,但心肌肥厚冻总与血压增高的程度呈正相关。

近年来发现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可刺激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而RAA 系统的AngⅡ、醛固酮等除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外尚可使心肌细胞间的胶原支架增生,这亦可能是部分病人心肌肥厚的原因之一。

早期左心室以向心性肥厚为主,长期病变时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心肌细胞萎缩间质纤维化,心室壁可由厚变薄,左室腔扩大。

心肌肥厚时冠脉血流储备下降,加之高血压时易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更促使心肌缺血而加重心脏病变,高血压时心肌的生理生化改变和心力衰竭时的变化十分相似,提示高血压时心肌肥大可能是一种心肌病的过程,如不治疗终将导致心力衰竭。

近年来发现应用某此降压药物后肥厚的心肌可能逆转,尤其是应用ACE抑制剂时。

局部神经体液因子、心肌组织的ACE在心肌的肥厚以及肥厚逆转中的作用是备受注意的问题。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性改变心肌细胞减少,而胶原组织相对增加,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在正常时于心肌的生理性丧失,高血压时不易出现心肌肥厚。

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变可出现在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之前。

(二)中枢神经系统脑部小动脉也可出现从痉挛到硬化的一系列改变,但脑血管结构较薄弱,发生硬化后更为脆弱,加之长期高血压时脑小动脉有微动脉瘤形成,易在血管痉挛、血管腔内压力波动时破裂出血,小动脉破裂常发生在内囊和基底节。

在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有利于血栓形成而产生脑梗塞,而梗塞后脑组织软化可出现梗塞周围脑组织出血,高血压易有动脉粥样硬化,如病变发生在脑中型动脉时可加重脑组织缺血。

颅内外粥样硬化动脉内壁的粥样斑块脱落可造成脑栓塞。

(三)肾肾细小动脉病变最为明显,主要发生在输入小动脉,叶间动脉也可涉及,如无合并糖尿病,较少累及输出小动脉。

病变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造成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并有间质纤维化,造成肾皮质逐渐变薄。

相对正常的肾单位可代偿性肥大。

早期病人肾脏外观无改变,病变进展到相当程度时肾表面呈颗粒状,肾体积可随病情的发展逐渐萎缩变小。

上述病理改变见于缓进型高血压病,因病情发展缓慢,称为良性肾硬化(benign nephrosclerosis),但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急进型高血压时输入小动脉中层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且病变可直接延伸至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致使肾小球硬化。

叶间、弓状动脉内膜有细胞增生,胶原和纤维母细胞呈“洋葱皮”状的同心圆排列。

由于病情发展快,病人短期内出现肾功能衰竭,称为恶性肾硬化(malignant nephrosclerosis)。

(四)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在本病初期发生痉挛,以后逐渐出现硬化,严重时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以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临床上通过眼底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动脉的变化,可以反映其他小动脉尤其是脑部小动脉的变化。

(五)主动脉高血压病后期,可发生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和夹层分离。

后者好发部位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处,亦可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并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此时高压
血液将主动脉内膜撕裂,大量血液进行中膜,使内膜和中膜分离形成假通道。

此外,高血压也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血脂高症: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或称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在血循环中以非游离状态存在,和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这样的大分子运输.主要的脂蛋白分类---乳糜微粒,极低密度(前-β)脂蛋白(VLDL),低密度(β-)脂蛋白(LDL),和高密度(a-)脂蛋白(HDL)---这些蛋白是紧密相联的,而分类常就物理化学特性而言(例如电泳移动率及超速离心分离后的密度).血中主要的脂蛋白转运为甘油三酯,乳糜微粒是最大的脂蛋白携带者,外源性的甘油三酯经过胸导管到静脉系统,在脂肪的毛细血管和肌肉组织中,90%的乳糜甘油三酯通过一组特定的酯酶被转运,乳糜微粒被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进入到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中被利用或储存,这种脂酶快速地使VLDL中的内源性甘油三酯降解,引起中密度脂蛋白(IDL)丧失甘油三酯和脱辅基蛋白,2~6小时内IDL通过分离更多的甘油三酯而进一步降解成为LDL,LDL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2~3天,VLDL为血浆LDL的主要来源。

LDL的排泄不是很清楚,肝脏清除约占70%,有活性的受体位点清除循环中的大多数LDL,这些位点在肝细胞和特定的与载脂蛋白B(apoB)结合的细胞表面,和LDL关联的配体,LDL则和LDL受体结合量很少但重要的一部分LDL被循环中的非-LDL受体旁路所清除,包括被巨噬细胞上的受体所摄入,清除,巨噬细胞可移动到动脉壁上成为动脉硬化斑上的泡沫细胞。

高脂血症由VLDL产生过多或清除障碍以及VLDL转变成LDL过多所致.肥胖,糖尿病,酒精过量,肾病综合征或基因缺陷可引起肝脏VLDL产生过多,LDL和TC增高亦常与血高甘油三酯相关联。

LDL的清除障碍和apoB的结构缺陷有关.另外,清除障碍亦可能由于LDL 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活力降低),这可能为基因或饮食因素所致。

LDL受体蛋白结构的分子缺陷是LDL受体功能异常常见的遗传学原因---基因缺陷的常见机制会在以下描述。

当食物中的胆固醇(乳糜微粒的残余部分)到达肝脏时,引起细胞内的胆固醇(或肝细胞的胆固醇代谢产物)升高抑制了LDL-受体合成,亦抑制了LDL基因的转录,受体数量的下降引起血浆LDL和TC水平增高.饱和脂肪酸亦使血浆LDL和TC水平增高,作用机制为它使LDL受体功能下降.在美国,食物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很高,LDL血浆水平可高达25~40mg/dl(0.65~1.03mmol/L)---这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2.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心悸气短: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

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此外,还可能引发一些疾病。

一、肾病:也就是常说的高血压肾病。

肾脏参与高血压的形成与维持,反过来,肾脏又因血压升高而损害。

长期高血压没有治疗,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或加速肾实质的破坏导致原发或继发的肾脏疾病。

二、冠心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病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倍,高血压患者如长期不治疗,有50%的可能死于冠心病。

三、糖尿病: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

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相当常见,它是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0%-50%的心衰起因于高血压。

血压越高,又没有治疗,发展出心衰的可能性越大。

高血压在心衰病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左心室肥厚: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心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比正常血压增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可达10倍。

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