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重点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五、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计算公式: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国民总收入GDI+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 总消费 + 总储畜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单方面收入转移相抵后的差额,即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减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之差额;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捐赠、侨汇或交纳的国外收入税等;六、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七、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八、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九、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1、总投入=总产出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5、基本系数1直接消耗系数=第I产品投入量/总投入量例如:表3-1 投入产出表数据单位:亿元通过表3-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2完全消耗系数十、资金流量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6、基本记录原则1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2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3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7、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8、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例如:表3-2 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部分单位:亿元该表是一个平衡表,其平衡关系由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部门内部平衡关系,即在每一部门之下,来源列与使用列相关项目合计相等,以表达部门内部各种收入来源与分配和消费投资等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在此平衡关系基础上推导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以住户部门为例:初次分配收入总量=23324+45999+3607-21378+1026+31=50495可支配收入总量=52689+4692-2498=52689总储蓄=52689-36921=15768净金融投资==11330另一个平衡关系称为部门间平衡关系,是指针对不同收入分配流量,各部门收入与各部门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每一个收入分配流量项目,其各部门的来源合计肯定等于其各部门的运用合计,由此反映了在特定收入分配项目上,收入分配的来源和去向;以劳动者报酬为例,可以演示这种平衡关系:劳动者报酬:各部门运用合计=17054+716+6860+21378+8=46016各部门来源合计=45999+17=46016表3-2 收入部门占有结构%根据表3-1数据计算出收入部门占有结构的表3-2中,增加值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的%住户部门对增加值创造也有较大贡献%,这是由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的缘故;而政府和金融机构则只占有一个较小的份额;经过各种生产要素和秤税等流量分配之后,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非金融企业增加值大部分转移到住户部门,比例骤减为%,而住户部门成为占有比例最大者%,政府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经过再分配感到的可支配收入分配结构上,住户部门和政府所占比重继续增加%,%,而非金融企业所占比重继续减少;最终,住户部门获得收入的大部分;表3-3 收入使用结构表3-3说明了1998年各部门收入使用结构;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收入主要使用方向为消费%,但在各个部门之间有所差异:住户和政府部门有更多部分的收入分别为%和%用于消费,而用于储蓄的比例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则由于自身没有消费职能,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储蓄率均为100%;十、国际收支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5、对外支付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6、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100%通常认为,偿债率不应超过20%7、综合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净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增减额十一、以下关于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的表述1、资产=负债+净值2、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4、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5、以下关于国民财产与资产负债的计算关系1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之和-国内各部门负债之和2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3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负债差额之和6、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7、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8、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9、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10、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的数据,以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一门学科。
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有一些常见的公式被广泛使用,用于计算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指标。
以下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常见的公式整理。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这个公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2.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C=Cc+Cw其中,C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Cw表示政府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
3.投资的计算公式:I=Ic+Ig其中,Ic表示私人投资,Ig表示政府投资。
私人投资包括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库存投资。
4.政府支出的计算公式:G=Gn+Gt其中,Gn表示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Gt表示政府支付的转移支付。
5.净出口的计算公式:(X-M)=X-IM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IM表示进口的总值。
净出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差额。
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人均GDP=GDP/人口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每个人的平均经济产出。
