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和看法,初步掌握汉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具体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试图让学生理解这场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构想】
1、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串讲课文,解决字词的疑难点,指出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2、详细分析诗歌,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的主题思想、悲剧内涵,可以进一步引申讲一些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看法和观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请她们讲讲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表现本诗的主题,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课前预习】
读几遍这首诗歌,实现扫除朗读障碍,并翻译诗歌小序,自己查找一些有关这首诗歌的资料,比如文学史背景或者各家观点、评析之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但是我还听到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补充中国四大爱情传说)这些故事都有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因素,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充分表现了古代爱情传说的一大特点,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
二.复习旧知
1、《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2、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3、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著名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明代胡应麟称之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探究文本(设疑、析疑、释疑,梳理情节)
1、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段)鸳鸯和鸣(合葬化鸟告诫后人)结局解决矛盾
2、从小序中哪两个字可看出全诗情节的发展?用“一句话新闻”讲述故事梗概。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这首诗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是: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遣归——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3、分析人物形象(听其言,察其行,从他人的角度重点探究)
①刘兰芝: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又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
书达理,忠贞不渝。
②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③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
的丑恶本质。
④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4、.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的深刻含义?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5.、小结:“一遣”葬送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一逼”夺走了一对青年的生命
四、主题探究:
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刘兰芝被谴归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
①兰芝不会生育。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共事二三年,践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
②焦母恋子情结
③门不当户不对。
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
2、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