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三个英译版本之比较
从思想风格再现角度评析《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
收 稿 a t w a s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s o l i t u d e :I c o u l d
艺术特征 。 ” ( P 8 2 ) 周煦 良先生也认 为“ 一部文学作 品
的风格是 由四方面决定 的 : 1 . 原文的风格…… 4 . 译者 所处 的时代 。( 转 引 自周仪 、 罗平 《 翻译批 评》 P 7 9 ) ”
张今先生认为“ 作家 的风格实在分为两个方面—— 精 神方 面和物质 方面 。作家 风格 的精 神方 面就是作 家 的形 象、 作家的精神 面貌 ; 作 家风格 的物 质方 面就是 作家所喜爱使 用的词语 、 句 型、 修辞 手法 和艺术 表现
牛 譬 t 爱 胥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3— 6 8 2 2 ( j ) . 2 0 1 3 。 7— 8 . 0 4 4
2 0 1 3年第7 — 8期
从思想风格再现角度评析《 荷塘月色》 三个英译本
侯 静 雯
(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mo o n l i g h t a n d l o t u s f r a g r a n c e .
朱纯深先 生曾对《 荷 塘月色》 进行过深层 次的研
究, 并提 出疑 问“ ……是不是有一种 超越单纯 景物美
的更高层 次的审美愉悦和感 动呢? ” 本文将 以朱纯深 先生对《 荷塘月色》的深入研 究 为 出发 点 , 评析 来 自 朱纯深 ( 以下简 称 “ 朱译 ” ) 、 杨 宪益 和戴 乃迭 ( 以下 简称 “ 杨译” ) 、 王椒 生 ( 以下简 称 “ 王译 ” ) 的 三个 译 本是否完成 了对原文作者思想 感情风格的再现 。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rs, I have nothing.
杨译: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参考文献
Thank you~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荷塘月色译本对比分析
题目:荷塘月色
朱纯深: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夫妇: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_风格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_风格论文导读::从修辞翻译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修辞与风格。
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论文关键词:翻译批评赏析,修辞翻译,风格,荷塘月色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世纪20年代所创作的白话散文当中的名篇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后人传诵。
不少翻译名家都曾费尽心力将其翻译成英语散文,甚至不辞劳苦地重译复译。
散文是一种结构灵活、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语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具有美学功能。
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文章中的语言丰富生动,且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
因此如何在翻译当中再现这一切,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选取原文中的经典片段,从修辞翻译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王椒升[1]、朱纯深[2]、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3]的译本。
2.修辞与风格风格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语言学家Leech将风格定义为“the way in which thelanguage is used in a given context, by a given person, for a given purpose andso on”[4]。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风格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但译文仍然应该力求再现原文的风格。
刘重德[5]在其提出的“信、达、切”翻译三原则当中就强调了贴近原文风格的重要性。
朱光潜[6]也认为,“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表面的字义忠实风格,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中国论文网。
” 那么译者应该如何重现原作者的风格呢?根据刘宓庆[7]所创立的“风格体系”一说,风格的内涵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层面,分别体现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而形式标记是指音、字、词、句、段以及修辞手法等使用。
结合《荷塘月色》来看,作者运用了丰富且细腻的修辞手法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摘要: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
纽马克也曾说过: “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针对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正是翻译批评的一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文散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许多译者对此文章喜爱有加,并进行了翻译,如朱纯深、王椒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等。
本文就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朱纯深翻译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译本和李明翻译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效果,从而对各自译本的精妙和不足之处进行批评式鉴赏。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功能对等;对比赏析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对于翻译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或修辞的对应上面,重要的是接受者准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二、散文的特色及其翻译散文的三大特色为“真” “情” “美”。
散文的翻译如何做到“真、情、美”的再现呢? 朱纯深,杨宪益戴乃迭,李明的的译作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神美、形美、意境美,堪称经典译作。
文章依据原文的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译本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赏析,看着三个译本是如何将原文的美展现出来的。