7.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增长率=(最终值-初始值)/初始值×100%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8.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平均增长率=(终值/初始值)^(1/年数)-1×100%平均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
9.经济增长率与一些变量的关系计算公式:ΔY/Y=α×ΔK/Y+β×ΔL/Y+γ×ΔH/Y这个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10.国际收支平衡的计算公式:CA=X-M+NX其中,CA表示当前账户余额,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
(整理)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第三章 综合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12nx x x x x n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G f=∑ 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上限公式:2012M U d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计算: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其中: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最终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收净额国外要素收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一国的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本期商品供需差额=供应量总额\需求量总额本期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需差额\需求量*100%(>0,顺差)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100%{>0,财政结余,顺差}保有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00%采储比=开采量(时期数)\年初保有储量(时点数)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平均每人拥有的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全国人口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年末+年初流动资金)\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期内天数\周转次数亿元国民财产创造的GDP=期内GDP\期末国民财产国内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国民财产\国内金融财产。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社会增加值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其他产出收入-财产持有资产损益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存货增加=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存货持有收益)国民总收入的统计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支付国外经常转移的支出净额层次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资金流量核算对“国外”在内的国民经济而言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储蓄+国际间资金流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进口收入的初次分配原始总收入=增加值+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支付初次分配收入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折旧各机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各机构部门原始净收入余额=国民净收入收入的再次分配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该部门原始总收入-支付的再分配收入之和+获得各种再分配收入之和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两次收入分配后的收入使用储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储蓄净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折旧=可支配净收入-最终消费资金流量核算的平衡关系资金使用=资金来源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收入角度)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使用角度)总储蓄+资本转移=总投资+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使用合计=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来源合计国际收支核算货物和服务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和服务差额+收入(分配)差额+经常转移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他投资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差额 = 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变动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误差与遗漏=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差额资产与负债核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净值净值(资产负债差额)=全部金融和非金融资产价值-全部未偿还负债价值国民财富=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净值之和=全体常住单位拥有的非金融资产+对外净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只适合全社会,不适合各机构部门)就全社会来讲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净值)在一定时点上国内净金融资产(负债)=国外净金融负债(资产)国内净金融资产=对外净债权+本国拥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国民经济重点公式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组距和组中值1、组距=上限—下限2、组中值: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 (1)组中值=2下限上限+,或组中值=下限+2下限上限-(2)只有上限而无下限,组中值=上限—2相邻组的组距只有下限而无上限,组中值=下限+2相邻组的组距第三章 综合指标一、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 结构相对指标=%100⨯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2、 比例相对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份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份的指标3、 比较相对指标=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的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某一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1)简单算术平均数 =x(2)11221121:......:ni i i n n i n n i i x f f i x f x f x f x f f f f ==⎛⎫+++== ⎪+++⎝⎭⨯⎛⎫= ⎪⎝⎭∑∑∑∑第组标志值出现加权算术平均法: 的次数,称为权数各组标志值相应的次数为组距数列用组中值总次数 代替各组标志值1212212%...:...,n n f f f f fx x x x x f f f f f f f f x f f x x x f n f n ⎛⎫=+++= ⎪ ⎪⎝⎭===⋅⎛⎫=== ⎪⋅=⎝⎭∑∑∑∑∑∑∑∑∑∑权数为比重各单位数相等则:加权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3)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A、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标志值―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B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平方之和都要小。
