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构造与走滑断层
第十二章走--滑--断--层
![第十二章走--滑--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e7b975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9.png)
走滑断层
圣•安德列斯断层
第一节、 走滑断层旳基本特征和构造
一、一般特征
走滑断层产状一般近直立,断层面较平直,两盘总体沿 断层走向相对滑动。按所处旳构造背景可分为两类:一类规 模较小,延伸一般不超出几十公里,深度一般不超出几公里, 限于地壳上部;走向与造山带主要褶皱轴向斜交(30-45°) 或垂直(撕裂断层),常共轭出现。另一类走滑断层呈单组出 现,规模巨大,延伸几百到上千公里,向下贯穿整个地壳, 位移高达几百公里。其中许多构成古、今板块旳边界和强烈 旳地震带。常伴有雁列状褶皱和断裂、拉分盆地、和花状构 造等。
4.压剪裂(P),逆冲-同向剪切断裂,与主干断层交角约 -15°,与R断裂近对称;
5.反向走滑断裂(X),与主干断层交角约-75°, 与R’断 裂
近对称; 6.平行主干断层旳同向走滑断层
阶步旳形成
正阶步
反阶步
第三节、 挤压性走滑与拉张性走滑
走滑断层是不同取向旳有关断裂,尤其是R和P断裂旳 沟通、连接而成,断层面经常弯曲,因而走滑运动过 程中,在这些断层弯曲部位或叠接部位(桥区)形成 局部旳挤压和拉张区。
板块斜向汇聚或离散时,因为变形分解形成平行俯冲 带或离散带旳走滑断层,有关旳剪切作用为一般剪切, 形成总体旳挤压走滑或拉张走滑。
第四节、走滑断层控制旳构造
一、拉分盆地:走滑体系中拉伸形成旳盆地 1. 形成过程
2. 几何特征: 松弛断弯部位呈S形或Z形, 拉张桥区旳呈菱形,为一般意义上旳拉分盆地,其长边为走 滑断层,短边为正断层限制 当菱形盆地两端旳正断层原为同一断层时,盆地旳长边等于 走滑位移量。
二、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
著名旳实例是美国西部旳圣安德列斯断层、我国东部 旳郯城-庐江断层和西部旳阿尔金断层,红河断裂等。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e3caf4102de2bd960588ea.png)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在剖面结构上包括两个层序 ! 即沉积 作用明显受同生断层控制的古近系和沉积作用基本上不受断 层影响的新近系 " 第四系 # 古近纪的断层作用还伴随有大量 的火山作用 ! 且以玄武岩系列为主 ! 新近纪 " 第四纪时期的火 山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 大量的地壳测深资料表明盆地区的 地壳明显薄于周边山区 $ 或隆起区 %! 且盆地 内 部 的 上 地 幔 隆 起与盆地基底面呈镜像反映 # 这些宏观的地质 " 地球物理现
!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断构造基本格局
在石油勘探中 ! 通常将渤海湾新生代盆地 划 分 为 . !/ 个
收稿日期 &055%+5’+5( ( 改回日期 &055%+"5+%" 基金项目 & 国家 )’.% * 项目 $7"’’’5&%%5% % 资助 # 作者简介 & 漆家福 ! 男 !"’(. 年生 ! 博士 ! 教授 ! 从事构造地质学 ’ 盆地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289: & ;<9=>;?@AB@CABDE #
第 %4 卷第 4 期
中
国
地
质
./01%4!(/24 F@>B !,--&
,--& 年 # 月
"#$%$"& ’( )*’(+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 及其成因解释
漆家福
!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45##&’#
提要 &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 % 个裂陷带和 4 个裂陷区 ! 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 # 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 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 ’ 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 # 伸展构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 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锁断层系统 ! 在盆地区具有分散的透入性特点 ! 并控制着古近纪断陷的分布和演化 # 在 伸展构造变 形 基 础 上 叠 加 了 % 条 北 北 东 向 " 北 东 向 右 旋 走 滑 断 裂 $ 带 %! 后 者 及 其 伴 生 构 造 组 成 盆 地 中 的 呈 带 状 展 布的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 # 伸展构造是一种 ) 水平层状的 * 薄皮构造 # 正断层向深部收敛或终止于中地壳内的拆离断 层面上 # 走滑构造是一种 ) 垂直带状的 * 厚皮构造 # 浅层的走滑断层以多种方式并入到深断裂带中 # 这两种构造系统 是盆地区新生代时期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作用机制的具体表现 # 关 键 词 & 裂陷盆地 ( 伸展构造 ( 走滑构造 ( 渤海湾 文献标识码 &6 文章编号 &"555+%,(. $055& %5"+55"(+5/ 中图分类号 !"#$%&’
断层分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断层分类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c61cf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d.png)
断层分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按照断层平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1. 正断层:也称拉张断层,是地壳拉张运动的结果,地层在断层上方相对下沉,地壳向两侧平移,形成伸展地貌。
2. 逆断层:也称压缩断层,是地壳挤压作用的结果,地层在断层上方相对抬升,地壳向两侧挤压,形成挤压地貌。
3. 左行断层、右行断层:根据断裂带的滑动方向,断层可以分为左行断层和右行断层。
左行断层是指断层左侧相对右侧向前移动,右行断层则相反。
这是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类,也对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按照形成原因和性质可以分为:1. 构造断层: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拉张断层、挤压断层、走滑断层等。
构造断层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常见于活动带附近,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区域。
2. 热液断层:是由热液活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热液通过断层裂缝渗透到地表,形成矿物化和岩浆活动。
