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原理及生理变化
第7章.呼吸生理ppt
![第7章.呼吸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bbcc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6.png)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的调控 l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与产生和调节
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l 延髓—呼吸的基本中枢 产生基本呼吸节律 l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完善正常呼吸节律 l 大脑皮质—呼吸高级中枢 随意控制呼吸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 (黑-伯氏反射):
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内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l 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 l 通常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l 气胸—指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
l 形成前提:胸膜腔的密闭性 l 二种作用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及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以1个大气压的值为0则: 胸内压= -肺回缩力 l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 成.
织液中的H+浓度变化。 l 当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时,
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反射 性使呼吸运动增强。 l 血液中H+浓度变动对其作用 不大。不能感受低O2的刺激。
2、CO2、低O2、H+对呼吸的影响
(1)CO2对呼吸的影响: l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化学因素,是促进呼吸的
生理性刺激。 当吸入气中CO2适当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当过度通气排出CO2过多,可使呼吸减弱甚至暂停; 当吸入CO2过多,体内CO2堆积,可抑制呼吸中枢。
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抑制。
(3)H+对呼吸的影响
l 动脉血中pH值减小,呼吸加强;pH值增大,呼 吸减弱。
l 作用途径: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 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强。
运动生理学呼吸
![运动生理学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90bf068daeaad1f346933fca.png)
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二) 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
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 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 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快时相:通气量迅速升、降 的时相
慢时相:缓慢升、降的时相 中等强度运动:主要是靠呼吸 深度的增加 剧烈运动:主要是靠呼吸频率 的增多
=呼吸深度(潮气量)×呼吸频率 安静时:6-8L 剧烈运动时:80-15OL或更多(180200L) 2 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 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 一般只做15秒钟通气量的测定,并将所测得的值乘 以4,即为每分最大通气量。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 标,可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二) 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①条件反射的影响 ②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影响 ③本体感受性反射的影响
2 体液调节
①CO2增加对呼吸的影响 ②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③[H+]增加对呼吸的影响
3 温度调节
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
附、运动时合理呼吸
(一)减小呼吸道阻力 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用以
4、胸内负压的意义: ① 保持肺泡呈扩张状态,维持正常 呼吸; ②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三、运动中的肺通气 (一)呼吸形式 1、呼吸肌: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2、呼吸形式: 胸式呼吸 (以肋肌运动为主) 腹式呼吸 (以膈肌运动为主)
运动时呼吸形式应与运动技术相适应。 (二) 憋气 1、概念 在较深或深吸气后,声门紧闭,然后做用力呼气动作。 2、憋气良好的作用 ①憋气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
呼吸的小实验报告(3篇)
![呼吸的小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31cfb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1.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呼吸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探究呼吸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3. 通过实验验证呼吸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呼吸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生理过程,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观察人体在不同呼吸方式下的生理变化,验证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志愿者(20名,男女各10名,年龄18-25岁,身体健康)2. 实验器材:秒表、血压计、心率计、呼吸测量仪、氧气浓度计、二氧化碳浓度计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分为四组,每组5人。
2. 实验步骤:a. 第一组:正常呼吸组。
志愿者正常呼吸,记录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心率、血压、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b. 第二组:深呼吸组。
志愿者进行深呼吸,记录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心率、血压、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c. 第三组:屏气组。
志愿者尽力屏住呼吸,记录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心率、血压、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第四组:过度呼吸组。
志愿者进行过度呼吸,记录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心率、血压、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 数据处理:将每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呼吸方式下的生理指标变化。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呼吸组:- 呼吸次数:每分钟16-20次- 心率:每分钟60-100次- 血压: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 氧气浓度:21%- 二氧化碳浓度:0.04%2. 深呼吸组:- 呼吸次数:每分钟10-15次- 心率:每分钟70-90次- 血压:收缩压85-110mmHg,舒张压55-75mmHg - 氧气浓度:22%- 二氧化碳浓度:0.03%3. 屏气组:- 呼吸次数:0次- 心率:每分钟100-120次- 血压:收缩压120-140mmHg,舒张压80-100mmHg - 氧气浓度:18%- 二氧化碳浓度:0.05%4. 过度呼吸组:- 呼吸次数:每分钟25-30次- 心率:每分钟50-70次- 血压:收缩压70-95mmHg,舒张压45-65mmHg- 氧气浓度:23%- 二氧化碳浓度:0.02%六、实验分析1. 正常呼吸组:在正常呼吸下,人体生理指标稳定,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处于正常范围。
呼吸运动的原理
![呼吸运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9224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b.png)
呼吸运动的原理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呼吸运动的原理涉及到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本文将从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肌肉的作用、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等方面,探讨呼吸运动的原理。
首先,呼吸系统的结构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腔和咽喉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它们通过粘膜分泌物和纤毛的作用,可以过滤、加湿和升温空气。
气管分支成两支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再分支成支气管和肺泡。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到肺泡中,再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其次,呼吸肌肉的作用对呼吸运动至关重要。