2、 调和平均数(H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1)(2)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比较①区别:变量不同:算术平均数是x ,调和平均数是 1/x 。
权数不同:算术平均数是f 或n ,代表次数(单位数),调和平均数是xf 或M ,代表标志总量。
《国民经济统计学》常用公式表
《国民经济统计学》常用公式表一.相对指标()%1001⨯=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结构相对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比例相对指标=2()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指标=3()的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指标=4()%1005⨯=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的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6二.平均指标1.算术平均数()nxn x x x x n ∑=+++= 211简单算术平均数 ()()∑∑=++++++=fxf f f f f x f x f x x nn n 2122112算术平均数组距加权()∑∑∑∑∑=+++=ffxff x ff x ff x x nn22113比重算术平均数2.调和平均数()∑=+++=xn x x x nH n1111121 简单调和平均数()∑∑=++++++=xm m x m x m x m m m m H nn n2211212加权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nn x x x G 211=简单几何平均数()∑=ff n f f n x x x G 21212加权几何平均数4.众数(1)单项式:找出出现最多的哪个数()dU M d L M ⨯∆+∆∆-=⨯∆+∆∆+=212021102上限公式下限公式组距式5.中位数(1)单项式:先排顺序;然后找出位置在中间的数 ()df S fU M d f S fL M mm e mm e ⨯--=⨯-+=+-∑∑11222上限公式下限公式组距式三.变异指标1.全距:min max X X R -= 2.平均差:()()∑∑∑-=+++-++-+-=⋅-=-++-+-=⋅ff x x f f f f x x f x x f x x D A nx x nxx x x x x D A nnn n ·122112121加权平均法简单平均法3.标准差()()()()()()()()()()∑∑∑-=+++-++-+-=-=-++-+-=ffx x f f f f x x f x x f x xnx x nxx x x x xnnn n 221222212122222121 σσ加权平均法简单平均法4.交替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pqp x ==σ标准差平均数215.标志变异系数(用于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系数越小越稳定)()()%1002%1001⨯=⨯⋅=xV xDA V AD σσ标准差系数平均差系数四.平均发展水平a已知时间数列:n a a a ,,,211.时期数列则:nan a a a a n ∑=+++= 21 2.时点数列则:12111232121222---+++++++++=n n n n f f f f a a f a a f a a a3.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ba c = 五.增长量已知时间数列:n n a a a a a a ,,,,,,13210-1.逐期增长量:1231201;;;;-----n n a a a a a a a a 2.累计增长量:0030201;;;;a a a a a a a a n ---- 3.平均增长量:na a a n 0-=六.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已知时间数列:n n a a a a a a ,,,,,,13210- 1.环比发展速度:1231201;;;;-n n a a a a a a a a 2.定基发展速度:030201;;;;a a a a a a a a n 3。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常考公式汇总
例如:30~40组,组中值为50 【60以下,60~70】,组中值为60-(70-60)/2=55 【90以上,80~90】,组中值为90+(90-80)/2=95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4 公式总结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22 公式总结
人均年收入 户3000~4000
120
me=6000+[(2000/2-600)/500]*1000=6800 4000~5000 150
5000~6000
300
6000~7000
500
7000~8000
400
me=7000 - [(2000/2-900)/500]*1000=6800
<与众不同>
7 公式总结
第五步:计算各组的比重
数量除以总数 上例中: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8 公式总结
第六步:列出分布表
月食品消费支出 350-450 450-550 550-650 650-750 750-850 850-950 950-1050 合计 组别
家庭数 2 6 10 13 20 8 1 60
5、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调和平均数
在只知道“平均的”和“总的”情况下使用
<生而为人>
M指总数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5 公式总结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重点公式
第三章:综 合 指 标%100⨯=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结构相对指标 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比例相对数=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计划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总体单位数值总和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概念: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六、中位数 概念: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一般用M e 表示。
标准差 概念: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1.简单平均法。
适用未分组的原始数据计算公式:nx x ∑-=2)(σ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
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
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
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
六、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总方差概念:各变量值对总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概念:各组标志值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平均数概念:各组方差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总方差的大小受组内方差平均数与组间方差的影响,这三种方差的关系如下: 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222δσσ+=第四章:时 间 数 列(1) 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a =na a a n +++ 21=na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①连续时点数列 计算公式:②不连续时点数列(间断时点数列)A .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等间隔) 计算公式:1221321-+++++=-n a a a a a a nnB .时间间隔不相等 计算公式: ∑-=--++++++=11112321212...22n i in n n f f a a f a a f a a a2、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先分别计算分子、分母的平均数,再计算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重点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1.计算算术均数2.