热液断层对于矿产资源的成矿作用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3. 沉积断层:是沉积层的断裂带,由地质作用引起地层断裂和错动,对地层的连续性和地层中蕴藏的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4. 次生断层:是在地质构造活动停止后形成的,通常是由地壳应力的重新分布和调整引起的,对地壳的形变和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按照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1. 主要断层:指大规模、长短不一、错动位移大、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影响明显的断层,通常是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2. 次要断层:指规模较小,错动位移不大,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断层,通常是构造运动的次要表现。
三、按照地质地貌特征可以分为:1. 地表裸露的断层:经过地表侵蚀后形成的露头或陡坎状的地表形貌,反映了断层的错动和地表地貌的变化。
2. 隐蔽的断层:在地表没有明显的露头和地貌特征,需要通过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才能发现。
四、按照构造层位可以分为:1. 基底断层:位于地壳最下部、与地幔相邻的地壳基底边界上的断层,是地壳最重要的地质界面之一。
构造地质学—— 断层
![构造地质学—— 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1bf74da9804d2b160a4ec0d3.png)
第十章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一、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ault surface or plane)空间位置,由走倾向、倾角定之◆断层线(fault line)◆断层带(fault zone)◆断盘:上盘(hanging wall),上升盘(upthrow),下盘(foot wall),下降盘(downthrow)二、位移(desplacement)直移运动、旋转运动(一)滑距(slip)以相应点为参照系,两个时应点间的真正位移称为总滑距(net desplacement)(ab)1、滑距(strike slip)(ac)2、倾斜滑距(dip slip)(cb)3、水平滑距(horizontal slip)(am)(二)断距(sepration)两对应层之距离1、垂直被错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1)地层断距(stratigraphic slip)(ho)(2)铅直地层断距(vraticed stratigraphi slip)(hg)(3)水平断距(horizontal slip)(hf)2、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除铅直地层断距相等外,其余均大于前者,故称视断距。
§2断层分类一、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一)根据断层与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二)根据断层与褶皱枢纽走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关系分: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1、正断层(Normal Fault)2、逆断层(Revers Fault)●原地岩块(系统)(Autochthon)●外来岩块(系统)(Allochthon)●逆冲岩席(片)(Thrust Sheet)●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Nappe)●构造窗(Fenestlla or Window)●飞来峰(Klippe)(pl.)3、平移断层(transcurrent)●左行平移(left faults)●右行平移(right faults)●斜交断层走向滑动的断层,组合命名4、枢纽断层(hinge fault)§3断层各论一、伸展构造类型(extensional structure)正断层、组合型式:(一)地堑和地垒(graben horst)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走向基本一致正断层之间为下降盘,巨型者即为裂谷(rift);地垒与地堑正好相反。
盆地分析(6)伸展盆地-变换构造带
![盆地分析(6)伸展盆地-变换构造带](https://img.taocdn.com/s3/m/7fec1804ba1aa8114431d944.png)
Rosendahl(1987)认识到,调节带的几何学特征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两个正断层组之间叠覆的程度。在叠覆的相对倾斜的正断层组之 间的背斜隆起带被称为“低地势调节带” (low-relief accommodation zones)。使用“低地势”这个术语是因为,东非裂 谷中这些带的绝大部分都沉没在大型盆地之中。相背倾斜的正断层 组的叠覆部分之间相对未沉降的地区被Rosendahl等(1986)称为“盆 内脊”(interbasinal ridges),而被Reynolds(1984)和Rosendahl(1987) 称为“高地势调节带”(high-relief accommondation zones)。
本人认为,可将“构造分段作用” (segmentation) 和 “变换构造”(transition structure) 作为含义最广的两 个对应概念来理解。 前者指造成区域或局部构造发生分段的一种构造作 用型式,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它具有动力学或运动 学的含义; 后者主要指分段作用形成的结果或表现型式即变换 构造,具有几何学的含义。
Larsen(1988)、Peacock和Sanderson(1994)提出了转换斜 坡(relay ramps)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构造特征 表现为:发育于两条同向倾斜的正断层的叠覆部位,是联结一 条逐渐终止的正断层的上盘与另一条逐渐终止的正断层的下盘 之间的斜坡构造,并有效地传递两个雁行排列的同向正断层之 间的应变。类似的构造也被称为断层桥(Ramsay和Huber,1987)。
J.E.Faulds(1998)提出了伸展构造的“分段作用” (segmentation)的概念;讨论了“调节带”和“传递带” 的概念及其在伸展区的“构造分段”中的作用
他指出,伸展区带的分段作用(segmentation)是由单条断层 上或断层系上位移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 单条断层上的位移在断层的中段附近达到最大,而向两端 逐渐减弱(图1)。一条正断层的总体长度大体上与垂向位移量成 比例。单条正断层或一组断层在各种不连续的地方终止 。 如转换斜坡(relay ramps)联结一条 断层的上盘与另一条断层的下盘, 并有效地传递两个雁行排列的同 向正断层之间的应变。在这些不 连续地段中位移量和断层倾向的 变化产生了伸展地块的分段作用, 它们最终导致各单个盆地的产生 和下盘的抬升(图1B和1C)。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abdb78671fe910ef12df8df.png)
绪论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型构造。