呼吸肌肉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膈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肌肉,它的收缩和松弛导致胸腔容积的变化,从而引起气体的吸入和排出。
肋间肌则通过扩张和收缩胸廓,也参与到呼吸运动中来。
这些肌肉的协同作用,使得呼吸运动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是呼吸运动原理的关键环节。
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它是通过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壁进行的。
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而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中排出到肺泡中,再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这种气体交换过程,保证了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平衡,维持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综上所述,呼吸运动的原理涉及到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肉的作用,以及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
只有当这些环节协调顺畅,才能保证人体呼吸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呼吸运动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呼吸生理
![呼吸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7eee936294dd88d1d26b20.png)
主要呼吸肌
吸气
呼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使 胸廓的上下、左右、前后 径增大,则胸腔和肺容积 增大,肺内压下降。
膈肌和肋间外肌弛缓,肺依靠 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用力 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腹肌 收缩使隔肌向上移动。
(二)呼吸运动
1.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12-18次/分。 (1)平静吸气:
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是常用的肺通气功能指标,
2.用力呼气量 :用力吸气后,用力以 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测定第1、2、3 秒内呼出的气体量,通常用它占用力 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
正常人分别1、2、3秒末为83%、 96%和99%, 如第1秒末低于65%, 提示有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
膈肌⊕★→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 肋间外肌⊕→肋骨上提外展→胸廓前后左右径↑ -→肺随之扩大→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入肺
(2)平静呼气:
膈肌(—)
肋间外肌ө
-→膈顶、肋骨、胸骨回位→胸廓↓→肺随之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出肺
平静呼吸特点:吸气——膈肌、肋间外肌⊕引起——主动 呼气——吸气肌引起——被动
是呼气时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 故又称为胸内负压 。 平静吸气末:-5~-10 mmHg 平静呼气末:-3~-5 mmHg
2、 形成原因
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 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 肺内压——使肺泡扩张 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如以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肺扩张→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呼气:肺缩小→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3.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5054c23f5335a8102d2206a.png)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_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_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a6d2b67dc77da26925c5b0dd.png)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45bc46c52cc58bd63186bdd3.png)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生理学 呼吸系统
![生理学 呼吸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d538c1c6edb6f1aff001f6a.png)
吸气阻力 肺泡内液体内聚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弹性纤维:弹性回缩力
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分类
胸廓:双向弹性体:弹性回位力
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1/弹性阻力=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L/cmH2O 粘滞阻力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气道阻力(最常见)
►影响因素:呼吸道口径:与气道r4呈反比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层流、湍流
在 组 织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在 肺 脏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一)分布: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
1、脊髓:支配膈肌(颈段)、肋间肌和腹肌(胸段)的运动N元
2、低位脑干:脑桥+延髓:呼吸节律发源地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100%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 效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频率
无效腔: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解剖无效腔:鼻到终末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CO2的运输
O2的运输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必需步骤) 化学结合(最为有效)
一、氧的运输 1、氧合: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无铁离子的电子转
移,可逆结合,不属于氧化,生理学称为氧合。
2、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动脉:98%,静脉:75%
(一)物理溶解:(1.5%)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
人体呼吸的过程和原理
![人体呼吸的过程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286cc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d.png)
人体呼吸的过程和原理人体呼吸是指通过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呼吸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是指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将空气从外部引入肺部,并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呼吸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当我们吸气时,我们的横膈肌收缩,肺部扩张,胸腔增大,空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然后通过气管、支气管和支气管末梢进入肺泡。
在肺泡内,氧气通过肺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通过肺泡通道排出体外。
吸气过程的主要驱动力是胸肌的收缩和肺组织的弹性恢复力。
在呼气过程中,横膈肌放松,胸腔缩小。
肺部内的气体被压缩,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排至呼出气道,最终排出体外。
呼气过程相对吸气过程需要消耗较少的能量。
内呼吸是指在细胞内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细胞中的呼吸是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线粒体中,将氧气和糖类分解产生的葡萄糖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是通过细胞呼吸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的。
当氧气通过呼吸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送到各个细胞。
细胞中的线粒体通过与氧气结合,完成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过程。
同时,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细胞内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最终通过肺泡从呼吸道排出。
