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一、英汉句子中所反映的结构对比 (1)
(一)生存环境的对比 (1)
(二)习俗对比 (2)
(三)文学对比 (3)
(四)宗教信仰的对比 (3)
(五)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4)
(六)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对比 (4)
二、英汉句子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5)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
摘要:句子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句子研究是在地域结构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的研究,即对不同结构以及不同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结构与研究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本文所要讨论的句子是广义的、包括成语、典故等。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对比,英汉句子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结构特色和结构信息,它们与结构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句子中的结构因素往往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借助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句子的研究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对比、句子研究
语言是结构的载体,同时又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句子是最带有地方性色彩的语言,它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结构特征的部分。

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结构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结构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背景对比,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句子之间的多方面对比可归分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对比,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对比,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结构对比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句子结构意义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句子中所反映的结构对比
朱光潜先生在《谈研究》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研究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很难找出,而这对文学却极关仅要。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结构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研究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结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结构》(1871)一书中,首次把结构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结构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地位能力与习惯等。

"可见结构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结构现象。

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句子所反映的是非曲直结构对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对比
句子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
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句子,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句子,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结构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再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

"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
(二)习俗对比
英汉习俗对比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句子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结构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句子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句子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It rains cat and dog.(下起了倾盆大雨)。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

而在西方结构中cat"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意词,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淫荡的人。

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

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 一词: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梁实秋先生把这段话译为: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

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

"野兔"变成了"野鸡",恰好又与"野妓"谐音双关,真可谓译到好处。

汉语中某些植物词喻意也很深刻。

"杨柳"可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水性杨花"、"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

英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

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和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

(三)文学对比
研究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的结构,承载着丰厚的结构内涵,并受结构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文学,便存在着对结构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结构及多结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结构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结构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文学中体现了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

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

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有时即便对某成语的典故结构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研究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可能会达不到"传真"的效果。

比如"a dog in the manger"常被直译为"狗占马槽",但用在下面的两例中似乎就不合适了。

例一:Let me have the skates. You don't know how to skate. 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译文:把冰鞋给我,你不会滑冰,不要狗占马槽。

(此句中"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应该译成"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妥。


例二:There you are the dog in the manger! You won't let him discuss you affairs, and you are annoyed when he talks about his own.
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

(此句中"There you are the dog in the manger"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人干!"才达意。


(四)宗教信仰的对比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英语中出现的结构主要是基教督结构,《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
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

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

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结构。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句子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两种结构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研究时特别要引起注意。

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

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结构内涵。

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某些含异域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研究也是一个难点。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句子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道教。

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结构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

了解了宗教结构的对比,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结构意义。

(五)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句子,这些句子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往往这些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研究的。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等等。

英语典故句子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

"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

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结构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结构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结构所不能替代的。

在研究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结构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六)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对比
由于结构的对比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

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结构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词语或句子,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

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

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

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
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

以上例子表明,英汉结构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对比影响词语或句子的研究。

英汉民族存在的结构对比决定了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研究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词语或句子所包含的民族结构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词语或句子所蕴含的独特的结构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结构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二、英汉句子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研究标准,中外研究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研究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句子、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结构都不可能完相同。

每门语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虽然一门语言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是操该语言的大多数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属于"共同核心部分"(common core),然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话",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术语"。

但译文应该是个统一的整体,句子研究不能口语与书面语糅杂,更不能"方言"与"雅言"纷呈。

总之,研究的时候,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遣词造句的"语域"(register),使句子研究不仅在语义上"合意",而且更应该有各地域的韵味。

总结
正是因为研究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才给了各种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也奠定了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使它在和语言学、阐释学、批评理论等许多学科息息相关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将成为这个人文交响乐中一部永恒的变调重奏。

参考文献:
[1] 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e时代周刊2003(56).
[2] 王先霈.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J].湖北大学学报,2003(5):3.
[3] 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6] 冯志伟. 现代语言学流派.[J].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