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中: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什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升降构造: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
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的变质岩等岩石。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
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构造新生的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一套在方位、几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一部分或全部卷入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一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第13章 区域构造
![第13章 区域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585365c608a1284ac8504380.png)
四、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 花状构造 层系中又一种特征 性构造。剖面中一 条走滑断层自下而 成花状散开称为花 状构造,花状构造 包括正、负花状构 造。正花状构造: 收敛性(压扭); 负花状构造:离散 性(张扭)。
五、转换断层
转 换 断 层 ( Transfer fault ) 是 1965 年 J.Wilson提出的不同于走滑断层的新型断层, 他定义为大型平移断层,其终端是一些其他 类型的构造,如中脊、海沟或三联结合点。 另一种解释是:为一种平错动,在两端突然 终止并改变为另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概念
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 逆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推覆 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 覆构造主要涉及两个基本参数, 即断层面倾角和推覆体位移距 离。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பைடு நூலகம்叠瓦式
2 背冲式
3 对冲式
4 楔状式
四、逆冲推覆构造几何结构
1 台阶式
2 双重逆冲构造(双冲构造)
锋带 挤压 反冲构造
外缘带 挤压 逆断层
两翼紧闭、 开阔、单挠 轴向直立 曲 定向明显 较明显 不明显 劈理逐渐降低 节理 塑性逐渐降低 脆性
六、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七、逆冲作用 与褶皱作用
八、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区别与对比
一、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 推覆 应力状态 收缩 变形体制 从根带→锋带,挤压 应变状态 A 直立,C 水平 要带产状 倾向后缘 构造组成样式 台阶式,倾向根带 地层组合 老盖新 褶皱 倒转平卧为主,倒转翼拉薄 二、逆冲推覆构造与剥离断层: 剥离断层 断层给合 正断层、地垒、地堑、盆岭 位移方向 上盘下滑,水平伸展 地层关系 地支缺失减薄 断层先发育 下盘糜棱岩为主,上盘碎裂为主 变质相带 变化迅速,具突变性 应力场 伸展
构造地质学10-15章复习题
![构造地质学10-15章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2fed0cbb68a98271fefadf.png)
一、选择题1.按照节理成因分类,节理可以分为和。
A.张节理,剪节理B.走向节理,倾向节理C.纵节理,横节理D.在实际的观察中,剪节理的剪裂角通常E.大于45°F.小于45°G.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2.确定节理的分期一般依据节理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期节理关系。
A.强度,密度B.间距,范围C.交切,配套3.雁列脉中单脉的形态变化很大,主要有平直型和“S”型两类,其中平直型属于A.剪裂节理B.张裂节理C.无法断定4.雁裂角的大小对分析节理的力学性质很有意义,其中雁裂角有两组高峰值,分别为:A.15°和75°B.45°和15°C.45°和10°5.导致形成缝合线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A.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C.压溶作用6.发育范围广、规模大、间距宽、延伸长、可切穿不同岩层的节理通常是。
A. 剪节理B. 张节理C.区域性节理7.根据节理排列、组合的规律程度,区域性节理可分为A.主节理和次节理B.主节理和负节理C.系统性节理和非系统性节理断层概论一、选择题1.断层是地质体中沿着破裂面发生的断裂构造。
A.少量位移B.明显位移C.位移量没有限定2.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线的几何形态A.可能是一直线或是一条曲线B.可能是一条闭合的圆或曲线C.A和B均正确3.已知,两个断块的总滑距是500m,断层擦痕的侧伏角为30°,则其侧滑距为A.250m D.以上全错4.已知条件同上题,则其走向滑距为A.250m D.以上全错5.按照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 走向,倾向,斜向B. 纵,横,斜C. 正,逆,平移6.按照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可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 走向,倾向,斜向B. 纵,横,斜C. 正,逆,平移7.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断层。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4d838de201f69e314232941d.png)
右行右阶-拉伸、 右行左阶-挤压、
拉分盆地
断块隆起,pop up
自 行 分 析 转 弯 处 的 应 力 状 态
思考转弯处应力 状态和相应构造 类型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三)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1):以小角度相交 且滑向相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条走滑断层一 致滑向楔尖引起挤压隆升;一致背离楔尖滑动, 则引起拉伸断陷。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走滑与块体旋转
•常伴生由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等构造;
•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断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 地形仍保持直线型,航、卫片上显示清楚。