例1. 原文: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杨、戴译: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李译: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英语造句离不开连词,而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汉语则很少或不用这类词。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 引言 •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分析 • 《荷塘月色》的三种英译文对比 • 对比赏析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荷塘月色
该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 述了作者在荷塘边欣赏月色的情 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 向往。
英译文对比赏析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英译文进行对 比赏析,探究不同译文的优劣, 提高对英文翻译和写作的理解和 欣赏能力。
情感表达
淡淡的忧郁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一种 淡淡的忧郁情感,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 和无奈。
怀旧之情
对自然的热爱
朱自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这种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人文关怀 ,让读者感受对过去的怀念 之情,这种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情感 深度,让读者产生共鸣。
03
《荷塘月色》的三种英译文对比
张培基译本
总结词
忠实原文,语言流畅,表达地道。
详细描述
张培基的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语言流畅,表达地道,很好地保留了原 文的意境和美感。他对于原文的细节处理得当,用词精准,使得译文读起来自 然、易于理解。
杨宪益译本
总结词
注重直译,保留原文韵味。
详细描述
杨宪益的译文注重直译,力求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他的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 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传统文化的引用等,这些元素使 文章更加具有文化底蕴。
江南文化
朱自清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江南地区的文化元素,如苏州 园林、西湖等,这些元素使文章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的三个译本(朱纯深 译;杨宪益、戴乃迭 译;李明 译)的对比
②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朱译] ②Tonight, 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 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杨戴译] ②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李明译] ②Tonight as I was sitting in my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 suddenly thought of the lotus pond I pass by every day: on such a fully-moonlit night, it must assume a different outlook.
⑤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⑥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④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eyish veil. [杨戴译]④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李明译]⑤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⑥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
浅析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
浅析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浅析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摘要】朱纯深《荷塘月色》译本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译作。
该译作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的精髓,极富有音韵美和意蕴美。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浅略分析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音韵美;意蕴美一、音韵美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了叠词及双生叠韵词,富有音乐美。
而朱纯深很好地处理了叠词和双声叠韵词,再现了原文的音乐美感。
同时,原文中长短句结合,节奏感强烈,译文也通过英文长短句交替的方式使得英译本充满了韵律感。
示例1: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译文1:In the room,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Run-er,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Shrugging on an overcoat,quietly,I made my way out,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迷迷糊糊”是一个很典型的AABB型叠音词,译者将其翻译为“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sleepily”这个词有一个长元音和两个短元音,拉长了词的发音时间,使得译句如原文一般体现出了母亲哼歌时的迷糊之感。
示例2: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译文2: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now at night,it looks more solitary,in a lush,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译文通过“lush”和“shady”两个有“sh”音的单词,前后紧跟,充分体现出了树木在月光之下“蓊蓊郁郁”的感觉。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其翻译也应该遵循散文优雅流畅、形散神聚的特点。
而英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选词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是文章意境的准确表达和风格的完美展现。
朱纯深先生是一位翻译大家,其译作无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椒升先生虽未在翻译领域有很多学习经验,但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翻译素质。
