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 (一)课标要求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 •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 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建议: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 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
(二)教材架构 (三)考点点击 考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 (四)授课思路
• 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 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 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 异→四季、五带形成。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
•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 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宏观)
◆以地球为中心的环境
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微观) 与九大行星质量、体积、 运动的比较 地球自身
◆太阳系普通行星
◆太阳系特殊行星
存在生命的条件
行星际空间 恒星际空间
◆运用资料:九大行星数据、地球在太
阳系中位置图、地球自身条件等。
学习目标
• • • • • • •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5.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6.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7.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规律。 • 8.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 规律。 • 9.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 (二)教材架构 • (三)学点点击 • (四)授课思路
• 从太阳辐射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太阳辐射 的波谱特征、辐射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明确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从案例分 析入手,说明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 风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一)课标要求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对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 1.围绕课程目标决定内容取舍。 •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3.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底线,教学应根 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能力确定教 学目标
第二部分《地理1》各章节内容构成分析
第一章 宇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地球
(一)课标要求
•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 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理清几个概念之间的知识结构:
岩石 矿石 矿产 富集 地段
化学 结合 元素
矿物
集合体 有用矿 物富集
矿床
组成
地壳
• 考点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 1.地质循环 • 2.岩石的转化
学生根据自己 的理解,绘制 地壳物质循环 过程的示意图 (形式可以是 多样)
若浅红是沉积岩,深红是变质岩,则B为外力 作用,C为变质作用
•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选取实例,并结合典型地貌景观图或景观 素描图来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得出各外 力作用方式间的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关系示意图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第三节 大气环境
• (一)课标要求
•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 系统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结构变化的原因
• ①从培养目标看:要培养能够处理人地系统
矛盾的人,而不是要培养大量学科专一人才。
• ②从学科发展背景看:现代自然地理学研
究的趋势是综合应用部门地理知识解决实践问 题。
• 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为可持续发展战
略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
三、新课程标准删减了哪些内容?为什 么要删减这些内容? • (1)删减了什么?繁、难、偏、旧 • (2)为什么删减? “6个“过于” ”、
二、《地理1》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 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等四部分。 “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 识和理论的基础。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及其 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 其地理意义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 量交换
• 一、本章教材在《地理1》中的地位和作用 • 本章教材围绕自然地理的核心内容——自然 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选择和呈现 了基本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过程。自然地理 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各圈 层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 律的基础,因此本章知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具有基础性地位。
• (二)教材架构 • (三)考点点击
• • • • • • 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考点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处理建议:调整教材内容编排体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采用 “案例”分析法 •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还 原教材标题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呈现“亚 洲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教材P54活动,总结东亚和 南亚季风风向、成因的异同。
• (二)教材架构 • (三)考点点击
• 考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淡化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向斜 • 补充“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知道即可
构造类型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择
岩层封闭,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高中地理 新教材培训
四套高中地理教材比较
湖南教育出版社
QQ游戏.lnk
人民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四套地理教材的网址
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gzdl/index.htm 湘教版: http://dili.hneph.com 鲁教版: http://www.geoladder.net 中图版: http://www.chinamap.com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岩层向下凹,易集水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隧道、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破坏工程;水库的水易渗漏 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 断层带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 发育 地下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 于地表水汇集
地球的圈 层结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整体性和 差异性
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大气受热 水循环 天气系统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自然要素在地理 环境中的作用 整体性 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标内容,教师拥有一套以上不同版本 教材可能更有益.
湘教版: 《提升地理素养 彰显个性发展》 人教版: “传承历史基础,尝试新的发展 ” 鲁教版:“零起点” 中图版: 《突出特色 落实理念
方便教学》
教学感受:
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是: 应景、装饰 必须:
教学理念上:换大脑 教学手段上:换方法 教学目标上:换定位
第一部分 《地理1》综述
一、“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1——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即“地”对“人”的影响); 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即“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 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 关系的综合表现)。
学习要求:
• • • •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2.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阅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征资料,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 • 5.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 命的情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 • •
考点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与天气 2.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材处理建议:
• 1.用冷暖水代替冷暖气团做实验或出示一个表示 大范围的立体的冷暖空气相遇的图片,让学生对 锋面的概念有一直观的认识。 • .出示简易天气图,让学生简要分析各种天气系统 的天气。
• (二)教材架构 • (三)学点点击
• • • • • 1.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 2. 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应充分利用实验、 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归纳其变化规律, 重点是掌握两分两至日的情况,但切忌忽略过程而 只是死记结论。
相反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 (一)课标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 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 表形态。 • 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 1.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 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 • • • •
(二)教材架构 (三)学点点击 对四大圈层的教学,重点 应放在空间分布上。 (四)授课思路 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将地球的内三圈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按照物质组成的差异,将地表以外的空间划 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授课思路
• 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天体的层次 性,说明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从行星的基 本数据说明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从地 球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具备生命生存的 基本条件—水、大气等,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一)课标要求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 1.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2.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 • 3.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 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 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 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
•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 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 第一个专题 “宇宙中的地球”,介绍了地球的
宇宙环境。 • 第二专题突出了“物质与能量”是自然地理教 学的主线。 • 第三个专题:“自然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 一步讨论了不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 • 第四个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 一步强化了新课程关注人地关系的主题。
绿色只可能是岩浆岩。 若浅红是变质岩,深红是沉积岩,则B、C作用 理由:①红色表示的两 B 类岩石可以互相直接转 化,应为变质岩或沉积 C D 岩 ②红色表示的两类 A D 岩石(沉积岩或变质岩) B C 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 岩,必须经过熔融作用 成为岩浆,再经过冷却 D 凝固作用,才能转化为 岩浆岩 蓝色只可能是岩浆,而不是岩浆岩。 理由:若蓝色表示岩浆岩,则红色表示 的两类岩石(变质岩或沉积岩)可以直 接转化为岩浆岩,显然不对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地关系的 主题 ”
• (3)教学中怎样把握“删减”? “删
减”不重要的内容,是为了强调重要的内 容。
四、新课程标准主要拓展了哪些内容? 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新课标拓展要求“用示意图说明”的 自然地理内容: • 2新课标拓展要求“举例说明”的自然 地理内容: • 3新课标拓展强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自然地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