走滑断层的阶式(一) 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
左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拉 伸区域
右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挤 压区域
走滑造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 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动。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 大型走滑断层相当普遍,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 有主要意义。
基本特点
•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 以微笑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 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构成发辫式;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2):两条相交且滑 向相同的走滑断层,聚敛者(压剪)引起挤压、隆 升,离散者(张剪)引起拉伸、沉降。
离散
聚敛
拉分盆地(一)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走 滑断层系中拉 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B.C. Burchfiel 1966 圣安德列斯走 滑断层控制的 死谷盆地时提 出,后来建立 了相应模式。
走滑断层的阶式(二) 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
第十讲 伸展构造、走滑断层(三)
![第十讲 伸展构造、走滑断层(三)](https://img.taocdn.com/s3/m/7ed8117f1711cc7931b716d1.png)
(二)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构造
1-雁列式走滑断层重叠区构造
A-重叠区受挤压而形成次级褶皱和逆冲断层;B-重叠区受拉伸 而形成次级正断层和沉积盆地。
2-主断层面弯曲产生的构造
在主断层面弯曲的情况下,沿断层的局部剪切位移,产生 局部挤压与拉张。形成挤压脊和拉分盆地。
3-两条走滑断层相交切引起的构造
当走向不同且滑向相反的两条走滑断层相互交切时,形 成平面上的楔形岩块。若楔形岩块向楔顶滑动则引起挤压, 并使楔形岩块隆起;若楔形岩块离开楔顶方向滑动则引起拉 伸。
)、变质核杂岩 (4)、变质核杂岩 )、
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Cordillera 造山带时发现 的一种特殊构造单元,并提出变质核杂岩的 概念,80年代以来研究甚广,并掀起大陆伸 展构造研究的高潮。
• 变质核杂岩
–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 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 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 核杂岩。
挤压上升 拉伸下降
(4)走滑断层伴生的褶皱
• 雁列式褶皱
–褶轴小角度交于断层 –远离断层逐渐消失 –产于断层一侧或二侧, 或带内
1 2 3 4 5 N
思考、 思考、讨论题
1-拆离断层及特征 拆离断层及特征 2-裂谷的基本特征 裂谷的基本特征 3-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4-走滑断层的特征。 走滑断层的特征。 走滑断层的特征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所伴生的破裂构造。 绘图说明走滑断层所伴生的破裂构造。 绘图说明走滑断层所伴生的破裂构造
二、伸展构造 (extensional tecto• 以正滑断层、剪切带和拆离断层为主要滑动系 统形成的构造型式,包括: (1)地垒—地堑(Horst and Graben)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35786626482fb4daa58d4b2d.png)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绪论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一)开裂环境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二)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山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角盆地5、走滑横向盆地等(四)重力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
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
伸展与重力滑动构造3
![伸展与重力滑动构造3](https://img.taocdn.com/s3/m/a52a12ceda38376baf1fae48.png)
伸展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的分带
重力滑动构造总体结构特点
后缘至前缘:拉伸剪切挤压 平面上,后缘断裂成弧形,弧顶指后方;
盆岭区特点提出,指的是伸展构造区平缓 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其下往往伴以变质核 杂岩体 变质核杂岩:以剥离断层为界的古老穹隆 状片麻岩
伸展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剥离断层与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
7.2.3.1
剥离断层结构
上剥离盘-浅层次正断层组合 下剥离盘-变质核杂岩 盖层中常见顺层滑脱,导致地层减薄,缺失 剥离断层带宽且厚,断层岩序列可出现穿插叠覆 剥离断层发育时间长,常与区域隆起/伸展同时, 且不限于同一层位或接触带
箕状构造
半地堑,不对称
盆岭构造
掀斜构造、阶梯状断层、 地堑和地垒共同构成的 构造-地貌单元
伸展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类型
7.2.1.2阶梯状断层,箕状、盆岭构造
阶梯状断层
多条断层组合成阶梯状, 断层面呈平面状或弧形 (旋转)
箕状构造
半地堑,不对称
盆岭构造
掀斜构造、阶梯状断层、 地堑和地垒共同构成的 构造-地貌单元
负重力异常,或负背景上的正异常 负磁异常 裂谷边界平行于重力梯度带(及磁异常带) 热流高
伸展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类型
7.2.1.4
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
裂
谷
活跃的火山活动带 火山岩组合 大陆溢流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体 双峰系列(Bi-model)火山岩:拉斑玄武岩-流纹岩,
走滑构造
![走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b9741c31f111f18583d05ad6.png)