两位大家都曾翻译过《荷塘月色》,且各有千秋。
下面就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几处译文略作对比赏析。
1.《荷塘月色》背景及其两个译本的总体风格 1.1《荷塘月色》背景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刻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颇值得翻译工作者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走向及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用意,真实再现原作的内容、特点及思想感情。
1.2两个英译本总体风格总观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王椒升先生的译作接近于平铺直叙,根据原文的行进速度,一句一译。
遣词造句亦接近于直白化,虽然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却忽略了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欠深入,不能完全反应原文作者的心境。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则体现了很高的翻译艺术。
译文采用了大量诸如平行结构、迭声词、头韵等英译技巧,着力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旨在从总体效果上反映原文意境。
译文遣词造句不拘泥于原文顺序,语言既易于目标读者接受,又不失原作的内容表达。
尽管一些句子的翻译有脱离原文的倾向,但不失为一篇值得传颂的翻译佳作。
2.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本文根据原作内容、感情和基调三个方面,将原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1-3段)侧重叙事,基调悲伤,文笔相对平淡。
中间部分(4-6段)重点描写荷塘景色,运用大量的修辞,将荷塘的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版本之比较
关于《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赏析杨冬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朱自清以及《荷塘月色》的介绍1921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产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免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中。
一个仲夏之夜,他闲步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记了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写下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荷塘月色》,记下了那时的超然于挣扎的矛盾心理。
文章读起来能感觉到一种非常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时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朱自清先生写的语言充满韵律美和画面美,令人心旷神怡。
因此,想要很好地诠释这篇散文,译文需要能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个英译本的介绍第一个译本由朱纯生先生翻译,他十分传神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并在译本中选用了贴切的词语。
第二个译本由杨宪益与戴乃迭完成。
他们的翻译主要有以下的特征:首先是翻译的语言较为忠实于原文,。
其次,由于中西文化相结合,译文语言洋味,他们的审美思想在《荷塘月色》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译本是李明先生翻译的,也是最新版本,但相较前两位译者,实力相去甚远。
文章美在何处?一、文中叠词的大量运用在原文中,叠词的使用使得原文在声音,夜景等方面展现了多重艺术美感,这也是本文“美”之处。
对于叠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时常能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叠词的使用,它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音律之美等。
因此,《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言特色。
但是在英语作品中,叠词的使用却是极为罕见的,也难以翻译。
这使得中文中的叠词翻译成为英文,挑战倍增。
在本文的英译本中,朱纯生使用形容词或副词而不用叠词,效果有目共睹,相较其杨宪益与李明效果更好。
《荷塘月色》英文翻译美学评析
《荷塘月色》英文翻译美学评析一、散文翻译是什么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只讲狭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我们也可称其为“小散文”。
散文在英文中称作prose,也作essay。
prose一词由拉丁语而来,意为直白的话语。
这跟散文不像诗歌、韵文那样进行华丽的修饰有关。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显而易见,散文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将散文中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要将散文文字译好,重现原文神采,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
二、散文翻译的原则笔者手头有两个《荷塘月色》的英译本:一是杨宪益译文(下文简称“杨译”);二是朱纯深译文(下文简称“朱译”)。
笔者意在通过对两种英译文本的赏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翻译美学。
(一)准确再现散文原意托物寄意乃散文之表现手法,其叙事说理时所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平实而真切。
准确再现散文原意是散文翻译的最终目的。
译1/ 8文要尽可能再现原作内容所表达的意义,恰当保存原文的形式,体现原文的情调。
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细致且充分地分析和理解散文。
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仅要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发音、拼写等细节入手,还要注意散文用词的深层含义,譬如它的寓意。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抒写了荷塘月色的曼妙景象,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摆脱现实却又终将无法摆脱的复杂情绪。
“作为译者,要译好《荷塘月色》,除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从原文作者内心出发,把握作者感情走向,才有可能创造‘神来之笔’,把文章译得声色并茂。
”原文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给整篇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开宗明义地点出即将展开的下文所包含的心理取向和精神意义”(朱纯深)。