计算调和平均数(母算子和)3.计算几何平均数4.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V ×10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5.计算序时平均数(即平均发展水平)(1)已知绝对数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3)根据相对数计算:(即两序时平均数之比)6.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7. 计算指数(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8.因素分析法(1)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2)复杂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3)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f:数量指标,x:质量指标)9. 计算平均误差(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3)抽样区间合计区间:极限误差:(允许误差)概率f (t) 68.27% 79.95% 95% 95.45% 99.73%概率f (t) 1 1.28 1.96 2 310. 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1)平均数(2)成数12. 修正系数法推算总体总量指标。
(用以修正全面调查误差)(1)差错比率= ×100%(2)修正后全面调查数=全面调查数(1+差错比率)13. 相关系数r = ±1 —线性相关(函数关系) -1< r < 0—负相关r = 0 —无线性相关 0 < r < 1—正相关0 < r < 0.3 —无直线相关0.3 < r < 0.5 —低度直线相关0.5 < r < 0.8 —显着相关0.8 < r < 1 —高度相关14. 计算相关系数r(分组资料添加f)1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a + bx计算截距,回归系数b(分组资料加f)16.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这个公式跟书上有点出入,分母是n-2)P222。
国民经济统计公式大全
1、2、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 ×100%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下的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总体下的同项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3、平均指标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组中值的算法: +=2- =+2- =-2上限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下限上限下限上限如果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则: =-2相邻的组距组中值上限 如果只有下限而无上限,则: =+2相邻的组距组中值下限=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完成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的指标数值1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计划完成相对指标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12...+++==∑nx x x x X n n11221121...++...==+++==∑∑ni i n n 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i222n2i i 2i 1n ii 1f f 2iji ijj 1j 12i i iimm2iiii2i 1i 1mm iii 1i 1=+f =f(xx )xx f f (xx)f fx ,x=ff========σσδσσ-σ==-δ=∑∑∑∑∑∑∑∑组内方差算术平均数:,其中:,组间方差:其中:5、时间序列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各发展速度关系•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 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20❖首先,计算三种商品销售量个体指数通常:指数=报告期总量/基期总量数量个体指数质量个体指数10q q K q =1p p K p=17一、数量指数数量指数(quantitative index )就是刻画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总指数。
国统公式大全
国民1、 统计分组; 组距=上限-下限 组中值=2下限上限+,其中关于组中值的计算注意开口组的情况: 若有上限没有下限,那么组中值=上限-2相邻组组距若有下限没有上限,那么组中值=下限+2相邻组组距频率=总体单位数各组单位数2、 算术平均数1) 简单算术平均数:在未分组资料情况下,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公式nxnx x x x x n∑=+++=......321,其中,x 代表每一个标志值,n 代表总体单位数 2) 加权算术平均数在计算组距式数列算术平均数的情况下,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ff x nf x f x f x f x x nn (332211)其中x 代表每一组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通常用组中值来代替,f 代表每一组的次数3、 调和平均数1) 简单调和平均数∑=++++=xnnx x x x H n11 (1111)321其中x 代表每一个标志值,n 代表总体单位数2) 加权调和平均数 ∑∑=+++++++=xm m x m x m x m x m m m m m H nn n (3)32211321其中m 代表权数在这里要注意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关系,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其中f x m .=,那么调和平均数∑∑∑∑∑∑===ff x xf x f x xm m H ...4、 几何平均数1) 简单几何平均数 nn x x x x G ........321=2) 加权几何平均数∑=ffnnf f fx x x x G (3)213215、 众数1) 单项式数列: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作为众数 2) 组距式数列首先,根据每组次数确定众数所在组,次数最多的组为众数所在组 然后运用上下限公式,下限公式:d L M.2110∆+∆∆+=上限公式:d U M.2120∆+∆∆+=其中,0M :众数;L :下限;U :上限;d :众数所在组的组距;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6、 中位数1) 确定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首先将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根据21+n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即第21+n 个数为中位数2) 单项式数列:根据21∑+f 确定中位数位次,看中位数位于那一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 组距式数列:先根据2∑f确定中位数位次,看中位数位于那一组然后根据上下限公式进行计算下限公式: d f S fL Mmm c12--+=∑上限公式:d f S fU Mmm c12+--=∑其中,e M :中位数;L :下限;U :上限;d :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m f :中位数组的次数,1-m S :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累计次数,1+m S :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7、 标志变异指标: 1) 全距(极差):minmaxXX R -=,其中max X 代表最大的标志值,minX代表最小的标志值2) 平均差和标准差平均差标准差简单平均法nx x D A ∑-=.nx x ∑-=2)(σ加权平均法∑∑-=ffxx D A . ∑∑-=ffx x 2)(σ通过上表的对比,可以发现平均差和标准差计算方法上的联系3) 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成数:NN p 1=,NN q 0=● 平均数:p X = ● 标准差:q p .