构造演化(图5-10)。当印度和亚洲大 陆碰撞并挤入时,第一期(距今50~20 Ma)东南亚块体被挤出800~1000 km, 南海也随红河断裂左旋活动而张开。第 二期时(距今20~10Ma)使华南地块包 括西藏沿着阿尔金-甘肃-渭河断层向 东移动达几百公里。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胶莱盆地是一个白垩纪
走滑拉分盆地,其发展受郯 -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和 五莲-荣城断裂带右行走滑 活动的控制。在挤压分力作 用下,两条走滑断裂带间的 楔形断块向NE伸展和逃逸, 胶北地块向NE方向移动形成 走滑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 白垩纪末,随着郯-庐断裂 带转变为右行走滑活动,地 块隆起,结束了走滑盆地演 化历史。
亚 丁 湾 拉 分 盆 地
中国的走滑拉分盆地
l)与郯一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其山东沂沐断裂段 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 km左右变为两条。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 ,构成了以郯-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 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在中生代早期,可能
断层分类1
![断层分类1](https://img.taocdn.com/s3/m/290b976cce2f0066f53322b8.png)
劈理化
2.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叠瓦式逆断层
一组逆断层上陡下 缓,向下常汇合成一条 主干断层。
背冲式逆断层
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 的逆断层,自一个中心分 别向相反的方向逆冲。
第二节 断层分类
一、正断层
沿断层面相对地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一些倾角十分平缓的大型正断层,如断层面上陡下缓、呈 凹面向上的弧形断层或犁式断层,常常是区域伸展和重力滑动 作用的产物。称为伸展断层(伸展构造)或重力滑动构造。
1.正断层的一般特点
1)断层面一般较陡,大多在450以上,以600-700最为常 见;但大型正断层的向地下深处常常变缓。
5)块断型断层 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
互切割构成方格状或菱形断块,如我 国西北的一些大型菱形盆地(柴达 木、塔里木等)。
也有一些大型菱形盆地是正断 层、平移断层共同控制的(如右 图)。这样的大型菱形盆地称为拉分 盆地。
3.正断层发育的地质背景
主要发育在构造变动轻微地区,由区域性伸展作用所导 致。
❖ 剪切带内的新生面理一般呈S型(常用S或SS表示),也常见 平行剪切带界面的面理(常用C或SC表示),2种面理共同构 成S-C结构。 面理的发育程度和岩石的变形程度由两侧向中心逐渐增强;
❖ 剪切带中的矿物组分和粒度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复习题
❖ 正断层、逆断层的主要组合型式。 ❖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一般特点? ❖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发育的主要地质背景。 ❖ 名词解释:韧性断层、构造窗、飞来峰、推覆构
如果是在一大片原地岩块上残留一小片外来岩块,称飞来 峰。
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断层的运动学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2fbe77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b.png)
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断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在地质运动中发生了断裂和错动,形成了
断层面。
断层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构造之一,其运动学类型主要有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一、正断层
正断层是指在地质运动中,岩石块体沿着断层面的相对上下移动方向,上块体相对于下块体上升的一种构造形态。
正断层主要出现在拉张应
力作用下,当地壳受到拉张应力时,会发生伸展变形,导致岩石块体
沿着垂直于拉张方向的裂隙向两侧错动,并形成正断层。
二、逆断层
逆断层是指在地质运动中,岩石块体沿着断层面的相对上下移动方向,上块体相对于下块体下降的一种构造形态。
逆断层主要出现在挤压应
力作用下,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当地壳受到挤压应力时,会发生压缩
变形,导致岩石块体沿着垂直于挤压方向的裂隙向两侧错动,并形成
逆断层。
三、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是指在地质运动中,岩石块体沿着断层面的相对左右移动方向,形成一种构造形态。
走滑断层主要出现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在剪
切应力作用下,当地壳受到剪切应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导致岩石
块体沿着垂直于剪切方向的裂隙向两侧错动,并形成走滑断层。
总之,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三种构造形态。
它们的产生与地质运动中的不同应力类型有关,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于认识地球表面构造演化规律、预测和防范地
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伸展构造背景下珠三坳陷南断裂走滑变形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伸展构造背景下珠三坳陷南断裂走滑变形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888a4dbe1e650e52ea999d.png)
起 进行 长距 离运 移 。 3 )南断 裂西 段 始 新 统 文 昌组烃 源 岩层 段 的挤
压抬升 , 改 变 了传统 断 陷 湖 盆 陡坡 带 油 气运 聚分 配 模式 。一 方面 , 文 昌组 烃 源 岩 地层 倾 向与 南 断裂 倾 向相 同 , 有利 于文 昌组 烃 源 岩 生成 的油 气 在 陡坡 带 运聚 ; 另一 方 面 , 从 油 气运 移 分 隔 槽 考虑 , 文 昌组 烃
特征 , 形成 了众 多古 近系 ( 断) 背 斜构 造 圈闭 , 且 恩平
组“ 挤 压褶 皱一 下 沉 小坑 ” 古 构 造 控 制 了 其 上覆 的珠
式 断裂体系和雁列式褶皱与下沉“ 小坑” 相 间 Nhomakorabea特征。
2 )在 动力学 机制 上 , 早渐新世( 3 5 Ma ) 以 来南
断裂 的伸展一 右 旋 走 滑 变形 受 控 于 顺 时 针 转 变 的 区
域伸 展构造 应力 场及 始新世 先存 南断 裂走 向 , 即“ 伸
展主 控 、 走 滑 从属 ” 。渐 新世 一早 中新 世 , 南 断 裂 伸
3 6 7 — 3 71 .
