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红裙子推荐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我国歌剧、舞剧的发展情况,对歌剧音乐民族化有清醒的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1 歌剧音乐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
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
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
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
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
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
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
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作品欣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选曲《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李季原诗的基本情节、构思与词句,并采用了西洋歌剧的艺术结构,把民族音乐语言同西洋歌剧中宣叙调手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第一幕后的王贵与李香香的二重唱以“信天游”风格为基础,作变化发展,音乐优美动人,表现了二人炽热、忠贞的感情。
不仅如此,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音乐吸收了秦腔等戏曲中表现反派角色的手法,使崔二爷的形象可憎可恨。
序歌采用管弦乐、独唱、合唱、重唱的综合手法,使全剧的音乐绚丽多彩,感人至深。
新中国史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第一讲导言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近代,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科学名词。
在世界史中,从欧美国家来说,近代时期是指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标志着西欧各国近代史开端的,是这些国家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1840年进入近代的时候,不是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由于外来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才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社会。
所以,对中国来说,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开始步出中世纪,开始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一十年,所不同的只是以1919年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时期,所以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到1949年止,1840年到1919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期。
1.性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几乎成为共识。
“半殖民地”这一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争》,首次提出中国为半殖民地国家;1916年以后又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阐述: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不仅有殖民地占有国、有殖民地,还有各种附属国,其中包括“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的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等。
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分析德国1848年革命前的状况,是“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专制的压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革命性质: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富裕(目标)。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18略。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让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强迫请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1845年,英国租的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23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清帝退位诏书
24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 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 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 黑暗的深渊,“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 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 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28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阅读文献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 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4.《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 领》(1906年4月28日)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6.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 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本主义得到 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 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 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 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 文化,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现代部分)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重要历史概念1.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中国近代各阶级(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5)小资产阶级(6)农民阶级二、近代史基本逻辑链条1.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逐步丧失主权、人民负担加重3.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4.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5.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7.保守势力的镇压-维新运动的失败8.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挣扎9.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10.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的统治11.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开始12.北洋军阀的覆灭-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反革命行为13.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根据地建设14.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长征15.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6.第二次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7.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18.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希望19.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的开始20.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2.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3.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思修法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一、思想修养(一)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讲义: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讲中国近代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总特点:屈辱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学化、大众化、理性化、自由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备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需要从宏观来看:第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变动的背景、原因、变表和影响;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夹缝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抗体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四,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层面认识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 课程讲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参战方:英国和中国清朝导火线: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基本简介: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11月-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事件背景一.清廷闭关锁国:中国自古因自身历史条件自居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未开化之国,未对传统的范围外的国家民族有足够的了解。
明末清初以来,愈来愈多欧洲人东来中国发展贸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对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重视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1757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留广州作一口通商。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进一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批准两广总督提出的《防范外夷规条》,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外,更规定武器、米粮、硝磺、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不准出口。
蚕丝、绸缎也有出口数量规定。
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乾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
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60年,恢复公行,专办对外贸易,对外商严加限制,不准外商与官员直接接触,指定须由公行与外商联系,使公行成为外商与中国官府联系的中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上课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学生【教学课时】1学时【教学目的】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
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教学难点】“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一、为什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007年1月11日,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西方国家似乎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育中。
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一,如法国、美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实践”。
通过这些科目,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
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第五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27年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颁布《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侵华政策已基本形成,决定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并确立了把“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通常称为“华北事变”。
《秦土协定》的内容:(1)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2)解散排日机构;(3)处罚张北事件负责人;(4)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5)从日本招聘军事及政治顾问;(6)创援助日本特务机关的活动及军事设备的建立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八章教案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结束了国民党 统治时期长期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历史。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 的遗留任务,我们党还领导进行了“三大运 动”。即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 反革命的运动。“三反”、“五反”与思想文 化运动也相继开展。
第八章 为进步和发展奠基
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是近代已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 理想。
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的工业化应当选 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中国有没有可能走欧美式 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呢?
