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

合集下载

39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39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26讲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①经济体制: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教材补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①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②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③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①对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对国民经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

一、把握歌谣与历史学科的联系 所谓歌谣,指的是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 儿歌等。歌谣可以反映时代的内容和折射社会生活的现象,历史试题中 有时会采用歌谣作为情境材料,歌谣与历史学科中的结合使得历史情境 更加生动活泼,歌谣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无疑会激发考生的兴趣,更好 地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年)
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
的内乱导致国民经济的困难
误并存
中国现代化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
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 展深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1978 年至今) 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 会主义建设道路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
制,实行农民土地所
阻碍生产力发展
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有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7 年)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1956 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
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生产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 “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 生产。B、C、D 三项均与材料和史实不符。应选 A 项。
【答案】A
2.(2015·蚌埠质检)1957 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 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 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 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6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6

合作探究
考点解读· 活化思维 02
互动课堂 史论结合 重难突破
命题点一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历史概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
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 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 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3.“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解答:对。 4.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 间的关系如何?
解答: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 也是社会 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 也是实现 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 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 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 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史料三
1955 年 12 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
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 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 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 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读史:史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经 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正文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正文Word版含答案

单元小卷(九)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计划时期()年份投资额(亿元)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大中型小型大中型小型1953年34.6855.7638.361.71954年43.8755.2044.355.71955年60.0240.3459.840.21956年85.1270.1654.845.21957年79.1064.2255.244.8“一五”时期302.79285.6851.548.5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A.最早传唱于20世纪60年代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3.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确立。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保障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D.形成了稳定合理的经济结构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人教版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人教版高

【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1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届某某某某市时杨中学高三1月调研历史试卷)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人民公社”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C项。

A项说法错误,B、D不是本质的东西。

]2.(2016届某某漳浦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数据中可明显看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价格国家定价商品比重急剧下降,而商品的市场调节价格快速上升,它已占据了中国商品价格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尤其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3.(2016届某某某某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某某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人民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人民

3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供了依据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国民经济恢复的良好成绩,这使中国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故选A。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B项错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C项错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项错误。

2.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我国“一五”计划预算总支出百分比B.农业A.工业D.教育C.交通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工业,故选A。

农业不是优先发展的对象,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D项错误。

3.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

这一决定的实行( )A.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正值“一五”计划的开端,此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实施,因此B项说法正确。

4.某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C.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答案:A 解析:1955年顾福初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事件,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选A。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T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T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厦门 海南岛 外向型
秦皇岛
珠江三角洲 1990
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时2: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停滞
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承包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和分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增强企业活力
公有制 按劳分配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点 线 面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重点梳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 工农生活 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 (1)1958年, 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1)历程 ①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③接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①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菜篮子工程 ”丰富了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④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要点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①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 守“望门寡”。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 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 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
【问题】 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概括“特点”,需在提炼材料信 息的基础上归纳。 (2)提信息,找关键: ①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②说明20世纪初中国女性已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反映出社会 的进步。 (3)联所学,找关联: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上,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 动弘扬科学民主。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提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重点识记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申报 》。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陆续出现,戊戌变法前后,自办报刊 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2014年安徽文综,1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 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 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传媒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看法。 《西装叹》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分追求这种时尚。 A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项错误;C项太过 绝对。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 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 影响
(4)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 运输的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①1909年,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考情分析】 (1)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高考题通过提供情景材料,展示 当时新潮人士的行为,考查晚清变革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这些 变化考查近代社会的巨变。 (2)通过国人对待新潮事物的态度,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该类 题目多通过提供社会变迁的材料,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思考时 要多联系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中外多方面 进行考虑。
高考教材连线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晚清新潮人士 晚清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
开始受到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较早接受 了新社会风气或思潮的人被称为新潮人士。他们受外来文化以及崇洋习 气的熏染较大,穿西装、吃西餐、住欧式建筑,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 主,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引领着进步的潮 流,他们的行为,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 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 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 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严昌洪《20世纪中国 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要点二 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史料一 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变化图
史料二 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1950 年 9 月修 复组装的一台 日本蒸汽机车
1964 年制造的中国 第一台经过重大技 术改进的干线货运 机车
1973 年设计制造 我国第一台交—直 流电传动干线货运 机车
2007 年我国首列 世界先进的“和谐 号”动车组列车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 “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可 知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 第(3)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 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 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答案:(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2.通讯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 有线电报 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 无线 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 缓慢。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
3.(2014年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 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 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 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重点识记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宝成 、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 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 效率。 (3)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 公路运输 获得较快发展。
【高考体验】 1.(2015年四川文综,6)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 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 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 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 时,仍然看重八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说明新 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 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 显错误,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