陷北 部迁 移 , 扩 大 了烃源 岩对 陡坡带 的贡献 , 在 该 区 发现 了 W1 9 — 1油 田 , 并且 含油 范 围随 着勘 探 开发 进
程 的深入 而不 断扩 大 , 该 油 田已成 为 目前 南 断裂 带 探 明原油储 量 最大 的油 田。 4 )伸展一 走 滑作 用造 成南 断裂 下 降盘 渐 新统 恩 平组 和珠海 组 呈 现 “ 挤 压 褶 皱一 下沉小坑” 相 间构 造
展一 走滑 断裂 体 系 受 控 于南 一北 向 区域 最 小 主 压 应
断裂构造的分类
![断裂构造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9331e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2.png)
断裂构造的分类断裂构造是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层断裂和变形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走滑断裂和复式断裂。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四种类型的断裂构造。
正断裂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两个岩块沿着断层面相对移动,其中上盘岩块相对于下盘岩块向上位移,形成的断裂构造。
正断裂常伴随着地壳的拉伸和扩张,是一种典型的伸展断裂。
正断裂在构造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正断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陆和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圈断裂和变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逆断裂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两个岩块沿着断层面相对移动,其中上盘岩块相对于下盘岩块向下位移,形成的断裂构造。
逆断裂常伴随着地壳的挤压和收缩,是一种典型的挤压断裂。
逆断裂在构造地质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造山带和地震带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
逆断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陆和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圈断裂和变形的重要方式之一。
走滑断裂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两个岩块沿着断层面相对水平移动,形成的断裂构造。
走滑断裂常伴随着地壳的水平剪切,是一种典型的剪切断裂。
走滑断裂在构造地质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板块边界和断层带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
走滑断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陆和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圈断裂和变形的重要方式之一。
复式断裂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不同方向的断层构造同时存在,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
复式断裂常伴随着地壳的多向变形,是一种复杂的构造形式。
复式断裂在构造地质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壳变形和岩石圈运动的复杂结果之一。
复式断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陆和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上岩石圈断裂和变形的重要方式之一。
断裂构造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走滑断裂和复式断裂。
正断裂和逆断裂是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的结果,走滑断裂是地壳的水平剪切的结果,而复式断裂是多种断层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f6a22b1702020740be1e9b92.png)
本节要点
走滑断层的基本特征
• 几何学 • 伴生褶皱
走滑断层应力状态和相关变形
• 应力应变场图解 • 断层弯曲、交切、端部的应力应变场
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花状构造:正/负花状构造特征和应力状态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异同
思考、讨论题
走滑断层带内部应力 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构 造类型及其方位的解 释可否用于对伸展构 造、逆冲推覆构造等 其它类型断层带的研 究?
---------------+++++ +++++ +++++
3.与走滑断层有关的构造和相关问题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离散性/收敛性走滑断层作用
3.1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
定义:走滑断层系中拉伸作用形成的断陷盆地
B.C.Burchfiel 基于圣安德列斯断层控制的死谷 盆地的研究首次提出 拉分盆地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走滑断层系和相 关构造基础理论研究,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勘 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断层两侧地层递进式错移,愈老愈远
Duplex of Iguatu Strike-Slip Shear Zone, Brazil (from A.Vauches, 1996)
1.2 右旋走滑断层
Right lateral clockwise
左旋走滑断层 Left lateral anti-clockwise
断层交切引起的挤压、拉张
up
down
《油区构造解析》第四章-走滑构造
![《油区构造解析》第四章-走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3628c828a76e58fafbb00303.png)
三、薄皮走滑断层
通常与薄皮收缩构造、薄皮伸展构造共生