呼吸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呼吸中枢和一系列的神经调节机制。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部位,它可以根据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来调节呼吸深度和频率。
当体内氧气浓度下降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中枢会发出信号,刺激肌肉的收缩,使得吸气得以进行。
除了呼吸中枢的调节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呼吸过程。
例如,身体的活动水平、情绪状态和高原气候等都会对呼吸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人体呼吸是通过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完成的。
外呼吸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而内呼吸是指在细胞内进行的有氧呼吸过程。
人体生理学——呼吸
![人体生理学——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b3fce382f121dd36a22d8210.png)
1.碳酸氢盐(HCO3-)
(1)在组织细胞:
CO2
CO2 + H2O
H2CO3
ClCl-
HCO3-
HCO3-
红细胞 血浆
H+ +HbO2 HHb+O2
O2
1.碳酸氢盐(HCO3-)
(2)在肺部:
血 浆 肺泡
红细胞 H2CO3 H2O+CO2 CO2
反映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PO2100~60mmHg 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意义:吸入气PO2只要不低于60mmHg,血液就可携带足够量的O2供组织细胞利用。
(三)氧解离曲线
O2。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60~40mmHg 曲线较陡直,是反映HbO2释放2的部分。 表示PO2稍降低,Hb氧饱和度将明显降低,有较多的O2释放,有利于组织利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氧合血红蛋白(HbO2)呈鲜红色。 去氧血红蛋白(H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5g/100ml时,皮肤、粘膜呈暗蓝色,称为发绀 (cyanosis)。 出现发绀常表示机体缺氧。
4.Hb在与O2的结合或解离过程中发生变构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 S 形。
(三)氧解离曲线
阻
力非
弹
性
阻
力
胸廓弹性阻力: 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1/3
气道阻力: 气流形式和速度、气道半径
粘滞阻力 惯性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C):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 ):C= △V/△P(L/cmH2O)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486c8ef8c75fbfc77db2b1.png)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吸气性呼吸困难
● 特点:吸气显著困难,有明显的三凹症 ● 见于气管阻塞、异物、●见于支气管哮喘、 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
● 特点:吸气、呼气均感费力 ● 见于广泛性肺部疾病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二)异常呼吸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休息与活动 ●3、饮食 ●4、环境 ●5、保持呼吸道通畅 ●6、吸氧 ●7、心理护理 8、健康教育
四、改善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2、叩击
● 叩打胸背部,借助振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 ● 手法
● 背隆掌空 ● 自下而上,由外向内
四、改善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3、体位引流 ●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 分泌物,借助重力
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
● (二)正常呼吸的生理变化
● 年龄: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 性别:女性比男性稍快 ● 活动:剧烈动呼吸加深加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减慢 ● 情绪 ● 其他:血压:血压升高呼吸减慢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加快加强 ;环境。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异 常 呼 吸 的 评 估
● 频率异常 ● 深度异常 ● 节律异常
● 【健康教育】 (1)护士要向患者讲述呼吸监测的重要性。 (2)护士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正确测量呼吸。 (3)护士应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识别呼吸的异常情况。
四、改善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 有效咳嗽 ● 叩击(percussion) ● 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 ● 吸痰法(aspiration of sputum)
生理学_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_第五章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99a23e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1.png)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容易缺氧气) 化学结合(不容易二氧化碳阻流) 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Hb(7%)
1.碳酸氢盐:CO,主要运输开式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运输效率最高的形式
体液调节 平滑肌的舒张:肾上腺素 平滑肌强烈收缩:组胺、5-羟色胺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通气功能 保护功能 加温湿润作用(鼻腔) 过滤清洁作用(纤毛的摆动) 喷嚏反射、咳嗽反射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外界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吸运动过程 吸气:膈肌收缩、吸:安静状态下呼吸状态 平静呼吸的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平静呼吸特点:12~18次/分 用力呼吸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肺内压 概念:指肺泡内的压力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肺内压和大气压之差,肺内压随呼吸而变化。 大小 吸气初:肺内压约低于大气压 ;1~2mmHg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之初:肺内压则高于大气压;1~2mmHg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圧 胸膜腔是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负压: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都低于大气压,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形成原理: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力为零位标准,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内负压的意义 维持肺泡和小气道扩张状态 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气胸:当胸膜腔的密闭性遭到破坏时,空气立即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气胸➡️内负压减小,甚至消失➡️肺将萎缩而塌陷 变为正值,为张力性气胸 临床 血气胸:车祸 胸腔积液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 生的回位力。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弹性阳力小,容易扩展,顺应性大。 肺的弹性阻力 肺的回缩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才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部分。 呼气动力,吸气阻力 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指向液体中心,使液体收缩,并使其表面积收缩最小(球体) 液体密度升高,吸引力增加,表面力升高 肺泡表面张力 指液-气界面上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这种引1力有使液体表面积尽量缩小的趋势。➡️使肺泡缩小 指向肺泡中心的力 呼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存在将造成 肺泡内压不稳定 增加吸气阻力 易产生肺水肿 Laplace定律的公式可看出:肺泡半径越小,由表面张力导致的回缩力就越大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概念:由肺泡分泌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90c6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6.png)
急性起病,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 吸衰竭。
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
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 学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氧合,纠正缺氧,保 护器官功能。
05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
常用的动物模型