作为译者,只有首先把握住原作的基调,才有可能再现原文神采。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比较分析《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中的典型例子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比较分析《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中的典型例子作者:李诗苑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其强调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是译作与原作功能对等。
本文从功能翻译论视角比较分析《荷塘月色》四个英本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四位翻译家是如何尽量使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再现,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以达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荷塘月色》;意美;音美;形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94-02一、引言(一)功能派翻译论强调译入语意美、音美、形美的再现许渊冲认为翻译不但要译意,还要译音、译形,争取意美、音美、形美(1984)。
功能翻译理论,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发展的。
其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应正确把握原文,正确理解原文的表达意境,准确把握原文的修辞意图,使译本准确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笔者欲从功能翻译论视角,分析《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是如何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实现与原作功能对等的。
(二)《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的介绍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借荷言志的名作《荷塘月色》写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
朱先生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奇别致的比喻及精心推敲的炼字,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
要将这样的佳作翻译成英文,从功能翻译论的视角,翻译时尤其需要仔细揣摩其语言和风格,注重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第一个译本是由朱纯深翻译,他传达了原文的审美观念。
第二个译本是由杨宪益和他的妻子戴乃迭翻译的。
他们的翻译主要体现出:译出语言要忠实于译入语言的深层意义以及原文的文化。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本文的目的是对比赏析《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并对它们的优劣势、不同之处以及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体现进行分析。
首先,《荷塘月色》是一首民间抒情诗,描绘了荷塘充满神秘气息的景色,具有浓浓的怀旧情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诗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苏轼的《桃花源记》中,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一方面,顶尖学者Antony Wildey对《荷塘月色》的英译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原则。
他的译文是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观念将文字重新排列,以便英语读者能够读懂。
他的译文也恰到好处地用英语语言表达出了诗歌的含义,使诗歌更加贴近中国文化,并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神秘的怀旧情怀。
另一方面,David Hinton对《荷塘月色》的英译更加接近原文。
他的译文从句子结构到词汇的使用都更加贴近原文,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他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和神秘气息,而且更加贴近中文的节奏,以及中国的文化元素,并让英语读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从Antony Wildey和David Hinton的英译可以看出,译者们在试图保持原文内容的同时,也试图将中国文化的含义传达到英语读者中去。
而且,他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于传达原文情感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英译者们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抒情的氛围。
最后,这两位译者的英译本为《荷塘月色》提供了丰富的阐释,
使深奥的诗歌可以更加深入地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此外,这两位译者也为译者们提供了一个积极探索英汉文化差异的好机会,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珍贵,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历史的美妙。
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外语翻译摘要散文被列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
然而,相关译者对于散文的翻译研究一直处于萌芽阶段,而从翻译美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荷塘月色》作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美学视角的各个层面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可行性并更好地理解美学理论。
关键词美学《荷塘月色》散文翻译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ffect//Long LuAbstract Prose i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in China.However,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prose by related translators arestill in their infancy,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As a masterpiece of Chinese prose,"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translations of"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from all perspec-tives of aesthetics,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aes-thetic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and better understandaesthetictheories.Key words aesthetics;"Moonlight over?the Lotus Pond";prose translation1引言散文和中国戏剧、诗歌、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塘月色》四个译本比较(转载的)