四、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中的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一起 发生走滑构造变形。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并不意味着主干走滑断层一定 要从盖层岩层切入到基底岩层中。通常盆地基底岩 层中发育主干走滑断层,主干走滑断层可以向上直 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可以在基底顶面或盖层岩 层内部尖灭。 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之间也可以产生滑脱,但是这 种滑脱并为破坏基底与盖层在走滑构造变形方面的 统一性。
走滑断层的位移方向
位移矢量向左的断层称为右旋走滑断层(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right-slip fault)或右旋平移 断层(dextre),位移矢量向右的断层称为左旋走滑 断层(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left-slip fault)或 左旋平移断层(senestre)
五、走滑构造的演化趋势
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宽度在走滑构造演化过程中也会发 生变化。 基底走滑断层发育早期,盖层发育较宽的雁列褶皱带。 随着走滑位移量的增大,盖层雁列褶皱宽度加大并在 递进变形过程中出现各种次级破裂。
走滑递进变形使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走滑断层连接起 来之后,盖层的走滑变形带的宽度又变窄,走滑位移 相对集中在贯穿基底与盖层的主干走滑断层上。
剖面标志
花状构造 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 剖面上的地层不连续现象
平面标志
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 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斜列的盖层褶皱
网状走滑断层系统
走滑断层依次发展和形成和网状断层:H-高断 块;L-低断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走滑断层的特征 1、主要特点 ①、走滑断层包括一系列与主干断裂平行或以微小 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伸不远,各 级断层分叉交织,常构成发辫状。 ②、常伴有雁列式褶皱、断裂、断块隆起和断陷盆 地等构造。 ③、断层两侧的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愈老、依距愈大。 ④、断层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地形 亦然。
如一套迭瓦状逆冲断层体系(imbricate thrust system)向上没有联结成顶板逆冲断层,这种迭瓦 状构造称之为迭瓦扇(imbricate fan)。 在双重构造和迭瓦扇中,次级迭瓦状逆冲断层与主干 断层或底板逆冲断层的交点称之为断叉点或断叉线 (brach line);次级迭瓦状逆冲断层的前缘称之为 断端线或断尖线(tip line)。
二、伸展构造类型 1、地堑和地垒 (1)、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 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 降盘。巨型的地堑系为裂谷。确 切的讲,大型地堑的边界断层往 往为多条,即由数条产状相近的 正断层构成一个倾斜的阶梯式断 层系列。 (2)、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 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 升盘。
第九节 走滑断层
一、基本概念 走滑断层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指大型平移断层,断 层两盘顺直立的断层面作相对的水平滑动。人类认识 走滑断层要晚于正断层和逆断层。19世纪初,地质学 家就认识了正断层和逆断层,而走滑断层到20世纪初 才被人们认识。其原因如下有三个: ①、作为研究断层位移的参考面(线),在走滑断层 中相对较少; ②、走滑断层产状陡立,不易与正断层区分; ③、走滑断层的结构较为复杂,查明断层的性质较为 困难。
六、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系中的一种 特征性构造,其在剖面上为一条走滑 断层自下而上呈花状撒开,称之为花 状构造。 根据花状构造的结构和力学性质,可 将花状构造如下两种。 1、正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是收敛型走滑断层派 生的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 其表现为一条陡立的走滑断层向上分 叉撒开,成逆断层组成的背冲构造, 断层面下陡上缓,凸面向上,被切断 地层多组成背形,但不具弯滑性质。
二、走滑断层的类型(据A.G.Sylvster,1988简化) 1、转换断层(trasform fault) 是一种切穿岩石圈,并协调板块间运动的断层(Wilson, 1965)。如右图所示,由于洋中脊本身向两侧在扩张,因而在 断层两侧被洋中脊限制部分的实际运动方向正好与洋中脊所表现 的错动方向相反。 由于转换断层是协调板块间相互运动的断层,故它的规模往往较 大,断层切割深度达上地幔。 2、平移断层(transcurrent fault) 一般发育深度限于地壳内部。 3、撕裂断层(tear fault) 此种断层仅限于逆冲推覆构造的外来系统中或外来系统的边界上, 它是由于外来岩席内或外来岩席与相邻构造单元之间的差异性走 滑作用所至。撕裂断层横切变形岩石的走向延伸,故亦被称之为 平移断层或平推断层。早在1919年Heim就发现在侏罗山的许多 褶皱推覆带内就有这种断层存在。Mandle(1981)指出:一 个逆冲席体在其前端和尾端往往以逆冲断层为界,而在横向上则 被撕裂断层所错开。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逆冲推覆构造一般构成双重构造和迭瓦 扇,在一次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各条逆冲 断层和各个推覆体,都是顺序发展的。 褶皱造山带前陆中的逆冲推覆构造,总 是自造山带或腹陆向前陆运移,其中各 条逆冲断层和各个推覆体的扩展,有两 种可能的方式,即前展式和后展式。 1、前展式:又称为背驮式 (piggyback propagation),在 前展式逆冲断层中,每一条新的逆冲断 层发育在先存逆冲断层的下面,各逆冲 岩席依次向逆冲方向或前陆方向扩展, 并增生在前进中的逆冲岩席前锋。