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 末、70年代初产生,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 只有20.08亿人民币(1952年币值),还不到“一五” 计划期间国家总投资额的1/38,重工业基础尤其薄 弱,没有建立起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 合作的道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在土地改革进行的同 时便已经开始。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制定的《关于农业 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 的地区试行。到1952年底,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 互助组,并建立了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 为农业互助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是考研政治中必须掌握的一大
重点,也是涉及国家历史和发展进程的重要
内容。
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更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国家状况和
未来发展趋势。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未仅仅是一次战争,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一次深
刻变革,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不过,
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民族
觉醒和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二、戊戌变法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次更为深刻的变革,它是中国朝代里一个有远见卓识而充满矛盾的尝试,它的失败也预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困难性和曲折性。
三、辛亥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树立了新型国家政府的基础,完成了中国千年帝制的结束,开启了民主革命新时代。
这个激动人心历史时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五四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制度相互激荡,引发了思想文化的
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今天。
五、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最黑暗的日子,中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献出了伟大的牺牲,它使国家和民族饱
经沧桑、苦难,也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毅力和
团结精神。
六、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这个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历史时刻结束了中国的千年封建朝代,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章上课讲义
• 其三,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 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 路”的任务。形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 中共中央。
•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 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 战争兴起的转折。
国民党政权的实质
• 它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的统治。
它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 资产阶级的统治
• 第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没有能够 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反而使外国垄断资 本不断深入中国,从而牢牢地控制了中国 的经济命脉。
• 第二,地主阶级所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活 动和土地关系中仍居统治地位。国民党政 权继续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承认中国 有土地问题,拒绝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 从而使中国广大农民处在了死亡线上。
• 革命家刘伯坚 (1895—1935) 1935年被捕后敌 人给他戴上了沉 重的手铐与脚镣 游街示众,刘伯 坚气宇轩昂写下 了《带镣行》等 不朽诗篇。
2.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与土地 革命
• 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八七会议的召开
八七会议的召开
• 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 第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 其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 国民党政权具有欺骗性:一是由于国民党 曾经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旗帜和大革 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由于帝国主 义列强一度对它做出过一两项表面上的让 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许取消领事 裁判权),一时使人认为他仍在维护民族 权利。
• 二是由于他在形式上暂时的统一了中国, 因此,这个政权曾经在一个时期之内,使 一些人尤其是民族工商业者产生过幻想, 以为中国可能由此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
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之教案课件下)ppt
当代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 治和社会发展。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系统、连贯地叙述事 实、论证概念、阐述规律,引 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历史事
件。
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 或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
案例法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 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帮 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特点。
03
难点三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梳理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包括与西方
列强、苏联、日本等国家的关系演变,需要理解国际政治格局对中国的
影响。
解决方法
方法一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 史概念和理论,例如通过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状况。
方法二
情境模拟法
教师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 生扮演历史人物或事件,亲身 体验历史情境,增强对历史的
感性认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 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 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网络教学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实 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
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展示
展示历史文物、图片等 实物资料,增强学生对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能力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以评 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教学 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 议。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定期反馈
在课堂、作业和考试后,及时向学生提供 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第一讲晚清史(1840-1894年)总体特征:清朝封建制度日益腐败;英法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列强炮舰打开晚清国门,对华商品输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统中国,晚清开始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先进分子开始探索自强之路;中国近(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政治:1、社会性质、政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外反动力量暂时和好,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清朝政局变动,汉族官僚地位有所上升;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八旗、绿营兵腐败,地方地主武装崛起,湘淮楚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一批汉族将领担任地方督抚;洋务运动诞生近代新式海军和军事工业;军事、国防近代化起步。
李鸿章在与左宗棠得海防陆防之争中取得优势,海军现代化率先起步。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订南、附、黄、望、天、北、瑷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国家主权,逐步半殖民地化;成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同时外交也开始近代化二、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产品化提高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机器工业,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思想、教育: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共鸣,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维新思想诞生;洋务派中体西用。
农民革命思想达到顶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开始近代化。