=σ4) 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222δσσ+=即: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 8、 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首先是关于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计算方法,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1) 时期数列:naa ∑=,a 代表时间数列的发展水平,n 代表时间数列的项数2) 时点数列:a) 连续时点:第一种情况:逐日登记:naa ∑=第二种情况:只有在发生变动时才进行登记 ∑∑=faf ab) 不连续时点第一种情况:时间间隔相等12 (2)12 (2)2132113221-++++=-++++++=--n a a a a a n a a a a a a a n n nn ,a 代表时间数列的发展水平,n 代表时间数列的项数 第二种情况:时间间隔不相等∑--++++++=ff a a f a a f a a a n nn 112321212 (2)2f 代表时间数列的每两个时点间的时间间隔此外,对于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来说, 若一个相对或平均指标ba c =,其中a 和b 均为总量指标,那么ba c =9、 关于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逐期增长量用符号表示成:11201,.....,,----n n a a a a a a3)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累计增长量用符号表示成:00201,......,,a a a a a a n ---4) 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 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5)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即:1)1()(......)()(011201-+-=-++-+-=-n a a na a a a a a n n n 平均增长量10、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发展速度=01a a =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由于基期的不同可以把发展速度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可以表示为:11201,.......,,-n n a a a a a a定基发展速度可以表示为:0201,........,,a a a a a a n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123120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增长速度=11=发展速度--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11、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水平法(几何法)第二种方法:累计法(方程法)不要求掌握计算公式,只要求原理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2、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1)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在编制时要引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01p q p q Kq2)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在编制时要引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0111p qp q Kp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x 01231201......=⨯⨯⨯=-13、 平均指数:平均指数实际上是由综合指数变形得来的: 1)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1p qp q Kq=∑∑∑∑⨯=⨯0000000001p q p q Kp q p q q q q∑∑=0111p qp q Kp=∑∑∑∑⨯=⨯0101010101p q p q Kp q p q p p P2)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01p q p q Kq=∑∑∑∑=1010110011p q Kp q p q q q p q q∑∑=0111p qp q Kp=∑∑∑∑=11111110111p q Kp q p q p p p q P14、 指数因素分析法 1) 简单现象两因素分析若指标关系式为p q qp ⨯=:● 计算总的变动相对数:011p q p q绝对数:0011p q p q - ● 计算q 的变动的影响相对数:001p q p q绝对数:0001p q p q - ● 计算p 变动的影响相对数:111p q p q绝对数:0111p q p q -● 最后做总结 2) 复杂现象两因素分析若指标关系式为∑p q qp ⨯=∑:● 计算总的变动相对数:011p q p q ∑∑绝对数:0011p q p q ∑∑-● 计算q 的变动的影响相对数:0001p q p q ∑∑绝对数:0001p q p q ∑∑-● 计算p 变动的影响相对数:0111p q p q ∑∑绝对数:0111p q p q ∑∑-● 最后做总结3) 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若平均指标关系式为:∑∑=ffx X .● 分析X 的变化相对数:∑∑∑∑=11101f f x f f x XX =∑∑∑∑11111f f x f f x ⨯∑∑∑∑110f f x f f x绝对数:用分子减去分母● 分析因素x 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相对数:∑∑∑∑=111111f f x f f x XX n绝对数:用分子减去分母 ● 分析因素∑ff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相对数:∑∑∑∑=1100f f x f f x XX n绝对数:用分子减去分母 ● 最后做总结 15、 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 1) 抽样平均误差 项目 重置抽样不重置抽样抽样平均数平均误差 nnx σσμ==2)1(2Nn nx -=σμ抽样成数平均误差nP P p)1(-=μ)1()1(Nn nP P p--=μσ代表总体标准差,n 代表样本单位数,N 代表总体单位数,一般在计算时用样本标准差s 代表总体标准差P P -1()代表总体成数的方差,一般用p (1-p )即样本成数的方差来代替总体成数的方差2) 抽样极限误差μt =∆,其中t 代表概率度(一般为已知数据),μ代表抽样平均误差 16、 抽样估计1) 点估计,又叫定值估计,一般不考虑抽样误差和可靠程度,用样本的指标作为总体的指标 2) 区间估计一般分以下几步进行计算: 若是推断总体平均数:● 计算样本平均数 ● 计算样本标准差● 计算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 计算样本平均数的抽样极限误差● 求出置信区间()∆+∆-x x ,同理若是计算样本成数的置信区间也分以上5步 17、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yx xy r σσσ2=,其中xY2σ表示x 和y 两个变量数列的协方差x σ表示x 变量数列的标准差 y σ表示y 变量数列的标准差 计算相关系数一般用简捷法计算2222)()())((∑∑∑∑∑∑∑---=y yn x xn y x xy n r18、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种待定参数的确定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bx a y +=∧,其中a 和b 为待定系数x b y a -=∑∑∑∑∑--=22)())((x xn y x xy n b19、 人口与劳动统计中的公式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数=2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其中年初和年末人口数指的都是常住人口性别构成指标=总人口数男性(或女性)人数性比例指标=女性人数男性人数人口出生率=年平均人口数年出生人数人口死亡率=年平均人口数年死亡人数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年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亡人数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口死亡率=年人口出生率-年人人口迁入率=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人口迁出率=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人口总迁移率=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口数一定时期迁入迁出总人人口净迁移率=该时期平均人口数数之差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有三种方法: ● 年人口增长率=年初人口数数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人=1-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 