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重点内容是卢沟桥事变。本节课通过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相关历史文献:让学生阅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原始文献和历史记载,如《卢沟桥事变纪事》、《抗日战争回忆录》等,以深入了解事变的真实情况。
b.历史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文章,如《卢沟桥事变的背景与影响》、《卢沟桥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等,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事变的历史意义。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的历史氛围。
简短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卢沟桥事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过程:
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c.历史纪录片:观看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如《卢沟桥事变档案》、《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见证》等,以形象生动地了解事变的过程和影响。
d.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视频、纪念活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事变的历史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拓展建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蚌埠八中马维维2017年12月21日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2.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3.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材料研读》和《相关史实》,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对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2.从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中,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结合法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扩大侵略——七七事变1.学生自学P91页第一子目内容,完成表格2.对比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事件都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3.出示《七七事变示意图》,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有什么重要性?4.出示赵登禹和佟麟阁的图片,结合教材“人物扫描”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军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团结一心——第二次国共合作1.展示材料《中共抗日通电》和蒋介石《庐山讲话》,学生通过两则材料认识国共两党抗战的决心。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对当前部队进行了整编。
如何整编?结合教材、配合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并出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相关图片。
3.结合所学知识,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国共两次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三、奋起抵抗——淞沪会战1.结合教材了解八一三事变爆发的起因,并结合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使学生认清日本蓄意侵略的阴谋。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19周星期三第1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设计:
【导入】(5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结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阐述事变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解答: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空前增强,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意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初步形成。事变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主题感兴趣,但部分学生表示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深入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在此之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又为后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1.七七事变:介绍了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第二次国共合作:讲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3.淞沪会战:详细描述了淞沪会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4.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行。
(三)教材特点1.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展现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
2.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意义。
3.知道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视频及相关材料,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牢记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学习以及对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了解,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勤奋努力,发奋图强,担负起强我中华的历史责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分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南京大屠杀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两幅卢沟桥的美丽图画引入新课。
(图片展示卢沟桥)你认识这座桥吗?这座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桥上雕刻的狮子形态,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座桥座落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
它就是——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震惊中外“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面对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展示卢沟桥抗战纪念馆落成习近平讲话图片)2019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去了解日军的残酷暴行。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时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认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正义战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牺牲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感受。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来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知道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
2.难点: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抗日战争的现实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体,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牺牲。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图片资料。
5.作业素材: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历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还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3.通过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紧张气氛。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七七事变,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不够清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容易混淆,需要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战役可能比较感兴趣,可以结合电影、故事等资源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3.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3.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3.图片展示法:利用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背景。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历史资料和图片: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教学视频:准备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内容。
4.小组讨论指南: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七七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引发对七七事变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的史实,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后的合作,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难点: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史实资料:教师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教学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经过。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故事等有一定了解,这为本章节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但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3. 八一三事变及全国抗战的爆发;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贡献;
5. 抗战初期的主要战役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6. 抗战时期我国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发展。
本章节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 国民政府领导下的著名战役和英雄人物。
(3)研究七七事变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深入研究七七事变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 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民族觉醒;
-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关系。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如分析国民政府抗战策略的合理性,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抗战英雄的决策过程。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积极发表见解,体验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XX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经过)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3.团队合作核心素养:在合作探讨环节,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初步知识,以及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如是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与他人良好合作等。
-评价学生对卢沟桥事变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随堂测试:
-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卢沟桥事变过程和全民族抗战意义的掌握程度。
-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分析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卢沟桥事变是如何引发的?”,“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基本情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介绍了一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敬佩之情。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纪念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真实,加深对卢沟桥事变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访谈,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关怀。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或辩论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通过在线平台提交给教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材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教材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源,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精神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3.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具体经过和原因。
2.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3.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
3.历史图片和地图。
4.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能涉及的实验如模拟七七事变的发生过程、制作抗日战争时间轴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墙壁上挂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图片,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简答题
题型示例1:简述七七事变的经过。
答案示例1: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题型示例2:列举全民族抗战中的三个重要战役。
答案示例2: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2. 论述题
- 全民族抗战:阶段,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7.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改变历史发展进程
- 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
- 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时间线等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3. 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役
- 平型关大捷
- 台儿庄战役
- 武汉会战
- 百团大战
4. 抗战英雄人物
- 杨靖宇
- 赵一曼
- 佟麟阁
- 张自忠
5.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 中华民族抗击外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 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6. 抗日战争与全民族抗战的区别与联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4年7月7日,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时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1.背景(1)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
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
战争一触即发。
(2)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过程:(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
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
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
【材料链接】
材料
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
【材料链接】
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整个中国,蒋介石集团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材料二二十九军守卫卢沟桥和反击日军
【问题探究2】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爱国将士作出怎样的回答?
答案提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材料三
【问题探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对在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行为,你有何感想?
答案提示:在国家危难时刻,英雄们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
二、国共合作
【材料链接】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材料三
材料四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
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问题探究1】以上四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之际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提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问题探究2】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所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日本局部侵华全面侵华
中国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问题探究3?
答案提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义和忍辱负重。
三、淞沪会战
【材料链接】
材料一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
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二淞沪会战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
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
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材料三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
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问题探究】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史实:姚子青率部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等。
影响: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为日本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四、南京大屠杀
1.法西斯暴行
【材料链接】
材料一不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
——攻占南京的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接到的命令材料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我和二三百名“中央军”穿着便衣,逃到南京燕子矶三台洞附近,亲眼看到日军在燕子矶江滩进行大屠杀的情景。
当时日军
用机枪扫射了一天一夜,有两万多名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央军”丧了命。
——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
【问题探究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所犯罪行。
答案提示:(1)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2)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占领南京之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材料四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了如下消息:日本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问题探究2】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然而今天日本国内一些人极力否认大屠杀的真实性,他们称南京大屠杀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
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案提示:日本出现参拜靖国神社、篡改侵华历史、否定大屠杀、修改教科书等一系列事情,说明日本政府依然缺乏反省战争的诚意。
我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表示坚决抗议。
在表示强烈愤慨的同时,更应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2.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材料链接】
材料一由中日两国学者组成的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对战争发表看法。
最受关注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罹难人数,双方说法相差甚远,凸显双方对近
代史认知的隔阂很大。
有关1931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中国对日抗战)的论述,双方都同意是日本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
不过,在最受关注的193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罹难人数方面,中方言及是“30万人以上”,日方的见解是“有各种不同的估计”,如“2万到4万人”,“最多是20万人”。
材料二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1982年第一次审定“侵略华北”成了“进出华北”。
1986年第二次审定只字不提日本曾侵略过别的国家。
2001年第三次审定将太平洋战争标榜为“正义”。
2005年第四次审定篡改历史的错误仍比比皆是。
材料三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方面如是说:
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使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
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
后在东京审判中介绍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中日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
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许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问题探究1】有人说:“日本侵华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做人要向前看。
”对此,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答案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问题探究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提示:(1)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
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其野蛮侵略的历史是不能得逞的。
(2)我们当代中学生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我们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坚决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复活,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课堂小结】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0万——南京成了一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