四、社会生活:近代城市化起步,社会生活开始现代化。
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城市崛起;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逐渐多元化: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西餐馆,面包房出现;租界出现西式住宅;第一条中国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铁路网奠定基本格局; 1872年洋务派成立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航运业起步;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 1882年电话传入,近代通讯也起步; 1872年申报1883《昭文新报》,近代传媒起步。
请用不同史观解读通商口岸、洋务运动第二讲晚清史(1894-1912年)总体特征: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世界体系形成最终形成;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德日崛起,两大军政集团形成;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清朝自我革新能力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并不断深化;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西学东渐、西风东渐逐步深入,中国近(现)代化向政治体制扩展、社会生活进一步现代化。
救亡图存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一、政治:1.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甲午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大大加深,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成为政治运动,维新派号召救亡图存,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激化、民教冲突严重,农民阶级发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列强侵华政策被迫“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清朝完全沦为列强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半殖民地半封建会确立并不断深化;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近代化,但皇族内阁、铁路国有进一步暴露其反动、腐败本质,清朝自我革新能力逐步丧失;立宪派离心、民主革命风起云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丰碑。
2、爱国军民救亡图存的斗争:黄海海战(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军、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军事:清朝陆军近代化深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成为清朝的重要掘墓力量;但革命派忽视自身军事建设。
4、外交:订马、辛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半殖民地社会加深、确立;门户开放,列强形成侵华同盟。
5、民族:现代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传入;梁启超、孙中山等少数先进分子的民族观开始从狭隘的汉族主体(如民族主义反清)转向广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五族共和);二、经济:洋务运动破产。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列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在华设厂开矿、设银行、修铁路、对清政治贷款。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三、思想:张蹇实业救国思潮;康梁严谭维新思潮,托古改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
义和团盲目排外思想。
章陈邹民主革命思潮,宣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共和;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四、社会生活:近代城市化、社会生活习俗进一步现代化:西餐成为时尚;报刊杂志众多: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习俗近代化:维新派发起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革命派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
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 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中国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 1896大清邮政局;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无线电报、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新青年》;1905年第一步电影《定军山》。
请用不同史观解读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三讲民国史(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1912——1927年)总体特征: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美日一度取得对华侵略优势;列强扶持北洋各派军阀,半殖民地化不断深化;十月革命、苏俄成立,世界政治潮流与现代化道路二元并立。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自由主义传播,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共诞生;中国近(现)代化向思想领域扩展,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
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兴起。
一、政治:1、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尊孔复古,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进行反袁斗争,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在列强扶持、操控之下,各派军阀混战不朽,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20年代的革命力量的共同目标。
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1年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方针。
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开始,革命力量大联合,1926年北伐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但蒋汪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2、外交:袁世凯基本承认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但九国公约重新形成列强的侵华同盟;北伐期间,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苏俄和共产国际支持中国革命、促成国共合作、援建黄埔军校,但也成为大革命后期中共右倾错误的重要因素。
3、军事:24年黄埔军校、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革命力量第一次成立自己的军队,但中共忽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二、经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诞生奠定经济、阶级基础。
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
一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三、思想:1、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主义思潮,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工人运动结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及中共革命纲领的关系)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村革命,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四、社会生活:服饰:中山装、改良旗袍。
公路修筑技术传入,汽车在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
20年代广播事业产生。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城市有轨电车出现;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新青年》杂志第四讲民国史(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总体特征: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关系紧张、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大战酝酿,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模式面临危机;苏联由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过渡,两个五年计划展示苏式现代化道路的欣欣向荣。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国共对峙,中国国内的也呈现两条现代化道路之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一致抗日。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逐步走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革命领导权逐步集中于毛泽东等洞悉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
一、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政权对峙,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1、1927年,中共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新军阀蒋桂阎冯征战不休。
红军趁机迅速壮大,从毛泽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十多个革命根据地,并粉碎国民党三次围,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苏区工农武装割据硕果累累,但白区党中央仍然照搬苏式道路,大搞城市暴动,损失惨重;上海临时党中央被迫迁入中央苏区,博古及其左倾错误取代毛泽东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成;国共从分裂对峙逐步走向联合抗日3、外交: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对列强倾销商品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二、经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