《荷塘⽉⾊》四个译本⽐较(转载的)第⼀个译本是由朱春申翻译,他传达了原⽂的审美观念,并在《荷塘⽉⾊》的译本中选⽤了最合适的词语。
第⼆个译本是著名的译者王淑升翻译的,第三个译本是由杨宪益和他的妻⼦戴乃迭翻译的。
他们的翻译体现出:译出语⾔要忠实于译⼊语⾔的深层意义以及原⽂的⽂化:译出语⾔可有些许洋味,他们的审美思想在《荷塘⽉⾊》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第四个译本是李明在2005年翻译的。
因此在这个译本中,有很多新思想和新⽅法。
语⾳汉语是⼀种带声调的语⾔,英语是⼀种带重⾳的语⾔,散⽂的韵律相当重要。
对于英译本来说,展现汉语译本的韵律是⼀种很⼤的挑战。
C:“像闪电般。
”E1:“like streak of lightness.”E2:“with the suddenness of lightness.”E3:“in a flash.”E4:“like a streak of lightness”在汉语译本中,四个汉字会加快韵律。
读者能看到并感受到其震颤,正如汉字译本中的韵律⼀样,在E1⾥也有四个重⾳节。
翻译能给读者视觉和感觉上的强烈感觉。
在E2中,作者将四个⾳节挑战到九个,这使得句⼦速度变得更加的慢。
E4的韵律⼏乎和E1相同,E3的韵律⽐其他三个快。
词汇在汉语译本中,叠⾳词展现了声⾳与意义的美感。
在英译本中,译者使⽤形容词或副词⽽不⽤叠⾳词。
叠⾳词是汉语中⼀种普通的语⾔现象。
它使语⾔更加⽣动形象。
它的作⽤是强调情感,加重韵律。
在英语中很少有叠词。
它的⼤部分是拟⼈化,如bubble-bubble。
在汉译本中有27对叠⾳词。
其中⼗对在第四段。
他们可描述睡莲的状态、颜⾊、芳⾹、叶⼦和⽔。
但在英译本中,译者将叠⾳词都改成了普通词。
例如,汉译本中的“亭亭”传达了跳舞⼥孩苗条的⾝材。
“星星”描述了满天星的美丽。
英译本没能翻译出作者对睡莲的爱与⽂章的美丽。
这是由于不同的语⾔特点导致的。
修辞“隐喻或明喻可以使话语变得美不胜收,它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宗旨”(GWTurner, 1973:133)。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荷塘月色》是中国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词,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这首词在译成其他语言时也被广泛传播,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个译本分别是钱钟书、王国维和林语堂的翻译,本文将从修辞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译本的特点。
钱钟书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钱钟书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精练简洁,还体现了苏轼的词美。
其中最具特色的修辞手法是转喻,即将一个比喻和另一个本来无关的事物相比,以实现意象与意义的统一。
这在第一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湖光秋月”本是两个并列的意象,但是通过“两相和”将它们转换成了一个意象。
这一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其审美见解。
此外,还有“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几乎完美的图像,将水面的平静和光滑比作一面镜子,同时也暗示了池塘的清澈和干净。
最后一句中,青螺和月色的比喻,隐含了两者都是价值和美的象征。
王国维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波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银光荡。
王国维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语言上也相对简单明了。
但是与钱钟书版相比,王国维版的译文在修辞层面体现不足,缺乏对原文意象的诠释。
例如“银光荡”是一种将月光和水面波动进行比喻的手法,但这种表达对读者来说并不容易引起共鸣,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效果也相对弱一些。
此外,与钱钟书版的转喻和暗示不同,王国维版相对简单明了,但是在整个诗词的表现力方面出现了一些损失。
林语堂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林语堂的翻译则更为出色,其表现力和意境感人,同时兼顾语言美和意象美。
例如,与钱钟书版本相似,林语堂也运用了转喻手法,将“湖光秋月”转换成“两相和”这一图景,同时也将月色和光芒进行了比喻,在表达上与原文相似度较高。
此外,在表达上,林语堂依据上下文进行语境修辞和情感修辞。
在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中,“青螺”一词为创新之处,从传统的“青蛇”中借用典故,并赋予其以新的意义,与“白银”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复合了色彩与意义,神韵优美且富有情感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赏析杨冬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朱自清以及《荷塘月色》的介绍1921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产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免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中。
一个仲夏之夜,他闲步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记了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写下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荷塘月色》,记下了那时的超然于挣扎的矛盾心理。
文章读起来能感觉到一种非常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时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朱自清先生写的语言充满韵律美和画面美,令人心旷神怡。
因此,想要很好地诠释这篇散文,译文需要能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个英译本的介绍第一个译本由朱纯生先生翻译,他十分传神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并在译本中选用了贴切的词语。
第二个译本由杨宪益与戴乃迭完成。
他们的翻译主要有以下的特征:首先是翻译的语言较为忠实于原文,。
其次,由于中西文化相结合,译文语言洋味,他们的审美思想在《荷塘月色》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译本是李明先生翻译的,也是最新版本,但相较前两位译者,实力相去甚远。
文章美在何处?一、文中叠词的大量运用在原文中,叠词的使用使得原文在声音,夜景等方面展现了多重艺术美感,这也是本文“美”之处。
对于叠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时常能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叠词的使用,它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音律之美等。
因此,《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言特色。
但是在英语作品中,叠词的使用却是极为罕见的,也难以翻译。
这使得中文中的叠词翻译成为英文,挑战倍增。
在本文的英译本中,朱纯生使用形容词或副词而不用叠词,效果有目共睹,相较其杨宪益与李明效果更好。