年人口增长率=年平均人口数数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增长数●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劳动力资源总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劳动力资源总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就业率 失业率=经济活动人口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生产发展超前系数=人口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国民财富统计一章的公式土地垦殖率(垦殖系数)=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耕地生产率=耕地面积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森林覆盖率=土地总面积森林面积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原值折旧额)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21、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总产出之和-各部门中间消耗之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及几个总量指标间的关系社会总产出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折旧新创造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净收入22、国民经济流通统计中的公式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量期初商品库存量商品周转次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商品销售额商品周转天数=商品周转次数核算期天数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期初商品结余供应量)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购买力本期商品供应量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购买力商品购买力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本期商品购买力商品供需差额=商品供需比率-1 23、 分配统计公式:以M 代表货币供应量,被定义成三个层次现金(流通中货币)=0M活期存款现金+=)(01M M汇兑在途资金等财政存款定期存款+++=12M M24、 国民经济使用统计公式消费率=国民经济最终使用量最终消费总量恩格尔系数=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食品支出总额投资使用率=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率=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交付使用率=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25、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中的公式供求差率=总供给总需求最终产品率=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1-=-发展速度基期基期报告期GDP GDP GDPGDP需求拉动贡献度=基期国内生产总值最终需求增加量需求拉动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最终需求增加量经济增长率需求拉动贡献度=宏观经济效益=投入量产出量中间投入率=总产出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物质消耗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资金产值率(资金利税额)=额全社会流动资金平均余值全社会固定资金平均净上缴利税额)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 投资效果系数=额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增长额报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总权数权数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期数值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注:实际上是在求加权算术平均数功效系数法:单项功效系数=6040+⨯--该指标不允许值该指标满意值该指标不允许值指标的实际数值然后对单项功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功效系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的公式为: 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权数总和该指标的权数)(单项功效系数 也可以进行加权几何平均。
全国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包含了很多常用的公式,这些公式对于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公式: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增长率=(当前年份的GDP-前一年份的GDP)/前一年份的GDP3.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用于进行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平减指数=(当前年份的GDP/基年份的GDP)*100其中,基年份的GDP被设置为100。
4.人均GDP:人均GDP表示一个国家每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GDP=GDP/总人口数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国家货币购买力减少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当前年份的物价指数-前一年份的物价指数)/前一年份的物价指数6.就业率:就业率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参与就业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就业率=就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7.失业率:失业率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失业率=失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表示一个人的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口数以上是一些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中常用的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经济提供基础数据。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己整理的全书重点 不遗漏 考试全通过 超好用
数、标准差系数频率=频数/总体单位数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需要明确的要素有:1组距与组数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3组限与组中值 4频数与频率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数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的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形成的数列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情况 简述 时期数列及其特点?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所构成的数列,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数列 特点:1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简述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关系:1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工人数(越高越好) 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产品产量(越低越好)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随机性误差)数量指标应采用基期(q0p0) 质量指标应采用报告期(q1p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2样本容量的大小3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 4不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抽样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论述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区别?1抽取的样本数目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可能抽取的个数多 2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的误差较大就业人口负担系数说明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人口总数/就业人数) 储备资源是指中央银行拥有的可以随时动用并有控制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等 老年人口系数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生产资产简述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的区别?