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模型建立方法
基因敲除、药物诱导、机械通气等
评价方法
效应器作用
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效应器, 其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 小,从而实现肺通气。
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影响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低氧 血症和酸中毒敏感,通过刺激呼吸 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对脑脊 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变 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肺功能检测等
人体肺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肺活量
反映肺的最大通气能力
一秒率
反映气道阻塞程度
肺泡通气量
反映有效气体交换量
血气分析
反映机体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呼吸生理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
系统研究蛋白质表达和功 能
细胞生物学技术
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
高通量检测基因表达谱变 化
病理生理机制
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 流受限。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及过敏原检测。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保持肺功能正 常。
肺部感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呼吸系统生理学ppt完整版
![呼吸系统生理学ppt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24812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e.png)
0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氧气的物理溶解
氧气在血浆中以物理溶解的形式存在,但这种方式运输的氧气量较少,仅占血 液总氧气量的1.5%左右。
氧合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在肺部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这是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 过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
和肺换气。
胸膜腔
是胸廓与肺之间的潜在 腔隙,负压状态有利于
肺的扩张。
呼吸肌
包括肋间肌和膈肌,是 呼吸运动的动力来源。
呼吸过程及气体交换
01
02
03
呼吸运动
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驱动胸廓扩大和缩小, 完成肺通气。
气体交换
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 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通气阻力
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 力主要来自肺组织和胸廓的弹性回缩 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 阻力和组织粘滞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 脂,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从而维持肺泡稳定 性。
防止肺水肿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病理生理改变
严重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
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金标准。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病因治疗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化学因素
如某些药物、激素等也可通过影响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或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而调节呼吸 运动。
生理实验报告呼吸运动
![生理实验报告呼吸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d950c5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6.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机制。
2. 观察呼吸运动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变化。
3. 掌握呼吸运动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生理过程,包括吸气相和呼气相。
吸气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泡;呼气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泡。
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器材: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传感器、气管插管、20ml及1ml注射器、橡皮管、刺激电极、20%氨基甲酸乙酯、CO2、乳酸、生理盐水、棉线、纱布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的麻醉:取一只家兔,称重后,用剪刀剪去耳缘静脉上的毛。
用20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5%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进行麻醉。
2. 气管插管:将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开颈部皮肤,暴露气管。
用气管插管插入气管,连接呼吸传感器和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 呼吸运动的记录:启动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家兔的呼吸频率和幅度。
4.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CO2刺激组、缺氧组、乳酸酸中毒组和无效腔增加组。
5. 各组实验操作:- 对照组:观察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运动。
- CO2刺激组:向家兔气管内注入CO2气体,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 缺氧组:将家兔置于低氧环境中,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 乳酸酸中毒组:静脉注射乳酸,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 无效腔增加组:向家兔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增加无效腔,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6. 数据处理:将各组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频率为60-80次/分钟,呼吸幅度为10-20mmHg。
2. CO2刺激组:呼吸频率增加至90-120次/分钟,呼吸幅度增加至20-30mmH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的原理及生理变化
【呼吸】
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过程包括:肺部换气,或者空气和肺泡之间空气的吸入和呼出;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细胞内外的交换扩散;
血液和身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细胞间的输送;
换气调节。
【肺】
是一对含有丰富弹性组织的气囊,由呼吸性小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四个部分组成的功能单位,均具有交换气体的功能,其中以肺泡为主
两个连通的大、小液泡,若表面张力相等,则大液泡内缩压(P)小,而小液泡内缩压大,导致小液泡内的气体不断压入大液泡内,终致小液泡萎陷。
肺内有大量的不同大小的肺泡,并通过肺泡管互相连通。
但正常情况下,这些大小不一的肺泡互不影响,均能维持一定的充气状态,不发生上述大肺泡兼并小肺泡的现象。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其物质分子垂直排列于液—气界面,极性端插入水中,非极性端伸入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气界面上,破坏了气-液表面结构,大大降低了肺泡的表面张力,削弱了肺泡
回缩的趋向,并随着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
【呼吸原理及生理变化】
呼吸动作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平和呼吸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前向外移动,胸廓的上下左右径增大;隔肌收缩时,膈向后移动,胸廓前后径增大。
胸腔容积增大肺被动牵引而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肺内,引起吸气(inspiration)。
平和呼吸时,吸气终末,肋间外肌和膈肌由收缩转为舒张,肋和隔回位,胸腔容积减小,肺失去牵引力由自身的弹性和表面张力而回缩,肺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时,肺内气体压出体外,引起呼气(expiration)。
在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发生在两个部位:一是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称肺换气;
另一是组织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称组织换气。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