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习目标
2 掌握DNA 的复制过程。
3 掌握DNA 、RNA 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主要酶类。
4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流程。
5 理解DNA 的修复种类和修复的意义。
6 理解转录、翻译的过程和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7 了解转录后加工过程和转录的调控。
DNA 是遗传的主要物质,遗传信息以碱基排列顺序的方式贮藏在DNA 分子中。基因(gene )是编码生物活性物质的DNA 片断。DNA 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 分子上,后者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过程称为翻译。遗传信息传递的这种规律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70年代Temin 和Baltimore 分别从致癌RNA 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可以RNA 为模板指导DNA 的合成,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上述转录过程相反,故称为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并发现某些病毒中的RNA 也可以进行复制,这样就对中心法则提出了补充和修正,修正与补充后的中心法则如图11-l 。
蛋白质
翻译
图11-l 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DNA 为主导的中心法则是单向的信息流,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补充修正后的中心法则,使RNA 也处于中心地位,预示着RNA 可能有更广泛的功能。
2
DNA 的生物合成(复制)
一、DNA 的复制
(一)DNA 复制的方式
Watson 和Crick 在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即推测,在DNA 复制过程中,两
条螺旋的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开,然后以每条链各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于亲代,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产物,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958年经Messelson与Stahl实验证实了Watson和Crick的DNA半保留复制假说。他们将细菌培养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之后,细胞内所有的DNA是含15N的重DNA,其密度比普通14N-DNA的密度大,在密度梯度离心时,15N-DNA形成的区带在14N-DNA形成的区带下放。
然后把含15N的细菌转入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细胞生长几代,并在不同时间取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代之后,DNA只出现一条区带,位于15N-DNA 和14N-DNA之间,这条区带的DNA是由14N-DNA和15N-DNA组成的。经两代之后,出现二条区带,一条为14N-DNA,另一条为14N-15N-DNA。三代后,则14N-DNA分子逐渐增多,而14N-15N-DNA分子不再增加,这些结果及解释可用图11-2来表示,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的。
复制是在酶催化下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需要多种酶和蛋白质因子参与。
1.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又称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 directed DNA polymerase,DDDP)。在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发现了三种DNA聚合酶,分别称为DNA 聚合酶Ι、Ⅱ、Ⅲ。它们都是以DNA为模板催化DNA合成的酶。
DNA聚合酶Ι是一条单链多肽,其功能有:①催化DNA沿5’→3’方向延长。②具有3’→5’外切酶的活性。③5’→3’外切酶活性。
DNA聚合酶Ⅱ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DNA聚合酶Ⅲ是复制时起主要作用的酶,催化反应速度最快,每分钟能催化
9000个核苷酸聚合。在大肠杆菌体内,大多数新的DNA链的合成都是由聚合酶Ⅲ所催化的。DNA聚合酶Ⅲ也有3’ 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能切除错配的核苷酸。
在真核细胞中含有数种DNA聚合酶,主要有α、β、γ、δ等四种,DNA聚合酶α和δ是DNA复制时起主要作用的酶,DNA聚合酶β有最强的核酸外切酶活性,DNA 聚合酶γ存在于线粒体内,参与线粒体DNA的复制。
2.引物酶引物酶(primase)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合成一小段RNA作为引物(primer),此RNA引物的碱基与DNA模板是互补的。引物酶即催化引物的合成。
3.解旋和解链酶类细胞内DNA复制时必须先解开DNA的超螺旋与双螺旋结构。解链酶、拓扑异构酶、单链结合蛋白可完成该作用。
4.DNA连接酶催化以氢键结合于模板DNA链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但并没有连接单独存在的DNA单链的作用。DNA连接酶不但是DNA复制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在DNA损伤的修复及重组DNA中不可缺少的酶。
(三)DNA的复制过程
1.起始DNA复制的起始先要解开DNA双螺旋,这主要靠解链酶和拓扑异构酶使DNA先解开一段双链,形成复制点,由于每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由于单链结合蛋白的结合,引物酶以解开DNA双链的一段DNA为模板,以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按5’3’方向合成一小段RNA引物(5~100个核苷酸)。引物3’-OH末端就是合成新的DNA的起点。
分别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同时合成两条新的DNA链。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而新链的合成方向必须按5’3’方向进行,因此,新合成的链中有一条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一致,故合成能顺利地(的)连续进行,此链称为领头链;而另一条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称随从链。随从链是不连续合成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称冈崎片段。当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直到前一个RNA引物的5’-末端为止,然后在DNA聚合酶Ι的作用下,水解除去RNA引物,并
依据模板的碱基顺序,填补降解引物后留下的空隙。
3.终止复制叉中,领头链可以不断地延长,随从链是分为冈崎片段来延长的。在DNA聚合酶Ι的作用下,冈崎片段的引物被切除,并由DNA聚合酶Ι催化填补空隙,此时第一个片段的3’-OH端和第二个片段的5’-P端仍是游离的,DNA连接酶在这个复制的最后阶段起作用,把片段之间所剩的小缺口通过生成磷酸二酯键而接合起来,成为真正连续的子链。
二、DNA的损伤与修复合成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DNA可能发生自发突变。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照射、化学诱变剂及致癌病毒等也常能引起DNA分子的突变。DNA分子结构的任何异常改变都可看作是DNA损伤。生物体内有修复系统可使受损伤的DNA得以修复,以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遗传的稳定性。如果损伤未能修复,可以导致生物体某些功能的缺失或死亡,也可以通过DNA的复制将变异传给子代DNA,造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物种的变异和进化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因突变也是分子病和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
(一)DNA的损伤
某些物理及化学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都能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这一过程叫DNA损伤。其实质就是DNA分子上碱基改变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主要机制如下:
1.紫外线照射引起DNA分子中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从而使DNA的复制和转录受到阻碍。
2.某些化学诱变剂,例如碱基的类似物5-溴尿嘧啶和2-氨基嘌呤可掺入到DNA 分子中,并引起特异的碱基转换突变,干扰DNA的复制。
3.抗生素及其类似物,如放线菌素D、阿霉素等,能嵌入DNA双螺旋的碱基对之间干扰DNA的复制及转录。
此外还有脱氨基物质、烷化剂、亚硝酸盐等均可阻碍DNA的正常复制和转录。
(二)DNA损伤的修复
5光修复可见光能激活光复活酶,催化胸腺嘧啶二聚体分解为单体。光复活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图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