比如: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All over the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All over the pond with its winding margin2 送来缕缕清香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Waft breaths of fragranceCarry past gusts of fragrance3 脉脉的流水,Exquisite waterSoftly running waterRippling water4 峭楞楞如鬼一般Like an army of ghostsDark forms loomed like devilsLook gloomy and ghost-like头韵法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The shadowy shapes of the leafage,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but merely in sketchy silhouette.在翻译时朱先生采取了多种方法翻译这些叠音词,尽量保留了这些叠音词带给读者的美感。
杨宪益和李明没有这么写。
类韵法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朱纯生: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用押韵的方式活灵活现的译出了原文的叠词,很好的表达出原文的情感色彩。
这样也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杨宪益和李明没有这么写。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明喻与暗喻),通感的手法能够为文章亮色,达到深化文章内涵的效果。
在这里我选择把描写夜色最为撩人的第4段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明喻及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纯生:“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杨、戴:“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李明:“When a breeze passes,it wafts breaths of fragrance,which ar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far-away building.’’此处用了通感的手法,缕缕清香比喻渺茫的歌声以此使得人们觉得到池塘的美。
三个英译文均采用了明喻以取代通感。
他们通过嗅觉和听觉来表达基本的效果。
选择不同结构的句子和不同的词语都会使翻译效果不同,朱纯生运用了大量富有美感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十分具有表现力并恰当选用了一些符和国人表达习惯的方式,再现了原文的鲜活意象。
新颖的通感修辞手法为《荷塘月色》的语言之美,朱先生的译文也调动了读者的“通感”心理,引人入胜,在想象中感受文中景色音乐般的美,取得了与原文类似的效果,让译文读者能够领悟到原文作者笔下的美景,达到了化境。
其他两位或多或少都有借鉴朱纯生的翻译,但译文依旧没有朱先生的潇洒与美妙。
三,文中平行结构的运用《荷塘月色》的第三大语言特色就是频频使用平行结构。
使用平行结构,可以让读者读到抑扬顿挫,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中也很好的采用了类似的平行结构,表现出了原文的对称美和均衡美。
比如这一句: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朱先生将其译为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杨、戴: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李明:I enjoy a tranquil life as well as a bustling one;I enjoy being in solitude as well as being in company.原文是典型的平行结构,在朱纯生和李明的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译文用的是地道的英语平行结构,将原文中作者追求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很好的再现了出来。
杨、戴的明显简化了这一概念。
再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纯生译为: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杨、戴: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李明:Upon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flowers, some blooming gracefully while others budding bashfully. They are just like pearls shining bright, or stars twinkling high in an azure sky. They are also like fair ladies coming fresh out of a bath.朱纯生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把荷花的种种美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读起来有力,均衡美十足,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美感,李明先生的译文在借鉴的多,自己写的they are 小短句效果也不是很好。
四个人小结通过对三人的译文的比较,我觉得朱纯深先生翻译的译本是最忠实原文。
选词恰到好处并使用了多种高超的翻译技巧,句子结构和修辞。
很好的把握了作者细腻的感情,使译文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和可读性,我想朱纯生这篇译文几乎符合了“三美说”之音美,形美,意美的特点,值得我们多多深入研究学习,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第二个译本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基本再现了散文的神和美,尤其是容易被散文忽略的细节。
这表现了译者对原文恰到好处的理解力。
由李明翻译的第四个译本中是最新的。
因此,在这个译本中借鉴方面比较多,使得其中的一些词语用方式的与其他两个译本一样。
但我感觉由此也使得自己的译文风格不是特别明显。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文则使原文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了“化境”,既保留了散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细腻的感情,从而使译文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
钱钟书先生给这篇译文的评价是:没有因“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感觉读起来在读原汁原味的写景状物的英语散文”。
由此可知朱纯生先生译本的可读性和艺术美感。
译文的语言使用适当、得体。
词汇运用具有灵活性并能充分表达出原文的韵味。
译文中的遣词造句力求传达原文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力图从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赏析片段,见微知著,从原文的部分段落及其译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字斟句酌,遣词造句,选择了常见且富于表现力的难度性较大的词语,运了各种翻译技巧、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再现了原文的神韵。