(4)、楔冲式 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 断层和一套正断层共 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楔 状冲断体,一般产于 盆地中或两盆地间, 如江苏的花山煤矿即 如此。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1、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式 由长而平的断坪(flat)与联结其间的短而陡 的断坡(ramp)构成台阶状逆冲断层。断坪 往往顺层发育,往往发育于相对较为软弱的物 性层中,而断坡则通常切层发育,往往发育于 相对较为强硬的物性层中。
2、阶梯状断层、箕状断层和盆岭构造 (1)、阶梯状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 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剖面上形象地构成阶梯式。 阶梯状断层又可进一步分为同向断层组和反向断层组。
(2)、箕状断层 如地堑中一 侧断层发育 ,而另一侧 不发育,往 往会形成一 侧由主干断 层控制的不 对称构造, 称之为半地 堑或箕状构 造。
2、后展式:又称为上迭式(overstep propagation),在后展式逆冲断层中, 每一条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逆冲断层 的上面,各逆冲岩席依次向逆冲来源方向 或腹地方向扩展,并增生在前进中的逆冲 岩席的后缘。
前展式和后展式逆冲断层中各逆冲 断层的新老关系为: piggyback propagation:位 置最高或最后缘的逆冲断层最先形 成。 overstep propagation:位置 最高或最后缘的逆冲断层最后形成。
第八节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 套具有特色的构造系统,其构造应力场的三个主 应力轴的方向为,σ1直立,σ3和σ2水平,σ2与断 层走向平行。 一、薄皮构造观与正断层的观念改变 从简单剪切到纯剪谈正断层的产状变化,即 原理论上认为正断层多为高角度断层,引入单剪 后,合理地解释了地壳上广泛分布的低角度正断 层。举例说明;如美国的盆岭地区和我国的苏北 油田等。
2、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样式 (1)、单冲式或迭瓦式 单冲式逆冲断层是指一个产状相近,并向一个方向逆冲的若干逆冲 断层。常构成迭瓦状逆冲断层体系(imbricate thrust system)。迭瓦状逆冲断层指的是一系列产状一致、间距和规模 相同的逆冲断层的组合,组成迭瓦状构造的逆冲断层的倾角一般上 陡下缓,并向下归并在一条底板逆冲断层上,这些逆冲断层在剖面 上构成向下收敛、向上撒开的扇形,故又称之为迭瓦扇(见图)。
3、冲断褶隆(culmination) 冲断褶隆(culmination)是指逆冲作用形成的穹 状隆起构造。常见于逆冲岩席经断坡爬升至上一滑动 面于断坡上形成的背斜式构造。一般成顶部宽平的背 斜式箱状构造和穹状背斜。
4、反冲断层(backthrust) 在向一定方向逆冲的逆冲断层系中,常常出现与总体逆冲方向 相反的逆冲断层,这种反向逆冲断层称之为反冲断层。反冲逆冲断 层主要发育于逆冲断层的前锋部位;在应变较弱的断坪上也可发育 反冲断层。 冲起构造(pop up):在逆冲断层中,反冲断层与同时形成的逆 冲断层所围限的部位,往往因强烈挤压而上冲,形成变形强烈的隆 起构造,即冲起构造(见图)。冲起构造与底辟或穿刺构造相似。 冲起构造常常表现为断层切割岩层扭曲的背斜形式。
2、双重构造(duplex) duplex一词由Dalstrom(1970)提出,指的是由顶板逆冲断层、 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一套迭瓦状逆冲断层或断夹块(horse) 组合而成的构造。 ①、顶板逆冲断层(Roof thrust):双重构造中的次级迭瓦状 逆冲断层向上趋近并相互联结而构成统一的一条顶板逆冲断层,之 所以称之为顶板逆冲断层,是因为它位于次级迭瓦状逆冲断层的顶 部。②、底板逆冲断层(Floor thrust):与顶板逆冲断层相反, 底板逆冲断层则由duplex中的次级逆冲断层向下趋近并连接起来 构成统一的一条逆冲断层,之所以称之为底板逆冲断层,是因为它 位于次级迭瓦状逆冲断层的底部。 ③、断夹块(Horse):被次级迭瓦状逆冲断层所围限的部分称之 为断夹块(又成为马石)。
(2)、背冲式 背冲式逆冲断层指的是自一 个构造单元的两侧分别向外 缘逆冲的两套迭瓦状逆冲断 层构成背冲式,背冲式逆冲 断层中的两套倾向相反的迭 瓦状逆冲断层是在统一的构 造应力场中形成的,大型的 背冲式构造往往与造山带的 复背斜共生。
(3)、对冲式 对冲式逆冲断层指 的是两套迭瓦状逆 冲断层对着一个中 心逆冲,这种逆冲 断层常与盆地伴生, 如江西的萍乐盆地。
2、左阶式和右阶式 根据平移断层两盘的运动方 向,可进一步将其分为右行 走滑与左行走滑两种类型。 此外,根据雁列式断层的相 互排列和部分迭覆关系,可 将走滑断层分为左阶式和右 阶式两种。左阶式指的是个 次级断层顺断层走向观察依 次向左错列;右阶式指的是 各次级断层顺走向观察依次 向右错列。
3、离散型走滑断层与收敛型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往往具有双重力学性质,在剪切 运动为主的走滑断层中,常有具有拉张和 挤压特征,表现出张剪(扭)性和压剪 (扭)性。具有张剪(扭)性特征的走滑 断层称之为离散型走滑断层,而具有压剪 (扭)性特征的走滑断层称之为收敛型走 滑断层。
五、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 指走滑断层中因拉伸作用而形成的断陷盆 地,由Burchfiel(1966)提出(圣.安 德烈斯断层)。 拉分盆地的几何特点 ①、形状多为菱形,曾被称之为菱形断陷 盆地。 ②、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 正断层。 ③、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的拉分 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走滑断层控制的 拉分盆地为“Z”字型。 ④、根据统计,世界上拉分盆地的长宽比 约为3。
四、走滑断层的样式 1、单条式 单条式走滑断层由一条主干断层和若干条次级断层组成,次 级断层与主干断层以小角度相交或平行产出。 2、平行式 平行式走滑断层由两条或更多条断层平行并列而成,如撕裂 断层。 3、雁列式 雁列式走滑断层由数条相互平行并依次斜向错开排列的走滑 断层构成斜列式。 4、菱格式(棋盘格式) 主要由两组反向滑动的走滑断层相互交切而构成棋盘格式或 菱形网络。
三、重力滑动构造 1、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由如下4部分组成: ①、下伏系统(原地系统); ②、润滑层(通常为软弱层); ③、滑动面; ④、滑动系统(上覆系统)。 2、重力滑动构造的分带 ①、后缘拉伸带 常形成倾向与滑动方向一致的正断层,地堑与地垒及大量的张节理 和角砾岩等。 ②、中部滑动带 主滑面隐伏在其下,滑动系统中的褶皱及伴生构造呈定向性。 ③、外缘挤压带 形成复杂的紧闭倒转乃至平卧褶皱和迭瓦状逆冲断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