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顺昌县建西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福建省顺昌县建西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答案】A
【解析】个别教学制是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故选A。
2、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A、查名原因后
B、在当日
C、在学校领导同意后
D、及时
【答案】D
【解析】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故选D。
3、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句话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是()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人本性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内发论的代表言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故选B。
4、如果个体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答案】C
【解析】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以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难度属于外部、不可控和稳定的归因。故选C。
5、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综合型
【答案】C
【解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会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分,属于分支型学制。故选C。
6、一般说来,()不属于智力范畴。
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答案】A
【解析】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故选A。
7、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反应理论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答案】A
【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发现说;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是联结—认知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故选A。
8、“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
A、以课堂为中心
B、以教师为中心
C、以学生为中心
D、以书本为中心
【答案】B
【解析】“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故选B。
9、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A、学习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答案】C
【解析】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故选C。
10、承担“必须使适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的人是()。
A、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A
【解析】《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故选A。
1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描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吸引。
A、个人魅力
B、相似性
C、互补性
D、情感性
【答案】B
【解析】人们之间能够意识到的相似性可以增进相互的吸引力,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故选B。
12、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观点的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