劳动力资源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人口总体则包括了一切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简述建立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1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2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 3符合对外开放的需要4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平衡协调的需要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1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2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 3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表明了社会商品的需求量进口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进口的全部货物价值的总和商品供需比率是商品供需总额平衡分析,是本期商品供应量和本期商品购买力的对比值综合国力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方面的综合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简述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一般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三个层次是现金、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业事业单位储蓄存款、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业事业单位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简述建筑业产品的特点?1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2产品结构的多样性3产品周期的长期性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有?1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2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3物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4资金占用经济效益指标5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6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定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简述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1各标志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2各标志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抽样推断的特点:1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2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其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控制简述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总产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总成果,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综合指标,总产出反映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常考公式汇总
例如:30~40组,组中值为50 【60以下,60~70】,组中值为60-(70-60)/2=55 【90以上,80~90】,组中值为90+(90-80)/2=95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4 公式总结
综上所述,甲方案比较好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8 公式总结
(2)单项数列中位数的确定
家庭人口数(人) 1 2 3 4 5
合计
户数 50 230 480 120 20 900
向上累计 50 280 760 880 900 ——
中位数的位置=(900+1)/2=450.5 落在第三组里
8000~9000
300
9000~10000
120
10000以上
80
合计
2000
向上累计 30 150 300 600
1100 1500 1800 1920 2000 ——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23 公式总结 2、众数的确定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次数(频数)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比重(%) 3.3 10.0 16.7 21.7 33.3 13.3 1.7
100.00 频率
<与众不同>
9 公式总结 二、分布中心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
重点公式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
1.计算算术均数
2.计算调和平均数
(母算子和)
3.计算几何平均数
4.计算标准差
标准差系数:V ×100
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5.计算序时平均数(即平均发展水平)
(1)已知绝对数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3)根据相对数计算:(即两序时平均数之比)
6.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7. 计算指数
(1)数量指标
(2)质量指标
(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8.因素分析法
(1)简单现象总量指标
的两因素分析
(2)复杂现象总量指标
的两因素分析
(3)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f:数量指标,x:质量指标)
9. 计算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
(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
(3)抽样区间合计区间:
极限误差:
概率f (t)68.27%79.95%95%95.45%99.73%概率f (t)1 1.28 1.9623 10. 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
(1)平均数
(2)成数
12. 修正系数法推算总体总量指标。
(用以修正全面调查误差)
(1)差错比率= ×100%
(2)修正后全面调查数=全面调查数(1+差错比率)
13. 相关系数
r = ±1 —线性相关(函数关系) -1< r < 0—负相关
r = 0 —无线性相关 0 < r < 1—正相关
0 < r < 0.3 —无直线相关
0.3 < r < 0.5 —低度直线相关
0.5 < r < 0.8 —显着相关
0.8 < r < 1 —高度相关
14. 计算相关系数r
(分组资料添加f)
1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a + bx
计算截距,回归系数b
(分组资料加f)
16.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这个公式跟书上有点出入,分母是n-2)P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